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宗金鉴
14664900000203

第203章

两旁各有四孔,名曰八囗,其末节名曰尾闾,一名囗端,一名橛骨,一名穷骨,俗名尾椿。

若蹲垫壅肿,必连腰胯,内服正骨紫金丹,洗以海桐皮汤,贴万灵膏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伤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万灵膏:见囟骨伤注:

扶桑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头面部扶桑骨,即两额骨旁,近太阳肉内凹处也。

若跌仆损伤,或掀肿,或血出,或青紫坚硬,头疼耳鸣,青痕满面 ,憎寒恶冷,心中发热,大便干燥,宜内服正骨紫金丹。

如破损者,外以灸熨法定痛,外破者乌龙膏敷之。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灸熨法:见囟骨伤乌龙膏方:见凌云骨伤注:

杉篱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器具释义杉篱者,复逼之器也。量患处之长短阔狭、曲直凸凹之形,以杉木为 之,酌其根数,记清次序,不得紊乱,然后于每根两头各钻一孔,以 绳联贯之,有似于篱,故名焉。但排列稀疏,不似竹廉之密耳。

用法释义: 凡用以围裹于竹帘之外,将所穿之绳结住,再于篱上加绳以缠之,取其坚劲挺直,使骨缝无离绽脱走之患也。

盖骨节转动之处,与骨节甚长之所,易于摇动,若仅用竹廉,恐挺 劲之力不足,故必加此以环抱之,则骨缝吻合坚牢矣。

按、方剂:注:

肘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四肢部肘骨者,胳膊中节上、下支骨交接处也,俗名鹅鼻骨。

若跌伤,其肘尖向上突出,疼痛不止,汗出战栗。

用手法翻其臂骨,拖肘骨令其合缝。

其斜弯之筋,以手推摩,令其平复。

虽实时能垂能举,仍当以养息为妙。

若壅肿疼痛,宜内服正骨紫金丹,外贴万灵膏。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万灵膏:见囟骨伤注:

足五趾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四肢部趾者,足之指也。

名以趾者,所以别于手也,俗名足节。

其节数与手之骨节同。

大指本节后内侧圆骨努突者,一名核骨,又名覈骨,俗呼为孤拐也。

趾骨受伤,多与跗骨相同,惟奔走急迫,因而受伤者多,治法与跗骨 同。

按、方剂:注:

两钓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头面部两钓骨,名曲颊,即上颊之合钳,曲如环形,以纳下牙车骨尾之钩者 也。

打仆损伤,耳肿腮硬,牙关紧急,嚼物不合 宜内服正骨紫金丹 外贴万灵膏 坐卧避冷处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万灵膏:俱囟骨伤注:

两颧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头面部两颧骨者,面上两旁之高起大骨也。

打扑损伤,青肿坚硬疼痛,牙车紧急,嚼物艰难,鼻孔出血,两唇掀翻 内服正骨紫金丹 外以海桐皮汤熏洗 口嗽荜茇散 坐卧避冷处。

按、方剂:海桐皮汤专洗一切跌打损伤,筋翻骨错,疼痛不止。

海桐皮铁线透骨草明净乳香没药各二钱当归(酒洗)一钱五分 川椒三钱川芎一钱红花一钱威灵仙白芷甘草防风各八分共为粗末,装白布袋内,扎口煎汤,熏洗患处。

荜拨散荜拨良姜细辛各一钱水三钟,煎一钟漱口。

正骨紫金丹:见前顶骨伤注:

披肩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器具释义披肩者,用熟牛皮一块,长五寸,宽三寸,两头各开二孔,夹于伤处 ,以棉绳穿之,紧紧缚定,较之木板稍觉柔活。

用法释义: 凡两肩扑坠闪伤,其骨或断碎,或旁哭,或斜努,或骨缝开错筋翻 法当令病人仰卧凳上,安合骨缝,揉按筋结。

先以棉花贴身垫好,复以披肩夹住肩之前后,缚紧。

再用白布在外缠裹毕,更用扶手板,长二尺余,宽三、四寸,两头 穿绳,悬空挂起,令病人俯伏于上,不使其肩骨下垂。

过七日后,开视之,如俱痊,可撤板不用,如尚未愈,则仍用之。

若不根据此治法,后必遗残患芦节。

按、方剂:注:

抱膝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器具释义抱膝者,有四足之竹圈也。以竹片作圈,较膝盖稍大些,须再用竹片 四根,以麻线紧缚圈上,作四足之形,将白布条通缠于竹圈及四足之 上,用于膝盖,虽拘制而不致痛苦矣。

用法释义: 膝盖骨复于楗、囗二骨之端,本活动物也。若有所伤,非骨体破碎 ,即离位而突出于左右,虽用手法推入原位,但步履行止,必牵动 于彼,故用抱膝之器以固之,庶免复离原位,而遗跛足之患也。

其法将抱膝四足,插于膝盖两旁,以竹圈辖住膝盖,令其稳妥,不 得移动,再用白布宽带紧紧缚之。

按、方剂:注:

歧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胸背部岐骨者,即两凫骨端相接之处,其下即鸠尾骨也。

内近心君,最忌触犯。或打扑,或马撞,则血必壅瘀而多疼痛: 轻者只在于膈上 重者必入心脏,致神昏目闭,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痰喘鼻扇,久 而不醒,醒而神乱,此血瘀而坚凝不行者也,难以回生。

如神不昏乱,仅瘀痛不止,胸满气促,默默不语,醒时犹能稍进饮 食者,宜早晨服加减苏子桃仁汤加枳壳,晚服疏血丸,外贴万灵膏 ,再以炒热定痛散熨之,庶可愈也。

又凡周身骨之两叉者,皆名岐骨,学者宜知之。

按、方剂:加减苏子桃仁汤:见颠顶骨伤疏血丸:见凌云骨伤万灵膏、定痛散:俱见囟骨伤注:

后山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头面部后山即头后枕骨也。

其骨形状不同,或如品字,或如山字,或如川字,或圆尖,或月芽形 ,或偃月形,或鸡子形,皆属枕骨。

凡有伤损,其人头昏目眩,耳鸣有声,项强咽直,饮食难进,坐卧不 安,四肢无力 内服正骨紫金丹 外敷乌龙膏 洗以海桐皮汤,以散瘀去麻木止痛。

如误从高处坠下,后山骨伤太重,筋翻气促,痰响如拽锯之声,垂头 目闭,有喘声者,此风热所乘,至危之证,不能治也,遗尿者必亡。

惟月芽形者,更易受伤。

如被坠堕打伤,震动盖顶骨缝,以致脑筋转拧疼痛,昏迷不省人事,少时或明者,其人可治。

急以凉水蘸发,启开牙关,以酒调八厘散灌之,服后目开,痛苦有 声,二目流泪,愈见可治之兆,服正骨紫金丹,炒米粥调养可愈。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见颠顶伤乌龙膏:见凌云骨伤海桐皮汤:见两颧骨伤八厘散:见颠顶伤注:

按摩法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手法释义按者,谓以手往下抑之也。摩者,谓徐徐揉摩之也。

此法盖为皮肤筋肉受伤,但肿硬麻木,而骨未断折者设也。

或因跌扑闪失,以致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

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瘀结之肿 ,其患可愈。

按、方剂:注:

背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胸背部背骨,自后身大椎骨以下,腰以上之通称也。

其骨一名脊骨,一名膂骨,俗呼脊梁骨。

其形一条居中,共二十一节,下尽尻骨之端,上载两肩,内系脏腑,其 两旁诸骨,附接横叠,而弯合于前,则为胸胁也。

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 伛偻之形。

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

内服正骨紫金丹。

再敷定痛散,以烧红铁器烙之,觉热去敷药,再贴混元膏。

按、方剂:正骨紫金丹、混元膏:俱见颠顶伤。

定痛散:见囟骨伤注:

背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灵枢经骨度尺寸膂骨以下至尾囗二十一节,长三尺。(膂骨,脊骨也。脊骨外小而内巨 ,人之所以能负任者,以是骨之巨也。脊骨二十四节,今云二十一节 者,除项骨三节不在内。)腰围四尺二寸。

按、方剂:背部折法:自大椎至尾囗,通折三尺。

上七节,各长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

中七节,各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

第十四节与脐平。

下七节各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共二尺九寸九分六厘,不足四厘者,有零未尽也。

直寸根据此,横寸用中指同身寸法。

脊骨内阔一寸。

凡云第二行侠脊一寸半,三行侠脊三寸者,皆除脊一寸外,净以寸半三寸论,故在二行当为二寸,在三行当为三寸半也。

注:

凌云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头面部凌云骨,在前发际下,即正中额骨。

其两眉上之骨,即俗名左天贤骨,右天贵骨,两额角也。

跌打损伤,皮破,二目及面浮虚肿 若内损瘀血,上呕吐衄,气虚昏沉,不省人事,身软,面色干黄,遍身虚浮,躁烦焦渴,胸膈疼痛,脾胃不开,饮食少进。

先服疏血丸,再以五加皮汤熏洗患处,敷乌龙膏,定痛消肿。

按、方剂:疏血丸此药止血开胃。

百草霜三钱好阿胶(蛤粉炒成珠)藕节侧柏叶茅根 当归(酒洗)各一两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早晚老酒送下。

五加皮汤此汤舒筋和血,定痛消瘀。

当归(酒洗)没药五加皮皮硝青皮川椒香附子各三钱 丁香一钱麝香一分老葱三根地骨皮一两丹皮二钱水煎滚,熏洗患处。

乌龙膏此膏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肿硬青紫。

百草霜三钱白芨五钱白敛三钱百合五钱百部三钱乳香五钱没药五钱麝香一分糯米(炒)一两陈粉子(隔年者佳,炒)四两共为细末,醋熬为膏。

注:

唇口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头面部唇口者,司言食之窍也。

如跌破击打上唇而拔缺者,用绢片一小条,从脑后扎向前来缚合,先 用桑白皮捻线缝定,次以封口药涂敷,次敷截血膏盖住封口药,不令 开落,仍忌言语。

如整下唇伤而拔缺者,以绢片从下颏兜缚,治同前法。

按、方剂:截血膏治跌打砍磕诸证,能化血破瘀,退肿止痛。

天花粉三两片子姜黄赤芍药白芷各一两以上共为细末,茶调匀,敷疮口四围。

若头面伤,其血不止者,急用此药调涂颈上周围。

若手伤,则涂臂周围。

若伤足,则涂腿上。

若伤各处,则涂疮口周围,使截住其血不来潮作。

若疮口肉硬不消者,此被风袭也,可加独活,用热酒调敷。

如又不消,则风毒已深,肌肉结实,加紫荆皮末和敷,有必消之理。

封口药:见鼻柱骨伤注:

振梃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器具释义振梃,即木棒也,长尺半,圆如钱大,或面杖亦可。

盖受伤之处,气血凝结,疼痛肿硬,用此梃微微振击其上下四旁,使 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也。

用法释义: 凡头被伤,而骨未碎,筋未断,虽瘀聚肿痛者,皆为可治。

先以手法端提颈、项、筋骨,再用布缠头二三层令紧,再以振梃轻 轻拍击足心,令五脏之气上下宣通,瘀血开散,则不奔心,亦不呕 呃,而心神安矣。

若已缠头拍击足心,竟不觉疼,昏不知人,痰响如拽锯,身体僵硬 ,口溢涎沫,乃气血垂绝也,不治。

按、方剂:注:

胸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胸背部胸骨,即囗骭骨,乃胸胁骨之统名也: 一名膺骨,一名臆骨,俗名胸膛。

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处,统名曰胁。

胁下小肋骨曰季胁,俗名软肋。

肋者,单条骨之谓也,统胁肋之总,又名曰胠。

凡胸骨被物从前面撞打跌仆者重,从后面撞仆者轻。

轻者先按证用手法治之 再内服正骨紫金丹 外用面麸和定痛散灸熨之 或以海桐皮汤洗之,贴万灵膏即能获效。

若内血瘀聚肿痛,伛偻难仰者: 早晨以清上瘀血汤、消下破血汤,分上膈、下膈以治之。

晚服疏血丸。

有受伤日久,胸骨高起,肌肉削瘦,内有邪热瘀血,痞气膨闷,睛蓝 体倦,痰喘咳嗽者,宜加减紫金丹,以消热化痰,理气健脾,润肌定 喘。

若伤重者,内干胸中,必通心、肺两脏,其人气乱昏迷,闭目,呕吐 血水,呃逆战栗者,则危在旦夕,不可医治矣。

若两侧撅肋诸骨被伤者: 则相其轻重以分别治之 凡胸胁诸伤轻者,如黎桐丸、三黄宝蜡丸等药,皆所必需,宜酌用 之。

按、方剂:清上瘀血汤治上膈被伤者羌活独活连翘桔梗枳壳赤芍当归(酒洗)山栀子 黄芩甘草川芎桃仁红花苏木川大黄生地黄水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消下破血汤治下膈被伤者。

柴胡川芎川大黄赤芍药当归栀子五灵脂木通 枳实(炒)红花赤牛膝泽兰叶苏木生地黄黄芩桃仁水煎,加老酒童便和服。

加减紫金丹白茯苓苍术(米泔浸,炒)各二两当归熟地黄白芍药(炒)陈皮各四两肉苁蓉(酒洗去鳞甲)一两丁香一钱红花五钱 瓜儿血竭三钱乳香(去油)三钱没药(去油)三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弹子大,用黄酒送下。

黎桐丸治跌打损伤,瘀血奔心,昏晕不省,及一切无名肿毒,昏困欲死等证京牛黄冰片麝香各二钱五阿魏雄黄各一两川大黄儿茶 天竺黄三七瓜儿血竭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二两 藤黄(隔汤煮十数次,去浮沫,用山羊血五钱拌晒。如无山羊血,以子羊血代之)二两以上十三味,共为细末,将藤黄化开为丸,如芡实大,若干,稍加白蜜,外用蜡皮封固。内服用无灰酒送下,外敷用茶卤磨涂,忌一切生冷发物。

三黄宝蜡丸专治一切跌打损伤及破伤风,并伤力成痨,女人产后恶露不尽,致生怪证,瘀血奔心,痰迷心窍,危在旦夕。重者一钱,轻者三分,用无灰酒送下,立刻全生。如被鸟枪打伤,铅子在内,危在倾刻,服一钱,吃酒数杯,睡一时,汗出即愈。如外敷,将香油热化少许,鸡翎扫患处。服药后忌凉水、生冷、烧酒三日,如不忌此酒,则药无功。

天竺黄三两雄黄二两刘寄奴红芽大戟(去骨)骐驎竭各三两归尾一两五钱朱砂 儿茶各一两净乳香(去油)三钱琥珀 轻粉水银(同轻粉研不见星)麝香各三钱以上各称足分两,各研为细末,如无真天竺黄,以真胆星三两代之,再用好黄蜡二十四两,炼净,滚汤坐定,将药投入,不住手搅匀,取出装磁罐内备用。

正骨紫金丹:见颠顶骨伤万灵膏、定痛散:俱见囟骨伤疏血丸:见凌云骨伤注:

胸腹部

篇名:上编 外治法分类:灵枢经骨度尺寸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此以巨骨上陷中而言,即天突穴处。)缺盆以下,囗骭之中,长九寸。

胸围四尺五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