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14819800000116

第116章 刘李诸儒学案(黄氏原本、全氏补定)(1)

刘李诸儒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程子弟子最著者,刘、李诸公以早卒故,其源流未广;晋陵周氏兄弟亦为和靖所许;其后马伸、吴给以大节见。亦有不称其薪传者,如邵溥之委蛇伪命,李处廉之以墨败。至于邢恕,则古公伯寮之伦也与!述《刘李诸儒学案》。(梓材案:程子门人,自荥阳、上蔡、龟山、廌山、和靖、兼山、震泽各立《学案》外,并入是卷,为《刘李诸儒学案》。)

二程门人(胡、周再传。)

博士刘质夫先生绚

刘绚,字质夫,其先常山人,后徙河南。祖舜卿,虞部郎中;父师旦,朝散大夫。先生以祖荫为寿安县主簿,移潞之长子令。督公逋,如期而集,迄去不笞一人。岁大旱,府遗吏视伤,所蠲税十二三,先生力争不得,还其榜,请易之。富郑公叹曰:「刘绚,古县令也!」元佑初,侍郎韩公维、枢密王公岩叟相继以经明行修荐,为京兆府教授,又为太学博士。卒,年四十三。先生生质明粹,长而温恭,自髫龀时即事二程,受学焉。所受有本末,所知造渊微,知所止矣,孜孜焉不知其它也。天性孝弟乐善,而不为异端所惑;内日加重,而无交战之病。明道尝谓人曰:「他人之学,敏则有之,未易保也。斯人之至,吾无疑焉!」少通《春秋》,祖于程氏,专以孔、孟之言断经意,作传未就。既病,与李端伯言曰:「每瞀闷时,正坐端意,气即下。平居持养,气可忽乎!」同舍吕与叔过问疾,先生曰:「死生常理,无足言者。独念累吾亲尔!」

附录

先生殁,伊川哭之曰:圣学不传久矣!吾生百世之后,志将明斯道、兴斯学于既绝,力小任重而不惧其难者,盖亦有冀矣。以谓苟能使知之者广,则用力者众,何难之不易也。游吾门者众矣,而信之笃、得之多、行之果、守之固若子者几希。方赖子致力以相辅,而不幸遽亡,使吾悲传学之难。则所以惜子,岂止游从之情哉!

程子曰:质夫沛然。侯仲良曰:明道和平简易,惟刘绚庶几似之。

谢上蔡曰:诸君留意《春秋》之学,甚善;向见程先生言,须要广见诸家之说。其门人惟刘质夫得先生旨意为多。

校书李端伯先生吁

李吁,字端伯,缑氏人。第进士。元佑中,为秘书省校书郎,卒。先生与刘质夫才器志尚颇相同。伊川云:「端伯相聚虽不久,未见他操履,然才识颖悟,自是不能已也。」又云:「明道语录,只有端伯本无错。他人多只依说时,不敢改,或脱忘一两字,便大别。端伯却得其意,不拘言语,往往录得都是。」先生殁,追悼之曰:「自予兄弟倡明道学,能使学者视效而信从者,吁与绚有力焉!」

附录

吕正字祭先生文曰:子之胸中,闳肆开发,求之孔门,如赐也达。子与人交,洞照其情,和而不流,时靡有争。子之于事,如控六辔,逐曲舞交,屈折如意。予求友于四方,顾所得之几希,志或同而才之不足,才或高而志与之违。子敏且强,予心子契,谓其有年,以立斯世。嗟如之何,皇天降灾,夭于中道,使不得尽其才。

朱子《伊洛渊源录》曰:李校书尝记二程先生语一编,号《师说》,伊川称之,而祭文亦有传道之说。盖自刘博士外,他人无此言也。

侯荆门先生仲良

侯仲良,字师圣,河东人,二程子舅氏华阴先生无可之孙。人有欲馆先生于其门者,先生造焉,则壁垂佛像,几积佛书,其家人又常斋素,欲先生从之,先生遂行。或问之,先生曰:「疏食,士之常分。若食彼之食,则非矣。吾闻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人有父在而身为祖母忌日饭僧者,召先生,先生不往。或问之,先生曰:「主祭祀者,其父也,而子当之,则无父矣。吾何往焉!」胡文定《与杨大谏书》云:「侯某去春自荆门溃卒甲马之中脱身,相就于漳水之滨,今已两年,。其安于羁苦,守节不移,固所未有。至于讲论经术,则通贯不穷;商搉时事,则纤微皆察。因遣子宏从之游。」

附录

尹和靖曰:伊川谓侯子议论,只好隔壁听。

朱子说侯子《论语》曰:详味此言以验此书,窃谓其学大抵明白劲正,而无深潜缜密沈浸浓郁之味,故于精微曲折之际不免疏略,时有罅缝。不得于言而求诸心,乃其所见所存有此气象,非但文字之疵也。

承议刘先生立之

刘立之,字宗礼,河间人。尝官晋城,为承议郎,叙述明道事者。其父与二程子有旧。先生早孤,数岁即养于二程家,娶二程叔父朝奉之女。郭白云称其登门最早,精于吏事云。(参《伊洛渊源录》。)

(云濠谨案:宋刘氏名立之者二人,其一临江人,字斯立,尚书主客郎中,为公是、公非二先生之父。)

学士朱先光庭

朱光庭,字公掞,偃师人。嘉佑二年进士,调万年簿。文潞公举应制科,会仁宗升遐,罢试。丁艰。服除,为修武令,改垣曲,以枢密臣荐召对。吕汲公大防守长安,辟签书判官。司马文正荐,召为左正言。历左司谏、右谏议、给事中。出知亳州,复召为给事中。后知潞州,迁集贤院学士。绍圣元年卒,年五十八。先生受学于泰山,告以为学之本,主于忠信,终身力行之。(云濠案:范内翰为先生墓志云:「神宗问所治何经,公对以少从孙复受《春秋》。」又云:「初受学于安定先生,告以为学之本」云云。此传似误合为一。)后从二程于洛,闻格物致知为进道之门,正心诚意为入德之方,深信不疑。其为谏官,奋不顾身,以卫师门,遂名洛党之魁。盖杰然自拔于流俗者也。

(梓材谨案:黄氏原本,先生传在《泰山学案》,具后补本又有传在《伊川学案》。一人不载两传,先生为程门大弟子,故于泰山卷标其目,而传与《附录》并入于此。)

附录

簿万年,数假邑事,邑人谓之明镜。

神宗召对,言:「陛下即位以来,更张法度。臣下行之,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均被福矣!」

温公荐为左正言首以辨大臣忠邪为言,又请天子燕闲与儒臣讲习,罢提举常平官,不散青苗钱,广储蓄,备水旱,太学置明师以养人材,论奏无虚日。

太皇太后嘉公正直,谕以朝政阙失,当安心言之,勿畏避。公感知遇,知无不言。时进退大臣,损益政事,密勿启沃,多见施行。

刘挚罢相守郓州,公封还麻制,以挚有功大臣,不当无名而去,言者若指臣为朋党,愿被斥而不辞。后郑雍攻之,出知毫州。

伊川哭之曰:自予兄弟倡学之初,众方惊异,君时甚少,独信不疑。笃学力行,至于没齿,志不渝于金石,行可质于神明。在邦在家,临民临事,造次动静,一由至诚。上论古人,岂易其比,蹇蹇王臣之节,凛凛循吏之风。谓当大施于时,必得其寿;天胡难忱,遽止于此。七八年间,同志共学之人相继而逝,(原注:刘质夫、李端伯、吕与叔、范巽之、杨应之相继而逝也。)今君复往,使予踽踽于世,忧道学之寡助。则予之哭君,岂特交朋之情而已!

胡文定曰:自熙宁、元佑、靖国间,事变屡更。当其时,固有名盖天下,致位庙堂,得行所学者。然夷考其事,犹有憾焉!如张天祺、朱公掞等,可谓奋不顾身,尽忠许国,而议论亦过矣。乃知理未易穷,义未易精,言未易知,心未易尽,圣贤事业未易到也。

宗羲案:朱子言,「公掞文字有尺幅,是见得明也。」然考苏子瞻策问,有「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法神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入于刻」。公掞为左司谏,即奏:「学士院不识大体,谓仁祖、神考不足师法,乞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此等举动,与孔文仲实在百步、五十步之间。洛、蜀相持,使小人收渔人之利,只是见不明也。

尚书邢和叔恕

邢恕,字和叔,阳武人。其行事详具《宋史》,及邵伯温《辩诬》等书。云:「邢和叔后来亦染禅学。其为人明辩有才,后更晓练世事。其于学,亦日月而至焉者也。」又云:「谢良佐曾问:『涪州之行,知其由来,乃族子与故人耳。』伊川曰:『族子至愚,不足责;故人情厚,不敢疑。(原注:族子谓程公孙,故人谓邢恕。)孟子既知天,安用尤臧氏!』因问:『邢七虽为恶,然必不到更倾先生也﹖』伊川曰:『然。邢七亦有书到颐,云屡于权宰处言之。不知身为言官,却说此话。未知倾与不倾,只合救与不救。』便在其间又问:『邢七久从先生,想都无知识,后来极狼狈。』先生曰:『谓之全无知识则不可,只是义理不能胜利欲之心,便至于此也。』」(参《伊洛渊源录》。)

附录

《上蔡语录》曰:邢七云一日三点检,伯淳先生曰:「可哀也哉!其余时句当甚事﹖盖放三省之说错了,可见不曾用功。」又多逐人面上说一般语,伯淳先生责之,邢曰:「无可说。」先生曰:「无可说,便不得不说﹖」

伊川门人

张思叔先生绎

张绎,字思叔,河南寿安人。初以文闻乡曲,一旦以科举之学不足为,适小程子归自涪,时先生年已三十,乃往受业。读《孟子》「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然叹曰:「人能如此,则无不可为之事!」未及仕而卒。伊川尝言「晚得二士」,谓先生与和靖也。

张釆谨案:思叔大约英分多,故有得孟子此两句。

附录

施氏《北窗炙輠》曰:张思叔,伊川高弟也。本一酒家保,喜为诗,虽拾俗语为之,往往有理致。谢显道见其诗而异之,遂召其人与相见,至则眉宇果不凡。显道即谓之曰:「何不读书去﹖」思叔曰:「某下贱人,何敢读书!」显道曰:「读书人人有分。观子眉宇,当是吾道中人。」思叔遂问曰:「读何书﹖」曰:「读《论语》」遂归,买《论语》读之。读毕,乃见显道曰:「某已读《论语》毕,奈何﹖」曰:「见程先生。」思叔曰:「某何等人,敢造程先生门!」显道曰:「第往!先生之门,无贵贱高下,但有志于学者,即授之耳。」思叔遂往见伊川,显道亦先为伊川言之,伊川留门下。一日侍坐,伊川问曰:「《记》曰:『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正却在何处﹖」思叔遂于言有省。其后伊川之学,最得其传者惟思叔。今《伊川集》中有伊川祭文十许首,惟思叔之文理极精微,卓乎在诸公之上也。

张横浦曰:惠即吉,逆即凶。非于顺道之外复有吉,从逆之外复有凶也。张思叔,伊川高弟也。或问:「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何以谓乱﹖」思叔曰:「此乱在我,非在彼也。使日用间规规以疾人为心,则我之方寸已紊乱矣。非方寸外复有乱也。」此即惠吉逆凶之意。

侍御马东平先生伸

马伸,字时中,东平人。绍圣四年进士,历西京法曹。因张绎求见伊川程子,时学禁方兴,伊川固辞。先生十反,愈恭,毅然对曰:「使伸朝闻道,夕死何憾!」自是公暇日一造请,卒受《中庸》以归。靖康初,孙传以卓行荐,召擢监察御史。金人陷汴京,立张邦昌,众唯唯。先生与御吴给约秦桧共为议状,乞存赵氏,复嗣君位。同院无肯连名者,先生独持以往。而银台司视书不称臣,却不受。先生投袂叱之曰:「吾今日不爱一死,正为此尔!」即缴申尚书省以示邦昌。其书略曰:「相公不幸,迫于强寇,使当伪号。所以忍须臾死而诡听之者,其心若曰:与其虚逊于人而实亡赵氏之宗,孰若虚受于己而实存赵以归尔!忠臣义士未即就死者,亦以相公必能立赵孤也。今金人北还,康王在外,国即有属。宜即发使通问,扫清宫室,率群臣共迎而立之。然后归死司寇,伏阙俟命。如此,则明主必能照察相公,忠实存国,义非苟生,且弃过而录功矣。否则九庙在天,万无成理。伸必不能为宋朝叛臣,请先伏死都市,以明此心。」邦昌得书气阻,明日,议迎孟后垂帘,追还伪赦,遣使往迎康王。既即位,擢殿中侍御史,抚谕荆湖、广南。所过州县,察吏贤否与民利疚以闻。乃先奏孙觌。、谢克家「趋操不正,宜加远窜」;又奏黄潜善、汪伯彦罪恶:「摭其所为,诚辜倚任,陛下隐忍不肯斥逐,中原遗民固已绝望,二圣还期在何时邪﹖」疏入,留中。明日,改卫尉少卿,辞不拜,移疾待命。二相恚甚,必欲杀之,责以言辞不实,降监濮州酒税,濮逼近敌境,先生怡然被而行,死道中。天下识与不识,皆痛之。明年,广陵陷,黄、汪始以误国窜殛,乃召先生卫尉少卿,未知其死也。寻加直龙图阁。后以胡文定安国言,赠谏议大夫。先生为天资纯确,问学渊源,勇于为义,而所韫深厚。每日晨兴,必整衣冠端坐,读《中庸》一过,然后出视事。尝曰:「吾志在行道。若以富贵为心,则为富贵所累,以妻子为念,则为妻子所夺,而道不可行也。」山东已扰,家尚留于郓。尝称:「孔子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今日何日,沟壑乃吾死所也。」门人何兑为辰州通判,邮报,秦桧自陈存赵之功,他人莫预,兑即径取先生事状达尚书省。桧大怒,下兑荆南诏狱,坐削官,窜真阳。桧死,始放还,复其官。

待制吴先生给

吴给,字敦仁,囗囗人。尝为左司郎官。见《建炎时政记》。

(梓材谨案:先生为伊川门人,官至徽猷阁待制,见《道命录》。)

盐场周先生孚先

周孚先,字伯忱,晋陵人。(云濠案:《伊洛渊源录》作毗陵人。)与弟伯温俱从伊川学。伊川尝谓先生兄弟气质纯明,可以入道。其后俱由乡荐入太学。先生调四明盐场,改建德尉,不就,后丐祠。伯温终坑冶官。

坑冶周先生恭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