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疡医大全
14984300000142

第142章

通治痛风主方(《活人录》)当归(三钱) 秦艽(二钱) 防风(一钱五分) 川芎 羌活(各一钱) 车前子 黄芩 枳壳(各五分)水煎。午后临睡服。(治痛不外乎顺气,治风必先于凉血,气顺则血活而脉络通,血凉则火清而风息,痛则不治而自治。如重感风寒,使内之湿火郁而不散者,加羌活、桂枝各五分,去黄芩、车前,服芎苏散。如外复感暑湿,加苍术一钱五分,白术、泽泻、黄柏各一钱,去川芎、黄芩、枳壳,服胜湿丹。血脉凝闭不通而痛甚者,加红花一钱五分,桃仁一钱,桂枝五分,去黄芩、车前,服祛风越婢酒及活络丹。病久血枯者,加牛膝一钱五分,制首乌二钱,服活络丹,或加味史国公药酒。病久气虚者,加白术三钱,人参一钱五分,减当归一钱五分,去黄芩、枳壳,服祛风越婢酒,兼加味虎潜丸。如劳倦内伤及房劳体虚之人,加人参三钱,知母一钱五分,牛膝一钱,去羌活、黄芩,服滋阴百补丸,及滋阴百补酒,或加味史国公药酒。如寒湿风湿之痰,其脉濡软而微滑者,加白术一钱五分,半夏二钱,陈皮、苍术各一钱,去当归、黄芩、车前,服祛风越婢酒,或加味史国公药酒,及四妙散、活络丹、 丸。血虚血热风热内盛者,服凉血省风药酒,若大便秘结淋利者,服搜风顺气丸。)痛风药酒方(钱青抡)。(昔窦中书方中年患此,四肢不举者五载,累医罔效,偶遇李让有此秘方,修合服之,半月身轻自清,病遂除,因求此方。《江西淮王传》)鳖甲(七轮者醋炙) 甘菊花(净) 防风 杜仲 人参 甘枸杞 粉丹皮 石菖蒲(去芦根) 秦艽 虎骨(酒炙) 川羌活 油松节 牛蒡子(各一两) 白术 黄 远志(去心,甘草汁煮) 山萸肉 桔梗 苍耳子 僵蚕 白茯苓 牛膝 川萆 石蟹 天花粉 熟地明天麻 白芍 白附子 独活 天南星(姜汁泡) 荆芥 广陈皮 白芷 茅苍术(米泔浸炒) 川芎 川当归(各五钱)用无灰酒二斗浸之,春夏二七,秋冬三七,封固无泄气。每日空心三次,各饮一杯。药渣焙干研细,好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好酒送下。

骨节风疼。(《赤水玄珠》)大川乌(三枚,生用) 全蝎(二十一个,生用) 生黑豆(二十一粒) 地龙(去泥土、酒洗净,五钱)上为末。入麝香一分,糯米饭和丸绿豆大,每服七丸,夜卧酒下微出冷汗,一二服便瘥。

五汁膏(抄本。)白萝卜 姜 葱 韭(各五斤,捣汁) 菜子(半斤,取汁)五汁煎成膏,滴水成珠,外加麻油、东丹、锻石收炼,如汁多加多,汁少加少,做膏药贴,不拘久近,立时见效。

左经丸(《赤水玄珠》)治手足不随,筋骨诸痛,遍身风疮。

大草乌(去皮、脐) 木鳖子(去壳) 白胶香 五灵脂(各三两五钱) 斑蝥(五枚,去头、足、翅,醋炒)上磨细。用生黑豆去皮为末一升,醋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温酒磨下,治筋骨痛未经针刺者,三五服见效。(此方曾医一人,软瘫风不能行,不十日见效,大为奇妙。)风气痛肌肤不能近衣被者。(《纲目》)生姜,葱(各半斤,捣汁熬稠。)加水胶三条切断,投下熔化搅匀,敷痛处,用桑皮纸大针戳眼,扯碎粘贴,其痛即止。

又方老姜 凤仙叶 川椒末 香油共捣擦痛处,或凤仙子煎汤洗,亦效。

又方鱼胶(四两) 姜汁(一碗)同熬膏摊布上贴痛处,即止。

痛风遍身骨节走痛。

油松节 晚蚕砂浸酒煮饮,每日常服。

风湿臂痛。

秦艽(一钱) 全当归 防风(各二钱) 草 木瓜 海风藤 白茄根(各三钱) 麻黄(五钱)酒二斤,砂锅内煎四五滚,在臂上熏洗,每日二次,不可忽略。(钱青抡云∶家慈尝患此证,视试立效,后治他人,无不附应。)又方 白凤仙花浸烧酒饮亦效。

周鹤仙黄 汤嫩黄 (三两) 白术(二两) 生地黄 元参(各一两) 甘菊花(五钱)水煎服。服一剂少止痛,二剂痛除,三剂痊愈,加防风一两更妙。

风痰麻木风湿药酒(江仍度)大生地(十两) 酸枣仁(炒) 当归身 海桐皮 羌活 川萆 (风湿加此味,各二两) 地骨皮 川牛膝(各一两五钱) 桂枝 甘草(各五钱)火酒二十斤,窨七日后即可服。每饮二三小杯,不宜过多,久服壮筋骨,健步履,并治筋骨疼痛。

万应膏(江仍度。)净松香(十斤) 生大黄 黄柏 甘草 苦参(各二两) 苍术(一两) 生姜汁 葱汁(各二斤)共入锅内熬化,升尽水气滤清,复入净锅内,入真麻油三斤,熬至滴水不散,即火候已到,用棍搅匀。预将 缸一只,贮水大半缸,将水把缸周遭泼湿,以免膏药沾在缸上,贮水已毕,即将麻布一方,将膏过入缸内,略温复取起,以手捏去水头,再入锅内化开,加去油乳香、没药各六两,黄蜡八两,熬化搅匀撤去火,用筛加研细百草霜四五两,旋入旋搅,又以麻布过入水内,捏成团,平日俱浸水中,用若干只取若干,顿化摊贴,一切痛风湿痹,麻木痛楚,筋骨疼痛如神。如膏老量加麻油化匀摊用可也。

除湿固本膏(袁鼎臣卖三两一张)。贴一切风湿,筋骨疼痛,立刻止痛。

人参(另研) 大熟地 黄 五加皮(去粗皮,各五钱) 大附子(去皮、脐) 当归 川续断川牛膝 尺桂(如无,浓桂代,各三钱) 杏仁(去皮、尖) 白芷(去梢,各一钱五分)上药同麻油一斤,熬至药枯,滤清去渣,将油复入净锅内,入人参末文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入炒锅飞黄丹七两收之,倾入水内,拔去火毒,瓷罐密贮,临用摊贴。

临河风气药酒当归身(一两五钱) 白芍药 薏苡仁 生地(各一两) 香附 杜仲(各八钱) 虎骨(酥炙)秦艽(各六钱) 真川芎(七钱) 川续断 羌活 五加皮(各五钱)上用头生酒三十斤,封固煮三炷香,放土地上退火气一七,每晚温饮一杯。

紫金锭 治周身风湿,筋骨疼痛,三服痊愈。

罂粟壳(净末,六两) 闹阳花(火酒拌,晒干) 麻黄(去节炒,各四两) 自然铜( ,一两五钱) 寒水石( ,一两) 草乌(黑豆同煮,去豆) 乳香(去油) 全蝎(水洗焙干) 川芎 当归 白芷 甘草(各五钱)上为细末,瓷瓶密贮,或用陈老米糊和捣为饼,重二三钱阴干密贮,每用量人老弱壮实,用酒磨化三四五分为率,热酒和服,取汗避风要紧。

走注风毒疼痛,小芥子研末,和鸡子清调敷。

诸般皮里痛 何首乌末用生姜汁调成膏,敷痛处,以帛裹用,火烘鞋底熨之。

太乙神针《(集验》)治一切痛风寒湿,筋骨疼痛。

人参 麝香(各四两) 山羊血(二两) 广三七(八两) 千年健 肉桂 乳香 苍术 小茴香 钻地风 真川椒 没药(各一斤) 防风 蕲艾(各四斤) 穿山甲(八两)共为细末。用棉纸一层,高方纸二层,宽裁一尺二寸五分,长裁一尺二寸,将药薄薄铺匀在上,一针约用药七八钱,紧卷如花爆式,务要紧实,两头用纸封固,外用印花布包,面亦要整齐好看。用时将针以火 着,或按穴道,或在痛处,下衬以方寸新红布数层,将针按上,若火旺布薄觉疼,可加垫布数层,但针必须三四枝点着,一针 熄,又换一针,连进七针,无不立愈。近日亦有用粗纸衬患上针者亦效。

但衬纸衬布,俱要垫得平稳,若垫得有皱折,便要走泄火气,至伤良肉,起泡成灸疮矣。脐间少腹非多衬红布不可轻试,若衬得不浓,怕灸疮溃烂误事。(太乙神针其功甚巨,极有奇验,只恐施之不善,适足误事。澄曾见用此针隔皮袍针左臂麻木者,孰知持针重按,而皮袍袖口折叠,火气蒸伤臂肉成疮为害,六十余日始愈,此其小误也。又见一张姓妇,年三十余,患腹痛服理中汤未愈,一医用太乙神针针脐下丹田,一针其痛稍止,次日又针,而其腹痛更甚,岂知妇女皮肤被药针火气走散,灸疮大作,溃烂钟口一块,洞腹透肠,无法补救而死。嗟乎!腹痛未必即亡,而医之用针不善,致戕其生,岂可归咎于太乙神针乎!故不得不详述其误,以诫后之用此针者留意焉。)

疡风门主论

王肯堂曰∶ 疡风乃风邪积热居于肺腑,久而不散,流溢皮肤,令人颈边胸前腋下,自然斑驳点点相连,其色微白而圆,亦有紫色者,亦无痛痒,凡此皆风之与热伏于肌腠之间,气血不和,乃生此疾也。(《准绳》)

紫白癜疯门主论

紫白癜疯陈实功曰∶紫白癜疯,乃是一体而分两种也。紫因血滞,白因气滞,总因热体风湿所侵,凝滞毛孔,气血不行所致。此皆从外来而成者,初起以万灵丹发汗散之。(《正宗》)

紫白癜疯门主方

白癜疯酒苦参(五斤) 露蜂房(五两) 刺 皮(一个)上药咀片,水三斗煮一斗,去渣用汁,细酒曲五斤,炊黍米三斗,作饭拌曲,同药汁,如酿酒法,酒成榨去糟,食前温服一二杯。

三味黄 丸(张仲景。)黄 (三两) 苍耳子(一两) 防风(三钱)水法叠丸,米饮送下三钱。

手上白癜疯 凤仙花一棵,带泥入砂铫内煮滚洗之。

紫白癜风汗斑。(张仲景。)硫黄 密陀僧(各一钱) 白砒(六分)研细,陈醋调擦。

又方 白附子、硫黄各等分,研细,姜汁调匀,茄蒂蘸擦。

肥皂方白芷 山奈 皂角 甘松(各二钱) 白附子 潮脑 楮实子 绿豆粉 密陀僧(各一钱)研细,用去净皮弦肥皂一斤,捶匀擦洗。

又方白砒(二钱) 川贝母 白芷(各五分) 雄黄(一钱) 白附子(一钱五分)研细,乌鸡蛋调搓。

白癜疯。(孙真人。)硫黄、明矾各等分,研细末敷之。

癜风。(李时珍。)茄子蒂蘸硫黄末擦之,取其能散血,白癜用白茄蒂,紫癜用紫茄蒂,各从其类也。

紫云疯 紫背浮萍阴干一两,硫黄五分,研细,麻油调搓。

大麻疯门主论

大麻疯陈实功曰∶大麻疯乃天地间异证也,总之骤被暴晒,雾露风雨之气所侵,或房欲后体虚为风邪所袭,或露卧当风,久卧湿地,总由风湿相乘,气血凝滞,表里不和,脏腑痞塞,阳火所变,此其根蒂也。其患先从麻木不仁,次发红斑,久则破烂浮肿无脓,治法初宜发汗,久当培助气血。(《正宗》)又曰∶皮死麻木不仁,肉死刀割不痛,血死破烂流水,筋死指节脱落,骨死鼻梁崩塌,此为五不治。

又曰∶心受之先损于目,肝受之面发紫泡,脾受之遍身如癣,肺受之眉毛先脱,肾受之足底先穿,此为五败证,不治。

又曰∶治之当戒房事,浓味动风等物。

《脉诀》曰∶脉洪大者生,沉细者死。

汪省之曰∶大麻疯有三因∶一曰风毒,二曰湿毒,三曰传染。(《理例》)诀云∶治风先治气,气足风自除,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减。故当分气血二治,有养气养血之别,故治风之要,莫稳于益气活血为主。

蒋示吉曰∶眉落眼盲,唇翻声噎,皆为难治。所以然者,由邪正交攻,气血沸腾,而湿痰死血充满于经络之中,热胜则肉腐,故生虫生疮,痛痒麻木也。治法内通脏腑,外发经络,养荣益卫,补正逐邪,大剂峻补久服,而虫疮痛痒麻木俱自愈矣。(《说约》)冯鲁瞻曰∶经文治法,有发汗与刺血二法,汗出以泄荣卫之怫热,刺肿以恶血之留蓄。子和曰∶一汗抵千针,盖以刺血不如汗之周遍也,尤宜助胃气以固根本,实卫气养荣血以继之。盖原其本,皆由嗜欲劳动气血,不避邪风冷湿,使湿气与胃气相干而致,是正虚为本,而湿热是标也。虽曰是风,不可纯作风治。(《锦囊》)林氏曰∶或问何为疠风?何经受病?何故多死而少生?答曰∶疠者厉也,即阴阳乖戾之气,俗称大麻风者是也。此气乃天地间阴霾湿热贼风,不正之气,若入肺家,元气先亏,则鼻窍易于触受,而皮毛腠理因之不密,倘然早起晏眠,宵行露宿,则毒瓦斯先由鼻入,而阳明独受其邪,盖鼻为肺之窍,而手足阳明经之络,起于鼻之交中,故人在气交之中,而鼻为肺与肠胃出纳升降之门户,一受风邪,则鼻塞息粗,打嚏流涕,眉棱酸痛,是其征也。所以毒厉之气,由鼻而直入阳明之络,先则眉痒而渐脱落,两颧红润浮肿而痒,渐至两臂皮粗毛落,甚而通身肌肤淫淫作痒难忍,其毒深入血脉之中,则湿热蕴积生虫,侵蚀脏腑,治蛀肌肉,久久精神枯涸,诸虫聚食,传为痨瘵而死。(《活人录》)又曰∶或问虽为乖戾之气潜伏脉络之中,若以清散疏解之药治之,自当速愈,何至生虫,沿蛀皮肤,脏腑败坏,腐烂而死也?答曰∶经云∶大风苛毒,虚邪贼风,皆阴闭湿热郁蒸之气所化,其性本热,及至阳明,又两阳合明,乃多气多血之府,由是气温血热,最易生虫,虫多蔓延,尤难缓治。病者先失于不觉不知,继则误于缓视而毒深,再则不得其法而无效,遂至于败坏而死,非厉风即可以杀人也,患者慎之。

又曰∶此证须在一月之内,速为清散,可保无恙。其精神气血未衰,六脉洪大而实,或洪数有力者,用汗吐下三法分表里攻逐之,使毒瓦斯不得稽留而速化,继服清热解毒,凉血补血之剂,禁用辛燥之药,及耗津精血液,而助酷烈之势,但患者必须清心寡欲,远色忌口,方为有益。

冯鲁瞻曰∶大风病,是受天地间杀物之风,古人谓之疠风者,以其酷裂暴悍耳。

须分在上在下,在上者以醉仙散取臭涎恶血于齿缝中出,在下者以通天再造散取恶物陈虫于谷道中出,所出虽有上下道路之殊,然皆不外乎手足阳明二经,盖肠胃为市,无物不受,脾肺二经之腑,脾主肌肉,肺主皮毛,乃腑病及于脏也。治此病者,须看其疙瘩与疮,若上先见,在上体多者,病在上也;下先见,在下体多者,病在下也;上下同得者,在上复在下也。胃与大肠,无物不受,此风之入人也,气受之则在上多,血受之则在下多,气血俱受者甚重,是非医者神手,病者铁心,罕有得愈,若从上或从下以渐而来者,皆为可治,但人易缓忽,不能断味绝色,则难免再发,再发则终不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