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医宗金鉴
14664900000157

第157章

方剂:琥珀膏组成:定粉(一两) 血余(八钱)轻粉(四钱) 银朱(七钱)花椒(十四粒) 黄蜡(四两)琥珀(末,五分) 麻油(十二两)将血余、花椒、麻油炸焦,捞去渣,下黄蜡溶化尽,用夏布滤净,倾入磁盆内,预将定粉、银朱、轻粉、琥珀四味,各研极细,共合一处,徐徐下入油内,用柳枝不时搅之,以冷为度。绵燕脂摊贴,红绵纸摊贴亦可。

【方歌】琥珀膏能治诸疮,活瘀解毒化腐良,定血轻朱椒蜡珀,麻油熬膏亦疗疡。

又方:绀珠丹(即万灵丹,见肿疡门)防风通圣散(见前秃疮)黄连膏(见鼻部鼻疮)

头风伤目

【方歌】头风引目眉棱痛,风火寒痰有四因,或由杨梅毒攻顶,或因产后被风侵。

【注】此证畏寒、恶风,其痛走注不定,得暖少减者,风痛也;寒热口苦,大渴,二便秘,不眠者,火痛也;手足厥冷,面青唇白,气逆不渴,小水白者,寒痛也;身重肢酸,胸烦作呕,口吐痰沫者,痰痛也。以上四证,旧有古方羌活冲和汤倍川芎加菊花,随经形证,加引治之。

倘若因循失治,风攻眉棱酸痛,眼皮跳动,渐攻睛珠,起蓝云遮睛,多致损目。若只眉棱酸痛,以碧云散常吸之甚效。

方剂:羌活冲和汤组成:防风 白芷(各一钱)细辛 甘草(生,各五分)生地 苍术黄芩(各一钱) 羌活(一钱五分)川芎(二钱)引加葱头三根,生姜一片,红枣肉二枚,水煎食远服。

痛由项后起,属膀胱经,倍羌活加(高)本。

痛由耳后起,属胆经,加柴胡。

痛由太阳牵引头额两目,属胃经,倍白芷加葛根、(火段)石膏。

头痛兼有腹痛身重,属脾经,倍苍术。

头痛兼有足冷,气逆,属肾经,倍细辛;甚者加麻黄、生附子,减黄芩。

头痛兼有呕涎沫者,手足厥冷,属肝经,加吴茱萸。

头痛有火热渴,倍酒洗黄芩,加生石膏。便秘者加生大黄。

头痛吐痰涎,四肢不冷者,加半夏。

【方歌】冲和头风风伤目,风火寒痰四因生,日久眉棱酸痛跳,遮睛损目此能清。防风白芷细辛草,生地苍芩羌活芎,详在随加引经药,葱姜红枣水煎成。

又方:碧云散组成:川芎 鹅不食草(各一两)细辛 辛荑(各二钱)青黛(一钱)共为细末,患者口噙凉水,令人以芦筒吹入左右鼻孔内,取嚏为效。每用少许,鼻常吸之,其效缓。

【方歌】碧云散去头风证,眉棱酸痛更堪医,鹅不食草辛荑黛,芎细同研不时吸。

又方:贴两太阳穴法主治:治头痛如破。

组成:雀脑 川芎白附子(各等份)研末,葱汁调稠,纸摊贴左右太阳穴效。

产后风寒侵脑,头痛不可发汗,宜用四物汤,倍川芎加荆芥穗服之,其效缓。

杨梅毒入脑髓,以致头痛者,治在本门。

又方:四物汤(见溃疡门)

外科卷上面部

颧疡颧疽

【方歌】颧疡颧疽渐榴形,风热积热小肠经,疡起焮红浮肿痛,疽紫漫硬木麻疼。

【注】此二证发于颧骨尖处,属小肠经,不论左右,初小渐大如榴。发阳分者,由风热而生,初起焮红,浮肿,疼痛,七日即溃,名为颧疡,毒轻根浅易愈;发阴分者,由积热而生,色紫,漫肿,坚硬,麻木,疼痛,三七方溃,名为颧疽,毒甚根深难愈。疡证初宜仙方活命饮,疽证初宜内疏黄连汤或麦灵丹。其余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

方剂:仙方活命饮、内疏黄连汤、麦灵丹(俱见肿疡门)

颧疔

【方歌】颧疔初起粟米形,证由阳明火毒生,坚硬顶凹根深固,寒热交作麻痒疼。

【注】此证生在颧骨之间,属阳明胃经,不论左右,初如粟米黄色小疱,次如赤豆,顶凹坚硬,按似疔头,麻痒疼痛。多因过食炙(火搏)、药酒,以致胃经积火成毒而生。初宜蟾酥丸,或麦灵丹汗之,次服黄连消毒饮清之。

外治法同疔门,凡疔皆属迅速之证,初觉即当急治,迟则毒火攻心,令人昏愦谵语,恶证悉添,多致不救。

方剂:蟾酥丸(见疔疮门)麦灵丹(见肿疡门)黄连消毒饮(见头部百会疽)

面发毒

【方歌】面发毒在颊车生,初少渐多赤豆形,肿硬焮疼津黄水,证属风热客阳明。

【注】此证生面上颊车骨间。初生一个,渐发数枚,形如赤豆,色红焮痛,坚硬似疔,时津黄水。由风热客于阳明,上攻而成。初宜服荆防败毒散汗之。若胃火盛,则唇焦口渴,便燥者即服凉膈散下之,法以清凉消毒散敷之即愈。

方剂:凉膈散组成:黄芩 薄荷栀子(生研) 连翘(去心)石膏(生) 甘草(生)芒硝 大黄(各等分)水二钟,苦竹叶二十片,煎八分;加蜂蜜三匙和服。

【方歌】凉膈散医肺胃热,口渴唇焦便燥结,芩薄栀翘石膏草,芒硝大黄苦竹叶。

又方:清凉消毒散组成:白芨 乳香雄黄 天花粉麝香 乌药山慈菇 黄柏各等分,共研细末,鸡子清和蜜水调敷。

【方歌】清凉消毒去风热,芨乳雄黄花粉麝,乌药慈菇黄柏研,鸡清蜜调毒即灭。

又方: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

面游风

【方歌】面游风燥热湿成,面目浮肿痒虫行,肤起白屑而痒极,破津黄水津血疼。

【注】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痒甚者,宜服消风散;痛甚者,宜服黄连消毒饮,外抹摩风膏缓缓取效。

方剂:摩风膏组成:麻黄(五钱) 羌活(一两)白檀香(一钱) 升麻(二钱)白芨(一钱) 防风(二钱)当归身(一钱)用香油五两,将药浸五日,文火炸黄,即捞去渣,加黄蜡五钱,溶化尽,用绢滤过,搅冷涂抹疮上。

【方歌】摩风膏抹游风证,麻黄羌活白檀升,芨防归身香油泡,炸黄去渣加蜡凝。

又方:消风散(见项部钮扣方)黄连消毒饮仨腮仨(见头部百会疽)

痄腮

【方歌】痄腮胃热是其端,初起焮痛热复寒,高肿焮红风与热,平肿色淡热湿原。

【注】此证一名髭发,一名含腮疮。生于两腮肌肉不着骨之处,无论左右,总发端于阳明胃热也。初起焮痛,寒热往来,若高肿、色红、焮热者,系胃经风热所发;若平肿、色淡不鲜者,由胃经湿热所生。始则俱以柴胡葛根汤表之。若口渴便秘,宜四顺清凉饮解之。表里证俱解,肿痛仍作者,势必成脓,宜托里消毒散托之。脓熟者针之,体虚者宜平补之。其余治法,按痈疽溃疡门。此证初起,若过服凉药,令毒攻喉者险。

方剂:柴胡葛根汤组成:柴胡 葛根石膏((火段)) 花粉黄芩(各一钱) 甘草(生,五分)牛蒡子(炒,研) 连翘(去心)桔梗(各一钱) 升麻(三分)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方歌】柴胡葛根发表证,痄腮肿痛或平形,石膏花粉黄芩草,牛蒡连翘桔梗升。

又方:四顺清凉饮组成:防风 栀子(生研)连翘(去心) 甘草(生)当归 赤芍羌活(各一钱) 大黄(二钱)水二钟,灯心五十寸,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四顺清凉攻里强,口干便秘痄腮疮,防风栀子连翘草,归芍灯心羌大黄。

又方:托里消毒散(见肿疡门)

颊疡

【方歌】颊疡胃经积热生,初如红粟渐榴形,脓出肿消易敛愈,脓稀难敛漏因成。

【注】此证生于耳下颊车骨间,由阳明胃经积热而生。始发如粟,色红大如榴,初起宜犀角升麻汤清解之。若失治,或过敷寒药,以致肌冷凝结,坚硬难消难溃者,宜升阳散火汤宣发之。将溃,宜托里消毒散。脓熟针之,脓出肿退,疮口易敛者则愈。或牙关紧急不开,或旁肿不消,脓水清稀,因而成漏,复被寒侵疮孔,致生多骨,经年缠绵难愈者,服桂附地黄丸,外用豆豉饼垫灸艾壮,初用九壮,以知热痒为止,每日灸之,以朽骨脱出,脓渐少而肌渐平为度。兼用红升丹,捻入疮口内,万应膏盖贴,每日一易。患者当慎起居,戒腥、发等物,渐渐收功。

方剂:犀角升麻汤组成:犀角(二钱五分) 升麻(一钱七分)黄芩(八分) 白附子(面里煨熟,八分)生甘草(五分) 白芷(八分)川芎(八分) 羌活(一钱二分)防风(八分)水三钟,煎一钟,食远热服。

【方歌】犀角升麻医颊疡,色红初起服之良,黄芩白附生甘草,白芷川芎羌活防。

又方:升阳散火汤组成:抚芎(六分) 蔓荆子白芍(酒炒) 防风羌活 独活甘草(半生,半炙) 人参(各一钱)柴胡 香附(各一钱五分)葛根(一钱) 升麻(一钱)僵姜(炒,一钱五分)生姜一片,红枣肉一枚,水二钟,煎一钟,食远温服。

【方歌】升阳散火过敷寒,牙叉拘急木痛坚,抚蔓芍防羌独草,参柴香附葛升蚕。

又方:托里消毒散(见肿疡门)豆豉饼(见炙法内)红升丹、万应膏(俱见溃疡门)

骨槽风

属性;骨槽风火三焦胃,耳前腮颊隐隐疼,腐溃筋骨仍硬痛,牙关拘急夹邪风。

【注】此证一名牙叉发,一名穿腮发。乃手少阳三焦、足阳明胃二经风火也。起于耳前,连及腮颊,筋骨隐痛,日久腐溃,腮之里外筋骨,仍然漫肿硬痛,牙关拘急,皆由邪风深袭筋骨故也。此证属在筋骨阴分,故初起肿硬难消,溃后疮口难合,多致不救。初起热不盛者,内宜服清阳散火汤,外以清胃散擦牙,真君妙散贴敷腮。如初起发表之后,人壮火盛者,用皂刺、大黄、甘草节、白芷、僵蚕下之,后减大黄,加生石膏以清之。然亦不可过用寒凉之药,恐其凝结也。有硬肿日久失治,不能尽消者,脓势将成,宜用中和汤托之。已溃按痈疽溃疡门治法。亦有过服寒凉,以致肌肉坚凝腐臭,非理中汤佐以附子不能回阳,非僵蚕不能搜风。如法治之,诸证俱减,惟牙关拘急不开,宜用生姜片垫灸颊车穴二七壮(其穴在耳垂下五分陷中处),每日灸之,兼用针刺口内牙尽处出血,其牙关即开。若寒热不退,形焦体削,痰盛不食,或口内腐烂,甚则穿腮落齿者,俱为逆证。当腐烂之初,治法即同牙疳,亦不过稍尽人事耳。

方剂:清胃散组成:姜黄 白芷细辛 川芎各等分,共研细末。先以盐汤漱口,擦牙痛处。

【方歌】清胃散擦牙肿疼,姜黄白芷细辛芎,同研先以盐汤漱,后擦此药有奇功。

又方:中和汤组成:白芷 桔梗人参 黄耆(各一钱)藿香(五分) 肉桂(五分)甘草 白术(土炒)川芎 当归白芍(酒炒,各一钱) 麦门冬(去心,五分)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煎八分,加酒一杯食远服。

【方歌】中和汤法骨槽风,日久不消欲溃脓,芷桔参煮藿桂草,术芎归芍麦门冬。

又方:理中汤(见溃疡门)真君妙贴散(见肿疡门)升阳散火汤(方面颊疡)

发颐

【方歌】发颐肿痛结核般,经属阳明身热寒,伤寒疹毒汗失表,肿至咽喉调治难。

【注】此证又名汗毒,发于颐颔之间,属足阳明胃经,初起身发寒热,肿如结核,微热微痛,渐肿如桃如李,疼痛倍增,由伤寒发汗未尽,或疹形未透,壅积而成。初起宜荆防败毒散汗之,外以二味拔毒散敷之即消。如消之不应者,肿痛日增,势必溃脓,宜服托里透脓汤,溃后按痈疽溃疡门治法。若此证失于调治,或误投寒凉克伐之药,毒必内陷,肿至咽喉,痰涌气堵,汤水难咽者逆。

方剂: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

时毒

【方歌】时毒初发类伤寒,漫肿无头在项间,因感四时不正气,治分壮弱疏解痊。

【注】此证初起,状类伤寒,憎寒发热,令人恍惚不宁,肢体酸疼,或兼咽痛,一二日间,发于项腮、颔颐,作肿无头,渐渐焮赤疼痛,或似结核有根,漫肿色赤,俱由感冒四时不正邪气,客于经络,酿结而成,非发于病后之颐毒也。惟在医者,精察疮色,辨别虚实。治法须宜疏解,不可骤用寒凉,致毒不外发而内攻咽喉者险矣。初服荆防败毒散汗之,其肿不消者,宜服连翘消毒饮;肿仍不消,脓势将成,壮者宜服透脓散,弱者宜服托里透脓汤,外敷二味拔毒散,脓熟针之。溃按痈疽溃疡门治法。

方剂: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连翘消毒饮(见背部酒毒发)透脓散(见肿疡门)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

凤眉疽

【方歌】凤眉疽生两眉棱,形长如瓜漫肿红,膀胱小肠肝胆热,烦闷呕逆不食凶。

【注】此疽亦名眉发,生于眉棱,无论左右,俱属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足厥阴肝、足少阳胆四经积热所致。形长如瓜,疼痛引脑,二目合肿,坚硬色赤,按之有根。

六日内刺之得脓则吉,无脓则险。甚则十四日不溃,烦闷、呕逆、不食者凶。初宜服仙方活命饮,次服托里透脓汤。速溃为妙,迟则恐攻眼损睛矣。其余内外治法,按痈疽溃疡门。

【方剂】仙方活命饮(见肿疡门)托里透脓汤(见头部浸脑疽)

眉心疽

【方歌】眉心疽生在印堂,硬肿是疽浮肿疡,督经风热气凝滞,根坚木痛当疔防。

【注】此证生于两眉中间,疽名曰印堂疽。毒初起色暗根平,肿硬疼痛,至二十一日,腐溃出稠脓者顺,无脓黑陷者逆。疡名曰风面毒。疡毒初起,色赤浮肿,焮痛易治,七日溃脓。若色黑木痛,麻痒太过,根硬如铁钉之状,寒热并作,即眉心疔也,俱由督脉经风热壅结气滞所成。疽疡二证,俱按百会疽,眉心疔治法同疔。

龙泉疽

【方歌】龙泉疽起在人中,麻痒坚疼赤豆形,上焦风热攻督脉,憎寒壮热治同疔。

【注】此证生于水沟穴,即人中是也,属督脉经。形如赤豆,势小根深,坚硬木痛,色紫顶焦,寒热交作,不时麻痒,由上焦风热攻于督脉而成。宜按疔门急速治之。迟则毒气内攻,令人烦闷,恶心干呕,神乱昏愦,腮项俱肿,多致不救。

虎髭毒

【方歌】虎髭毒在颏下生,胃肾积热入任经,痈焮肿痛速溃易,疽坚硬痛麻痒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