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未刻本叶氏医案
14933200000009

第9章

藿香 浓朴 白豆蔻 杏仁 半夏 广皮白陡然失音。究属少阴阴亏。不能上供使然。法宜滋阴。以肃肾系。

生地 南沙参 元稻根须 元参 川贝母 小真绿豆皮痛痹肢浮。形凛恶风。

蠲痛丹。

先清风热。

薄荷 川贝 桔梗 连轺 杏仁 甘草阳微伏邪。寒多热少。间日一发。治以辛温。

杏仁 桂木 生姜 茯苓 炙草 大枣肠红日久。脾肾交虚。头旋便溏。

黑地黄汤

湿邪内阻。腹痛下利。参之色脉。正气殊虚。勿忽视之。

五苓散加浓朴诊脉细涩。便血已二十余年。不时举发。近来头眩耳鸣。身若浮云。似难撑持。肉 肢麻此络血下渗。营阴暗耗。厥阳无制。化风内煽。此属脏病。关系甚巨。议用填固脏阴。收摄浮阳。以息内风。是其治也。

熟地 五味 人参 茯神 龙骨 牡蛎 天冬 湘莲三疟脉弦。

炙草 煨姜 当归身 茯苓 南枣 粗桂木食下不运。中脘有形如梗。

白术 半夏 附子 枳实 干姜 茯苓脉数。努力劳伤失血。血去阴伤。气浮咳逆。渐延阴损。

生地 茯神 北沙参 川斛 麦冬 豆皮下利身热。

藿香 防风 广皮 浓朴 茯苓 煨姜行动气逆。咳嗽痰多。

附都气丸

遗精。气逆嗽痰。宜摄少阴。

熟地 湘莲 金樱子 茯神 芡实 北五味肝气不疏。久利腹痛。

安蛔丸

复疟。气弱神倦。

人参 茯苓 生姜 谷芽 陈皮 乌梅阴亏气浮失血。便溏食减。

茯神 白芍 北沙参 炙草 麦冬 建莲肉疟热逼络牙宣。

生地 石膏 知母 麦冬 竹叶伏邪寒热。身痛舌白。

花粉 桂枝 白芍 炙草 生姜 大枣湿邪内郁。腹痛便溏。

广皮 茯苓 藿香梗 浓朴 香附 砂仁壳风火上郁。头目不清。暂以辛凉。

薄荷 桔梗 黑栀皮 桑皮 象贝 连轺壳遗泄频来。

熟地 芡实 金樱子 龙骨 牡蛎 桑螵蛸 五味 茯神 山药 湘莲 女贞 远志 炼蜜食下 胀。饥则尤甚。

熟地 白茯苓 枸杞炭 沙苑 紫石英 牛膝炭 临服磨入沉香汁伏邪发热。舌白。

桑皮 杏仁 通草 浙苓 米仁 芦根痰饮内阻。清阳失旷。脘痛拒纳。乃噎格之象。开怀为要。

半夏 吴萸 茯苓 干姜情志怫郁。心阳与肾真不交。少寐阳痿。体质多湿。柔腻之品不合。宜用王荆公妙香法。

人参 茯苓 龙骨 茯神 炙甘草 湘莲 远志 辰砂 广木香 益智仁复疟。脉弦数。

人参 九制首乌阴阳水煎露一宿伏暑。心中灼热。头胀。治以辛凉。

连翘 花粉 川贝 益元散 灯薪 辰砂 竹叶阴亏于下。气热于上。鼻塞不利。头目不爽。治以轻剂。

桑叶 花粉 连翘壳 甘草 象贝 黑栀皮阴亏气燥咳嗽。

玉竹 桑叶 南沙参 川贝 花粉 扁杏仁左脉弦数。咳嗽脘闷寒热。

小柴胡汤去参阴伤便血。

滋肾丸

正弱邪重。勿忽调理。

广藿香 浓朴 广皮 连皮苓 神曲 青皮 麦芽 大腹皮疟久阳微失护。寒热不已。法宜温阴中之阳。

鹿茸 附子 当归 人参 茯苓 生姜气热咳嗽痰血。

苇茎汤

阴亏气燥音嘶。

玉竹 桑叶 南沙参 川贝 花粉 北梨汁梦泄咳嗽。此少阴不纳也。

熟地 川斛 天门冬 茯神 麦芽 北沙参阳气式微。行动气逆。

附子 北五味 胡桃仁 茯苓 沉香汁 紫石英脉弦。胸胁痹痛引背。曾吐瘀食下拒纳。此属血格。

红花 桃仁 旋复花 橘红 生葱管 柏子仁脉涩。失血咳嗽。妨食盗汗。渐延劳怯之途。勿忽视之。须静养为妙。

小建中汤

渐延干血。急急护阴。

熟地 天冬 川石斛 阿胶 茯神 鸡子黄暑风上受。首先犯肺。执蕴不解。逆传心包。肝阳化风。盘旋舞动。神昏谵语。脉虚。急宜辛凉。开热疏痰。俾神魂复摄,斯无变幻。为今治法,须治上焦。苦降消克。是有形有质。

非其治矣。

犀角尖(二钱) 鲜生地(一两) 甘草(五钱) 廉珠末(三分研细冲入) 焦丹皮(二钱) 连轺(一钱五分) 赤芍(二钱) 卷心竹叶(二钱) 白灯心(五分)煎成化服牛黄丸二分冰糖四两乌梅一钱煎汤代药病久阴阳两伤。神迷微笑。厥逆便泄。正虚大着。若治病攻邪。头绪纷纭。何以顾其根本。

莫如养正。以冀寇解。

人参(一钱五分) 青花龙骨(五钱) 白芍药(三钱) 南枣(去核三枚) 淘净淮麦(一合) 炙黑草(一钱)补正厥泄并止。邪少虚多彰明矣。清火消痰理气辛开下乘方法。片瓣不得入口矣。急宜扶助肝阴。俾得阴阳交恋。不致离二。则厥逆自止。然非可旦夕图功。希其不增别症。便是验处细北沙参(一两) 青花龙骨(八钱) 南枣(四枚) 白芍(五钱) 炙黑甘草(一钱五分) 上清阿胶(二钱) 淮麦(一两)粘痰咳呕外出。邪有外达之机。神识颇清。正有渐复之势矣。但筋惕脉虚。元气实馁。扶过秋分大节。得不变幻。方可。

大淮生地汁(五钱煎三十沸) 龙骨(五钱) 白芍(三钱) 天冬(一钱) 鲜白花百合汁(五钱煎三十沸) 人参(一钱) 淮麦(五钱) 南枣(二枚) 上清阿胶(一钱五分) 炙黑甘草(一将前四诊合参。颇有功成之望。然日就坦途乃佳。

人参(一钱包举大气) 天冬(一钱清滋金水) 炙黑草(五分调和解毒) 麦冬(一钱五分滋金土) 川斛(三钱养胃口生真) 生地汁(一两捣同煎培益先天阴气)鲜白花百合汁煎汤代水(清金降火生津化热)夫用药如用兵。须投之必胜。非徒纪律已也。况强敌在前。未可轻战。戢民固守。则是可为今观此症本质素亏。时邪暑湿热三气交蒸互郁。上犯清灵。都城震惊。匪朝伊芳夕矣。藏精真气神衰惫困穷。阳津阴液。久为大伤。治惟保其胃口生真培元固本。犹恐不及。何暇再顾其标之痰热耶。仍主前法。

人参(一钱) 阿胶(一钱五分米粉炒) 豆皮(三钱) 茯神去木(二钱) 天冬(炒松一钱)麦冬(炒松一钱) 大生地(一两炒黑) 甜北沙参(四钱)百合煎汤代水神气渐复。生机 然。但受伤已久。未易收功。缓以图之。静以待之。

人参(一钱) 熟地炭(四钱) 炒松麦冬(一钱五分) 阿胶(一钱五分) 生地炭(四钱) 炒松天冬(一钱五分)百合汤代水痰中微带红色。此交节气代更。浮游之虚火上升。无足怪也。治宜清上益下。

人参(一钱) 霍石斛(三钱) 生牡蛎(四钱) 绿豆壳(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白粳米(三钱) 白芍药(三钱) 清阿胶(一钱五分) 茯神(三钱)百合汤代水膀胱主肾。睡熟小便自遗。足征神气衰微所致。于此可见消痰理嗽辛燥和阳。均非善治。拟润补法中佐以交通心肾。使水升火降。向导复职。方为中的。若仅从事于脾胃。与经旨本末有乖矣。用是力辟通套。迸弃习俗弊窦。谨按内经撰方。

人参(一钱) 阿胶(二钱) 桂元肉(三钱) 炒黑远志(甘草汤泡去心七分) 茯神(三钱) 枣仁(一钱五分炒) 炙黑草(七分)清补肺胃两阴北沙参(一两) 朱砂拌麦冬(二钱) 去木茯神(三钱) 豆皮(三钱) 盐水煮石决(五分)霍山石斛(三钱)百合汤代水病势大减。舍本理末可矣。盖脾为生痰之所。肺为贮痰之具。治以清肃上焦。佐以疏通中气鲜桑叶(二钱) 北沙参(五钱) 米仁(四钱) 茯神(三钱) 橘白(一钱) 甜杏仁(去皮三钱)冬瓜子(去壳三钱) 去壳生谷芽(五钱)

复诊方

川斛(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 橘白(一钱) 甘草(五分) 茯神(二钱) 鲜藕(三片,去壳)生谷芽(五钱)再诊大生地(四钱) 川石斛(三钱) 茯神(三钱) 炒枣仁(一钱五分) 豆皮(三钱) 麦冬(一钱五分)又诊研细水麻仁(三钱) 归尾(一钱五分) 焦麦芽(三钱) 炒桃仁(二钱研) 盐水炒陈皮(一钱)半曲(一钱五分) 柏子仁(一钱五分)

又诊方

炒黑远志(一钱) 柏子仁(二钱) 盐水炒陈皮(一钱) 炒酸枣仁(二钱) 白茯苓(三钱) 真陈半夏曲(一钱五分)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今复沉郁暴寒。宜更进一筹。拟方备采。

淡干姜(一钱) 淡附子(一钱炒) 去皮浓肉桂(五分) 炒白芍(一钱五分) 白饴糖(二钱)炙甘草(一钱) 炒香大枣肉(二钱)

复诊方

川桂枝(一钱) 淡干姜(一钱) 酒炒元胡索(一钱五分) 五灵脂(酒炒二钱) 白芍药(一钱五分酒炒) 开口真川椒(三分炒) 大枣肉(二钱) 炙甘草(五分) 泡淡乌梅肉(炒枯一钱)胞门气虚。胃气下泄。乃有是正喧之病。古人以膏发煎导之。今宜先用补中益气法。以升其气为妙。

人参(一钱) 炙黄 (一钱五分) 焦术(一钱五分) 升麻(五分) 炒柴胡(五分) 血余(二钱) 当归身(钱半) 陈皮(一钱) 炙草(五分) 真阿胶(二钱生溶冲)据述病原即交肠症。一名痼疾。摇拟一方。亦不过约略云尔。未敢希功。

生地(二钱) 血余(二钱) 阿胶(二钱) 炙草(五分)此按系己丑岁假叔父本抄录至辛卯岁桃月初六日午刻始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