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峰收藏名石系列是比较全的,他已写了《华夏石文化》一书,共分为七大类:第一是开凿篇,原始石工具类。
如他收藏的旧、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刀、石凿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利用天然锐利之石块略加磨斩而成。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石头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第二是瑰宝篇,玉石类。石之美,有五德,就是指玉石而言。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开始,绵延7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玉石就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对中国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就谢志峰收藏的有从红山文化时代的玉龙开始,到商周玉器,人面、玉琮,战国的玉壁、玉璜、秦汉的玉佩,唐宋至清乾隆年间的玉饰等,中国的玉文化已成为世界公认的东方文化瑰宝;第三是文房篇,砚石类。谢志峰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名个朝代40余方端石、歙石、洮石等三大名石砚。
主要有唐代建阳县谢氏三十娘陪葬砚;南宋宰相向敏宗曾孙向桂郎嘉定庚午六月十九日铭刻的抄手砚;元朝名臣、著名书法家虞集抚玩的仙桃砚;明朝洪武皇帝老师宋濂的河图洛书砚。第四是章石篇,章石类。包括汉代广后王毛玺以及明、清寿山田黄、白芙蓉和鸡血石、青田石等各种章石。这些均为文房之宝。第五是供石篇,供石类。谢志峰所收藏的一批名石中有明陈白沙铭刻的“崖门所得”是南宋宫廷玩赏的贡石;有明书法大师傅山藏玩的大理石山水屏,高38公分,长62公分,质白如玉,黄、绿、灰、黑、白五色纹理,构成一幅山水画,峰峦起伏,云海苍茫,气象万千。正如阮元对大理石所赞:“脱化有真神,画工不得比”。有嘉庆十九年山东个中人藏的蜡石,在这小小的拳石上,刻了一首诗:
“水土之精,谷城之英,为留候传,为颠米兄,方而无角,圆而有棱,中虚且直,谁与为京”。主人对石寄予很深的生活哲理。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吴荣光玩的黄蜡石山子,其铭文为“洞天一品”,给人以小见大,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此外,还有清末广东著名山水画家郑绩所藏的白蜡石,其形似羊。此石从明代开始,经过数代收藏家之手。后为清道光年间广东著名画家、收藏家伍延鎏收藏。到了晚年,为了让其长子伍德学向新会画家郏绩拜师学艺,持此石转赠之,以表示拜师诚意。据铭记:“世侄伍德学于咸丰乙卯(1855年)拟扬帆于金山寺,羊城码头天后官虔祷得七十三签,题日:苏武牧羊。及抵埠住孖辣坑,流涟岁月,去冬有归志,祷于金山天后宫,复得题签,越旬遂获是石俨然羊也。今其携石归,屈指离约十九年矣,出石诉予因奇,而配以座,并为之记。”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中秋。纪常郑绩书于幻梦居”。
直至民国初,樊树昆先生又作铭记。从郑绩作记并配座于石,距今125年,保存完整无缺,为传世石中,十分罕见之精品。第六是园林篇,园林石类。其中太湖石又甲天下。谢志峰所收藏的白太湖和墨太湖石,为神品。玲珑屹立,集瘦、透、漏、皱之美,不愧为天下第一名石。还有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梁九图“十二石斋”中黄蜡石有一块现也存在节香楼。那是一块高38公分,重109斤的仙桃峰黄蜡石山子,是十二石斋的名石至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黄蜡石山子,因此可以说是十二石斋的唯一见证。梁九图是清末翰林,能诗善书,尤为爱石,据其在谈石中记载:“凡藏石之家,喜欢太湖、英德石,余则喜欢蜡石。”“蜡石最贵者色重纯黄,否则无当也”。他在十二石斋记中云:“忆岁甲辰(光绪30年,公元1904年),游衡阳湘归,购蜡石九,已复购三,因言其斋十二石山斋”,后来请了张南山、黄香石、陈礼等四方名士为十二石斋题诗赠楹联,使十二石斋名重一时,成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距今95年,这12块名石已散失无踪,今节香楼得梁氏编号第八块蜡石山子,形、色甚佳。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乃节香楼之石缘也。
第七是塑石篇,集中了汉、唐、宋、元、明、清的石雕及石刻艺术。
五、青铜兵器,刀光剑影
谢志峰收藏青铜器与容庚、商承祚两位教授的影响分不开,也与他父亲研究历史这一点很有关系。中国的原始社会是石器时代,到了奴隶社会就是青铜器时代了,收藏青铜器与研究中国历史关系很紧密。
谢志峰与容庚、商承祚两位老先生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他们所收藏的多数是有铭文的大的器物,而谢志峰的青铜器多是兵器。其实,谢志峰也有过雄心,刚开始,也想向容庚、商承祚老师学习,收藏有铭文的青铜礼器,甚至用张大干、李可染的大幅中堂画与朋友换了一件高30公分,口径宽68公分的春秋时代的青铜鉴,四耳圈足式,窄口缘,两对兽首耳。腹壁及圈足有六层纹饰,工艺精细,内底部有29个铭文。后来就一直无法碰到了。实践证明,有铭文的青铜礼器在民间已经见不到了,就是偶尔见到了价位高达三四十万元,也买不起。后来谢志峰还是走回原来收藏青铜兵器的路子,在废旧商店、古玩市场偶可见到,经过多年积累,商周、战国青铜兵器也就成为谢志峰的一个收藏系列了。如刀、枪、剑、戟、斧、铲、矛、铖、和弓箭等,这样的收藏既有别于老师,又能自成体系。
据考古发现,青铜兵器的出现是在商周时期,那时青铜器制造业很发达,礼器与兵器必然是紧密相关地发展,《左传》成公十三年周简王的大臣刘康公曾说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兵器,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武器装备。礼器与兵器二者相关地发展,研究礼器,也要研究兵器。
六、佛像系列神仙聚
我发现谢志峰玩收藏已玩到了很“虚无”的境界。佛教造像,也成了他的收藏研究对象,节香楼里真是神仙会。谢志峰说:“佛像是佛教文化的一种形象的反映,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因为我是收藏家,所以我从一个收藏家的角度来研究历史,就不同于历史学家。我是以物论史,因此我将佛像收藏列为我的一个收藏系列了。目的是为了研究中国人物雕塑艺术史,探索佛教造像的演变过程,我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写些中国佛像的发展史。”
中国佛教造像是从印度传来的。始于东汉桓帝时,有2000多年的历史。佛教造像的发展,与佛教的传播,发展是相一致的,我国佛教造像是在印度教传人中国以后产生的。经过两晋南北朝的发展,隋唐的鼎盛,两宋的转变,直至明、清两朝,仍保持着佛教造像的辉煌成就。随着时代的变迁,阶级的升降,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从印度的舶来品,经过我国千百年来的社会发展的不断的影响,向着中国民族化发展,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谢志峰认为,佛教造像就是佛、菩萨、罗汉、祖师、飞天等形象的各种造型。中国的佛教造像以石窟尤为丰富。
佛教造像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宗教性,这是最本质的。
因此,必须表现佛教的庄严、神圣、慈悲的精神;其次是社会性。其造像必须随社会的发展,适应和迎合不同社会人们审美观念,从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北魏时期,孝文帝在政治上锐意改革,力崇汉族先进文化,佛教造像就进一步受中原社会审美观念和传统雕刻技艺的影响。以简练、单纯、清秀、飘逸的线条来表现佛教造像的超脱神态。唐代则以雄浑、丰满、华丽为标准。宋代则从写实主义出发,接近世俗情调。所以社会的审美观念,必然会渗透到佛教造像中去。第三是艺术性。佛教造像在宗教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都离不开艺术手段的表现。将宗教性和社会性的意识融入雕塑、加工、造型中去,使之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还是为宗教服务,达到宣传宗教的目的。谢志峰指出,我们在研究佛教造像史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住这条主线。
谢志峰收藏的佛教造像大小不等,超过50多尊。大的通高120公分,重800多斤。小者仅有花生米大。从佛像的造型来看,有各种佛、菩萨、罗汉、祖师、飞天、护法神像等。从造像的质地分,有金、铜、铁、木、竹、石、象牙、瓷、陶及泥塑等类。从年代上则有最早的十六国及北魏、隋、唐、宋、金、元、明、清。基本体现了中国1000多年来佛教造像发展的轨迹。其中有不少是精工之作,金碧辉煌。至为罕见的是早唐时期的西方三圣像。并列雕刻在石龛内。阿弥陀佛居中,估跏趺端坐,两菩萨分立于左右,体态端庄优美。整个石刻通高53公分。石的左、后中、右三面刻满经文,约有1000多字,据专家们考证,为目前我国发现的铭文最多的佛教造像,堪称稀世之珍。
在谢志峰收藏的铜鎏金佛像中,还有一尊最为难得的是明皇室命工铸造的鎏金如来佛。仅高5.7厘米,底坐宽3.6厘米。鎏金仍保留80%以上,品相一流,精巧之致,使人一望便知皇家之宝。84个铭文仍清楚可见。佛身背部为错金文字:“周王欲报四恩命工铸造如来佛相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佛莲花坐后面及坐腰部中间,则为凿字,徵刻之工在放大镜下完全可以看清楚48个铭文。莲花坐后面文字为“周府欲报四恩命工铸造佛相”。坐基腰部刻有:
“一样五千四十八尊俱用黄金镀之广陈供养崇敬如来吉祥如意者洪武丙子四月吉日施”。据《明史》记载,“周定王棣,太祖第五子,洪武三年封吴,十一年改封周,十四年就藩开封府,洪熙元年毙。”由此可见,这尊佛像应为明太祖第五子朱棣命工所造无疑。
澍志峰为了研究佛教造像,还专门走了中国的四大名窟,看到佛像许多是断头的,断臂的,折腰的,没多少完好的。另外,流失也十分严重。就中国文物出版社编印的《中国历代纪年佛像图典》看,其中70%是外国人臧的,真是令人心痛,所以他收藏佛教造像是为了保护中国佛教文化。
虽然谢志峰收藏的佛教造像都是各个时代的精品,但仍带有劫难留下的伤痕,警惕人们不要重踏历史覆辙。正因为佛教造像带有神秘色彩,被视为迷信之物,所以即使在文物解冻时,人们还心有余悸,没有人敢买,可以说是无市无价。但谢志峰就不怕,他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角度来收藏、来研究的,有什么可怕呢。这大概义是先知先觉了。有人说谢志峰是“因祸得佛”,而他太太说全是有佛缘,所以他们将一座高62公分,底宽50公分,重105斤的明宣德六年造的金如来佛像于1996年12月送给了梅州市人民政府,并安放在千佛大殿,以圆此佛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