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疡医大全
14984300000049

第49章

论初起肿疡

澄曰∶初起肿疡者,乃痈疽恶毒,始发壅肿,七日之内,未成脓者,目曰肿疡,施治之早,仅可内消十之六七,纵不能全消,亦可移深居浅,转重就轻。但不可骤用寒凉敷药,冰凝肌肉,更勿轻投苦寒丸剂,凝滞气血,遏郁毒瓦斯,便难消散。若已八九朝,内脓已成,治无消法,若勉强消之,不独不能消散,反致气血受亏,根脚散漫,内脓不能外泄,脓汁清稀。所以消肿疡之法,贵乎早也。

论内消法

王肯堂曰∶痈疽之证,发无定处,欲令内消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药是也。当审浅深大小,经络处所,形脉虚实。如发于脑、背、腰、项、臀、 者,乃太阳经也,宜黄连、羌活。背连胁处,为近少阳,宜柴胡,并宜败毒散、仙方活命饮。形实脉实者,宜漏芦汤、内疏黄连汤、追毒丸疏利之。气虚者,参为主,血虚者,归芎为主,佐以消毒之药,随分野以引经药行至病所。六经分野,上有痈疽,其五经各随本经标本寒温,气血多少,以行补泻。惟少阳一经,虽曰气多血少,而气血皆不足也,治与气虚血虚同法。凡栝蒌、射干、穿山甲、金银花、夏枯草、蟾酥、连翘、地丁、鼠粘子、木鳖子之类,为内消之药。仙方活命饮、内消丸、柞木饮子、牛胶饮子、车辙散、返魂丹、消毒饮,为内消之方,众皆知之。殊不知补泻虚实,平治寒温,使气血各得其常,则可内消也。其外用紫葛汤淋洗,及用散涂膏贴者,亦使气血和平,而肿消热退也。

李东垣曰∶夫痈疽丹肿之生,皆由阴阳不调,营卫凝涩,气血不流之所生也。古人有言曰∶阳滞于阴则生疮,阴滞于阳则生疽。疮疽之生,有内有外,内生于脏腑胸腹之中,外生于肤肉筋骨之表,发无定处。夫郁滞之本,则因气血不流,蒸气不能外达,留滞而成内热,疮疽所生焉。若初觉气血郁滞,皮肉结聚,肿而不溃时,可疏涤风热,通利脏腑,一二行后,徐次用诸汤 渍,即得内消矣。不然,则治之稍慢,毒热不散,反攻其内,致令脓血之聚也。《内经》谓∶治病必求于本。盖疮疽本乎中热之郁结不通也,其风邪寒气所聚也,治之宜温热之剂和血令内消也。辨之有法,须认风寒则肿硬色白,热毒则 肿色赤,以为异也。如有气已结聚,不可用内消之法,宜用排脓托毒之药,此皆先后之次也。

又曰∶消者,灭也,灭其形证也。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火者,离卦也。离者,外阳而内阴,内阴壅滞,必然外攻,治当内消,使绝其源而清其内,不令外发,故云内消。乃初起微觉之时,即以汤液丸散,内服外敷,疏其源,绝其毒,实时消散,如形证已成,不用此法也。

程山龄曰∶内消者,肿毒初起,即用药消散也。凡病痈疽、发背、对口、疔毒,其初起憎寒壮热,有似伤寒,而痛偏着一处,饮食如常者,蓄积有脓也。当初起时,脓尚未成,不过气血乖违,逆于肉理耳。外敷远志膏,或金黄如意散、铁箍散,或贴普救万全膏;内服银花甘草汤,或内消散,实时消散。若系疔疮,即宜刺破,或艾灸肿处,上搽蟾酥饼,贴以万全膏,内服菊花甘草汤,随即平伏。菊花连根带叶,皆治疔疮之圣药也。其中亦有挟风寒而发者,又宜先用荆防散,或芎芷香苏饮,冬月万灵丹以散之。随服银花、菊花等药,即可内消,务须及早下手,不可迟滞。(《十法》)

痈疽肿疡门主方

内消散(《正宗》)金银花 知母 穿山甲 半夏 大贝母 乳香(去油) 天花粉 白芨 皂角针(各一钱)酒水同煎,热服取汗。渣加秋芙蓉叶二两,捣敷患上,留顶透气。

立消散生地 龙胆草 柴胡 防风 荆芥穗 槐花 青木香(各等分) 升麻(上部加) 牛膝(下部加)酒水同煎,热服取汗,轻可立消,重者二剂。如已成将溃,禁服。

银花甘草汤(《十法》) 一切恶毒肺痈,初起立消,诚外科捷法。

鲜金银花(五两) 甘草节(一两)作一剂,入砂锅内,水二碗,煎一半,加无灰酒一大碗,略煎数沸,分作三服,一日夜服完,重者二剂。服至大小便利,则药力到矣。如下部加牛膝,外用生金银花捣烂,敷四围,中留一孔透气。沈内翰云∶金银花干者,终不及鲜者力大而效速。

四妙汤(即神效托里散。《说约》)此疡科首用捷法,功效立奏,增减活法,医者临证酌用。

生黄 (五钱) 大当归 金银花(各一两) 甘草节(二钱)水煎,昼夜服尽,自可移深居浅,转重作轻。如已成,气血素亏,不能穿溃者,加白芷、皂针、山甲各二钱,一伏时自溃。

如已溃后,即宜删去皂针、山甲,如初起 痛,口渴加天花粉。此治痈疽、发背、肠痈之神方也。

澄自幼及今,数十年来,凡治一切痈疽,皆赖此方。遇大证金银花每加至六两、四两,黄 加至两许,当归加至二两,甘草节加至三钱。但见疮色不起,脓水清稀,即加肉桂转阴为阳,化毒成脓。如乳痈、乳吹,即加蒲公英一两立消,百发百中,万稳万当。

大毒恶疮,初起即消,已成自溃。

广陈皮(二钱五分) 白芷 当归尾 乳香(去油) 甘草节 没药(去油) 天花粉 防风川贝母(去心) 赤芍 穿山甲 皂针(各一钱) 连翘 肉桂(各八分)酒水同煎,热服取汗。忌犯铁器,孕妇忌服。

槐花酒(彭辛 用此方三十年,无不见效。)初起大毒 肿,服之内消。

槐花(四两。入砂锅内炒黄,乘热入酒二碗,煎十余沸)滤去渣,热服取汗。如未消再服取效。

活血调气汤 专主消毒散瘀。

荆芥 天花粉 防风 赤芍 陈皮(各一钱二分) 甘草节(八分) 川贝母(去心) 金银花白芷 当归尾(各二钱)水煎服。背上及冬月加羌活,内热及夏月加连翘、山栀,消肿加牛蒡子、穿山甲,痛甚加乳香、没药,小便涩加木通,泄泻加苍术。

消无名大毒。

陈琉璃砥(炙黄存性)研极细。轻者三钱,重者五钱,无灰酒冲服,取汗忌风。

神援卫生汤(《正宗》) 解毒消肿,清热活血止痛。

白芷 天花粉 连翘(各八分) 牛蒡子 荆芥 甘草节(各一钱)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防风(各五分) 金银花(三钱) 当归尾 川贝母(各一钱五分)水煎服。若大便秘结热甚者加大黄酒炒,一二钱。

芎芷香苏散(《十法》) 凡毒初起多有挟风寒而发者,宜先用此药。

川芎 紫苏 赤芍 陈皮 荆芥 香附 秦艽 白芷 甘草 引加葱头二寸水煎服。伤食加山楂肉、麦芽、萝卜子。

真人活命饮 治初起痈疽发背,一切肿毒疔疮恶证。

金银花 白芷 天花粉 陈皮 穿山甲 防风 甘草节 当归 皂角刺 赤芍 川贝母(各五钱)其毒在背以皂角刺为君,加紫花地丁。其毒在胸加栝蒌仁三钱,其毒在腹以白芷为君,其毒在四肢以金银花为君,如疔疮加草紫河车。

上 咀,每服用无灰酒十茶盅,如毒小各减半,用有嘴瓶装浓纸盖口,勿令泄气,煎至五盅,去渣作三五服,接连频服,渣再煎。此药宜无灰酒,不可用酸薄酒,莫犯铁器,服后侧卧,睡一觉,定有回生之意,神功浩大之至。

内消大毒 苏木槌碎煎酒服。

内消。

槐花(一两,炒深黑) 核桃(十个,连壳烧黑,去壳取肉。)研细。和酒服,取汗自消。

消毒圣神汤(岐天师)金银花(四两) 天花粉(五钱) 蒲公英 当归 生甘草(各三钱)水煎服。一剂即消,二剂全愈,不必三剂。(盖金银花专能内消疮毒,然非多用则力轻难以成功。生甘草一味已足解毒,况又用之于金银花内,亦足以散邪而卫正。蒲公英阳明经药也,且能散结逐邪;天花粉消痰圣药;当归活血,是以专功血不活所以生痈。今血活而痈自愈,此方之所以奇而肆也。)孙真人初起立消。

金银花(三两) 白矾(一两)水煎服。一剂即消,发背亦然。

雷公消痈疽。

当归(一两) 天花粉(三钱) 附子(一片) 生甘草 元参(各五钱) 金银花(三两) 白矾(一钱)水煎服。初起一剂即消,肿者二剂必消。

华佗真君消痈疽。

金银花(三两) 当归(一两) 天花粉(五钱) 蒲公英 生甘草(各三钱) 水煎服。

孙真人统治诸痈。

金银花(一两) 蒲公英(五钱) 天花粉(三钱) 甘草(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全愈。此方消毒,实有奇功。

内消方金银花(四两) 甘草(二两) 蒲公英(一两) 元参(五钱) 当归(一两)水煎服。一剂即消。

华真君消头面疮疽。

当归(一两) 金银花(二两) 黄芩(一钱) 蒲公英 桔梗(各三钱) 生甘草 川芎(各五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全消,不必三剂。

华真君消痈万全汤 治身上手足之疮疽。

金银花(三两) 当归(一两) 牛蒡子(二钱) 蒲公英 生甘草(各三钱) 天花粉(五钱) 芙蓉叶(七片,无叶时用梗三钱)水煎服。一剂即消,二剂全愈。

岐天师消痈,消中部痈疽。

当归 金银花 白芍 元参(各一两) 甘草(五钱) 荆芥 栀子(各三钱) 白芥子 白矾连翘(各二钱)水煎服。一服知,二剂全消,破溃者,四剂愈。如阴疽去栀子,加肉桂一钱。

张仲景统治痈疽。

当归 蒲公英 甘草(各一两) 金银花(二两) 乳香(去油) 黄芩(各一钱)水五碗,煎一碗,调乳香末服之。

化痈汤(雷真君)金银花(五两) 元参(三两) 当归(二两) 荆芥 白芥子(各三钱) 肉桂(三分) 水煎服。

雷真君消痈方 痈疽发背,或生于头项,或生于胸腹,或生于手足、臂腿、腰脐之间、前阴粪门之际,肺痈、大小肠痈、毋论阴毒阳毒,初起一服立消,已溃者即敛。

金银花(四两) 当归(二两) 蒲公英 元参(各一两)水五碗,煎八分,饥服一剂,尽化为无有矣。切勿嫌其药料之重,减去分两,则功亦减半矣。此方既善攻散诸毒,又不耗损真气,可多服久服,俱无碍。

岐天师消痈汤金银花 当归 蒲公英(各一两) 荆芥 连翘(各一钱) 生甘草(各一两)水煎服。一剂轻,二剂消,三剂愈。

天下第一消发背方紫花地丁 金银花 川连(酒制) 黄花 地丁 槐花(各一两)分四剂,水煎服,随用温水洗四肢,取微汗后,毒瓦斯下行,四肢生小疮,而发背自消威灵仙散 消初起肿毒恶疮。

贝母 威灵仙 知母(炒,各一两) 蟾酥(五厘)研细,酒调,空心服三钱,每日二服,以消为度。

二仙丹 消初起发背。

穿山甲(七片) 牛皮胶(四两)同放新瓦上烧存性,研细。好酒调下,任量饮醉,出汗为度。

初起肿毒。(钱青抡)全当归(八钱) 生黄 金银花(各五钱) 甘草节(一钱八分)水煎服立消。(上部加白芷。中部加杜仲。下部加牛膝。各一钱八分。乳痈加橘叶五十片。)消壮盛人肿毒。(李飞霄)穿山甲(土炒研) 何首乌(切,各二两) 牛膝(一两)作一剂,酒水同煎服,立消。

痈疽发背歌诀(《古方》)真人妙诀世间稀,一切痈疽皆可医,化血就如汤泼雪,消脓立效肉生肌。任他发背 疮毒,那怕疔疮瘰 儿,假饶疥癞并风癣,乳疽五背尽消除。

金银花(在四肢倍加) 白芷(在腹胁倍加) 甘草节 防风 没药(去油) 赤芍 陈皮(各三钱)当归(一钱五分) 乳香(去油) 川贝母 沉香(各一钱) 广木香(八分) 穿山甲(蛤粉炒黄,去粉)皂角刺(挫碎,铅粉八钱同炒黄去粉。各五钱)上药将乳香、穿山甲另研细末,分作四包。其余药分四剂,河水二盅,煎七分,加好酒半盅调乳香、穿山甲末。上部饱服,下部空心服。

消大毒。(周鹤仙)金银花(二两) 广胶(一两) 全当归(一枚,要一两重者) 木通(五钱) 甘草节(二钱)用无灰酒不拘多少,锅内煎。上部饱服,下部空心服。服后尽量饮醉,盖暖取汗即消,神速无比。

初起立消。(周鹤仙) 大栝蒌一个。顶上切去一片,将子挖尽,装入妇人梳下油腻乱发一大团,再入明矾三钱,以满为度,仍将切下一片盖口,周身将黄泥封裹,新瓦上微火 过,去泥,将存性栝蒌研为细末。作一服,黄酒调服。未溃者必消,将溃即出脓收口,重者三服必验。

内消 蟹壳,患小用一壳,患大用二壳,瓦上炙脆研细,临睡时黄酒冲服。

立马消(刘秘)川斑蝥(大者,是川产者佳,去翅,足,糯米拌炒) 全蝎尾(各一百五十个) 蜈蚣(三十条)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各四钱) 真蟾酥(三钱,酒浸研膏) 冰片 麝香(各二钱)上为细末。用麻黄四两熬膏为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略晒干,瓷瓶密贮。凡遇发背痈疽肿毒,每用一丸,如势大者用二三丸,乳细掺于太乙膏。如疮未破,贴上以热手摸百余下,次日即消。如疮已破,先以薄棉纸盖疮上,再贴奏功。

苍龙丸(《刘秘》)消诸般大毒。

苍龙(三百条) 朱砂 明矾 明雄(各三钱) 蟾酥(酒化) 硼砂(各一钱)乳细,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九丸、十一丸,酒水任下,取汗自消。

追毒丸(方汝圣)青竹蛇 防风 穿山甲(炮) 羌活 猪牙皂(各三钱) 全蝎(二对) 当门子 蟾酥(各三分) 瓜儿竭 乳香(去油) 孩儿茶 没药(去油) 明雄黄 白砒(肉制) 大朱砂 茜草 雷公藤(各五分) 甘草 当归尾(各八分) 蜈蚣(三条) 金银花(五钱)共乳极细末,凡一切痈疽大毒,大人每服三分至五分止,小儿一分至二三分止,无灰酒调服,令醉自消。

消痈疽疖毒并天 杨梅等疮 香油一斤,入水半盅,熬至油耗白烟起,住火。

以瓷瓶收贮,每早晚用熟油一盅。将无灰酒一盅和匀温服,七日除根。

消毒汤(一名紫花地丁散)甘草(一钱) 金银花 紫花地丁(去芦) 大黄(酒浸炒) 当归 黄 赤芍(各五钱)一方加升麻为末,作二剂,酒煎服。

内消沃雪汤(《正宗》)治发背并五脏内痈、尻臀诸毒、大小肠痈、肛痈脏毒,初起但未出脓,坚硬疼痛不可忍者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