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疡医大全
14984300000021

第21章

动脉如豆形,数而厥厥动,阴动出汗兮惊痛堪忧,(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按阴搏阳则阳虚,阳虚故出汗。经谓肝主惊,阳明主惊。按胆附于肝,肝气强者胆大,肝气弱者胆小,胆小尝有畏惧之心,故易惊,此惊之生于内者也;阳明属土,土性静,故闻木声,惕然而惊,此惊之生于外者也;由是观之,则自惊者属肝,物触而惊者,属阳明,然而惊则皆归于心也。阴阳相搏,阴邪胜故痛。)阴动发热兮,血崩为重。(阳搏阴则阴虚,阴虚故发热,阳邪胜迫血妄行,故崩。)(胎脉)尺脉滑疾,心脉动来,三部浮沉脉相等,五十不止确为胎。疾而按散兮,其胎三月;但疾不散兮,五月可猜。沉则为男浮则女,阴阳推测贯三才。(女子以血脉为本,尺脉尝滑,然滑,属血,阴也;疾,属气,阳也;滑而疾是阳之交阴也。女子心脉尝沉,今阴阳相搏而其脉动,是阴之交阳也,阴阳相交,而三部之脉无偏浮偏沉,五十不止,无或结或促,其为胎也,明矣。三月之胎,其形未实,故其脉按之而散。五月之胎,其形渐实,故其脉按之不散,而其疾如故者,盖疾为阳气,万物得天地之阳气以生,成胎必得母之阳气以长养也。沉,阴脉,何以反为男?浮,阳脉,何以反为女?盖男胎得阳气多,胎得阳气多,则母之阳不足,阴有余矣。阴有余,阳不足,故其脉沉;女胎得阴气多,胎得阴气多,则母之阴不足,阳有余矣。阳有余,阴不足,故其脉浮。亦犹坎为男,阴多于阳,且阴外而阳内也;离为女,阳多于阴,且阳外而阴内也。疾与滑何以不主病?盖疾而不滑,则为阴虚火盛,滑而疾,则非病矣,尺既滑而疾,则寸之动,亦非病矣。《脉经》辨男女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生二男;俱浮大生二女;又左尺脉偏大为男;右尺脉偏大为女;左右俱大生二子。)

论三部脉所主杂病法诀

夫三部之中,俱见一脉,所主杂病,略而言之。《脉经》曰∶阳邪来,见浮洪;阴邪来,见微细;水谷之邪来,见实坚;寒 之邪来,见弦小。又曰∶浮而滑者,宿食也。短而滑者,酒病也。迟而滑者,脉满也。洪而大者,伤寒也。浮而数者,伤风也。浮而急者,饮食不消,脾不磨也。沉而弦者,寒气结而阴痛也。浮而缓者,皮肤不仁也。滑而散者,瘫痪也。迟而缓者,寒症也。浮而涩者,霍乱也。弱而涩者,反胃也。紧而滑者,吐逆也。短而数者,心痛也。弦而数者,为疟也。紧而急者,尸遁也。实小而坚者,病在内而冷也。浮滑而紧者,病在外而热也。短而急者,病在上也。长而缓者,病在下也。长而弦者,病在肝也。滑而洪者,病在心也。微而软者,病在脾也。浮而涩者,病在肺也。沉而紧者,病在肾也。又诀曰∶诸浮为风,或为虚也。诸紧为痛,或为积也。诸涩为痹,诸弦为饮,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芤则为失血,软则为虚,若脉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者,亡祟也;或大而 ,社祟也;若脉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者,鬼祟也。

(寸部主上焦头面之疾)凡诊脉按之骨而见者,谓之有力;按至骨而无者,谓之无力。余皆仿此。

浮而有力主风,无力主虚。主头面眼目,虚浮体重,风寒齿痛,口眼 斜。

沉而有力主积,无力主气。主胸膈痞满,咳嗽气急,膈气反胃,胸满不食。

迟而有力主痛,无力主冷。主呕吐痞满,不入水谷,虚汗拘急,疼痛不已。

数而有力主热,无力主疮。主上焦烦躁,口苦嗌干,客热烦渴,头痛口疮。

(关部主中焦胸腹之疾)浮而有力主风,无力主虚。主两胁拘挛,不能举运,背脊筋疼,身体麻木。

沉而有力主积,无力主气。主膨胀虚鸣,心腹疼痛,上下关格,不思饮食。

迟而有力主积,无力主冷。主 癖腹痛,游走不定,上下攻刺,反胃吐食。

数而有力主热,无力主疮。主口热作渴,呕吐霍乱,怔忡烦躁,寒热交争。

(尺部主下焦腰足之疾)浮而有力主风,无力主虚。主寒邪腰痛,腿膝麻木,阴茎肿痛,二便不利。

沉而有力主积,无力主气。主脐下肿痛,脚膝酸痛,下虚盗汗,小便频数。

迟而有力主痛,无力主冷。主小腹急痛,外肾偏坠,小便频数,大便泄泻。

数而有力主热,无力主疮。主小便不通,大便闭塞,或作肾痈,烦渴不止。

(五脏见浮脉,主风虚之病)心脉浮 主心虚,触事易惊,神不守舍,舌强不语,语言错乱。

肝脉浮 主中风瘫痪,筋脉挛搐,面肿牙疼,肠风下血。

脾脉浮 主脾虚作膨,饮食不进,上气喘急,呕逆泄泻。

肺脉浮 主咳嗽气急,大便风秘,面浮面疮,吐血唾脓。

肾脉浮 主腰疼牙痛,小腹气痛,腿足生疮,足膝无力。

(五脏见沉脉,主积气之病)心脉沉 主小便淋沥,咯血尿血,小便不通,寤而不寐,心惊。

肝脉沉 主怒气伤肝,胁痛肥气,眼目昏痛,肚腹胀满。

脾脉沉 主中满不食,痞气色黄,手足不仁,呕吐泄泻,贪睡。

肺脉沉 主咳嗽多痰,上气喘急,呕血失音,息贲肺痈。

肾脉沉 主风滞腰痛,小便小利,阴 作胀,奔豚腹满。

(五脏见迟脉,主冷痛之病)心脉迟 主小便频数,心疼呕水,怔忡多悸,伏梁脐痛。

肝脉迟 主筋挛骨痛,目昏多泪,触事易惊,转筋麻木。

脾脉迟 主咳嗽泄泻,腹中有虫,痰涎多壅,饮食不化。

肺脉迟 主寒嗽喘满,大便溏泻,皮肤燥涩,梦涉大水。

肾脉迟 主小便频数,滑精不禁,膝胫酸疼,阴湿盗汗。

(五脏见数脉,主疮热之病)心脉数 主烦躁狂言,舌上生疮,小便赤涩,眼目昏花。

肝脉数 主眼痛翳膜,目昏多泪,头风眩晕,妇人血热骨蒸及中风。

脾脉数 主口臭胃翻,齿痛牙宣,多食不饱,四肢不举。

肺脉数 主咳嗽唾血,喉腥目赤,大便闭结,面赤痱痤。

肾脉数 主消渴不止,小便血淋,下疰生疮,阴囊湿痒。

龚云林论七表八里总归四脉

浮脉,属阴,主表,举指轻按而得之,曰浮。

浮而有力为洪。

浮而无力为芤。

浮而长大为实。

沉脉,属阴,主里,举指重按而得之,曰沉。

沉而有力为滑。

沉而无力为弱。

沉而似有似无为微。

沉而至骨为伏。

迟脉,属阴,在脏,举指半重,按之在内,再按乃见,一息三至,曰迟。

迟而有力为涩。

迟而无力为濡。

迟而似有似无为缓。

数脉,属阳,在腑,举指轻按而极急,一息六至,曰数。

数而有力为弦。

数而无力为紧。

论五脏见四脉应病诗

左寸心部 浮数头痛热梦惊,浮迟腹冷胃虚真,沉数狂言并舌强,沉迟气短力难成。(主气不相接续。)左关肝部 浮数患风筋脉抽,浮迟冷眼泪难收,沉数背疮常怒气,沉迟不睡损双眸。

左尺肾部 浮数劳热小便赤,浮迟阴肿浊来侵,沉数腰疼生赤浊,沉迟白浊耳虚鸣。

右寸肺部 浮数中风喉热闭,浮迟冷气泻难禁,沉数风痰并气喘,沉迟气弱冷涎停。

右关脾部 浮数龈宣并盗汗,浮迟胃冷气虚膨,沉数热多兼口臭,沉迟腹满胀坚生。

右尺命门 浮数世精三焦热,浮迟冷气浊时淋,沉数渴来小便数,沉迟虚冷小便频。

论三因脉证歌

内因脉(喜怒忧思悲恐惊,内应气口。)喜怒伤心脉必虚,思伤脾脉结中居,因忧伤肺脉必涩,怒气伤肝脉更濡,恐伤于肾脉沉是,缘惊伤胆动相须,脉紧因悲伤胞络,七情气口内因之。

外因脉(风寒暑湿燥火,内应人迎。)紧则伤寒肾不移,虚因伤暑向胞推,涩缘伤燥须观肺,细缓伤湿要观脾,浮则伤风肝部应,弱为伤火察心知,六邪合脉须当审,免使将寒作热医。

不内不外因脉 劳神役虑定伤心,虚涩之中仔细寻,劳役阴阳伤肾部,忽然紧脉必相侵,房帷任意伤心络,微涩之中宜忖度,疲极筋力更伤肝,指下寻之脉弦弱,饮食饥饱定伤脾,未可轻将一例推,饥则缓弦当别议,若然滑实饱无疑,叫呼损气因伤气,燥弱脉中宜熟记,能推不内外中因,生死吉凶都在是。

论脉证名状二十六种所主病证

夫脉之大体二十六种,此诊候之纪纲也。细而论之,毫厘少差,举治必远。总而言之,逆从虚实,阴阳而已,两者议之,以要其中,谨于诸家脉法中撮其机要,删去繁芜,载其精义。

浮脉之诊,浮于指下,按之不足,举之有余,再再寻之,状如太过,瞥瞥然见于皮毛间,其主表证,或为风,或为虚。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浮而数者,热也;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疮疽之谓也。

洪脉之诊,似浮而大,按举之则泛泛然满三部,其状如水之洪流,波之涌起,其主血实积热疮肿。论曰∶脉洪大者,疮疽之病进也。如疮疽结脓未成者,宜下之;脓溃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

滑脉之诊,实大相兼,往来流利如珠,按之则累累然滑也,其主或为热,或为虚,此阳脉也。疮疽之病,脓未溃者,宜内消也;脓溃之后,宜托里也;所谓始为热,而继为虚也。

数脉之诊,按之则呼吸之间动及六至,其状似滑而数也。若浮而数,则表热也;沉而数,即里热也。又曰∶诸数为热。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洪数,则生疮也,诊诸疮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

散脉之诊,似浮而数,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其主气实而血虚,有表有里。疮肿脓溃之后而烦痛,尚未痊退者,诊其脉洪滑粗散,难治也,以其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肌体沉重,肺脉大而毙,谓浮散者也。

芤脉之诊,似浮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其主血虚,或为失血。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

长脉之诊,按之得洪大而长,出于本位,其主阳气有余也。伤寒得之,欲汗出自解也。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皆愈,谓之长则气治也。

牢脉之诊,按之则实大而弦,且沉且浮,而有牢坚之意,若瘰 结肿,诊得牢脉者,不可内消也。

实脉之诊,按举有力而类结曰实。经曰∶邪气甚则实,久病则虚,人得此最忌。

疮疽之人得此,宜急下之,以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

弦脉之诊,按之则紧而弦,其似紧者为弦,如按弦而不移,紧如内绳而转动,以此为异。春脉浮弦而平,不时见则为饮为痛,主寒主虚。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外紧内热,欲发疮疽也。

紧脉之诊,似弦而紧,按之如切绳而转动,其主切痛积癖也。疮肿得之,气血沉涩也,亦主痛也。

涩脉之诊,按之则散而复来,举之则细而不足,脉涩,则气涩也,亦主血虚疮肿。溃后得之无妨也。

短脉之诊,按举则不及本位。《内经》曰∶短则气病,以其无胃气也。诸病脉短,皆难治也;疮肿脉短,真气短也。

细脉之诊,按之则萦萦如蜘蛛之丝而欲绝,举之如无而似有,细而微,其主亡阳。疮肿之病,脉来细而沉时直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微脉之诊,按之则软小而极微,其主虚也。真气复者生,邪气胜者危;疮肿之病溃后,脉微而匀举自差也。

迟脉之诊,按举来迟,呼吸定息,方得三至,其状似缓而稍迟。痼疾得之,则善;新疾得之,则正气虚惫。疮肿得之,溃后自痊。

缓脉之诊,按举似迟而稍疾于迟。仲景曰∶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涩,阴阳同等谓之缓。脉见长缓,百疾自瘳;凡诸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皆易愈,以其脉候相应,是有胃气也。

沉脉之诊,举之不足,按之方见如烂绵,其主邪气在脏也。水气得之则逆,此阴脉也;疮肿得之,邪气深也。

伏脉之诊,比沉而伏,举之则无,按之至骨方得,与沉相类,而邪气益深矣。

虚脉之诊,按之不足,迟大而软,轻举指下豁然而空。经曰∶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肿脉虚,宜托里,和气养血也。

软脉之诊,按之如帛在水中,极软而细,亦谓之濡。其主胃气弱,疮肿得之,补虚排脓托里。

弱脉之诊,似软而极微,来迟而似有。仲景曰∶微弱之脉,绵绵如泻漆之绝。其主血气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沉迟濡弱,皆宜托里。

促脉之诊,按之则去数,来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阳盛则促,主热蓄于里也,下之则和,疮肿脉促,亦急下之。

结脉之诊,按之则往来迟缓,时一止而复来。仲景曰∶阴盛则结。经曰∶促结则生,代则死。

代脉之诊,按之则往来,动则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曰代脉也。因其止有常数而不忒,如十动一止,虽数十次,皆见于十动之后;如二十动一止,虽数十次,皆见于二十动之后。代者,气衰也,诸病见之不祥。大凡疮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是代脉乎!动脉之诊,见于关上,无头尾,如豆大,厥厥然而动摇者是也。《脉经》曰∶阴阳相搏,故谓之动。动于阳则阳气虚而发厥,动于阴则阴气虚而发热,是阳生于尺而动于寸,阴生于寸而动于尺,不可不辨也。

《脉诀》曰∶气血沉涩脉来紧,身有痛处,即发疮疽之兆。身应发热,脉浮数,人反恶寒,即为疮疽之萌。

张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

又曰∶肺脉俱数则生疮。

又曰∶脉实大洪大,初起为病进,已溃为邪气未退。

又曰∶脉沉实沉伏,初起主邪气深伏,难痊,溃为余毒。

又曰∶脉芤、涩、迟、缓,溃后为脉证相应,无妨,若短细则将变证,此六脉宜于溃后,不利于初起。

又曰∶脉浮大浮数,初起为邪正相搏,有余,若促结则非吉兆,此六脉宜于初起,不利于溃后。

朱丹溪曰∶脉数,热也,多兼实,阳证之所由生,若兼虚,后必陷为阴。脉迟,寒也,多兼阴证之所由生,若兼实,后必返为阳。

王肯堂曰∶脉沉实,发热烦躁,外无 赤痛,其邪深在里,宜先疏通,以绝其源。

浮大数, 肿在外,当先托里,恐邪入内。

脉不沉不浮,内外证无,知其在经,当和营卫。

脉数,身无热,内有痈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