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14819800000090

第90章 范吕诸儒学案(全氏补本)(4)

正献范华阳先生祖禹(别为《华阳学案》。)

吕氏家学

侍讲吕原明先生希哲(别为《荥阳学案》。)

庶官吕先生希绩

吕希绩,字纪常,申公次子。与兄希哲、弟希纯皆师事康节,故伯温与之游甚厚。尝以庶官入元佑党籍,绍圣四年光州居住。(参《邵氏闻见录》。)

待制吕先生希纯

吕希纯,字子进,正献三子。登第,为太常博士。元佑祀明堂,将用皇佑故事,并飨天地百神,皆以祖宗配。先生言:「皇佑之礼,事不经见,嘉佑既已厘正。至元丰中,但以英宗配上帝,悉罢从祀群神,得严父之义,请循其式。」从之。累迁中书舍人、同修国史。内侍梁从政、刘惟除内省押班,先生以初政录二人,无以示天下,持不行。由是阉寺侧目,或于庭中指示曰:「此缴还二押班词头者也。」章惇相,出知亳州。谏官张商英劾,徙睦州、归州。建中靖国初,召为待制、知瀛州,俄改颍州。人崇宁党籍。卒,年六十。(参史传。)

附录

吕紫微曰:元符末,叔祖待制坐元佑党人贬道州,未至,先遣人赁屋两间。时公挈家往,既至,屋陋窄甚,更益一间,以公状申郡守,不敢往见。时上皇即位,已议褒用。韩原伯川先贬道州,公以俱在谪籍,不改相见。已而俱复官内徙,原伯先受命,来见,公亦不敢与先见,以为未受复官命也。前辈慎事如此!

又曰:待制叔祖都不说梦,云:「既妄也,何用说为!」

吕氏门人

邢先生居实(别见《安定学案》。)

黄庭坚,字鲁直,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公择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文潞公才之,留任教授北京国子监。累迁起居舍人。苏文忠东坡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由是声名始震。先生亦心契东坡,与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并游东坡之门,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先生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除服,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初,先生预修《神宗实录》。章惇、蔡卞等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证验无据者三十二事。先生书「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以亲嫌移戎州,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立,起监鄂州税。改知舒州,旋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先生尝与赵挺之有隙,陈举承挺之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谥文节。先生学问文章,天成性得,尤长于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又云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当时人士以先生配东坡,故「苏黄」并称。东坡为侍从时,举先生自代,其词有「瑰玮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先生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遂自号山谷道人云。(参史传。)

(梓材谨案:先生虽称苏门学士,然考其学行,实本之李公择,故著录于此。又案先生尝受学于范华阳,见谢山所作正献本传。)

附录

汪玉山《跋山谷帖》曰:山谷诗《示张氏子》曰:「莫学今时新进士,谈说性命如悬河。」盖当时学者之弊。

刘刚中问:「黄鲁直如何人﹖」朱子曰:「孝友行,瑰玮文,笃谨人也。观其赞周茂叔『光风霁月』,非杀有学问,不能见此四字;非杀有功夫,亦不能说出此四字。」

丰氏家学

学正丰先生安常

丰安常,清敏长子。以儒行名太学,魁南宫。再任太学正。年未三十而卒。(参《清敏遗事》。)

丰氏门人(王、楼再传。)

忠肃陈了斋先生瓘(别为《陈邹诸儒学案》。)

秘监李章贡先生朴(见下《君行家学》。)

张庭坚,字才叔,广安军人。繇进士调成都观察推官,历判汉州,入为枢密院编修文字,坐折简别邹浩免。徽宗召对,除著作佐郎,擢右正言。帝方锐意图治,先生与邹浩、龚夬、江公望、常安民、任伯雨皆在谏列,一时翕然称得人。先生在职踰月,数上封事,请「复司马光赠典以悦人心,召还陈瓘言职以慰士论;又士大夫多以继志述事劝,臣恐假名继述而实自肆焉」,论甚深切。是时议者往往指元佑旧臣在廷者太多,先生为帝言司马光、吕公着之贤,又荐苏轼、苏辙可用,颇忤旨。曾布因称其所论不当,帝命徙为郎,俄出为京东转运判官。任伯雨言先生立身有本末,不应罢言职,先生亦辞新命,改知汝州,又送吏部。伯雨复争之,乞以先生章付外,考其所言,毋使言者为三省所胁。李清臣从而挤之,改判陈州。初,蔡京守蜀,先生在幕府,与相好。及京还朝,欲引以为己用,先令乡人谕意,先生不肯往,京大恨。后遂列诸党籍,编管虢州,再徙鼎州、象州。久之,复故官。卒,年五十七。绍兴初,诏赠直徽猷阁。(参史传。)

附录

吕紫微曰:张才叔专务以直道进退,不求苟得。

又曰:张才叔贬象州,所居屋才一间,以箔隔之,家人处箔内,才叔处箔外。上漏下湿,蹑屐端坐,了无厌色。邹志完尝称曰:「是天地间和气熏蒸所成,欲往相近,先觉和气龚人。」才叔盖师法丰公相之。

君行家学

秘监李章贡先生朴

李朴,字先之,君行子。登绍圣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伊川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尝言隆佑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先生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除汀州司户。徽宗立,翰林承旨范彝叟谓先生曰,某事不便于国,某事不便于民。先生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彝叟泣下。陈了翁荐先生,召对,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其鲠直,复以为虔州教授。嗾言者论先生为元佑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立,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先生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参史传。)

(梓材谨案:《直斋书录解题》,《章贡集》三十卷。且言先生教授西京国子监,伊川与之甚厚,然谓其太直,以洛中风波为戒。先生笑曰:「不意此言发于先生之口!」伊川为之改容愧谢,其风节可畏。《伊洛渊源录》程门四十二人,先生与焉。谢山于《陈邹诸儒学案》有云:「四明五先生讲学,一传而丰氏,再传而得了翁、先之二人。」是先生又为丰氏门人。《丰清敏遗事》一卷,即先生所辑,题曰「门人章贡李朴编次」。)

(云濠谨案:《伊洛渊源录》云:「李先之,赣上人。为西京学官,因受学焉。」《吕氏杂志》云:「李先之、周恭叔皆从程先生学问,而学苏公文辞以文之,世多讥之者。」)

县令李先生格

李格,君行次子。笃行颇肖其父,兼工文词。绍兴中知上元县,早卒。

君行门人

右丞吕先生好问

县令吕先生切问(并见《荥阳学案》。)

龚氏家学

龚先生大壮

龚大壮,彦和弟。彦和佥判瀛州,与之同行。先生尤特立不群,曾子宣帅瀛,欲见不可得,一日径过彦和,邀其出,不可辞也,遂相见,即为置酒,从容终日。子宣诗云:「自惭太守非何武,得向河间见两龚。」吕紫微曰:「近日贵人如子宣之下士,亦难及也!」彦和为御史,先生力劝其早求罢,彦和遂去。先生不幸早卒。

龚先生节亨

龚节亨,字彦承,吕紫微故人也。尝为紫微言:「后生当官,其使令人无乞丐钱物处,即此职事可为;有乞丐钱物处,则此职事不可为」盖言有乞丐钱物处,多啖主人以利,或致嫌疑也。(从黄氏补本录入。)

(梓材谨案:先生名字与谏议类,盖其兄弟行也。前传本谢山所节吕氏《童蒙训》,此则以黄氏补录《童蒙训》为之传云。)

上官家学

知州上官先生愔

上官愔,字仲雍,彦衡季子。政和二年进士,官吏部员外郎。出知南剑州,以刚介着政声。有《尚书小传》、《论语孟子略解》及《史统》、《史旨》。(参《姓谱》。)

中大上官先生恢

上官恢,字闳中,彦衡从子。元丰八年进士。胡文定以先生与杨龟山并荐,官至中大夫。(同上。)

县丞上官先生

上官,字正平,彦衡再从子。幼孤,从彦衡学。元丰八年与闳中同登进士,官永城县丞,廉正明决。(同上。)

杜氏家学

侍郎杜先生纮

杜纮,字君章,鄄城人,修撰纯之弟。少颖迈,知自强于学问。一上中进士第,调深州司法参军。累官刑部待郎,改差知应天府,兼南京留守司公事,感疾卒。先生性至孝,与修撰俱知名,谓之「二杜」。事修撰加于人数等。修撰讣至,时在汶上,曰:「兄教我成我,今亡不得临,死不瞑矣!」好读书,虽老不倦。尤长于《礼经》,好《檀弓》文。有《文集》三十卷、《奏议》十卷、《易说》数十篇。(参《鸡肋集》。)进士杜先生钦离

杜钦离,字宽伯,修撰子。第进士。读书能知其意,为言语皆质直。卒,年十九。孝弟人也。(同上。)

杜氏门人

知州晁济北先生补之(别见《苏氏蜀学略》。)

常氏家学

知州常先生同

常同,字子正,临邛人,元佑党人安民子。政和进士。绍兴初,知柳州。召还,首论朋党之祸。除殿中侍御史。金使入见,先生言:「先振国威,则和战常在我;若一意议和,则和战常在彼。」累迁御史中丞。后以显谟阁直学士知湖州,请祠,卒。(参史传。)

朝散家学

承事李先生阶

李阶,字进祖,元佑党人深之子,西山先生郁之兄也。崇宁二年南省第一,特奏名。安忱者,惇之弟也,对策言「使党人之子魁南宫多士,无以示天下」,遂夺先生出身而赐忱第。四年,赦党人子弟复官。建炎元年,摄临安府比校务,叛卒陈通作乱,先生死之,诏赠右承事郎。

机宜李西山先生郁(别见《龟山学案》。)

黄氏门人(公择再传。)

检正王彦颖庭秀(别见《龟山学案》。)

韩氏续传

知州韩先生瓘(别见《元城学案》。)

谏院韩先生璜(别见《武夷学案》。)

尚书韩南涧先生元吉(别见《和靖学案》。)

丰氏续传

吏部丰先生谊(别见《象山学案》。)

上官续传

县令上官先生谥(别见《沧洲诸儒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