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14953700000149

第149章

是班固原文,在中山国北平县。盖徐入博,博入河,朱氏乃欲以俗本改《汉书》耶?会贞按:《通鉴》唐武德五年及建中四年,《注》引《水经注》并作河,是胡氏所见之本作河,与《笺》所称古本同,然实误也。此句言徐水入博,下句言博水入滱,故接引《地理志》徐水入博以证之。若此作入河,则下所云又东入滱者,指何水耶?又东入滱。《地理志》曰: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河。朱《笺》曰:孙云,今曹河、徐河、唐河诸水,并合易水,经雄县,达直沽,入于海。戴改河作滱,下又增是也二字,云:今《汉书》各本亦讹。守敬按:戴氏改河为滱,似是而实非也。观此《滱水注》上文,言是濡水与滹沱、滱、易互举通称矣。又观下《巨马水注》引《地理志》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河。郦释云,河即濡水也,盖互以明会矣。则知郦氏所见《汉志》本作入河。

又东北入于易。

滱水又东北径依城北,世谓之依城河。《地说》无依城之名,朱地作他,赵、戴改。即古葛城也。《郡国志》曰:高阳有葛城,会贞按:《括地志》,故葛城一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瀛州高阳县西北五十里,以徐、滱二水并过其西,[五〇]又徂经其北,曲曰阿,以齐有东阿,故曰西阿城。《寰宇记》,作葛乡城,即今安州治。燕以与赵者也。赵孝成王十九年,与燕易土,燕以葛与赵,见《史记 赵世家》,《易水注》已引。

滱水又东北,径阿陵县故城东,会贞按:前汉县属涿郡,后汉废。《寰宇记》,阿陵故城在任

邱县东北二十里。宋任邱县即今县治,则阿陵在依城之东南。滱水自依城北,东北流,当径阿陵城北,不径其东也。此东字盖北字之误。王莽之阿陆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将军任光为侯国。朱左作岸,《笺》曰:宋本作左。 按,《後漢書》,任光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建武二年,更封阿陵侯。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戴云:按此易水谓南易至文安与滹沱合者,长城在今文安县界。会贞按:《汉志》滱河东至文安入大河,《水经》言滱入易,《注》亦言滱注易。《汉志》以滱为正流,《水经注》以易为正流也。《一统志》,长城在文安县东南,接大城县界,延袤几百里,相传燕、赵分界处。考《易水注》屡言长城,燕之长城,西自今易州安肃、容城境,东抵文安。文安之长城,特燕、赵之东界耳,据彼篇易水东至文安与虖池合,其合滱水,尚未至文安也。

校记

[一]「《御览》一百九十三引此作同」按:《御览》卷数钞讹,「三」当作「二」。《御览》引《河北记》作「从」,此条前引《水经注》,《疏》误为「一」,故云引此(指《水经注》),今校改作《河北记》。云「同」当改作「从」。

[二]「益才,安喜侯;显才,蒲阴侯」按:《御览》一九二(影宋本)引《河北记》,脱仲才,「安喜」讹作「安嘉」,「蒲阴」作「蒲平」,俱误。「益」讹作「孟」,今订。

[三]「有闳亦见《张步传》」按:闳已见《董贤传》,范《书 张步传》有闳,莽出为东郡太守。故云「亦

见」。周氏详其本末。

[四]「《马严传 注》有仁子术」按:出范《书 马严传》章怀《注》引《东观记》。标点本作「述」。

[五]「顾炎武直斥之」按:沈炳巽引《日知录》云:「此系后人追撰妄说,不足取信。」

[六]「班、范、荀、袁皆不及」按:当指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荀悦《汉纪》、袁宏《后汉纪》四书

[七]「诱是涿人,事经明证」按:《要删》云:「高诱为涿人,唯见于此。」误。《疏》删去此语是也。诱撰《注〈淮南子〉》叙云:「自诱之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卢即卢植,涿郡涿县人,是其明证。杨氏曾云:「《疏》成而《要删》可废。」足见杨、熊二氏细心校勘对读者负责精神。

[八]「今水被城东南隅」按:「被」字,朱、沈俱讹作「破」,赵校改,全、戴改同。《疏》径改,未作记。

[九]「又按《巨马水注》东南径范阳县故城北」按:此下钞脱「易水注之,即此《注》所谓易水径范阳故城北」十七字,今补。

[一〇]「《十六国春秋》,慕容评谋诛垂」按:《通鉴》一百〇二太和四年十一月记此事与《十六国春秋》同。

[一一]「尚传镌刻之石」按:「之石」朱作「之名」。《御览》引此作「俊列之名」。依《注》上文,「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疑即所谓俊列之名矣。而《注》上文但言柱础尚存,言「镌刻」似不甚贴切。

[一二]「《御览》作虽无经记可凭」按:影宋本《御览》作「经纪」,朱《笺》当据善本,赵故不改「纪」字。

[一三]「水出 县西……乃古遒字」按:《汉志》「涿郡 县」下师古《注》:「 ,古遒字,音字由反。」

[一四]「四周,《元和志》周作围」按:聚珍本《元和志》仍作「周」,或已据《水经注》校改。

[一五]「又东流,南径武遂县南」按:朱《笺》本「径」讹作「过」,未作校记。

[一六]「《注》引《汉书》曰,王荼反」按:《汉书 郦商传》:「燕王臧荼反」。王荼,燕王臧荼也。

[一七]「自故瓒至此亦《后汉书 瓒传》文」按:《注》引瓒与子书袁氏之攻四语是《后汉书 瓒传》文。《魏志》裴《注》引《典略》同。

[一八]「朱祖道下有于易水上……十七字」按:《御览》五七二作「荆轲入秦,不择日而发,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至「宋意和之」。赵据之改燕太子为《燕丹子》。称宋以下为《燕丹子》原文。

[一九]「朱氏所指以外尚多」按:《文选 杂歌序》作「宋如意」,宋玉《笛赋》作「宋意」,《淮南子 泰族训》作「宋意」,周弘正《咏荆轲》诗作「宋意」。又《御览》五七二《歌》三引《燕丹子》亦作「宋意」。

[二〇]「郑《注》,呕夷,即祁夷水,出平舒县」按:《周官 职方氏》下云:「正北曰并州,其川虖池呕夷。」郑《注》:「呕夷,祁夷与?出平舒县。」清李惇曰,呕夷非祁夷。曰与者,疑而未定之辞,郑以祁夷当之,误。戴氏校《水经注》,从《元和志》作「沤」,但云《周礼》作「呕」。

[二一]「顾亭林、阎百诗辈,皆以为未明其据,阙所疑焉」按:全氏七校本引顾氏曰:「代灵丘是武

灵王葬地,而齐又别有灵丘,善长误以代灵丘为齐灵丘。阎氏曰:「胡三省谓齐灵丘是清河郡之灵县出臆度,毋宁阙疑。」

[二二]「如瓒《注》,朱瓒作《汉》,全、赵同」按:全作如《汉志》,赵同朱。

[二三]「应劭云,唐县西四十里」按:此下钞脱两处,文当云:「唐县西四十里得中人亭,是左人城在中人城西北四十里,中人城又在唐县西四十里。」据《要删》卷十一删补。

[二四]「全赵戴改郎」按:杨氏《要删》云:「《隋志》、《唐志》有『郎山』,则全、赵、戴三家所据以改字也。」

[二五]「赵……云:按《隋书 地理志》,唐有郎山」按:标点本仍作「郎山」。上谷永乐亦作「郎山」,赵定本引《隋志》本作「唐有郎山」,而改《注》文大字作「狼」。钞手误并校记改作「狼」,非,今订。

[二六]「《元和志》八渡故关」按:聚珍本渡作「度」。下引金陵局本「渡」亦作「度」。

[二七]「周王问太史余」按:《吕氏春秋》作「周威公」,非「周王」,威公乃周考烈王之弟。《说苑》亦作「周威公」。传闻异辞,《疏》但列太史名之异同,今补。《御览》一六一镇州下作「周王」。

[二八]「又见《御览》引《十三州志》」按:原书为《寰宇记》,无此条,所引《十三州志》语,实见《御览》一六一《州郡部 镇州》下。而辑本《十三州志》在此条前一条有《注》云「《寰宇记》引」,故误以为此条亦《寰宇记》引也。辑本例在若干条后注并见某书,此则为《御览》。

[二九]「筑城以固之」按:朱本此下接《地理志》曰云云,沈本同。

[三〇]「阚骃、应劭之徒,咸亦言是矣」按:朱本「言」作「谓」,沈本作「言」。

[三一]「上曲阳有平乐城」按:标点本《魏书 地形志》有校记(十九)云诸本或阙,百衲本「平」字半残,据此补「平」字。

[三二]「朱明帝时讹作朝时,戴改,赵改同……为赵本袭戴无疑」按:赵仍作「朝时」,《疏》袭用王先谦本赵改之误,且以未言所出为赵袭戴之证,既未校赵本,且臆测为全、赵袭戴。戴氏与两家同者不少,不言出处者亦多,何以解之?随心高下殊无谓。

[三三]「《后汉书 章帝八王传》,河间孝王开子淑」按:开即八王之一,不得云附,今订,删「附」字,改「传」字。又删「开」下「传」字

[三四]「又在王忠文所指顺帝之后」按:王忠文,明初王袆之谥。王氏有《水经序》,云:「其书若顺帝以后人所为矣。」

[三五]「自河间分属博陵」按:熊氏以为博陵二字当涿郡之误。按郦《注》不误,当读为自河间分,属博陵。范《书 章帝八王传》,河间孝王开以永元二年封,分乐成、勃海、涿郡为国,是涿郡此后并入河间国矣。附《蠡吾侯翼传》,翼以永宁元年封平原王,太后崩,贬为都乡侯。永建五年,父开上书愿分蠡吾县以封翼,顺帝从之。是蠡吾自河间国分封侯国之证。翼子志立为(桓)帝,追尊翼陵为博陵。建和二年,尊翼夫人马氏为孝崇博园贵人,以涿郡之良乡、故安、河间之蠡吾三县为汤沐邑,《注》所谓自河间分而属博陵也。

[三六]「今谓是城为博野城」按:《大典》本、朱《笺》本、沈本及全赵戴三家校本均无「博」字,《疏》径增,未作记。

[三七]「后汉省,旧地理书并失其所在」按:《寰宇记》六十八东光县下引云:「汉县」,不作后汉省。又曰:「或云今弓高县即汉侯井县,莫详所的。」又按:《郡国志》河间国《注》,文帝置,世祖省,属信都。《安平国》注,故信都,明帝名乐成,延光元年改安平国。

[三八]「会贞按:《地形志》博野有候城,疑即侯世城也」按:王梓材云:全校底本有云,「按侯世不知何时之县?《地形志》高阳郡博野县有候城,与蠡吾接,然非侯世,亦非县。」且云,全此校本已抹之,熊氏则仍疑即侯世城。

[三九]「《方言》,江湘之间,凡言是子谓之崽」按:戴校本《方言》文作「湘沅之会」,而其《方言疏证》引《玉篇》所引《方言》则作「江湘之间」。《广韵 十四》皆注:《方言》云,「江湘之间」云云。

[四〇]「遣赵王麟攻阳城」按:《通鉴 隆安元年正月》胡《注》引《郡国志》作「杨城」。《通鉴》正文亦作「遣赵王麟攻杨城」,又「二月己巳朔珪还屯杨城。」

[四一]「《寰宇记》,后汉初,王梁驻军……目曰清凉」按:《方舆纪要》卷十二清苑县下清凉城云:汉之将梁也,武帝封刘朝平为侯邑,后讹为清凉。《寰宇记》后汉初,王梁驻军,避暑于此,因城其地,目曰清凉,有塔在焉。

[四二]「《地理志》曰:城在蒲水之阴」按:全校云,按此乃张晏《注》,非《志》文,较赵语明断。《疏》

未录。

[四三]「鱼山当在今满城之西」按:《寰宇记》六十七引《竹书纪年》取穷鱼之邱,称鱼丘水。又引《水经注》,鱼水出鱼山,山有石如巨鱼,水发其下。

[四四]「《明一统志》云,若蚁垤然。全、戴并作蛭乃沿朱本之误」按:明万寿堂刻本仍作「蛭」。(「全、戴并作蛭……」十一字,今据台北本删。)

[四五]「太延元年十二月」按:沈钦韩《疏证》引《北史》卷二魏太武帝即位之十二年,改延和为太延元年十月甲辰,行幸定州,次于新城宫。

[四六]「众岑竞举」按:《名胜志 北直隶》卷四清苑县下引此作「又屈径其山南,山岑竞举。」下文「亦如剑杪」作「亦同剑杪」。

[四七]「东南出山,径其城中」按:全校本「城」字句绝,「中」字属下读为「中有故碑」。

[四八]「顺水盖徐水之别名也」按:《大典》本、全本、赵本均作「徐水」,官刻戴本误作「徐州」,赵据黄省曾本改「水」。

[四九]「《元和志》……」按:聚珍本《元和志》诸「蒲」字均改作「满」。今订。

[五〇]「以徐、滱二水并过其西」按:孙校本「滱」讹作「兖」,《史记 赵世家》亦误作「兖」,标点本据《水经》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