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忘心而照。無念而知。若瑞草生於嘉運。如林華結於盛時。
忘心而照者。寶藏論云。唯道無根。靈固常存。唯道無體。微妙恒真。唯道無事。古今同貴。唯道無心。萬物圓備。無念而知者。眾生有念而知。聲聞無念無知。菩薩無念而知。如書云。天何言哉。四時行焉。春生夏長。應不失時。
頓息疑情。現額珠於明鏡。
大涅槃經云。王家有力士。眉間有金剛珠。因鬥而沒。後有良醫。執鏡以照其額。珠陷入膚中。分明顯現。此況一切眾生身中佛性。無智照之力。隱而不現。後遇善友。得悟心鏡。了了見性。亦復如是。余曾集心鏡錄一百卷。以心為鏡。洞徹十方。一法相宗。以第八識為鏡。二法性宗。以如來藏性為鏡。如楞伽經云。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言如來藏為鏡者。起信論云。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虗空等。猶如淨鏡。云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離和合相。純淨明故。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釋曰。四鏡之名者。一空鏡。謂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謂體不無。能現萬像故。三淨鏡。謂已磨治。離塵垢故。四受用鏡。謂置之高堂。須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顯時說。又前二約空不空為二。後二約體用為二。又前二體。後二相。
全澄亂想。獲真寶於春池。
大涅槃經云。如人遊春池。失瑠璃寶。諍競入水。取瓦礫而歸。有一智人。安徐入水。乃獲真寶。故云。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又莊嚴經論說。有人見雹謂是瑠璃。收之瓶內皆悉成水。後見真瑠璃。亦謂為雹。棄而不取。世人皆是不應取而取。應取而不取也。不應取而取者。如但隨外境。不向內觀。應取而不取者。如不信自心。反求他學。
體廣用深。
如龍以一滴水。可浸陵谷。人以一燼火。可夷阿房。皆是現前唯心所變。日用而不知者。自稱眇劣。不逮聖人。一何悲哉。志公和尚偈云。法性量同太虗。眾生發心自小。
文豐理詣。攀覺樹以分枝。受輪王之解髻。
法華經云。譬如強力轉輪聖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能戰心魔。心珠自現。故融大師云。若能強戰有功勳。髻中明珠終不惜。
初終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理事該羅。當世諦而明真諦。
即凡心而見佛心者。如華嚴經頌云。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又頌云。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云何不見佛。一為不識自心。二為不明隱顯。何者。眾生之因隱於本覺。諸佛之果顯於法身。因隱之本覺。是果顯之法身。果能成因。則佛之眾生。果顯之法身。是因隱之本覺。因能辦果。則眾生之佛。故云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又華嚴演義云。謂真該妄末。妄徹真源。如波與溼。無有不溼之波。無有不波之溼。其真妄所以交徹者。不離一心故。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隨事顯。無別真故。真妄名異。無二體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無依故。若約涅槃生死說者。生死即涅槃。妄徹真也。如波徹水源。涅槃即生死。真徹妄也。如水窮波末。故中論云。生死實際。即涅槃際。涅槃實際。即生死際。如是二際者。無毫釐差別。即是交徹也。生死涅槃際既爾。乃至心境。能所。染淨。自他。一切萬法。皆同一際。一際者。即無際也。實際也。一切諸法。皆與實際為定量。今古凡聖不可易也。所以云。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又一切法皆如。豈妄外有真。又真如遍一切處。豈真外有妄。是知真妄常交徹。亦不壞真妄之相。則該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徹真之妄。妄非妄而雲興。故云當世諦而明真諦也。
龍宮詮奧。海藏抽奇。空裏披文之際。
寶性論云。有一智人。恐如來教法將滅。遂仰書一藏經文於空中。莫有知者。況心中具一切法門。此約空門顯心。
塵中剖卷之時。
華嚴經云。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有一明眼人。破塵出經卷。亦況眾生情塵中。具無量教法。此約有門顯心。如台教云。破塵出卷者。恒沙法門。一心中曉。
覺華枝秀。忍草苗垂。臨太華之猶低。機前鵬翥。
大鵬翼翥九萬九千里。豈黃雀能及乎。此況直了自心圓信成就。豈小機劣解而能逮乎。機前者。本心成現。意在言前。不涉迷悟。不待問答。經云。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又祖師云。虗明自照。不勞心力。
比毗嵐之未速。言外鷹馳。
目擊道存。不待言說。如法華經云。其疾如風。又云疾走往捉。又云乘此寶乘直至道場等。皆喻識心見道疾矣。祖師云。即心是者疾。發心行者遲也。
身泛禪河。手開玄鑰。執石為珍。
阿那律執瓦礫皆變珠珍。又如福德人捉石成金。如了妄心無體。即是真心。達煩惱性空。成菩提大道。如執毒成藥。變石為金矣。
攬草成藥。
耆婆攬草無非是藥。達士見境無非是心。
傳智燄兮胡假世燈。
經云。有光能照法界。豈須冥處燃燈。以智慧光破愚癡暗。此心燈者。亦云無盡燈。有何盡耶。
受佛職兮寧齊天爵。
十地菩薩示受佛職位。如來十號是佛職。不讀華嚴經。焉知佛富貴。此一真心。可謂富貴。可謂尊極。故云無等等。天爵者。即仁義也。
貿內珠而自省。不探驪龍。
法華經云。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其人醉臥都不覺知。乃至親友會遇見之。示以寶珠。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故劍南和尚歌云。自從識得此明珠。釋梵輪王俱不要。
受密印而明知。靡求乾鵲。
佛佛授手。祖祖相傳。皆默傳心印。又華嚴經說海印三昧印。即是喻香海澄停。湛然不動。四天下中色身形像。皆於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猶澄波萬頃。晴天無雲。列宿星月。朗然齊現。無來無去。非有非無。不一不異。當知如來智海亦復如是。識浪不生。至明至靜。無心頓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本。並在智中。如海含像。如經頌云。如海普現眾生身。以此說名為大海。菩提普印諸心行。是故正覺名無量。靡求乾鵲者。書云。張顥因覩墮鵲。視眾人爭取之。乃化為石。鎚破。其文有印云。張顥忠孝侯印。後顥乃仕晉封侯。此是世間行忠孝獲斯符印。豈同祖佛所傳心印耶。
迷時徒昧。諦處非難。念想而如山不動。襟懷而似海常安。
迷時心外見境。寓目生情。取捨萬端。無時暫暇。若知心是境。見無心外法。逢緣自寂。身心坦然。
實際無差。與三世佛而一時成道。真空平等。共十類生而同日涅槃。
如台教云。如過去有佛。號住無住。發願使己國眾生同日同時成佛。即日涅槃。又賢劫前。有佛號平等。亦願己國及十方眾生亦同日成佛。即日滅度。故淨名經云。觀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不復更得。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復更滅。華嚴經云。如來初成正覺時。於自身中見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槃竟。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以無性故。悉皆平等。隨染緣時成眾生亦無性。隨淨緣時成佛亦無性。以皆從緣生故。無性理同。故云實際無差。真空平等者。經中頌云。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則不生。既達境唯心。便捨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問。如上所說。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槃竟。則何用諸佛出世。答。為劣解眾生。母胎出現。上上根人。諸佛不出不沒。又為一切眾生不知如是事故。諸佛出世說此實法。如淨名云。說眾生空。是真實慈。又約化門。說成佛度眾生之義。即化辯真。亦非二見。如有難云。諸佛有誓願。度盡一切眾生。方成正覺。如今眾生未度。何得先成。有違本願。如古師云。如實義者。諸佛皆有悲智二門。以大悲故。窮未來際無成佛時。故菩薩闡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盡諸眾生界。自須速成。方能廣化。不懼違昔度盡誠言。又了眾生之本如故。化而無化。是則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無化。悲智自在。何局執耶。
心若不分。法終無咎。是之而六蔭七情。非之而二頭三手。
於一心真境之上。說是說非。皆是情生意解。無有實義。故信心銘云。纔有是非。紛然失心。如大集經云。如第五大。如第七情。如十九界。無出無入。無生無滅。無有造作。無心意識。乃名無過。
從因緣而生起。
三教所宗。儒則宗於五常。道宗自然。佛宗因緣。然老子雖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似有因緣。而非正因緣。言道生一者。道即虗無自然。故彼又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謂虗通曰道。即自然而然。是雖有因緣。亦成自然之義耳。佛法雖有無師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緣顯。則亦因緣矣。故教說三世修因契果。非無善因惡因。故楞伽經。大慧白佛。佛說常不思議。彼諸外道亦有常不思議。以無因故。我說常不思議有因。因於內證。豈得同耶。是則真常。亦因緣顯。淨名云。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法華云。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經云。一切諸法。因緣為本。中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則真空中道。亦因緣矣。若爾。涅槃十六云。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若一切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無常。則外道有因緣矣。釋曰。此明外道在因緣內。執於緣相。以為常住。是故破之言無常耳。今明教詮因緣妙理。具常無常。豈得同耶。況復宗者從多分說。所以因緣是所宗尚。不應致疑。
不同兔角之無。向正法而施為。豈類乾城之有。
真空是不空之空。空該有表。妙有是不有之有。有徹真源。一切正法從因緣而生。是依他起性。不同兔角斷滅之無。乾闥婆城日光暫現。是眾生遍計性所執之有。夫有無難解。多落斷常。如華嚴記云。一者或說妄空真有。如涅槃經云。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所謂大般涅槃。二者妄有真空。真空即是性。俗有即是相。三者俱空。相待無性故。四者俱有。性相不壞故。於諦常自二。於解常自一故。
德業無盡。至理難論。恒一恒異。常泯常存。
此一心法。是無盡之藏。大法之源。若悟入之人。功齊妙覺。不可以一異斷常情見之解矣。
說證說知。背天真而永沈有海。無照無悟。失圓修而常鎖空門。
若於真心執有修有證。違背天真之佛故。若執無修無照。又失圓修。李長者論云。策修而至無修。方知萬法無修。又云。忻寂不當。放逸還非。以有作者故。所以若執有滯空。皆不達自心一色一香中道之旨。如華嚴疏云。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者。若執禪者。則依本智性。無作無修。鏡常自明。不拂不瑩。若執法者。須起事行。當求如來依他勝緣。以成己德。並為偏執。故辯雙行。若言依本智者。約理無偏。智性本具足故。若言而求佛智者。約事無所求中。吾故求之。所以心鏡本自久翳塵勞。恒沙性德並埋煩惱。是故須隨順法性。修證波羅蜜。以助顯故。諸佛已證。我未證故。又理不礙事不妙理故。事不礙理。求即無求故。若此之修。修即無修。為真修矣。
大體焉分。隨機自別。萬派而豈有殊源。千車而終無異轍。
心為萬法根源。如六妙門云。此為大根人善識法要。不由次第。懸照諸法之原。所謂眾生心也。一切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觀心性。不得心原。即知萬法皆無根本。
不隱不顯。四聰而莫認真歸。
四聰而莫認真歸者。絕觀論云。夫道者。若言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言眾人得之。道即有窮。若言各各有之。道即有數。若言總共有之。方便即空。若言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言本來有之。萬行虗設。何以故。非限量之所分別故。
無性無形。
無性無形者。華嚴經云。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又云。以佛眼觀見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槃竟。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乃至大悲之體。故得起悲。二由眾生不知無性。佛證無性。故化令得知。如淨名云。說眾生空。是真實慈。
妙辯而難窮實說。
肇論云。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華。此則理為神禦。口以之默。豈曰無辯。辯而不能言也。
冥心合道。意解難明。了達而尚非於智。參詳而豈在於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