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明伦汇编官常典翰林院部
14638500000001

第1章 汇考(1)

上古

黄帝有熊氏始立史官置左史右史

按史记五帝本纪不载 按外纪帝命仓颉为左史

沮诵为右史仓颉见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使

天下义理必归文字文字必归六书

商设六大之职而以大史属于天官

按礼记曲礼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

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音奏

典法也此盖殷时制也周则太宰为天官大宗

曰宗伯为春官大史以下属焉

周设史官太史之职掌六典及法则以逆治小史掌

邦国之志内史掌八柄及叙事之法外史掌命令书

志之事而皆率属以统于春官宗伯

按礼记曲礼史载笔士载言

疏曰言谓盟会之辞旧事也方氏曰史国史也

载笔将以书未然之事载言将以阅已然之事

王制太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天子斋戒受谏

周官太史典历代礼仪之籍国有礼事则豫执

简策记载所当行之礼仪及所当知之讳恶如庙

讳忌日之类奉而进之天子天子重其事故斋戒

以受其所教诏谏犹教诏也

玉藻天子元端而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天子之于事则无为而其所有为者言动而已

故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宗伯礼官

按周礼春官之属太史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小史

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

四十人

太史史官之长

太史掌建邦之六典以逆邦国之治掌以逆官府

之治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典则亦法也逆迎也六典八八则冢宰所建

以治百官太史又建焉以为王迎受其治也太史

日官也春秋传曰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

居卿以底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居

犹处也言建六典以处六卿之职

凡辨者考焉不信者刑之

谓邦国都鄙以争讼来正之者

凡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有约剂者藏焉以贰六官六

官之所登

约剂要盟之载辞及券书也贰犹副也藏与

约剂之书以为六官之副其有后事六官又登焉

若约剂乱则辟不信者刑之

谓抵冒盟誓者辟者考按读其然否

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

中数曰岁朔数曰年中朔大小不齐正之以闰

若今时作历日矣定四时以次序授民时之事

颁告朔于邦国

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

告而受行之

闰月诏王居门终月

门谓路寝门也郑司农云月令十二月分在青

阳明堂总章元堂左右之位惟闰月无所居居于

门故于文王在门谓之闰

大祭祀与执事卜日

执事大卜之属与之者当视墨

戒及宿之日与群执事读礼书而协事

贾氏曰戒谓散斋七日宿谓致斋三日当此日

与群执事预祭之官读礼书而协事恐事有失错

物有不供故也郑康成曰协合也

祭之日执书以次位常

谓校呼之教其所当居之处

辨事者考焉不信者诛之

谓抵冒其职事

大会同朝觐以书协礼事

亦先习录之也

及将币之日执书以诏王

将送也诏王告王以礼事

太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

郑司农云大出师则太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

吉凶史官主知天道故国语曰吾非瞽史焉知天

道春秋传曰楚有云如众赤鸟夹日以飞楚子使

问诸周太史太史主天道元谓瞽即太师太师瞽

官之长

大迁国抱以前

司空营国之也抱之以前当先王至知诸

位处

大丧执以囗劝防

郑司农云劝防引大绋

遣之日读诔

遣谓祖庙之庭大奠将行时也人之道终于此

累其行而读之太师又帅瞽廞之而作谥瞽史知

天道使共其事言王之诔谥成于天道

凡丧事考焉

为有得失

小丧赐谥

小丧卿大夫也

凡射事饰中舍算执其礼事

舍读曰释郑司农云中所以盛算也元谓设算

于中以待射时而取之中则释之乡射礼曰君国

中射则皮竖中于郊则闾中于竟则虎中大夫兕

中士鹿中天子之中未闻

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

忌讳

郑司农云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

谓郑书之属是也史官主书故韩宣子聘于鲁观

书太史氏系世谓帝系世本之属是也小史主定

之瞽讽诵之先王死日为忌名为讳故书奠为

帝杜子春云帝当为奠奠读为定书帝亦或为奠

元谓王有事所祭于其庙

大祭祀读礼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簋

读礼者太史与群执事史此小史也言读礼

者小史叙俎簋以为节故书簋或为几郑司农

云几读为轨书亦或为簋古文也大祭祀小史主

叙其昭穆以其主定系世祭祀史主叙其昭穆次

其俎簋故齐景公疾欲诔于祝史元谓俎簋牲与

黍稷以书次之校比之

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太史凡国事之用礼

者掌其小事

卿大夫之丧赐谥读诔

其读诔亦以太史赐谥为节事相成也

内史中大夫一人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

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内

史掌王之八枋之以诏王治一曰爵二曰禄三曰

废四曰置五曰杀六曰生七曰予八曰夺

太宰既以诏王内史又居中贰之

执国及国令之贰以考政事以逆会计

国六典八八则

掌叙事之受纳访以诏王听治

叙六叙也纳访纳谋于王也六叙六曰以叙听

其情

凡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则策命之

郑司农说以春秋传曰王命内史兴父策命晋

侯为侯伯策谓以简策书王命其文曰王为叔父

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受

策以出

凡四方之事书内史读之

若今尚书入省事

王制禄则赞为之以方出之赏赐亦如之

赞为之为之辞也郑司农云以方出之以方版

书而出之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

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

以是为差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

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

大夫禄君十卿禄杜子春云方直谓今时牍也元

谓王制曰王之三公视公侯卿视伯大夫视子男

元士视附庸

内史掌书王命遂贰之

副写藏之

外史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胥二人徒

二十人外史掌书外令

王令下畿外

掌四方之志

志记也谓若鲁之春秋晋之乘楚之梼杌

掌三皇五帝之书

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

掌达书名于四方

谓若尧典禹贡达此名使知之或曰古曰名今

曰字使四方知书之文字得能读之

若以书使于四方则书其令

书王令以授使者

成王元年伯禽就封于鲁分以史官

按左传定公四年刘文公合诸侯于召陵卫子鱼曰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故周公

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之祝宗卜史备物典

策命以伯禽而封于少囗之虚

按通鉴伯禽就

封在成王元年

史太史典策春秋之制

正义曰典策谓史官

书策之典若传之所云发凡之类赐之以法使依

法书时事也

穆王二十四年命左史戎夫作记

按竹书纪年云云

按汲冢周书史记解维正月王在成周昧爽召三公

左史戎夫曰今夕朕寤遂事惊予乃取遂事之要戒

俾戎夫言之朔望以闻信不行义不立则哲士凌君

政禁而生乱皮氏以亡谄谀日近方正日远则邪人

专国政禁而生乱华氏以亡好货财珍怪则邪人进

邪人进则贤良日蔽而远赏罚无位随财而行夏后

氏以亡严兵而不

者其臣慑其臣慑而不敢忠不

敢忠则民不亲其吏刑始于亲远者寒心殷商以亡

乐专于君者权专于臣权专于臣则刑专于民君娱

于乐臣争于权民尽于刑有虞氏以亡奉孤以专命

者谋主必畏其威而疑其前事挟德而责数日疏位

均而争平林以亡大臣有锢职哗诛者危昔者质沙

三卿朝而无礼君怒而久拘之哗而弗加哗卿谋变

质沙以亡外内相间下挠其民民无所附三苗以亡

弱小在强大之间存亡将由之则无天命矣不知命

者死有夏之方兴也扈氏弱而不恭身死国亡嬖子

两重者亡昔者义渠氏有两子异母皆重君疾大臣

分党而争义渠以亡功大不赏者危昔平州之功大

而不赏谄臣日赏贵功日怒而生变平州之君以走

出召远不亲者危昔有林氏召离戎之君而朝之至

而不礼留而弗亲离戎逃而去之林氏诛之天下叛

林氏昔者曲集之君伐智而专事强力而不贱其臣

忠良皆伏愉州氏伐之君孤而无使曲集以亡昔者

有巢氏有乱臣而贵任之以国假之以权擅国而主

断君已而夺之臣怒而生变有巢以亡斧小不胜柯

者亡昔有郐君啬俭灭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

小弱禁罚不行重氏伐之郐君以亡久空重位

者危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

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犯难争权疑者死昔

有林氏上衡氏争权林氏再战弗胜上衡氏伪义弗

克俱身死国亡知能均而不亲并重事君者危昔有

南氏有二臣贵宠力钧势敌竟进争权下争朋党君

弗禁南氏以分昔有果氏好以新易故故者疾怨新

故不和内争朋党阴事外权有果氏以亡爵重禄轻

不成者亡昔有毕程氏损禄增爵群臣貌匮比

而戾民毕程氏以亡好变故易常者亡昔阳氏之君

自伐而好变事无故业官无定位民运于下阳氏以

亡业形而愎者危昔谷平之君愎类无亲破国弗囗

业形用国外内相援谷平以亡武不止者亡昔阪泉

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

心徙居至于独鹿诸侯叛之阪泉以亡狠而无亲者

亡昔者县宗之君狠而无听执事不从宗职者疑发

大事群臣解体国无立功县宗以亡昔者元都贤鬼

道废人事天谋臣不用龟策是从神巫用国哲士在

外元都以亡文武不行者亡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

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

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美女破国昔者绩阳

强力四征重丘遗之美女绩阳之君悦之荧惑不治

大臣争权远近不相听国分为二宫室破国昔者有

洛氏宫室无常池囿广大工功日进以后更前民不

得休农失其时饥馑无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

穆王三十二年巡行天下有书史十人记其所行之

按拾遗记云云

平王 年晋董史佐籍黡掌晋之典籍

按左传昭公十五年冬十二月晋荀跞如周葬穆后

籍谈为介既葬除丧以文伯宴王曰昔而高祖孙伯

黡司晋之典籍以为大政故曰籍氏及辛有之二子

董之晋于是乎有董史

孙伯黡晋正卿籍谈九世祖辛有周人也其二

子适晋为太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为董氏

董狐其后

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平王之东

迁也辛有适伊川则辛有平王时人也此王因籍

说董言晋国唯有籍董二族世掌典籍

平王十八年秦初有史以纪事

按史记秦本纪秦文公十三年初有史以纪事民多

化者

汉承秦制设太史令丞统于太常但主星历设博士

掌通古今后改五经博士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太常属官有太乐太祝太宰太

史太卜太医六令丞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

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

十二人

按玉海汉旧仪文帝时博士七十余人朝服元端章

甫冠为待诏博士

宣帝甘露三年诏诸儒讲五经同异立梁丘易大小

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

按汉书宣帝本纪甘露三年春三月己丑诏诸儒讲

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

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

成帝河平三年秋八月乙卯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

按汉书成帝本纪云云 按刘向传宣帝初立谷梁

春秋征更生受谷梁讲论五经于石渠

师古曰三辅旧事云石渠阁在未央大殿北以

藏秘书

废十余年成帝即位更生乃复进用更名向迁光禄

大夫是时上方精于诗书观古文诏向领校中五经

秘书

师古曰言中者以别于外

后汉

后汉设五经博士祭酒以教弟子掌承问仍统于太

常设侍中及黄门侍郎以掌侍左右备顾问后又置

秘书监

按后汉书百官志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仆射中

兴转为祭酒博士十四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易四施

孟梁丘京氏尚书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

氏礼二大小戴氏春秋二公羊严颜氏掌教弟子国

有疑事掌承问对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胡广曰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长者也古礼宾

客得主人撰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于地旧说以

为示有先本纪桓帝延熹二年置秘书监

侍中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

问应对法驾出则多识者一人参乘余皆骑在乘舆

车后本有仆射一人中兴转为祭酒或置或否

汉官秩云千石周礼太仆于宝注曰若汉侍中

蔡质汉仪曰侍中常伯选旧儒高德博学渊懿仰

占俯视切问近对喻旨公卿上殿称制参乘佩玺

秉剑员本八人陪见旧在尚书令仆射下尚书上

今官出入禁中更在尚书下司隶校尉见侍中执

板揖河南尹亦如之又侍中旧与中官俱止禁中

武帝时侍中莽何罗挟刃谋逆由是侍中出禁外

有事乃入毕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复入与中官共

止章帝元和中侍中郭举与后宫通拔佩刀惊上

举伏诛侍中由是复出外

黄门侍郎六百石本注曰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

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中引王就坐

汉旧仪曰黄门郎属黄门令日暮入对青琐门

拜名曰夕郎宫合簿青琐门在南宫卫瓘注吴都

赋曰青琐户边青镂也一曰天子门内有眉格再

重里青画曰琐献帝起居注曰帝初即位初置侍

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出入禁中近侍帷幄

省尚书事改给事黄门侍郎为侍中侍郎去给事

黄门之号旋复复故旧侍中黄门侍郎以在中宫

者不与近密交政诛黄门后侍中侍郎出入禁闱

机事颇露由是王允乃奏比尚书不得出入不通

宾客自此始也又曰诸奄人官悉以议郎郎中称

秩如故诸署令两梁冠陛殿上得召都官从事以

按儒林传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

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挟图书

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

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于是立五

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

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毛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

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前书云田何传易授丁宽

丁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

丘贺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又东郡京房受易于

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又东莱费直传易授琅邪

王横为费氏学本以古字号古文易又沛人高相传

易授子康及兰陵毋将永为高氏学施孟梁丘京氏

四家皆立博士费高二家未得立济南伏生传尚书

授济南张生及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儿宽宽

授欧阳生之子世世相传至曾孙欧阳高为尚书欧

阳氏学张生授夏侯都尉都尉授族子始昌始昌传

族子胜为大夏侯氏学胜传从兄子建建别为小夏

侯氏学三家皆立博士又鲁人孔安国传古文尚书

授都尉朝朝授胶东庸谭为尚书古文学未得立鲁

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作为训诂是为鲁诗齐人辕

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

三家皆立博士赵人毛苌传诗是为毛诗未得立鲁

高堂生汉兴传礼十七篇后瑕丘萧奋以授同郡后

苍苍授梁人戴德及德兄子圣沛人庆普于是德为

大戴礼圣为小戴礼普为庆氏礼三家皆立博士孔

安国所献礼古经五十六篇及周官经六篇前世传

其书未有名家中兴以后亦有大小戴博士虽相传

不绝然未有显于儒林者建武中曹充习庆氏学传

其子褒遂撰汉礼齐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平

嬴公嬴公授东海孟卿孟卿授鲁人眭孟眭孟授东

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彭祖为春秋严氏学安乐为

春秋颜氏学又瑕丘江公传谷梁春秋三家皆立博

士梁太傅贾谊为春秋左氏传训诂授赵人贯公建

武中郑兴陈元传春秋左氏学时尚书令韩歆上疏

欲为左氏立博士范升与歆争之未决陈元上书讼

左氏遂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后群儒蔽固者数

廷争之及封卒光武重违众议而因不得补

章帝建初元年诏贾逵入讲白虎观云台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不载 按贾逵传明帝敕兰台

给笔札使作神雀颂拜为郎与班固并校秘书应对

左右肃宗立降意儒术特好古文尚书左氏传建初

元年诏逵入讲北宫白虎观南宫云台帝善逵说使

发出左氏传大义长于二传者逵于是具条奏之

建初四年诏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及诸生

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

按后汉书章帝本纪建初四年冬十一月壬戌诏曰

盖三代导人教学为本汉承暴秦褒显儒术建立五

经为置博士其后学者精进虽曰承师亦别名家孝

宣皇帝以为去圣久远学不厌博故遂立大小夏侯

尚书后又立京氏易至建武中复置颜氏严氏春秋

大小戴礼博士此皆所以扶进微学尊广道艺也中

元元年诏书五经章句烦多议欲减省至永平元年

长水校尉倏奏言先帝大业当以时施行欲使诸儒

共正经义颇令学者得以自助孔子曰学之不讲是

吾忧也又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于戏其勉之哉于是下太常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

及诸生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使五官中郎

将魏应承制问侍中淳于恭奏帝亲称制临决如孝

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 按儒林传建初中

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

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着为通义又诏高才生

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

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 按魏应传四年拜五官

中郎将章帝甚重之数进见论难于前特受赏赐时

会京师诸儒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使应专掌问

难侍中淳于恭奏之帝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 按

丁鸿传肃宗诏鸿与广平王羡及诸儒楼望成封桓

郁贾逵等论定五经同异于北宫白虎观使五官中

郎将魏应主承制问难侍中淳于恭奏上帝亲称制

临决鸿以才高论难最明诸儒称之帝数嗟美焉时

人叹曰殿中无双丁孝公

和帝章和二年夏五月诏长乐少府桓郁侍讲禁中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按桓荣传荣子郁帝以

郁先师子有礼让甚见亲厚常居中论经书问以政

事稍迁侍中帝自制五家要说章句令郁校定于宣

明殿和帝即位富于春秋侍中窦宪自以外戚之重

欲令少主颇涉经学上疏皇太后曰昔五更桓荣亲

为帝师子郁结发敦尚继传父业故再以校尉入授

先帝父子给事禁省更历四世今白首好礼经行笃

备又宗正刘方宗室之表善为诗经先帝所褒宜令

郁方并入教授以崇本朝光示大化由是迁长乐少

府复人侍讲顷之转为侍中奉车都尉

永元十三年春正月丁丑帝幸东观览书林阅篇籍

博选术艺之士以充其官

按后汉书和帝本纪云云 按儒林传孝和亦数幸

东观览阅书林

安帝永初四年春二月乙亥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

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

正文字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云云

元初五年置史官注纪太后德政

按后汉书安帝本纪不载 按邓皇后纪太后临朝

十载天下复平元初五年平望侯刘毅以太后多德

政欲令早有注纪上书安帝曰臣闻易载羲农而皇

德着书述唐虞而帝道崇故虽圣明必书功于竹帛

流音于管弦伏惟皇太后膺大圣之姿体乾坤之德

齐踪虞妃比迹任姒孝悌慈仁允恭节约杜绝奢盈

之源防抑逸欲之兆正位内朝流化四海及元兴延

平之际国无储副仰观干象参之人誉援立陛下为

天下主永安汉室绥静四海又遭水潦东州饥荒垂

恩元元冠盖交路菲薄衣食躬率群下损膳解骖以

赡黎苗恻隐之恩犹视赤子克己引愆显扬仄陋崇

晏晏之政敷在宽之教兴灭国继绝世录功臣复宗

室追还徙人蠲除禁锢政非惠和不图于心制非旧

典不访于朝弘德洋溢充塞宇宙洪泽丰沛漫衍八

方华夏乐化戎狄混并丕功着于大汉硕惠加于生

人巍巍之业可闻而不可及荡荡之勋可诵而不可

名古之帝王左右置史汉之旧典世有注纪夫道有

夷崇治有进退若善政不述细异辄书是为尧汤负

洪水大旱之责而无咸熙假天之美高宗成王有雉

雊迅风之变而无中兴康宁之功也上考诗书有虞

二妃周室三母修行佐德思不逾阈未有内遭家难

外遇灾害览总大麓经营天物功德巍巍若兹者也

宜令史官着长乐宫注圣德颂以敷宣景耀勒勋金

石县之日月摅之罔极以崇陛下烝烝之孝帝从之

献帝中平六年始以士人为侍中给事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中平六年九月即皇帝位初令

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员各六人赐公卿以下至黄门

侍郎家一人为郎以补宦官所领诸署侍于殿上

续汉志曰侍中比二千石无员汉官仪曰侍中

左蝉右貂本秦丞相史往来殿中故谓之侍中分

掌乘舆服物下至器虎子之属武帝时孔安国

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掌御坐唾壶朝廷荣之至

东京时属少府亦无员驾出则一人负传国玺操

斩蛇剑参乘与中官俱止禁中又曰给事黄门侍

郎六百石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使关通中外

应劭曰黄门侍郎每日暮向青琐闼拜谓之夕郎

舆服志曰禁门曰黄闼以中人主之故号曰黄门

令然则黄门郎给事黄闼之内故曰黄门郎本既

无员于此各置六人也献帝起居注曰自诛黄门

后侍中侍郎出入禁中机事颇露由是王允乃奏

侍中黄门不得出入不通宾客自此始也 灵帝

熹平四年改平准为中准使宦官为令自是诸内

署令丞悉以阉人为之故今并令士人代领之

明帝青龙四年夏四月置崇文观征善属文者以充

按三国魏志明帝本纪云云

晋置秘书监统丞郎以典图籍著作郎以典史事侍

中给事仍备顾问

按晋书职官志秘书监案汉桓帝延熹三年置秘书

监后省魏武为魏王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初置

中书令典尚书奏事而秘书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

秘书丞而秘书先自有丞乃以祯为秘书右丞及晋

受命武帝以秘书并中书省其秘书著作之局不废

惠帝永平中复置秘书监其属官有丞有郎并统着

作省

著作郎周左史之任也汉东京图籍在东观故使名

儒著作东观其有名尚未有官魏明帝太和中诏置

著作郎于此始有其官隶中书省及晋受命武帝以

缪征为中书著作郎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

而秘书既典文籍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

改隶秘书省后别自置省而犹隶秘书著作郎一人

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著作

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

侍中案黄帝时风后为侍中于周为常伯之任秦取

古名置侍中汉因之秦汉俱无定员以功高者一人

为仆射魏晋以来置四人别加官者则非数掌傧赞

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

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仗侍中居

左常侍居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及江左哀帝兴

宁四年桓温奏省二人后复旧

给事黄门侍郎秦官也汉已后并因之与侍中俱管

门下众事无员及晋置员四人

散骑常侍本秦官也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散骑骑

从乘舆车后中常侍得入禁中皆无员亦以为加官

汉东京初省散骑而中常侍用宦者魏文帝黄初初

置散骑合之于中司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散

从至晋不改及元康中惠帝始以宦者董猛为中常

侍后遂止常为显职

给事中秦官也所加或大夫博士议郎掌顾问应对

位次中常侍汉因之及汉东京省魏世复置至晋不

改在散骑常侍下给事黄门侍郎上无员

通直散骑常侍案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泰

始十年武帝使二人与散骑常侍通员直故谓之通

直散骑常侍江左置四人

员外散骑常侍魏末置无员

散骑侍郎四人魏初与散骑常侍同置自魏至晋散

骑常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江左

乃罢

通直散骑侍郎四人初武帝置员外散骑侍郎及太

兴元年元帝使二人与散骑侍郎通员直故谓之通

直散骑侍郎后增为四人

员外散骑侍郎武帝置无员

武帝泰始六年诏泰始以来大事秘书缀集之

按晋书武帝本纪泰始六年秋七月乙巳诏曰自泰

始以来大事皆撰录秘书写副后有其事辄宜缀集

以为常

元帝建武元年冬十一月丁卯置史官

按晋书元帝本纪云云 按王导传时中兴草创未

置史官导始启立于是典籍颇兴

宋设秘书监以统丞郎罢著作而侍中散骑给事中

皆侍左右备顾问

按宋书百官志秘书监一人秘书丞一人秘书郎四

人汉桓帝延熹二年置秘书监皇甫规与张奂书云

从兄秘书它何动静是也应劭汉官曰秘书监一人

六百石后省魏武帝为魏王置秘书令秘书丞秘书

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置中书令典尚书奏事而

秘书改令为监后欲以何祯为秘书丞而秘书先自

有丞乃以祯为秘书右丞后省掌艺文图籍周官外

史掌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即其任也汉西京图

籍所藏有天府石渠兰台石室延阁广内之府是也

东京图书在东观晋武帝以秘书并中书省监谓丞

为中书秘书丞惠帝复置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掌

国史周世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即其任也汉东京图

籍在东观故使名儒硕学著作东观撰述国史著作

之名自此始也魏世隶中书晋武世缪征为中书着

作郎元康中改隶秘书后别自为省而犹隶秘书着

作郎谓之大著作专掌史任晋制著作佐郎始到职

必撰名臣传一人宋氏初国朝始建未有合撰者此

制遂替矣

侍中四人掌奏事直侍左右应对献替法驾出则正

直一人负玺陪乘殿内门下众事皆掌之周公戒成

王立政之篇所云常伯即其任也侍中本秦丞相史

也使五人往来殿内东厢奏事故谓之侍中汉西京

无员多至数十人入侍禁中分掌乘舆服物下至

器虎子之属武帝世孔安国为侍中以其儒者特听

掌御唾壶朝廷荣之久次者为仆射汉东京又属少

府犹无员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答法驾出则

多识者一人负传国玺操斩白蛇剑参乘余皆骑在

乘舆车后光武世改仆射为祭酒焉汉世与中官俱

止禁中武帝时侍中莽何罗挟刃谋逆由是侍中出

禁外有事乃入事毕即出王莽秉政侍中复入与中

官共止章帝元和中侍中郭举与后宫通拔佩刀惊

御举伏诛侍中由是复出外魏晋以来置四人别加

官不主数秩比二千石

给事黄门侍郎四人与侍中俱掌众事郊庙临轩则

一人执麾汉百官表奏曰给事黄门无员掌侍从左

右汉因之汉东京曰给事黄门侍郎亦无员掌侍从

左右关通中外诸王朝见则引王朝坐应劭曰每日

暮向青琐门拜谓之夕郎史臣按刘向与子歆书曰

黄门郎显处也然则前汉世已为黄门侍郎矣董巴

汉书曰禁门曰黄闼中人主之故号曰黄门令然则

黄门郎给事黄闼之内故曰黄门郎也魏晋以来员

四人秩六百石

散骑常侍四人掌侍左右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散

骑并乘舆车后中常侍得入禁中皆无员并为加官

汉东京初省散骑而中常侍因用宦者魏文帝黄初

初置散骑合于中常侍谓之散骑常侍始以孟达补

之久次者为祭酒散骑常侍秩比二千石

通直散骑常侍四人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

晋武帝使二人与散骑常侍通直故谓之通直散骑

常侍晋江左置五人员外散骑常侍魏末置无员

散骑侍郎四人魏初与散骑常侍同置魏晋散骑常

侍侍郎与侍中黄门侍郎共平尚书奏事江左乃罢

通直散骑侍郎四人初晋武帝置员外散骑侍郎四

人元帝使二人与散骑侍郎通直故谓之通直散骑

侍郎后增为四人员外散骑侍郎晋武帝置无员

给事中无员汉西京置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汉

东京省魏世复置

明帝泰始六年秋九月戊寅立总明观征学士以充

之置东观祭酒

按宋书明帝本纪云云

南齐

南齐设秘书监以统丞郎而侍中给事散骑皆主侍

按南齐书百官志秘书监一人丞一人郎著作佐郎

晋秘书阁有令史掌众书见晋令令亦置令史正书

及弟子皆典教书画

侍中祭酒高功者称之

侍中汉世为亲近之职魏晋选用稍增华重而大意

不异宋文帝元嘉中王华王昙首殷景仁等并为侍

中情在亲密与帝接膝共语貂拂帝手拔貂置案上

语毕复手插之孝武时侍中何偃南郊陪乘銮辂过

白门阙偃将匐帝乃接之曰朕乃陪卿齐世朝会多

以美姿容者兼官永元三年东昏南郊不欲亲朝士

以主玺陪乘前代未尝有也侍中呼为门下亦置令

史领官如左

给事黄门侍郎亦管知诏令世呼为小门下

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旧与侍中通官其通

直员外用衰老人士故其官渐替宋大明虽华选比

侍中而人情久习终不见重寻复如初

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

给事中奉朝请集书省职置正书令史朝散用衣冠

之余人数猥积永明中奉朝请至六百余人

高帝建元二年置史官

按南齐书高帝本纪不载 按檀超传超为司徒右

长史建元二年初置史官以超与骠骑记室江淹掌

史职

梁以门下省掌侍从集书省掌文章中书省掌制命

秘书省掌典籍著作郎掌国史始设撰史学士

按隋书百官志梁门下省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

四人掌侍从左右摈相威仪尽规献纳纠正违阙监

令尝御药封玺书侍郎中高功者在职一年诏加侍

中祭酒与侍郎高功者一人对掌禁令公车太官太

医等令骅骝厩丞

集书省置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员外散

骑常侍无员散骑侍郎通直郎各四人又有员外散

骑侍郎给事中奉朝请常侍侍郎掌侍从左右献纳

得失省诸奏闻文书意异者随事为驳集录比诏比

玺为诸优文策文平处诸文章诗颂常侍高功者一

人为祭酒与侍郎高功者一人对掌禁令纠诸逋违

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旧并为显

职与侍中通官宋代以来或轻或杂其官渐替天监

六年革选诏曰在昔晋初仰惟盛化常侍侍中并奏

帷幄员外常侍特为清显陆始名公之冑位居纳言

曲蒙优礼方有斯授可分门下二局委散骑常侍尚

书案奏分曹入集书通直常侍本为显爵员外之选

宜参旧准人数依正员格自是散骑视侍中通直视

中丞员外视黄门郎

中书省置监令各一人掌出内帝命侍郎四人高功

者一人主省内事又有通事舍人主事令史等员又

置令史以承其事通事舍人旧入直合内梁用人殊

重简以才能不限资地多以他官兼领其后除通事

直日中书舍人

秘书省置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掌国之典籍图书着

作郎一人佐郎八人掌国史集注起居著作郎谓之

大著作梁初周舍裴子野皆以他官领之又有撰史

学士亦知史书佐郎为起家之选

武帝大同七年立士林馆

按梁书武帝本纪大同七年冬十二月丙辰于宫城

西立士林馆

按册府元龟孔子袪兼中书通事舍人高祖撰五经

讲疏及孔子正言专使子袪简阅群书以为义证事

竟敕子袪与右卫朱异左丞贺琛于士林馆递日执

经累迁通直正员郎舍人如故后召入寿光殿讲礼

记义高祖善之拜员外散骑侍郎

陈承梁门下集贤中书秘书四省仍各设掌侍从文

章制命典籍之职

按隋书百官志陈制亲王起家则为侍中若加将军

方得有佐史无将军则无府止有国官皇太子冢嫡

者起家封王依诸王起家余子并封公起家中书郎

诸王子并诸侯世子起家给事三公子起家员外散

骑侍郎令仆子起家秘书郎若员满亦为板法曹虽

高半阶望终秘书郎下次令仆子起家著作佐郎亦

为板行参军

武帝永定三年夏闰四月甲午诏依前代置西省学

按陈书武帝本纪云云

北魏

道武帝天兴二年春三月初令五经诸书各置博士

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云云

太武帝神三年幸白虎殿

按魏书世祖本纪不载 按册府元龟赵逸为中书

侍郎太武神三年三月上已帝幸白虎殿命百僚

赋诗逸制诗序时称为善

文成帝和平元年复置史官

按魏书高宗本纪崔浩之诛也史官遂废至是复置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命改析国记依纪传之体

按魏书高祖本纪太和十一年冬十二月诏秘书丞

李彪著作郎崔光改析国记依纪传之体

太和十四年春二月戊寅初诏定起居注制

按魏书高祖本纪云云

太和十五年置左右史官

按魏书高祖本纪十五年春正月丁卯帝始听政于

皇信东室初分置左右史官

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秘书监等官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

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寮议定百官着

于令秘书监从第二品中给事黄门侍郎第三品中

给事中秘书令给事从第三品上秘书丞第四品下

员外散骑侍郎从第四品下秘书著作郎第五品上

秘书郎从第五品上主书郎第六品上太史博士第

六品中中书舍人集书校书郎秘书校书郎秘书锺

律郎从第六品上秘书舍人第七品下秘书令史主

书令史集书令史起居注令史从第七品上

太和二十三年复次秘书等官职令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二十三年高祖

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秘书监

第三品给事黄门侍郎第四品上阶通直散骑常侍

第四品秘书丞散骑侍郎员外散骑常侍第五品上

阶著作郎通直散骑侍郎从第五品上阶中书舍人

第六品给事中从第六品上阶员外散骑侍郎第七

品上阶秘书郎中著作佐郎第七品主书令史从第

八品上阶校书郎第九品上阶

北齐

北齐设秘书省典司经籍集书省掌左右献纳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秘书省典司经

籍监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

又领著作省郎二人佐郎八人校书郎二人

集书省掌讽议左右从容献纳散骑常侍通直散骑

常侍各六人谏议大夫七人散骑侍郎六人员外散

骑常侍二十人通直散骑侍郎六人给事中六人员

外散骑侍郎一百二十人奉朝请二百四十人又领

起居省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通直散

骑侍郎各一人校书郎二人

按杜佑通典按历代常侍或有员外者或有通直者

故史传中谓员外散骑侍郎或单谓之员外郎谓通

直散骑侍郎或单为通直郎其非员外及通直者或

谓之政员散骑侍郎或单谓之政员郎

北周

北周置麟趾殿学士以外史纪言动校书著作诸士

皆属之而秘书亦兼著作

按杜佑通典后周有麟趾殿学士有外史掌书王言

及动作之事以为国志秘书监亦领著作监掌国史

后周柳虬为秘书丞时秘书虽领著作不参史

事因虬为丞始命监掌焉

又有校书郎下士十二人又著作上士二人中士四

人掌缀国铭属春官之外史

隋制秘书省设监丞领太史著作二曹

按隋书百官志秘书省监丞各一人郎四人校书郎

十二人正字四人录事二人领著作太史二曹著作

曹置郎二人佐郎八人校书郎正字各二人太史曹

置令丞各二人司历二人监候四人其历天文漏刻

视祲各有博士及生员 秘书监为正三品秘书丞

为正五品上阶著作郎为从五品上阶秘书郎著作

佐郎为正七品诸校书郎为正九品上阶正字为从

九品上阶

文帝开皇六年置儒林文林郎隶吏部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开皇六年吏部

别置朝议通议朝请朝散给事承奉儒林文林等八

开皇十四年秘书省置主事令史员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开皇十四年诸

省各置主事令史员

炀帝大业三年秘书省增置少监一人改太史局为

监后又改监为令余各增减改置无常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品自第一至于第九唯置正从而除

上下阶秘书省降监为从二品增置少监一人从四

品增著作郎阶为正五品减校书郎为十人改太史

局为监进令阶为从五品又减丞为一人置司辰师

八人增置监候为十人其后又改监少监为令少令

增秘书郎为从五品加置佐郎四人从六品以贰郎

之职降著作郎阶为从五品又置儒林郎十人正七

品掌明经待问唯诏所使文林郎二十人从八品掌

撰录文史检讨旧事此二郎皆上在藩已来直司学

士增校书郎员四十人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从九

品掌抄写御书

大业十一年正月增秘书省官百二十员以博士补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玉海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