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瑜伽论
15019100000037

第37章

第三持究竟瑜伽处

生品第一者。菩萨地四处此为第三。由前随要便得究竟摄利自他故名究竟瑜伽处。有五品。摄生为初故言第一。就五品内。初有三品辨自分行。次有一品辨胜进行。后有一品对行辨果。前中有二。初有二品正辨自分行。后之一品辨行所依地。前中复二。初明五生利众生行。后明六种摄众生行。前中分三。初举数列名。次次第解释。后明五生摄生用尽。解除灾生中。先问。次解。后结略指广。解中有二。初辨息除现在五苦。后辨断除邪见恶行。五苦者。一饥馑。二疾病。三兵甲。四怨敌。五治罚。言持有神验诸明咒力摄受广大良药王身等者。以愿力复以咒力摄受自身支节上下皆成良药。分割施他除他疾疫。增上中基云。谓初住作一天王。二住四天下。乃至第八为小千界王。第九为二千世界主。第十菩萨生摩醯首罗天即净土。其实在下二界间。以无漏业生故名究竟上。此据未得竟法界受用为论。景云。具应言摩诃。摩诃是大。醯首罗此云自在。最后生中。或生波罗门大国师家等现等觉者。景云。是变化身行相成道。若实报身最后生者。其身妹大生大莲华量同法界。基述三藏言。有经言。佛告慈氏。汝波罗门家生。我刹帝利家生。我是右胁而生。汝是顶上化生。我受八十。汝年六万岁等。此则有经与弥勒经相违。勘问。摄生周尽文云唯除凡地菩萨受生此取有智菩萨为五生者。有二释。一云。唯取入于十信已上乃至十地为此五生。不取十信已前外凡种姓菩萨所受生也。二释。唯取大地有智菩萨为物受生。不取地前凡地菩萨。以于众生未平等故。初地至七地来所受五生通于变化。八地已上唯变化生。三藏存后释好

摄受。亦前明为物乐受五生。于五生身以六种摄摄益有情。次明摄品。就中初明六种摄受。于中初开六门。次依门释。后明六摄义周尽。第二明摄受时难。于中初明遇十二难事。后明能治此十二之善巧方便。于中文相难可取别。基法师云。初之十一句次第各对一所治。第十一为释上第十一第二艰难之事。论云。或于其中应观轻重。如其所应而作方便者。即前第一。可知。或于其中应审简补特伽罗即第二。由审简择前有情故柔软美语自不起恼。或于此中攀缘勇猛摄受因转者即第三。虽物鲜小运心攀缘薄布今遍起摄因。若发正愿者即第四。虽无力能普为营事。但发正愿后有为时普为营助。或于其中间制御其心不令流散即第五。诸受乐者多着放逸摄心不散能离流散。或于其中安狂其心者即第六。无能利生安心恭作后当果心。猛思择者即第七。起思择心可摄不可摄舍之。不生厌倦而自安忍者即第八。可知。或于其中而行放舍者。前释第十言。于此物难舍故不应生恋而取施与之。或此释前第七此生可舍前猛利思择。合释第八。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然无懈者。次第却释前第九。可知。若以此前行放舍却释前第七者。此即合解第九第十。或于其中善巧方便释前第十一对治。可知。而正修行者释前第十十二。可知。或有释。前对治如前配。或于其中安住其心下乃至而自安忍来解前第六对治。或于其中而行放舍释前第七句对治。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然无懈者释第八第九第十三句。此中精进为一。炽然为二。无懈为三。如次为三。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合释十一十二。如前释可知。若依地持。此中能持有九句。不可依勘。虽有多言而未为决。今更释之。新旧二论皆如次第有十二句治前十二难。谓此中初云诸菩萨遭诸难事或于其中应观轻重如其所应而作方便者。旧论菩萨于诸众生不观轻重而为方便。此即治前第一难。第二云或于其中应审拣择补特伽罗。旧云或察于人而行于非。治前第二难。第三云或于其中攀缘勇猛摄受因转。旧云或勇猛方便为造因缘。治第三难。第四云若发正愿。旧云或修正愿。治第四难。第五云或于其中制御其心不令流散。旧云或净信心。治第五难。第六云于中安住其心。旧云或专心。治第六难。第七云猛利思择。旧云思惟观察。治第七难。第八云不生厌倦。旧云不倦。治第八难。第九云而自安忍。旧云或时柔软。治第九难。第十云或于其中而行故舍。旧云或时行舍。治第十难。第一云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然无懈。旧云或时精进。治十一难。第十二云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旧云或时巧方便。治第十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