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疡医大全
14984300000073

第73章

颧脸部

凡属颧脸、腮颊、颐鼻一切痈疽疮毒,皆汇于此部中,以便检阅参治。

面部望色辨证门主论

面颧颊赤,在午后,此虚火上升,不可作伤寒治。

面赤,脉数无力,此伏阴病,假热也。

面赤,脉沉细,此少阴病,外热内寒,阴盛格阳,宜温,误用寒凉者死。

面赤,脉弦数,此少阳病,宜小柴胡和解。

面部通赤色,此阳明表证未解,宜解肌不可攻里。

面唇青,是阴寒极。

面青兼舌卷囊缩,是阴寒。

面青兼小腹 痛,是夹阴伤寒。

面目身黄,兼小水短涩,是湿热。

面目身黄,小腹胀满硬痛,小便利,是蓄血伤寒。

面白而无神,或汗多,是脱血所致。

面白人不宜大汗。

面黑人在伤寒内涉虚,不宜参术大补,盖气多实故也。

面热门主论

《灵枢》曰∶手面与身形也,天寒则裂地凌冰,或手足懈堕,然而其面不衣,何也?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浓,其肉坚,故天热甚寒,不能胜之也。

东垣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而火上独燎其面,盖阳明经多气多血,又兼挟风热上行,诸阳皆会于头面,故令面热如醉。治宜先散其风热,或以调胃承气汤加黄连、犀角,疏下两三行,彻其本热,散其风热,以升麻汤加黄连主之。

冯鲁瞻曰∶手足六阳之经,皆上至于头,而惟阳明胃脉,起鼻交 中,入上齿中,挟口环唇,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故人之面部,阳明之所属也。其或胃中有热,有郁火,则面热,升麻汤加黄连;若风热内甚而上攻,令人面目浮肿,或面鼻紫色,或风刺瘾疹,随证治之。

面热门主方

升麻加黄连汤 治面热。

升麻 葛根(各一钱) 白芷(七分) 炙甘草 白芍 生犀角 川芎 荆芥穗 薄荷(各五分) 黄连(酒炒四分) 水煎温服。

面寒门主论

冯鲁瞻曰∶胃中有寒则面寒,宜先以附子理中汤,温其中气,次以升麻汤加附子主之。

面寒门主方

升麻加附子汤 治面寒。

升麻 葛根 白芷 黄 熟附子(各七分) 炙甘草 人参 草豆蔻(各五分) 益智仁(三分) 连须葱头二茎,水煎温服。

面痛门主论

冯鲁瞻曰∶面痛为火,盖诸阳之汇,皆在于面,而火,阳也;心之华在面,而心,君火也。然暴痛多由火实,久痛多因血虚,盖胃主正面,而以肠胃为市,因饮食之热毒聚于中,则发于外,故为痛。更有过劳与饥则痛者,此中气不足也。

粉花疮门主论

澄曰∶粉花疮多生于室女,火浮于上,面生粟累,或痛或痒,旋灭旋起。亦有妇女好搽铅粉,铅毒所致。兼有欲后汗出,迎风挥扇而生。

粉花疮门主方

妇女面上粉花疮铅粉(五钱) 轻粉(五分) 枯矾(三分)研匀,菜油调稠涂磁碗底内,外用蕲艾一两,放炭火上烧烟熏碗内,待艾尽为度,覆地上出火毒。逐早搽面上,疮自愈。

验方 上净桶出恭时,用粗纸先从脸往下一揩,再揩恭,随手掷净桶内,数次自消。

又方 干荷叶揉碎,每用五分,每日冲滚汤服之,久服之自消。

面游风毒门主论

王肯堂曰∶面游风毒,此积热在内,或多食辛辣浓味,或服金石刚剂太过,以致热壅上焦,气血沸腾而作,属足阳明胃经。初觉微痒如虫蚁行,搔损则成疮,痛楚难经。(《准绳》)《心法》曰∶此症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细如鱼鳞,次后极痒;抓破湿热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皆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浓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痒甚者、宜消风散痛,甚者宜服黄连消毒饮,外搽摩风膏。

面游风毒

面游风毒门主方

摩风膏麻黄(五钱) 白檀香 白芨 当归身(各一钱) 升麻 防风(各二钱) 羌活(一两)香油五两浸五日,文火熬黄去渣,加黄蜡五钱,熔化绢滤冷涂。

面上热毒恶疮门主论

书曰∶面上热毒恶疮,乃醇酒炙 ,饮食热毒,聚于胃腑,故发于外,宜柏连散主之。

面生热毒恶疮门主方

柏连散胡粉 黄柏(炙) 黄连(各等分)研末,猪脂调敷。

肺风粉刺门主论

申斗垣曰∶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启玄》)粉刺即粉疵。乃肺热而风吹之,多成此疵,虽无关人累,然书生娇女,各多此病,亦欠丰致。治以灭瘢丹为之添容。(《秘录》)冯鲁瞻曰∶肺风,是鼻生紫赤刺、瘾疹。(《锦囊》)陈实功曰∶肺风属肺热,粉刺、酒 鼻、酒刺,属脾经,此四名同类,皆由血热郁滞不散。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当分受于何经以治之。(《正宗》)又曰∶酒刺俗名谷嘴疮。

又曰∶面上酒刺并酒 ,切忌手搔手挤,只用无灰好盐炒过,如痒,即将炒盐擦之;如出血出水,即将盐按在伤处立止。久即除根。

肺风粉刺门主方

面上粉刺(《肘后方》) 捣菟丝子绞取汁涂之。

灭瘢丹(岐天师)轻粉 白附子 黄芩(微火略炒) 白芷 防风(各等分、研细末)蜜丸。于每日洗面之时多擦数次,临睡之时又重洗面擦之,不须三日,自然消灭瘢矣。

肺风、粉刺、酒 鼻、鼻头肿、面赤杏仁(二十粒,去皮,瓦上焙,勿焦) 油核桃(二枚连皮,瓦上焙,勿焦) 大枫肉(三粒) 水银(三分,唾津在手掌心内研成黑水)共研匀搽之,二三次即愈。

面部鼻脸生疮赤风粉刺神方(《准绳》)生硫黄 白芷 栝蒌仁 腻粉(各五分) 蝉蜕(洗) 芫青(去翅、足) 全蝎(各七枚)上研细听用。以麻油、黄蜡火熬化,离火入药在内,每用少许涂面上,勿沾眼内。

清肺散 治谷嘴疮。

连翘 川芎 白芷 黄连 苦参 荆芥 山栀 黄芩 贝母 桑白皮(各一钱) 河水煎服。

面上酒刺枯矾(一两) 白附子 硫黄(各二钱)研细末。临晚以唾津调搽,朝上洗去。

肺风、酒刺、赤鼻大枫子仁 木鳖子仁 轻粉(各等分)研细,夜以唾津调涂。

酒刺、粉刺、面生 黠、小疮,并能去垢润肌皂角(三斤) 桃花瓣(一升) 升麻(八两) 楮实子(五两) 白芷 天花粉 绿豆 白芨(各一两) 砂仁 白丁香 甘松(各五钱) 三柰(三钱)共为细末,糯米饭捣丸或加肥皂肉捣丸。洗面时擦之。如擦下部,换用炼蜜捣成团擦洗。

满脸肺风、酒刺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杭粉(各三钱) 花椒(五分) 胶枣(一枚) 白果(三枚)共研细为丸。清晨洗脸时擦。

酒刺榧子肉(一千个) 甘菊花(二两)水酒各一碗同煮干,再用微火烘脆。每日嚼食,食完自愈。

颠倒散硫黄 大黄(各等分)研末,凉水调敷。

肺风疮 无灰酒于砂钵内,磨鹿角尖浓汁敷。

雀斑门主论

陈实功曰∶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治当六味地黄丸以滋化源,搽洗兼施。(《正宗》)又曰∶面生黑斑,乃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宜服肾气丸以滋化源,用玉容丸早晚擦之。

雀斑门主方

玉容丸 男妇雀斑、酒刺及身体皮肤粗糙。

甘松 明天麻 本 北细辛 白蔹 白僵蚕 防风 山栀仁 川椒 香白芷 荆芥 密陀僧 山茶枯白矾 白芨 檀香末 羌活 甘菊花 独活(各一钱) 红枣肉(七枚)磨细末,用去净弦膜肥皂一斤同捶作丸。如秋冬加生蜜五钱,如皮肤粗槁加牛骨髓三钱。早晚洗之,肌肤自然莹洁如玉,温润细腻。

玉肌散 一切风湿、雀斑、酒刺、白屑风、皮肤作痒。

白附子 白芷 滑石(各二钱)加绿豆半升研细。每用三匙,早晚洗面。

改容丸大贝母(去心) 白附子 菊花叶 防风 白芷 滑石(各五钱)共为细末。用大肥皂十荚蒸熟,去筋膜捣丸,同药做丸,早晚擦面。

又方白丁香(五钱,即小鹊粪) 鹰粪(三钱) 羊蹄根(二两) 白附子(一两) 白蔹(八钱) 白芨(七钱)共研末。肥皂一斤去皮弦,同药捣丸擦于面上。

又方雄雀粪 瓦花(各等分)研细同菜油调,搽一月即光。

又方霜梅肉 樱桃枝 牙皂角 紫浮萍共捣丸,擦面。

又方 萆麻仁同肥皂捶擦。

又方白丁香 白蔹 白僵蚕 白芷 白附子 白梅肉 夜明砂 皂角 白芨 甘松共研细,蜜捣做饼,洗面时擦之。

玉盘散 男妇面上雀斑、粉刺。

白牵牛 甘松 香附 天花粉(各一两) 本 白蔹 白芷 白附子 宫粉 白芨 大黄(各五钱)肥皂一斤捶烂同药和匀,每日擦面有效。

玉容肥皂 去白瘢、黑点、白癣、诸般疮痕,令人面色好。

白芷 白附子 白蒺藜 白僵蚕 白芨 白丁香 甘松 草乌 杏仁 绿豆粉(各一两) 儿茶(三钱)密陀僧 樟脑(各五钱) 白蔹 三柰 猪牙皂(各四钱) 肥皂(去裹外皮筋并子,只取净肉一茶盅)轻粉(三钱)先将肥皂肉捣烂入鸡子清和,晒去气息,将各药末同肥皂鸡子清和丸,擦面。

澡豆方(洛生) 雀印或面生疮疖,疤痕色变赤黑,大效。

密陀僧(另研) 甘松 杏仁(生用) 白芷 蛇床子(各一两) 白果肉(四十个) 萆麻仁(四十九粒) 白蒺藜(杵去刺) 白牵牛(酒浸,各三两) 白僵蚕(二两) 肥皂(去皮弦子三斤,捣细)同药末为丸,早晚擦面,洗去。

面生黑斑门主论

陈实功曰∶女子面生黧黑斑,此乃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烁结成黑斑,色枯不泽。妇人生此,不利于夫主。又疑事不决者,多有之。治当朝以肾气丸以滋化源,早晚玉容丸洗擦自退。当戒忧思、动火劳伤等事。(《正宗》)古一人登厕,被臭气熏触,隐忍良久,明日满面皆黑色,月余不散。相士云∶不出月必死。一良医令以沉、檀香各一两,锉碎安炉中烧熏帐内,以被盖定,令病者瞑目端坐,候香尽方可出帐门,日引鉴照之,面上黑色渐散矣。盖臭腐属水,香属土,土胜水也。

面生黑斑门主方

验方白僵蚕 黑牵牛(各二两) 北细辛(二两)研细蜜丸弹子大,日洗数次。一月后其斑自退,并治雀斑面生黑点。神效。

面生黑斑玉容散 面上黑点雀斑。

甘松 三柰 茅香(各五钱) 白芷 白僵蚕 白芨 白蔹 白附子 天花粉 绿豆粉(各一两) 肥皂(二个) 防风 本 零陵香(各三钱)为细末,每洗面用之。

痣门主论

陈实功曰∶痣名黑子,此肾中浊气,混滞于阳,阳气收束,结成黑子,坚而不散。

凡人生此,终为不吉,面部不善者,去之。(《正宗》)又曰∶冰蛳散点之,自落。

《心法》曰∶痣,乃孙络之血滞于卫分,阳气束结所致。

痣门主方

点痣法 糯稻数粒去壳,用银炉灰少许入水拌匀,以糯米插灰中,将痣用针挑破,将稻米点之,任其自脱。

又方 糯米七粒捣烂,锻石和匀,挑破点之,即落。

又方 用栎炭灰半盅,以水调不干不稀,以手按实;入糯米数粒按在灰中仍按实;将碗覆于地上勿动,俟明早灰中流出白浆如饴,用盏取下,看痣大小点之。听其自落。

又方 夏至或冬至用酵碱同锻石捣匀水磨,点之,自落。

又方 白降丹水调少许,点之,自落。

脸发门主论

申斗垣曰∶脸发乃足阳明胃经,多气少血,其疮发于眼下脸上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目瞳子。)巨 穴。(挟鼻旁八分,直目瞳子。)色似葡萄,形渐大或生子母疮者,八日死。在左用内托药加当归两倍,右加三倍,妙在斯也。(《启玄》)脸发周文采曰∶气血上壅,结聚脾经,故毒发于面,名曰面毒。(《集验》)窦汉卿曰∶面发毒,多起于房劳太过,乘虚风入经络,阳明经虚,发于面也。或面生疖瘰,患者欲求速愈,而庸医或以毒药敷点,或以艾火炙之,或以针刀刺之,或犯尻神恶宿,或破后房事不戒,或受狂风霜雪寒露暴戾之气,或服金石草木诸部恶毒相攻相反之剂,以致病症日剧。殊不知面为诸阳之首,禁火、禁刀、禁毒,况耳目口鼻之官,总系一处,比四肢不同,若不保重,命亦难生。何也?面为阳,火气入之,熏蒸肌肉;刀针刺之,即伤经络;毒药点之,暴剥皮肉。辗转为患,继之以风邪入之,则头面虚肿,目鼻肿胀,患处日腐,其臭秽难闻,脾胃日削,寒热交作,痛楚万状,难以尽言。若有五善而无七恶,外敷清凉拔毒之药,内服参术内托之剂,再合犀角郁金散服之,以拔积毒,其命方可保也,否则难生。(《全书》)奎光曰∶面痈,大抵属郁,防内攻,宜用碧丹。(方载咽喉门)兼服煎药,外敷三黄散。

脸发门主方

犀角郁金散(窦汉卿) 治面发毒。

犀角 郁金 珍珠 西牛黄 粉甘草 乳香 真粉 辰砂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噙化。

颧痈门主论

《心法》曰∶颧痈,初小渐大如榴者,发阳分,由风热而生。初起 红、浮肿、疼痛,七日即溃,为毒轻、根浅,易愈。颧疽者,发阴分,由积热而生,色紫漫肿,坚硬、麻木、疼痛,三七方溃,为毒重、根深,难愈。俱发于颧骨尖处,不论左右,皆属小肠经。

澄曰∶治法悉同痈疽,但不可妄用追蚀之药。盖颧部骨多肉少,防其穿溃过深,致令颧骨倒陷之患,不可不慎。

颧骨肉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颧骨肉疽,颧骨内卒然而痛,经宿而痛甚,寒热大作,属上焦与阳明经郁火所致。汗之可消,药宜水酒同煎。(《准绳》)颧骨肉疽《灵枢经》曰∶心病者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然则当察其色赤者,宜以黄连安神丸降心火,补心丸养心血;黑者,宜以地黄丸滋肾水,未可专委之阳明郁火也。

疔疽门主论

王肯堂曰∶两腮及鼻下 肿生疮,恶血淋漓,此名疔疽,属足阳明胃经。三日口噤如痉,角弓反张,按之如疔钉着,骨痛不可忍者是也。治之稍缓,则毒攻心,呕吐不食,昏迷躁乱,谵语者死。(《准绳》)疔疽澄曰∶疔疽者,乃醇酒炙 ,膏粱浓味,或误食自死牛马、宿茶陈菜,食中汗毒而成。不可妄用刀针,当照疔疮门方法治之。故毋庸另立主方。

托腮痈门主论

奎光曰∶托腮痈,生腮下,乃饮食浓味,醇酒热毒所结而成。

腮颔发门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