书城公版诗地理考
15051100000009

第9章

大庭

《帝王世纪》:神农氏营曲阜,故《春秋》称鲁大庭氏之库。《水经注》:鲁县,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有大庭氏之库。刘公干《鲁都赋》曰:戢武器于有炎之库。兖州,今袭庆府仙源县。

《括地志》:故虞城在陕州河北县今平陆县。东北五十里虞山之上。皇甫谧曰:尧以二女妻舜,封之于虞,今河东大阳山虞城是。

有夏

《世纪》:禹受封为夏伯,今河南阳翟是也。《地理志》:颍川郡阳翟,夏禹国。今属颍昌府。

商见前

周见前

陶唐

《郡县志》:曹州定陶故城,尧所居也。尧先居唐,故曰陶唐氏。《世纪》: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定州。《书》: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正义》云:尧都平阳。今晋州临汾县。

五霸

《左传》:五伯之霸也。注: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或曰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昆吾、豕韦见前。大彭,《郡县志》:徐州彭城县,古大彭氏国。

共和

古史:共伯和者,厉王时之贤诸侯也,诸侯皆往宗焉,因以名其年,谓之共和,凡十四年。按《汲冢纪年》,共伯和于王位,故曰共和。《左传》:王子朝奔走告于诸侯曰:“厉王戾虐,万民弗忍,居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则厉、宣之间,诸侯有去其位而代王为政者矣。《庄子》曰:共伯得乎丘首。《释文》云:共山在河内共县西。鲁连子云:共伯后归于国,得意共山之首。《郡县志》:卫州共城县,本周共伯国。共伯奉王子靖立为宣王,共伯复归于国。

周南召南

雍州岐山之阳见前

美阳县

《地理志》:右扶风美阳县。《禹贡》:岐山在西北中水乡,周大王所邑。《郡县志》:凤翔府扶风县,本汉美阳县地。武德三年,分岐山县置围川县,贞观八年改为扶风。《续汉志》:美阳县有周城,在县西北,南有周原。

江汉汝见前

雍梁荆豫徐扬

《论语集注》:天下归文王者六州,惟青、兖、冀尚属纣。

丰见前周召之地见前

周公封鲁,召公封燕,元子世之,其次子亦世守采地,在王官。

鲁燕见前

宣王时,召穆公虎春秋时周公黑肩、阅,召伯奂、盈。召公采邑在孟州王屋县,周公采邑未详。雍县东北之周城,春秋时已属秦。

徐吴楚江黄六蓼邾滕纪莒

徐国、泗州临淮县徐城镇。吴国、平江府吴县。楚国、初都丹阳,今归州秭归县东南七里,后徙枝江,今江陵府枝江县。文王都郢,今江陵县。江国、在汝南安阳县安阳,故城在蔡州新息县西。黄国、在汝南弋阳县,今光州定城县。六国、庐江六县,故城在安丰军安丰县南百三十里,皋繇所封。蓼国、在安丰县。邾国、袭庆府邹县。滕国、徐州滕县西南十四里滕城。纪国、青州寿光县有故城。莒国。密州莒县。

邶鄘卫

大行

《述征记》:大行山首始于河内,《郡县志》:在怀州河内县北二十五里,修武县北四十二里,武德县北五十里。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陉。

衡漳

《禹贡注》:漳水横流入河,谓之衡漳。衡,古横字。薛氏曰:浊漳出潞州长子县,东至磁州武安县入清漳。清漳出平定军乐平县,合乎池、易水,东北至沧州清池入海,清漳即衡水也。易氏曰:洺州洺水县,本汉斥漳县,地属广平国。有衡漳故渎,俗名阿难渠,在县西二百步。

兖州桑土之野

《禹贡》:兖州桑土既蚕。注云:其地尤宜蚕桑,因以名之。蔡氏曰:兖地宜桑,后世之濮上桑间犹可验。孔氏曰:今濮水之上,地有桑间。濮阳在濮水之北,是有桑土。《乐记注》:桑间在濮阳南。今开德府濮阳县。

三监管叔蔡叔霍叔纣城

管,郑州管城县。蔡,蔡州上蔡县。霍,晋州霍邑县。纣城,《括地志》:纣都朝歌,故城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在卫州卫县西二十二里,谓之殷虚。卫县今省,入黎阳为镇。

周东都王城

《郡县志》:河南府。《禹贡》豫州之域,在天地之中,故三代皆为都邑。阳翟夏城,禹都也;偃师、西亳,汤都也;周成王定鼎于郏鄏,使召公先相宅,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是为东都,今苑内故王城是也;又卜瀍水东,召公往营之,是为成周,今河南府故洛城是也。《续汉志》:河南县,周公所城雒邑也,春秋时谓之王城,东城门名鼎门,北城门名乾祭。《帝王世纪》曰:河南城西有郏鄏陌。雒阳县,周时号成周。《地道记》曰:王城去雒城四十里。

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

《郡县志》:太华山在华州华阴县南八里,嵩高山在河南府登封县北八里,亦名外方山。河阳县南城在县西,四面临河,即孟津之地,亦谓之富平津。唐属河南府,后为孟州。冀州之南河内。襄王以河内赐晋文公。

镐京宗周西都丰洛邑王城今河南成周今洛阳并见前申犬戎戏

申国,今邓州南阳县。犬戎,《周语》:穆王将征犬戎。注:西戎之别名,在荒服。《汉·匈奴传》:陇以西有畎戎。戏,《郡县志》:古戏亭在京兆府昭应县本周骊戎国,秦为骊邑,汉改新丰,唐改昭应,今临潼。东北三十里,周幽王为犬戎所逐,死于戏。幽王陵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宗周畿内咸林之地今京兆郑县

《郡县志》:古郑城在华州郑县西北三里。汉属京兆,后魏置东雍州,改为华州。郑县,其地一名咸林。《世本》:桓公居咸林。宋忠云:旧地名,封桓公,乃名为郑。《史记》: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今州东南三里魏长城是也。《秦纪》:武公十一年初县郑。

济洛河颍之间虢郐鄢蔽补丹依畴历华君之土也取十邑之地右洛左济前莘后河食溱洧焉今河南新郑鄢音偃

济水在孟州济源县西北三里,本轵县,属河内。平地而出,有二源:东源周回七百步,深不可测;西源周回六百八十五步,深一丈,源出王屋山。《山海经》云:王屋之山, 氵联水出焉。郭璞注云:氵联,沇水之源,沇水出王屋县王屋山,东流至济源县,而名济水,又南流一百廿里,而入于河。孔安国云:济水入河,并流十数里,而南截河,又并流数里而溢,自溢处又东南流二百三十里,至郑州荥泽县。本汉荥阳县地。洛水出商州洛阳县西冢岭山,东北流至河南府巩县,会伊瀍涧之水,东经洛汭,北对郎渚,谓之洛口,亦名什谷而入河。河东流,经巩县,又东流孟州汜水县,本成皋县,一名虎牢。颍水出河南府阳城县乾山,乾音干。自汝州襄城县流入颍昌府长社县,自长社流入临颍县,自顺昌府汝阴县流入颍上县,至寿春府下蔡县入淮。韦昭注:四水之间,谓左济、右洛、前颍、后河。济本作济,音姊。虢,东虢,虢仲之后。《水经注》:索水东迳虢亭南。应劭曰:荥阳,故虢之国。今郑州。《郡县志》:孟州汜水县,古东虢国,郑之制邑,汉之成皋县,一名虎牢。襄二年,诸侯城虎牢,十年,诸侯城虎牢而戍之。《史记注》:徐广曰虢在成皋。《左传注》:虢,今荥阳。郐,《周语》:郐由叔妘,是求利离亲者也。《诗》作“桧”,见前。鄢,《国语》:鄢之亡也,由仲任。注:鄢,妘姓之国,为郑武公所灭。《春秋》:郑伯克段于鄢。《汉·地理志》:陈留郡鄢县。应劭曰:克段于傿是也。《郡县志》:故鄢城在宋州宁陵县今属拱州。南五十三里,汉鄢县,郑伯克段于此。《史记·韩世家》:秦伐败我鄢。蔽、补、丹、依。未详。畴,《国语》作 囗。《周语》:摰、畴之国也由大任。注:摰、畴二国,任姓。历。未详。华,《水经注》:黄水东南流经华城西。韦昭曰:华,国名。《史记》:秦昭王二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司马彪曰:华阳在密县。今属郑县,亭名。《史记正义》:故华城在郑州管城南三十里。《诗正义》云:八国。韦昭注云:八邑。前莘后河,《郑语》曰:前莘后河。注:莘,莘国也。《郡县志》:故莘城在汴州陈留县东北三十五里,古莘国。溱洧,《郡县志》:溱水源出郑州新郑县西北三十里平地,洧水县西北二十里灌颍渠。见前。《郑语》:主芣騩而食溱洧。注:芣、騩,山名;主,为神主;食,谓居其土,食其水。《郡县志》:大騩山在河南府密县东南五十里,本具茨山。黄帝见大隗于具茨,故亦谓大騩。新郑,《郡县志》: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又为祝融之墟,于周为郑武公之国都。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秦为颍川郡,汉为新郑县,属河南郡。隋重置,属郑州。《郑语》: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逼也。当成周者,雒邑。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隋、唐,北有卫、燕、翟、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翟之人也。非亲则顽,不可入也。公曰:南方不可乎?对曰:荆,重黎之后也,若周衰,其必兴矣。姜嬴荆芊,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齐姓。嬴,秦姓。芊,楚姓。公曰:谢西之九州何如?谢宣王之舅,申伯之国也,今在南阳谢西有九州,一千五百家曰州。《后汉志》:棘阳县东北一百里有谢城。对曰: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惟谢、郏之间,郏南谢北,虢郐在焉。郏后属郑,郑衰,楚取之。《传》曰:郏敖,葬郏是也。《郡县志》:郏城县本郑地,属汝州。其冢君骄侈,其民怠沓其君,而未及周德,是易取也,且可长用也。公曰:若周衰,诸姬其孰兴?对曰:其在晋乎?幽王八年而桓公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骚,十一年而毙,及平王末而秦、晋、齐、楚代兴。

爽鸠氏之墟

《左传》:晏子曰: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少皥氏之司寇。季荝因之,虞夏诸侯。有逢伯陵因之,殷诸侯。蒲姑氏因之,殷周之间代逢公。博昌县北有蒲姑城。《郡县志》:薄姑故城在青州博昌县东北六十里,今博兴县。《齐世家》:胡公徙都薄姑。

而后太公因之。《地理志》:成王时,薄姑氏与四国共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师尚父。

营丘

《地理志》:齐郡临淄县,师尚父所封。臣瓒曰:临淄,即营丘也。今齐之城中有丘,即营丘。《郡县志》:营丘在青州临淄县北百步外城中。《尔雅》曰:水出其前,经其左,曰营丘。今临淄城中有丘,淄水出其前,经其左,故曰营丘。

九畿

《大司马》:九畿,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畿,言其有界画。

东至于海

吴公子札曰:表东海者,其太公乎?《地理志》:太公以齐地负海舄卤,通鱼盐之利《汉》:田肯曰:齐东有琅琊、即墨之饶。琅琊,密州,东至大海一百六十里。即墨县属莱州,海在县东四十三里,又在县南百里,即墨故城在胶水县东南六十里。《齐语》:通鱼盐于东莱。《尔雅》:十薮,齐有海隅。《齐世家》: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

西至于河

《春秋正义》:九河故道,河间成平以南,平原鬲县以北,徒骇最西,以次而东。齐之西竟,当在九河之最西。徒骇,齐之西界。《寰宇记》:在沧州清池。

南至于穆陵

《郡县志》:穆陵山,在沂州沂水县一百九十里。

北至于无棣

《郡县志》:沧州盐山县,本齐无棣邑。汉置高城县,属渤海郡。隋改盐山。无棣河在饶安县南二十里。无棣县,隋置,以南临无棣沟,因以为名。

岱山之阴潍淄之野纪侯

《史记》: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齐带山海,膏壤千里。《禹贡》:海岱惟青州。东北据海,西南据岱,岱即泰山也。在兖州。《左传》:晋伐齐,东侵及潍。《禹贡》:青州潍淄其道。潍水出密州莒县潍山北,东至青州博兴县本博昌。入海。淄水出淄州淄川县原山,东至青州寿光县博昌故城。入济。纪侯。见前。《齐语》:桓公正封疆,东至于纪酅。

虞舜夏禹所都之地

舜都蒲坂,河中府河东县。禹都平阳、晋州临汾县。安邑。陕州夏县。孔氏曰:魏皆近之。

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

《郡县志》:雷首山,一名中条山,在河中府河东县南十五里,陕州今属解州。安邑县南二十里。析城山,在河南府王屋县今属孟州。西北六十里,峰四面,其形如城,有南门焉,故曰析城,在泽州阳城县西南七十五里。

南枕河曲北涉汾水

《地理志》:魏国在晋之南河曲,故《诗》曰“彼汾一曲,置诸河之侧”。《左传》: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今河北县,于秦为在河之东。《水经》: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注》:水北出于薄山,南流迳河北县故城西。故魏国,今河中府永乐县。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今宪州静乐县。西过皮氏县南,河中府龙门县。又西至汾阴县北,西注于河。河中府荥河县。

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

《郡国志》:河东蒲坂有雷首山。注:县南二十里有历山,舜所耕处。《括地志》: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亦名历山,南有舜井。《郡县志》:妫汭水,源出河东县南雷首山,州城即蒲坂城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故陶城在县北四十里。《尚书大传》曰:舜陶于河滨。《括地志》:陶城在县北三十里。

与秦晋邻国日见侵削

孔氏曰:西接于秦,北邻于晋。《左传》:桓三年,芮伯万出居于魏。四年,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闵元年,晋侯灭魏。

帝尧旧都太原晋阳是尧始都此后乃迁河东

平阳,《地理志》:太原晋阳县,故诗唐国。河东平阳县,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帝王世纪》:帝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焉,唐水在西北,入唐河。后又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于诗风为唐国。晋阳,汉太原郡所治,龙山在西北,晋水所出。北齐分晋阳,置龙山县。隋开皇十年,改龙山曰晋阳,而以古晋阳为太原县。自北汉刘氏以前,郡治太原、晋阳二县。太平兴国四年,王师下北汉,徙州治阳曲县,本汉狼孟县地。而空其故城。《通志》:今平定军有古晋阳城,是其地。平阳,隋改平河县,属晋州,又改临汾。尧庙在县东八里汾水东。

成王封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

《郡县志》:太原府,本高辛氏之子实沈,又金天氏之子台骀之所居也。又为唐国,帝尧为唐侯所封。又为夏禹所都。《帝王世纪》:禹自安邑都晋阳。周成王以封弟叔虞。晋水,源出晋阳县西南悬瓮山,东入汾。《水经注》曰:出悬瓮山东,过其县南。智伯遏晋水,灌晋阳城。故唐城在晋阳县北二里,尧所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都之所。晋祠一名王祠,叔虞祠也,在县西南十二里。

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

太行山连亘河北诸州,为天下之脊。《郡县志》:恒山在定州恒阳县北百四十里。今中山府曲阳县。太原,台骀之所居。晋荀吴败狄于大卤,中国以高平曰太原,夷狄曰大卤,其实一也。秦初置太原郡,治晋阳,即太原。见前。太岳,《郡县志》:霍山,一名太岳,在晋州霍邑县东三十里。《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郑玄注曰:今河东彘县霍太山是也。霍邑本彘县。

成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阳

《左传注》:曲沃在河东闻喜县。晋别封成师之邑。闻喜县,唐属绛州。今属解州。

穆侯又徙于绛

《郡县志》:故翼城在绛州翼城县东南十五里,晋故绛都也。

秦者陇西谷名近雍州鸟鼠之山

《地理志》:秦,今陇西秦亭秦谷。《舆地广记》:秦州陇城县有秦谷。《郡县志》:鸟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州渭源县西七十六里,渭水所出,凡有三源并下。其同穴鸟如家雀,色小青,其鼠如家鼠,色小黄。本汉首阳县。《地理志》:鸟鼠同穴山在西南。渭源县,熙宁三年置渭源堡,属熙州狄道县。《尔雅》:《山海经注》其鸟为鵌,其鼠为鼵,共处一穴,鼠在内,鸟在外,故山以为名。《禹贡注》: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张氏《地理记》:不为牝牡。《沙州记》:寒岭去大阳川三十里,有雀鼠同穴之山。

非子养马于汧渭之间孝王封非子为附庸邑之于秦谷

《地理志》:汧水出右扶风汧县西北,入渭。今陇州汧源县,本汧县,在汧水之北。《郡县志》:汧水在陇州汧阳县南一里,渭水在南,由县南四十里,本汧县之地。又在凤翔府岐山县南三十里。《世纪》云:襄公徙居汧,即此城。《括地志》:故汧城在陇州汧源县南三里。郿县故城在岐州郿县东北十五里。文公东猎汧渭之会,卜居之,乃营邑焉,即此城也。今按汧、渭之间,当在陇州。

襄公讨西戎以救周平王东迁王城乃以岐丰之地赐之遂横有周西都宗周畿内八百里之地东至迆山在荆岐终南惇物之野

西戎,犬戎。王城。见前。岐丰,岐阳在凤翔府扶风县岐阳镇。汉美阳县地。丰,《通典》:周文王作酆,今京兆府长安县西北灵台乡丰水上是也。岐山在凤翔府岐山县东北,丰水出京兆府鄠县东南,北流入渭。宗周丰镐,宗庙所在。汉娄敬曰: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吕氏曰:敬所谈秦之形势,乃周之形势也。迆山,孔氏曰:迆,谓靡迆,《禹贡》无迆山。荆山,《郡县志》:在京兆府富平县今属耀州。西南二十五里,在岐山东。《禹贡》“荆岐既旅”是也。北条荆山,《汉志》:在左冯翊怀德县南。岐山,亦名天柱山,在凤翔府岐山县东北十里。终南山,在京兆府万年县南五十里,凤翔府郿县南三十里。惇物山,《汉志》:垂山,古文以为敦物,在扶风武功县东。《郡县志》:武功盖在渭水南,今凤翔府郿县地。

德公又徙雍

雍县,汉属右扶风,故城在凤翔府天兴县南七里。

太皥虙牺氏之墟

《左传》:陈,太皥之虚也。《稽古录》:都宛丘。今淮宁府宛丘县。《郡县志》:包羲氏、神农氏并都此。

封妫满于陈都于宛丘之侧见前在豫州之东西望外方东不及明猪明音孟

外方。见前。明猪,《禹贡》谓之孟猪,《职方氏》谓之望诸,《春秋传》谓之孟诸,《史记》谓之明都,《汉志》谓之盟猪,其实一也。《郡县志》:孟诸泽在宋州今应天府。虞城县西北十里,周回五十里,俗号盟诸泽。《汉志》:盟诸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虞城,本汉虞县,盖此泽介乎二邑之间。

祝融之墟在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唯妘姓桧

《左传》:郑,祝融之虚也。荥波,《职方氏》:豫州,其川荥、洛,其浸波、溠,是为二水。《郡县志》:荥泽,郑州荥县北四里。《禹贡》:济水亦不复入。郑康成谓:荥,今塞为平地,荥阳民犹谓其处为荥泽。薛氏曰:济源谓之沇,东流于济,至怀州修武县入河。河水泛溢,则南北被为荥泽。《左传》卫侯及狄战于荥泽,在河之北。孔颍达说荥泽跨河南北是也。蔡氏曰:今济水但入河,不复过河之南。荥水受河水,有石门,谓之荥口石门。易氏曰:孔安国言荥泽在敖仓东南。《水经》:济水东合荥渎。《水经注》:谷水又东,波水注之。《山海经》:瞻诸山西三十里娄汲之山,波水出于其阴,谓之百答,水北流,注于谷。《尔雅》云:水自洛出为波,在河南府。溱洧。见前。祝融八姓,《郑语》史伯曰: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鬷夷、豢龙,彭姓彭祖、豕韦、诸稽,秃姓舟人,妘姓邬、郐、路、逼阳,曹姓邹、莒,芊姓夔、越、荆,斟姓无后。孔氏曰:桧,祝融之后,复居祝融之墟。

北邻于虢

《地理志》:河南郡荥阳县。荥阳成皋,见前。应劭曰:故虢国,今虢亭是也。《郡县志》:县东至郑州六十里。《左传》:制,岩邑也,虢叔死焉。注:虢叔,东虢君也。虢国,今荥阳县、成皋县,故虎牢,或曰制。《寰宇记》:东虢,即今成皋。

兖州陶丘之北

陶丘,《郡县志》:曹州今兴仁府。理中城,盖古之陶丘也,一名左城。《帝王世纪》:舜陶于河滨。即《禹贡》之陶丘,今济阴定陶西有陶丘是也。《尔雅》曰:再成为陶丘。成,犹重也。《汉志》:在定陶西南陶丘亭。《水经注》:墨子以为釜丘。《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于釜丘。薛氏曰:陶丘,在广济军定陶县。

封叔振铎于曹今济阴定陶

《郡县志》:曹州济阴县,本汉定陶县之地,属济阴郡,于周为曹国之地。曹国在州东北三十七里济阴界,故定陶城是也。在县东北四十七里,自曹叔至伯阳,凡十八叶。后魏于定陶城置西兖州,周武帝改为曹州,隋置济阴县。定陶旧为济阴县之镇,太平兴国三年置广济军,分为定陶县。《水经注》:定陶县,故三鬷国,三鬷亭在济阴县东北四十九里。

在雷夏菏泽之野菏音柯

雷夏,《山海经》云: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颊,鼓其腹则雷。然则本夏泽也,因其神名之曰雷夏。《郡县志》: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北郭外,《括地志》:在县郭外西北。灉沮二水会同此泽。隋开皇六年,于郕阳县置雷泽县,因县北雷夏泽为名。菏泽,在曹州济阴县东北九十里,故定陶城东北,济阴县南三里,其地有菏山,故名其泽为菏泽。今东平、济南、淄川、北海界中有水,流入于海,谓之清河,实菏泽。《水经》: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薛氏曰:菏水分济,自兴仁府乘氏县,东至单州鱼台县,为荷泽,入泗。《郡县志》:兖州鱼台县,本汉方与县,菏水即济水也,一名五丈沟。西自金乡县界流入,去县十里又东南流,合泗水。泗水东北自任城县流入,经县东与菏水合,又东流入徐州沛县界。

帝尧尝游成阳葬焉舜渔于雷泽

《地理志》:济阴郡成阳县有尧冢、灵台。《禹贡》:雷泽在西北。《史记》尧作游成阳。《正义》曰:濮州雷泽县是。《郡县志》:雷泽县,本汉郕阳县,古郕伯国。周武王封弟季载于郕,汉以为县。尧陵在县西三里,自尧即位至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一年,记于碑。尧母庙在县西南四里。《皇览》云:尧冢在成阳。《吕氏春秋》:尧葬谷林。皇甫谧云:谷林即成阳。《后汉》:肃宗元和二年,使使者祠唐尧于成阳灵台,安帝延光三年又祠。注云:郭缘生《述征记》曰:成阳县东南有尧母庆都墓,上有祠庙,尧母陵俗亦名灵台大母。《金石录》:汉成阳灵台碑,亦以为尧母冢。雷泽,见前。《郡县志》:历山在雷泽县西北十六里。《史记》:舜耕历山姚墟,在县东十三里。舜生于姚墟。冯衍《显志赋》:皋陶钓于靁泽兮,赖虞舜而后亲。注:《吕氏春秋》舜渔于雷泽,今书皋陶,未详。

夹于鲁卫之间

《郡县志》:曹州东至兖州三百七十里,鲁地。西北至滑州二百里。卫地。

《郡县志》:京兆府武功县,后周于故斄城置。古有邰国,尧封后稷之地。故斄城,邰音同。一名武功城,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帝王世纪》:后稷始封邰,今扶风斄是也。后稷祠、姜嫄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

栒邑

《郡县志》:栒邑故城在邠州三水县东二十五里,即汉栒邑县,属右扶风,古郇国也。《左传》云:郇,文之昭也。古豳城在县西三十里,公刘始都之处。

雍州岐山之北原隰之野大王又避戎狄之难而入处于岐阳

岐山。见前。原隰。见前隰原。岐阳,《郡县志》:凤翔府岐阳县,贞观七年置,以在岐山之南故,因名之。今省为镇,入扶风。

周公出居东都

《金縢》:周公居东二年。居国之东也。郑氏谓避居东都,未知何据。

豳公

《帝王世纪》:公刘徙邑于豳。《诗》称“于豳斯馆”,今新平漆之东有豳亭是也。《括地志》:豳州新平县,即汉之地豳州,开元改为邠。大王徙邑于岐山之阳,南有周原,始改号曰周。

小雅大雅

西都丰镐见前

鲁颂

少昊摰之墟国中有大庭氏之库见前徐州大野蒙羽之野

《郡县志》:郓州钜野县今属济州。大野泽,一名钜野,在县东五里,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地理志》:在山阳郡钜野县北。《尔雅》十薮,鲁有大野,西狩获麟于此泽。获麟泽在县东十二里。蒙山在沂州新泰县东南八十八里,《书》曰“蒙羽其艺”。又蒙山在沂州费县西北八十里,东蒙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颛臾为东蒙主。羽山在海州朐山县西北一百里,殛鮌即此。沂州临沂县东南一百一十里,与朐山县分界。《地理志》:蒙山在泰山郡蒙阴县西南,今沂州费县。羽山在东海郡祝其县南,今海州朐山县。

淮上淮夷见前命鲁郊祭天三望

三望,《公羊传》:泰山、河、海。《左传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刘氏《春秋意林》曰:鲁之有天子礼乐,殆周之末王赐之,非成王也。鲁惠公使宰让请郊庙之礼于天子,天子使史角往,惠公止之。其后在鲁,实始为墨翟之学。见《吕氏春秋》。使成王之世鲁已郊矣,则惠公奚请?惠公之请也,殆由平王以下乎?

商颂

契所封之地

《括地志》: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卨所封。汉弘农郡商县。

阏伯之墟封微子启为宋公在徐州泗滨西及豫州盟猪之野

《郡县志》:宋州。《禹贡》豫州之域,即高辛氏之子阏伯所居商丘,今州治是也。周为青州之域。宋城县,汉睢阳县,州城,古阏伯之墟,契孙相土亦都于此,春秋为宋国都。今应天府。自微子至君偃三十三世,为齐、楚、魏所灭。《地理志》:周封微子于宋,今之睢阳是也,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

泗滨

泗滨,泗水在兖州泗水县,至淮阳军宿迁县南入淮。

盟猪见前

《左传》:文十年,宋逆楚子,遂道以田孟诸。《尔雅》十薮,《吕氏春秋》九薮,宋有孟诸。

《诗谱》曰:鲁人大毛公为《故训传》于其家,《释文》云:河间人大毛公。河间献王得而献之,以小毛公为博士。《儒林传》:毛公,赵人,为河间献王博士。《后汉·儒林传》:赵人毛苌。《郡县志》:毛公墓在瀛州高阳县东南三十里。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高密县,隋、唐属密州。《郡县志》:郑玄墓在县西七十里。著《毛诗谱》。《经典序录》:郑玄《诗谱》二卷,徐整畅,太叔裘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