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五灯全书
14910900000013

第13章

四祖下七世(旁出)

金陵牛頭山忠禪師法嗣

天台山佛窟巖惟則禪師

京兆長孫氏。初謁忠。大悟元旨。乃曰。天地無物也。物我無物也。雖無物也。而未甞無物也。如此。則聖人如影。百姓如夢。孰為生死哉。至人以是能獨照。能為萬物主。吾知之矣。遂南遊天台。隱於瀑布之西巖。憲宗元和中。慕道者日至。有弟子可素。遂築室廬。漸成法席。佛窟之稱。自師始也。僧問。如何是那羅延箭。師曰。中的也。忽一日告門人曰。汝其勉之。閱二日。跏趺而寂。壽八十。臘五十有八。後三年。塔全身于本山(唐韓文公撰碑。今存國清寺)。

鶴林素禪師法嗣

杭州徑山道欽禪師

蘇州崑山朱氏子。初服膺儒教。年二十八。遇素禪師。謂之曰。觀子。神氣溫粹。真法寶也。師感悟。因求為弟子。素躬與落髮。乃戒之曰。汝乘流而行。逢徑即止。師遂南邁。抵臨安。見東北一山。因問樵者。樵曰。此徑山也。乃駐錫焉 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山上有鯉魚。海底有蓬塵 馬祖令人送書到。書中作一圓相。師發緘。於圓相中。著一點。却封回。忠國師聞乃云。欽師猶被馬師惑 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汝問不當。曰如何得當。師曰。待吾滅後。即向汝說 馬祖。令智藏來問。十二時中。以何為境。師曰。待汝回去時有信。藏曰。如今便回去。師曰。傳語。却須問取曹溪 崔趙公問。弟子今欲出家。得否。師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之所能為。公於是有省 唐大曆三年。代宗詔至闕下。親加瞻禮。一日同忠國師。在內庭。坐次見帝駕來。師起立。帝曰。師何以起。師曰。檀越。何得向四威儀中見貧道。帝悅。乃賜號國一。後辭歸本山。於德宗貞元壬申十二月示疾。說法而逝。諡大覺禪師。

四祖下八世(旁出)

佛窟則禪師法嗣

天台山雲居智禪師

華嚴院僧繼宗問。見性成佛其義云何。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捨。體自翛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見性成佛。曰性既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見。師曰。見無所見。曰既無所見。何更有見。師曰。見處亦無。曰如是見時。是誰之見。師曰。無有能見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師曰。汝知否。妄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甞見。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曰此性徧一切處否。師曰。無處不徧。曰凡夫具否。師曰。上言無處不徧。豈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諸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縈此苦。何曾得徧。師曰。凡夫。於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說。即有能了不了人。師曰。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師曰。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不了人。凡之與聖。二俱是名。若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即無有當名者。又曰。此是極究竟處。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見有淨穢凡聖。亦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淨性可棲止。亦大病。作不棲止解。亦大病。然清淨性中。雖無動搖。且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可謂見性成佛矣。繼宗。踊躍禮謝而退。

徑山國一欽禪師法嗣

杭州鳥窠道林禪師

本郡富陽潘氏子。母朱氏。夢日光入口。因而有娠。及誕異香滿室。遂名香光。九歲出家。二十一。於荊州果願寺受戒。後詣長安西明寺復禮法師。學華嚴經。起信論。禮示以真妄頌。俾修禪那。屬代宗詔國一禪師至闕。師乃謁之。遂得正法。及南歸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時道俗共為法會。師振錫而入。有靈隱寺韜光法師。問曰。此之法會。何以作聲。師曰。無聲誰知是會。後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葢。遂棲止其上。故時人。謂之鳥窠禪師。復有鵲巢。於其側自然馴狎。人亦目為鵲巢和尚 侍者會通。忽一日欲辭去。師問曰。汝今何往。對曰。會通為法出家。和尚不垂慈誨。今往諸方。學佛法去。師曰。若是佛法。吾此間亦有少許。曰如何是和尚佛法。師於身上。拈起布毛吹之。通遂領悟 元和中。白居易侍郎。出守茲郡。因入山謁師。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曰。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師曰。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又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白作禮而退。師於穆宗長慶甲辰二月十日。告侍者曰。吾今報盡。言訖坐亡。壽八十四。臘六十三。塔孤山之西。諡圓修。

四祖下第九世

鳥窠林禪師法嗣

杭州府招賢寺會通禪師

本郡吳氏子。本名元卿。形相端嚴。幼而聰敏。唐德宗時。為六宮使。王族咸美之。一日玩昭陽宮華卉。久之。倐聞空中聲曰。虗幻之相。開謝不停。能壞善根。仁者安可嗜之。師有省。乃極生厭患。帝一日遊宮。問曰。卿何不樂。對曰。臣志願從釋。帝不許。既而師容益顇。詔王賓相之。賓奏曰。此人。當紹隆三寶。帝始許。尋以母患歸省。會韜法師。勉謁鳥窠。啟曰。弟子七歲蔬食。十一受五戒。今年二十有二。為出家故休官。願和尚。授與僧相。曰今時為僧。鮮有精苦者。行多浮濫。師曰。本淨非琢磨。元明不隨照。曰汝。若了淨智妙圓。體白空寂。即真出家。何假外相。汝當為在家菩薩。戒施俱修。如謝靈運之儔。可也。師曰。然理雖如此。於事何益。願垂攝受。誓遵師教。如是三請。皆不諾。韜光。乃堅白鳥窠曰。宮使未甞娶。亦不畜侍女。禪師若不拯接。誰其度之。鳥窠始與披剃具戒。師常卯齋。晝夜精進。誦大乘經。而習安般三昧。尋固辭遊方。鳥窠以布毛示之。悟旨。時謂布毛侍者。暨鳥窠歸寂。垂二十載。武宗廢其寺。師與眾僧。禮辭靈塔而邁。莫知其終。

補遺

東土應化聖賢

唐聖師李成眉賢者

中天竺人也。受般若多羅之後。長慶間。遊化至大理國。大弘祖道。昭成王。禮為師。為建崇聖寺。基方七里。墖高三百餘尺。後王嵯巔問曰。三尊佛那尊。大師應聲曰。中尊是我。王不契。以師狂流於緬。未幾滅度。塚間常光明。復生靈芝。大如傘葢。有盜盜其骨。商人貨之。乃金鎖骨也。王聞其事。取骨為中臟腹。誌曰。師乃西天三祖商那和修後身也。

唐禪陀子

西域人。初隨李賢者至大理。賢欲建寺。命師西天畵祇園精舍圖。師朝往暮回。以圖呈賢者。賢曰。還將得靈鷲山圖來麼。曰將得來。賢曰。在甚麼處。師遶賢者一匝而出。

邃古之世大理舊為澤國。水多陸少。有邪龍據之。是名羅剎。好啖食人。居民鮮少。有一老僧。自西方來。託言。欲求片地藏修。羅剎問何所欲。僧身披袈裟。手牽一犬指曰。他無所求。但欲我袈裟一展。犬一跳之地。羅剎曰。諾僧曰。既承許諾。合立符劵。羅剎又諾。遂就洱水岸上。畫劵石間。於是。僧展袈裟。縱犬一跳。已盡羅剎之地。羅剎彷徨失措。意欲背盟。僧以神力制之不敢背。但問何以處我。僧曰。別有殊勝之居。因於蒼山之上陽溪。神化金屋寶所一區。羅剎喜過望。盡移其屬入焉。而山遂閉。于是。僧乃鑿河尾。洩水之半。是為天生橋。今洱水島上有赤文。如古篆籕。云是賣地劵。僧即觀音大士也。

唐鷄足古和尚。不知何許人。與二僧同住一庵。入城乞食。南詔問。識何法門。古曰。我能使死者。生極樂世界。詔今國中。但有死者。請古起棺。如此十年餘有。讒於詔曰。古妄人也。云能超度生魂。何所證驗。臣願入棺試之。詔如言。請古起棺。將至化骨之所。起棺視之。誠死矣。懇古求生。又作法。遂甦死者。悔曰。我已生在七寶宮殿中。如何復來此。古遂還舊庵。見二僧問食。二僧曰。汝從城中來。却不褁糧。至此欲食耶。古遂走。扣華首石門。門訇中開。二僧追呼至。則石門閉矣。二僧悔恨。焚身門外。焚處生栢二株。有泣泪泉袈裟石存焉。古即守衣迦葉也。

漢觀音長者。不知何許人。蒙氏時遊大理。長髯濶面。冠蓮冠。執杖持珠。或隱或顯。出沒不定。後漢兵伐滇。長者皆負大石。可約數丈。兵士望見驚退。兵中有善用陰符者。盡令 中火息。長者取石吹之得火。民有憂患。數處禱之。皆應俗乎。為觀音長者。所負之石。尚在取火之法。今賴焉。

無言和尚

始李氏。甞持一鐵鉢入定。欲晴。則鉢內火光燭天遂霽。欲雨。則鉢中白氣上升遂雨。南詔。封為灌頂國師。一日說法。有老翁立。聽畢乘風雲而去。眾驚問之。曰洱水龍。

世祖章皇帝御製傳贊 碧庵上人

法名慧俊。本遼之釘窯人也。生絕葷茹。年方十四。即厭俗辭親。薙髮于草河之小庵。從僧籙也。已而行抵盛京。卓錫城南保安寺。勤修持誦。三十餘年。閉關不出禪定者。又二十一年。順治己亥。又來京師越明年庚子五月朔三日。示寂于廣慈禪院。行年七十。臘五十六。茶毗之際。光燄中。結觀音大士像。巨象蓮花。種種殊異。是葢堅持一念嚴戒。行于玄關。示現十方。遂朗懸于圓鏡。所謂炳智慧之火。燒煩惱之心者矣。嘉此善因是用為贊。贊曰。如泉有源。鑿井未誠。如火有燄。鑽木未勤。苟其中輟。譬彼却行。有志者出。前無堅深。維斯上人。具大精進。方墮地時。而含佛性。持律探經。行勤業淨。次第王城。棲遲法境。緊心則通。乃若無識。在斗室中。布衣一食。視三七年。如彈指訖。偶來京洛。示寂僧龕。大地浩浩。虗空漫漫。儼然水月。來火光端。徵其龍象。布地青蓮。有萬耳目。以廣其傳 臆庵。癡道人。贊併書。

藤蘿尊者。於唐末。自海上浮來。至溫州瑞安山中。覓蘿為龕。禪定其中歷年深。四圍叢蘿環繞。一日有獵人。帶羣犬至山。犬入叢蘿中。竟久不出。獵人。因以斧開入見。羣犬跪伏其前。而獵人即投薙染。就是地闢建梵剎。名曰本寂。手鑿一掬泉。於集雲峯下。清泉鄉之穪。從此始。諸弟子。請問師之行實。惟示名曰。藤蘿。後興一十八剎。所遺石刻法語曰。釋迦老子。一大藏教。說不出口。卻被遊山和尚到。檀樾主家道破。牛載烏鴉過晚村。

五祖大滿禪師旁出法嗣第一世

北宗神秀禪師

開封李氏子。少親儒業。博綜多聞。俄捨愛出家。尋師訪道。至蘄州雙峰東山寺。遇五祖。以坐禪為務。乃歎伏曰。此真吾師也。誓心苦節。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祖深加器重。祖既示滅。師遂住江陵當陽山。唐武后聞之。召至都下。於內道場供養。特加欽禮。命於舊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時王公士庶。皆望塵拜伏。暨中宗即位。尤加禮重。大臣張說。甞問法要。執弟子禮 示眾曰。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捨父逃走。唐中宗神龍丙午年。於東都天宮寺入滅。諡大通禪師。羽儀法物。送殯於龍門。帝送至橋。王公士庶。皆至葬所。張說。及徵士盧鴻一。各為碑誄。門人普寂。義福等。並為朝野所重。

嵩嶽慧安國師

荊州枝江衛氏子。隋開皇丁巳。括天下私度僧尼勘師。師曰。本無名。遂遁於山谷。大業中。大發丁夫。開通濟渠。饑殍相枕。師乞食以救之。獲濟者眾。煬帝徵師不赴。潛入大和山。暨帝幸江都。海內擾攘。乃杖錫登衡嶽。行頭陀行。唐貞觀中。至黃梅謁忍祖。遂得心要。麟德甲子。遊終南山石壁。因止焉。高宗。甞召師不奉詔。於是。徧歷名迹。至嵩少曰。是吾終焉之地也。自爾禪者輻湊 有坦然懷讓二僧。來參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何不問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師曰。當觀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師以目開合示之。然於言下知歸。讓乃即謁曹溪 武后徵至輦下。待以師禮。與秀禪師同加欽重。后甞問師甲子多少。師曰。不記。后曰。何不記耶。師曰。生死之身。其若循環。環無起盡。焉用記為。況此心流注。中間無間。見漚起滅者。乃妄想耳。從初識至動相。滅時亦只如此。何年月而可記乎。后聞。稽顙信受 神龍丙午。中宗賜紫袈裟。度弟子二七人。仍延入禁中供養。三年。又賜摩衲。辭歸嵩嶽。是年三月三日。囑門人曰。吾死已。將屍向林中。待野火焚之 俄爾萬回公來見師。猖狂握手言論。傍侍傾耳。都不體會。至八日。閉戶偃身而寂。春秋一百二十八(隋開皇二年壬寅生唐景龍三年己酉滅時稱老安國師)門人遵旨。舁置林間。果野火自然闍維。得舍利八十粒。內五粒色紫。留於宮中。至先天二年。門人建浮圖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