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四肢门
14591000000001

第1章

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注 四肢为诸阳之奉,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此言饮食所生之清阳,充实于四肢,而浑浊者归于六腑也。夫脾主四肢,又曰手太阴独受其浊。盖浊中之清者,由脾之转输,而充实于四肢,浊中之浊者,归于六腑也。】

阴阳别论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

【注 三阳之脉,手走头而头走足,故曰三阳在头。三阴之脉,足走腹而腹走手,故曰三阴在手也。十二经脉,虽有手足阴阳之分,然皆一以贯通。】

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注 三阳三阴者,太阳太阴之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者,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阳气虚则为偏枯,阳虚而不能养筋则为痿。脾属四肢,故不举也。此水腑为病而逆乘脾土也。】

结阳者,肿四肢。

【注 此言阴阳之气不和,自结而为病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气归形,气结故形肿也。】

五脏生成篇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其主肺也。

【注 髓生肝,肝生筋,故所合在筋。爪乃筋之余,故其荣在爪。】

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注 血者,所以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此言冲任之血归于肝,荣于目,循行于四肢,渗于指掌而无处不到也。】

脉要精微论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

【注 五脏元真之气,脾所主也。湿热太过,则色黄脉盛而少气矣。脾气虚,故足肿也。若水状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泽。】

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注 推而上之者,以三指平按而审之。上而不下者,其气上盛下虚,当主腰足清冷也。】

平人气象论

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

【注 寸口脉中手长者,寸脉直下于尺中,此阳邪直行于下部,故主足胫痛也。】

玉机真脏论

脾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

【注 脾为湿土主气,湿行太过,故令人四肢不举。】

脏气法时论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

【注 脾主肌肉,脾气伤,故身重而肌肉善痿。足太阴经脉循胫膝,邪在经络,故足不收。气伤,故善瘈而痛。】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通评虚实论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注 夫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盖邪从表入里,在外之气血骨肉,先为邪病所虚,是以骨肉滑利则邪不内侵而里亦实,表气虚则内伤五脏而里亦虚,此表里之虚实也。如气逆于上,则下虚而足寒,此上下之虚实也。如值其生旺之时则生,当其胜克之时则死,此四时之虚实也。】

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帝曰:何以治之?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濇则死也。

【注 荣气宗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故曰脉气。盖以气口之脉可以候血,亦可以候气也。上虚者,寸口之脉气虚也。尺虚者,脉气虚于下也。上下皆虚,故曰重虚。气者,谓阳明所生之荣卫宗气也,虚则令人恇然而虚怯也。谓阳明之气虚于上,则言语无常,阳明之气虚于下,则令人行步恇然。盖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故曰,身半以上,手太阴、阳明皆主之;身半以下,足太阴、阳明皆主之。气为阳,血脉为阴。阳明之生气为阳,少阴之精气为阴。盖言以寸尺之脉,以候阳明之生气,而不效象其阴之虚也。夫气生于阳明,而发原在肾,少阴之气上与阳明相合,阴阳相搏,其脉则滑,搏则化水谷之精微而气生矣,故主生。濇主少气,生原已绝,故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濇,濇而身有热者死。帝曰:其形尽满何如?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濇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注 肾主生气之原,膀胱为太阳之府,脉实满者,少阴之寒气充于外也。手足寒者,少阴之生气虚于内也。头热者,太阳之气发越于上也。肾与膀胱,阴阳并交,咸主生气,若盛于外则反虚于内矣。春时阳气微上,阴气微下,秋时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二气,交相资生,故主生。冬时阴气尽出于外,夏时阳气尽虚于内,故主死。言阴阳之根气不可虚脱者也。若脉浮而濇,阴越于外而虚于内也。濇而身热,乃阳脱于内而弛于外也。言阴阳之根气脱者,皆为死证,非但冬夏死而春秋可生也。又水体泛溢,其皮肤肌腠肿胀尽满,脉急大坚,尺濇而不应者,手足温则谓之从而生,手足寒则谓之逆而死。盖温则少阴之生气复,而火土之气渐旺,水寒之邪渐消,寒则少阴之生气已绝,故死。】

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注 跖跛,行不正而偏废也。此风寒湿邪,皆为此疾。】

太阴阳明篇

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注 言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是以上下四旁,无处不到。盖脏腑阴阳十二经脉之精神气血,皆中土之所生。阴者注阴,阳者注阳,此言邪随气转也。人之阴阳出入,随气升降。是以阳病在上者,久而随气下行;阴病在下者,久而随气上逆。上先受之者,言邪气之中人也高,故邪气在上也。下先受之者,言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故清气在下也。】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壳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注 胃为阳土,脾属阴土,畅于四肢,坤德也。四肢者,五脏六腑之经俞也。四肢受水壳之气,由脾脏之转输。脾之转输,各因其脏腑之经隧,而受气于阳明,是以脉道不利,则筋骨肌肉,无气以生养矣。】

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注 阳明者,表阳也,为五脏六腑之海,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如海之行云气于天下也。夫三阴三阳,所以受气于太阴阳明者气也。如脏腑四肢,受水谷之津液者,各因其经脉而通于太阴阳明也。】

阳明脉解篇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注 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故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矣。盖阳盛则升,四旁俱盛,故能升高。】

逆调论

帝曰: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铄也。

【注 此论表里阴阳之不和也。四肢为诸阳主气,四肢热者,阳热之气在表也,逢风寒而如炙如火者,邪正相搏,因表阳之热而热更盛极也。阴气虚者,里阴之气虚也。阳气盛者,表阳之气盛也。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四肢者,阳明之所主也。两阳,阳明也。两阳合明,故曰阳明。相得者,自相得而为热也。阴气少者,少阴之气少也。少水者,津液少也。津液少而不能还入胃中,则火盛而不能灭矣。夫肾主藏精,阳明之所生也。肾之精气,复上与阳明相合,戊癸合而化火,火上之气,阴气虚少,则阳独治矣。然独阳不生,谓不能再生长其阳热,惟此独胜而止矣。二阳之气,在于皮肤肌腠之间,而又逢风热之阳邪,邪正相搏,则火热炽而销烁其肌肉矣。】

疟论

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

【注 如邪中于头项,卫气行至头项而病作。中于腰背手足,邪即舍于腰背手足之间,卫气行至腰背,与腰背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卫气行至手足,与手足所舍之邪相遇而病作。】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

【注 其但热不寒者,邪气藏于骨髓之中,而肾阴之气,先与骨气相绝,是外邪不及于里阴,而独发于阳也。热伤气,故少气。心恶热,故烦冤。手足为诸阳之本,故手足热。经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此温疟之不复寒者,名曰瘅疟。瘅,单也,谓单发于阳而病热也。】

气厥论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注 五脏六腑之生气,皆取决于胆,胆气燥热,则生阳不升,故四肢懈惰。胃气热则消谷善饥,故亦曰食亦。】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注 胃主受纳水谷,大肠为传导之官,大肠热邪反逆乘于胃,是以胃热则消谷善食。阳明燥热,则荣卫津液不生,故虽能食而瘦。亦,解(亻亦)也。谓虽能食,而四肢懈惰,故又谓之食亦。】

风论

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注 脾主肌肉四肢,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脾气病也。足太阴之脉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经络篇云:是主脾所生病者,食不下。土位中央,故所诊在鼻。】

厥论

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

【注 巨阳,太阳也。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从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背侠脊抵腰中,下贯臀,入腘中,循腨内出外踝之后。是以厥逆于上则为首肿头痛,厥逆于下则为足不能行,神气昏乱则为眩仆。太阳为诸阳主气,此病在经而转及于气分,故曰发。】

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胁痛,胻不可以运。

【注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从耳后入耳中,下颊车,循胸骨,过季胁,出膝外廉,循足跗,故逆则暴聋颊肿,胁痛,足胻不可以运行。】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胻内热。

【注 足厥阴之脉,内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肝主筋,膝者筋之会,经脉厥逆,不能濡养筋骨,故好卧而屈膝。】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注 三阴俱逆,是阴与阳别矣。不得前后者,阴关于下也。诸阳之气,皆生于阴,三阴俱逆则生气绝灭,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此厥在气分,故主三日死,谓三阴之气厥绝也。若厥在经脉,则为厥状病,不能至于死矣。】

大奇论

肾壅,脚下至少腹满,胫有大小,髀胻大跛,易偏枯。

【注 壅者,谓脏气满而外壅于经络也。肾脉起于足下,循内踝,上腨内,属肾络膀胱,故自脚下至少腹满。肾主骨而寒水主气,故足胫有大小,髀胻大而跛,变易为偏枯,此论脏气壅于经脉而为此病,与邪在三焦之不得小便,虚邪偏客于形身,而发为偏枯之因证不同也。】

脉解篇

病偏虚为跛者,正月阳气冻解地气而出也。所谓偏虚者,冬寒颇有不足者,故偏虚为跛也。

【注 此言太阳之气,生于冬令水中,寒水之气有所不足,以致太阳之气亦虚,而为偏枯跛足也。】

少阳所谓色色不能,久立久坐,起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者,万物阴阳不定,未有主也。秋气始至,微霜始下,而方杀万物,阴阳内夺,故目(目巟)(目巟)无所见也。

【注 色色不能,犹言种种不能自如也。此言少阳主七八月为首,七月之交,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阴阳不定,而未有所主,是以色色不能而亦未有定也。秋气始至,则阳气始下,而未盛于内,阴气正出而阴气内虚,则阴阳之气夺于内矣。阴阳内夺,故目(目巟)(目巟)无所见也。】

调经论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

【注 脾主四肢,故虚则不用。】

气交变大论

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

【注 诸甲之岁,土运太过,土胜则制水,故肾脏病而脚下痛。】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甚则喘咳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病。

【注 肃杀太甚,则金气自虚而火气来复也。喘咳逆气,肺病也。肺俞在肩背,故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胻皆病者,金气虚而下及于所生之水脏也。】

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足下痛,甚则胕肿。

【注 六癸之岁,水运不及,土乃胜之,故湿气大行。湿土太过,伤及肾阴,故为此诸病。】

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两臂内痛,暴挛痿痹,足不任身。

【注 岁火不及,六癸岁也。足不任身,寒湿之证。】

土不及,四维有埃云润泽之化,则春有鸣条鼓坼之政;四维发振拉飘腾之变,则秋有肃杀霖霪之复。其眚四维,其脏脾,其病内舍心腹,外在肌肉四肢。

【注 埃云润泽,土之德化也。鸣条鼓坼,木之政令也。此气之和平无胜复也。振拉飘腾,木淫而胜土也。肃杀霖霪,秋金之复也。土王四时,故曰四维,曰不时。心者,胃脘之分;腹者,脾土之郛郭也。】

五常政大论

土太过曰敦阜。敦阜之纪,是谓广化。其经足太阴阳明,其脏脾肾,其病腹满,四肢不举。

【注 土气盛而化气布于四方,故为广化。其经合于足太阴脾、足阳明胃,其脏合于脾肾。其腹满四肢不举,水湿之为病也。】

六元正纪大论

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病。

【注 此夏病之常也。】

至真要大论

少阴在泉,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溲便变。

【注 四之客气,乃太阳寒水。故为腰尻股胻足病,皆太阳之经证,同气相感也。次之气,乃厥阴风木。瞀热以酸,胕肿不能久立,乃脾土之证,盖木淫而土病也。终之客气乃少阴君火,主气乃太阳寒水。溲便变者,水火相交,火淫于下也。】

太阳在泉,寒复内余,则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

【注 寒复内余者,太阳寒水之客气,入于内而复内有余也。腰尻股胫足痛者,太阳之经证也。屈伸不利者,太阳之主筋也。】

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足外反热。

【注 阳明在泉,子午岁也。足外反热,乃足少阳病。】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胕肿。

【注 少阴司天,初气乃太阳寒水,甚则胕肿,乃太阳寒水之气胜也。】

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手热。

【注 少阳司天,初气三气,乃君相二火。有血,手热者,火发于外也。君相之脉,皆循于手,故为手热。】

示从容论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懈惰,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帝曰:予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今夫脉浮大虚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无常也。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注 此明肾之精水,贯乎地中,上通于天也。于此有人者,言即于此肾脏,而有人病四肢懈惰诸证也。此何物者,言如此之病,当以何物比类也。圣人治病,循阴阳之法度,引物比类,譬以鸿飞,亦冲于天,犹人之肾精中贯于脾胃,而上合于肺也。故圣人察造化之冥冥,循水天之上下,又何必仅守其经乎?脾气外绝者,不行于肌腠也。去胃外归阳明者,去中胃而外归阳明之经也。二火者,君火相水也。三水者,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是地之水湿也。太阳之上,寒水主之,通天之寒水也。肾为水脏,天一之癸水也。夫三水太盛,则火不能胜之,是以脉乱无常。盖心主血,心主包络主脉,水并于脉中,而君相之阳不能胜,故脉乱而血妄行也。四肢懈惰者,脾土之精气,不行于肌腠也。喘咳者,下焦之水气,并于阳明之经也。血泄者,水气并于脉中,则脉急而无所循行,故血妄行而下泄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其比类之义而以狂论也。不援物比类,是以知之不明也。言肾精之上交于肺者,必由中土而上,今反乘于脉中,故君相之火伤。】

阴阳类论

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堤闭塞不通,四肢别离。

【注 此言水从中土而上交于肺,复随天气而运行于上下四旁。二阴谓少阴所主之两肾,一阳乃肾脏所生之少阳。空窍谓汗空,乃肺主之毛窍,如水不随气运行于肤表,则空窍闭塞不通矣。堤,所以防水者也,水不渗入于土中之理路,则堤闭塞不通,而四肢不能受气于中土矣。此缘肾脏病而津液少不能渗灌于脾肺,其虚气反从少阳而客游于心下也。】

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肢。

【注 此二阴二阳相类而为病也。夫肾精之上通于肺者,从脾土而上升,若鸿渐之冲天也。二阴二阳相类,而病在肺者,肾水从阳明而直乘于肺,是以肺反病也。少阴脉沉,是心肾不交矣。水不济火,则火热炎上而胜肺,水不灌于土中,则土燥而脾气损伤,外伤四肢,盖土受水津之湿,而后能灌溉于四旁。】

解精微论

夫人厥则阳气并于上,阴气并于下。阳并于上则火独光也,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盲。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

【注 肾为阴脏而主骨,阴寒太甚,故为骨癫疾。肾为生气之原,正气虚寒则为沉厥;虚气反逆,故为奔豚;阴寒在下,故足不收。肾开窍于二阴,气虚不化,故不得前后也。】

本神篇

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瘁色夭,死于春。

【注 忧愁,肺之情也。如脾因忧愁不解,则伤脾脏之意。意伤则悗乱而四肢不举,盖意乃心之所生,而脾主四肢也。】

脾藏荣,荣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注 脾主四肢,虚则四肢不用。土灌四脏,是以五脏不安。】

经脉篇

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颈肿,喉庳,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

【注 平脉篇曰:水入于经,而血乃成。胃为水谷之海,主生此荣血,故是主血所生病者,为狂为温疟。汗出者。胃气热而蒸发水液之汗也。鼽衄者,经气热也。口喎、唇胗、颈肿、喉痹、腹肿、膝痛、膺股骭跗皆痛者,阳明经脉之为病也。】

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注 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足大指不用,经病之在外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髀不可以屈,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踹厥;是主筋所生病者,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指不用。

【注 太阳之气,生于膀胱水中,而为诸阳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故主筋所生之病,腰背腘踹诸证,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注 心主血而包络代君行令,故主脉,是主脉之包络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烦肿,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 少阳乃一阳初生之气,故主气所生病者,汗出,阳加于阴则汗出也。目锐眦痛,颊肿,耳后肩臑肘臂小指次指,皆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

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注 少阳属肾,故主骨所生病者,为髀膝胫踝皆痛,乃足少阳经脉所循之部分而为病也。少阳主骨,故诸节皆痛也。】

经筋篇

足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跟肿痛。

【注 此经筋之为病也。】

足少阳之筋,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伤左角则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注 维筋者,阳维之筋也。阳气从左而右维筋,左右之交维也。左络于右,故伤左角者,病从左而右也。右足不用者,从上而下也。】

足阳明之筋,其病足中指支胫转筋,脚跳坚,伏兔转筋,髀前肿。

【注 足阳明之筋,起于中三指,乃厉兑之外间,循髀股而上经于颈,结于口鼻耳目之间,其病支胫伏兔转筋,脚跳而坚,经筋之为病也。】

足太阴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痛,转筋痛,膝内辅骨痛,阴股引髀而痛。

【注 足太阴之筋,起于大指内侧之隐白间,循膝股而上于胸腹,其内者着于脊,其病在经筋之部分而为痛】

足少阴之筋,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及转筋。

【注 其病足下转筋,及所过而结者皆痛,病在此所过所结者,主癎瘈痉强,亦经筋之为病也。】

足厥阴之筋,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

【注 足厥阴之筋,起于足大指之大敦,循胫股而结于阴器,络诸筋。阴器乃宗筋之会,厥阴主筋,故连络于三阴三阳之筋也,其病乃筋之所过而结者,为痛,为转筋,为阴器不用。】

手太阳之筋,其病小指支肘内锐骨后廉痛。

【注 此筋之所过而结者,为肿,为筋痿也。】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走颈,合手太阳,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

【注 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关冲穴,循腕臂肘臑而上肩颈,其病当所过之处,即支分而为转筋。】

手太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结于鱼后,行寸口外侧,上循臂,结肘中,上臑内廉,入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痛。

手少阴之筋,起于小指之内侧,结于锐骨,上结肘内廉,上入腋。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筋痛。

【注 手少阴之筋,起于手小指侧之少冲间,循肘腋,其病当筋之所过者,为转筋筋痛。】

海论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注 精液补益脑髓,而下流阴股,故髓海有余,则足劲轻健而多力。度,骨度也。髓从骨空,循骨度而上通于脑,故有余则自过其度矣。髓海不足则津液竭,津液者所以濡空窍者也,是以耳为之鸣,目无所见。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故胫酸而懈怠安卧也。】

逆顺肥瘦篇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注 此言手足阴阳之脉,上下外内,逆顺而行,应地之经水也。】

阴阳系日月篇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故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主火,故在上者为阳。

【注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故身半以上,天气主之,身半以下,地气主之。日以应火,月以应水,人秉先天之水火而成此形,故在上者,为阳以应日,在下者,为阴以应月。十日应天之十干,十二月应地之十二支,是以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手之十指,以应十日,人秉天地水火而生,故与天地相参。】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注 岁半以上为阳,而主少阳太阳,岁半以下为阴,而主少阴太阴,犹两仪之分四象也。两阳合明,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此四象而生太少中之三阴三阳也。男生于寅,故始于正月之少阳;女生于申,故始于七月之少阴。阳从左,故左而右;阴从右,故右而左。】

甲主左手之少阳,己主右手之少阳,乙主左手之太阳,戊主右手之太阳,丙主左手之阳明,丁主右手之阳明,此两火并合,故为阳明。庚主右手之少阴,癸主左手之少阴,辛主右手之太阴,壬主左手之太阴。

【注 太阳主日,少阳主火,故两火并合,是为阳明。阳明者,离明之象也。明两作离,故两火并合。两阳合明,是为阳明。手少阴君火主日,手太阴肺金主天,故应手之十指,此阳中有阴也。】

故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

【注 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此阴阳之定位。手经有阴,足经有阳,乃上下之气交。】

本脏篇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注 朱氏曰:爪者筋之余,故肝应爪,视爪之好恶,以知胆之厚薄缓急也。】

五色篇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有部分,用阴和阳,用阳和阴。当明部分,万举万当。能别左右,是谓大道。男女异位,故曰阴阳。

卫气失常篇

皮有部,皮之部输于四末。

【注 卫气行于皮,输于四末,为所主之部。盖卫气出于阳,从头目而下注于手足之五指,故以四末为部也。】

动输篇

黄帝曰:荣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之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岐伯曰: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黄帝曰:善。此所谓如环无端,莫知其纪,此之谓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外踝肥,血多气少则外踝皮坚而厚,血少气多则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外踝瘦无肉。

【注 足少阳经脉之下行者,循膝外廉下辅骨之前,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是以在下皮肤分肉之血气盛,则外踝肥血多则皮坚而厚,血少则皮薄而软。】

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踵跟空,血气皆少则善转筋、踵下痛。

【注 转筋、踵下痛者,血气少而不能荣养筋骨也。】

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手鱼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

【注 手阳明经脉之下行者,循臑臂上入两筋之间,出合谷,故血气盛则手鱼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以寒也。】

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

【注 手少阳经脉之下行者,从肩臑肘臂而上出于手腕,故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盖手少阳之血气,循手表腕,盛则皮缓肉淖,故善于卷握也。多脉者,皮肉瘦而脉络多外见也。】

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

【注 手太阳之脉下行者,循肩臑肘臂而下出于手腕,是以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也。】

百病始生篇

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留而不去传舍于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注 输者,转输血气之经脉,即脏腑之经隧也。脏腑之大络,左右上下,并经而出,布于四末,故邪留于输,则六经不通,四肢之肢节痛也。腰脊乃强者,脏腑之大络,通于督脉之长强也。】

邪客篇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论疾诊尺篇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注 手太阴之脉从指井之少商,过于输,行于经,而入于肘之尺泽。脉外之气血,从手阳明之五里,走尺以上鱼,相逆顺而行也。肘所自寸而下,尺也。手所自尺而上,寸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此诊尺肤以候形身之上下,故与脉候之上下反其诊也。肘前乃手厥阴之曲泽处,肘后乃手少阳之天井处。盖以两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也。夫所谓肘所手所者,谓手臂之背面,臂中掌中鱼上,乃手臂之正面。背面为阳,故候形身之外;正面主阴,故候腰腹肠胃之内。即尺外以候季胁,尺里以候腹中之大义相同也。】

大便赤办,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注 大便赤办者,谓黄赤之间别也。盖中焦泌糟粕,蒸津液,乃化而为血,独行于经隧,命曰荣气;水谷常并居于胃,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济泌别汁而渗入于膀胱。如大便赤办,乃中焦之血与糟粕并下矣。飧泄,大肠虚而不能济泌矣。此肠胃虚泄于下,中焦之汁,不能荣于脉中,故脉小也。若手足温者,得下焦之生气,故泄易已。】

痈疽篇

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注 发于股胫,足少阴之毒也。其状不甚变者,毒附于骨而不外发,故皮肤不甚变,为痈毒之状也。】

发于股阴,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

【注 股阴,足三阴之部分也,以火毒而施于阴部,故名赤施。六者,水之成数。十日者,阴数之终也。】

发于膝,名曰疵痈,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须其柔,乃石之者生。

【注 膝者,筋之会,足少阳之分也。色不变者,色与皮肤相同而不赤也。其状如大痈而色不变者,毒在外内之间也。盖少阳主枢,故其色状如此而为寒热也。如坚石者勿砭石之,石之则死,毒气入于内也。须其柔软而石之者生,毒气出于外也。盖少阳主枢,可内而可外也。】

发于胫,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注 兔乃阴类,发于胫,名曰兔啮者,发于阴胫也。其状赤至骨者。从外而内也,故曰急治之。不治害人,犹言外贼之来害人也。】

发于内踝,名曰走缓,其状痈也,色不变,数石其输,而止其寒热,不死。

【注 夫痈疽之变,有病因于内而毒走于外者,有肿见于外而毒气走于内者,此邪留于脉而不行,故名曰走缓,其状若痈而色不赤也。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趋足心,出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以上腨内,故当数石其输,去其邪而止其寒热。盖足少阴秉先天之水火,故能为寒为热也。】

发于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状大痈,不急治之,百日死。

【注 四淫者,邪气淫于左右之太少也。少阳主初阳之生气,而发于肾脏,太阳乃肾之府,而为诸阳主气,故当急治之,不则阳气伤而百日死矣。】

发于足旁,名曰厉痈,其状不大,初如小指发,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辄益。不治,百日死。

【注 足阳明之脉,起于足大指次指之厉兑,故发于足旁,名曰厉痈。黑者,水之色,不急治之以去其黑,则寒淫而土败矣。】

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注 此足少阴之毒,从内而发于外,故曰脱痈,谓从阴而脱出于阳也。发于足指者,发于足大指也。夫足少阴秉先天之水火,其状赤黑者,水火之淫毒太盛,故为不治之死证。不赤黑者,其毒气少衰,故为不死。如痈肿不衰,急斩去其指,不则毒气注于诸经之络而死矣。】

扁鹊难经

四肢满闭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四肢不收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饮食劳倦,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

足寒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

中湿,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四肢肿重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诸肢节疼痛,身体尩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瞤瞤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寒热

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酸疼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不仁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食禁

时病差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肿。

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背腹满,痛不可忍,名蛟龙病。治之方:

硬糖二、三升。

右一味,日两度服之,吐出如蜥蜴三、五枚,差[硬糖三、五升……差 原本脱,据《金匮》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补。]。

浸淫疮

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浸淫疮,黄连粉主之。

转筋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

中藏经 【汉 华佗】

论脚弱状候不同

人病脚气与气脚有异者,为邪毒从内而注入脚,名曰气脚也;风寒暑湿邪毒之气,从外而入于脚膝,渐传于内者,名曰脚气也。皆以邪夺共正,使人病形顿相类例。其于治疗,亦有上下先后也,故分别于耳目一揆而不察其由,无理致其瘳也。又喜怒忧思寒热毒邪之气,流入肢节,或注于脚膝,其状类诸风历节偏枯臃肿之证,但入其脚膝,谓之气脚也;若从外入足入脏者,谓之脚气也。脚气者,先治内而次治外,实者利之,虚者益之。又病脚气多者,何也?谓人之心肺二经起于手,脾肾肝三经起于足,手则清邪中之,足则浊邪中之。人身之苦者,手足耳,而足则最重者艰苦,故风寒暑湿之气,多中于足,以此脚气病多也。然而得此病者,从渐而生病,但始萌而不悟,悟者不晓,医家不为脚气,将为别疾,治疗不明,因循至大,身居厄矣。本从微起,渐成巨候,流入脏腑,伤于四肢头项腹背,未甚终不能知觉也。时因他而作,或如伤寒,或如中暑,或腹背疼痛,或肢节不仁,或语言错乱,或精神昏昧,或时喘乏,或暴盲聋,或饮食不入,或脏腑不通,或孪急不遂,或舒缓不收,或口眼牵搐,或手足颤掉,种种名状,莫有达者。故使愚俗束手受病,死无告疗,仁者见之,岂不伤哉?今始述本末,略示后学浅深消息。至于醉入房中,饱眠露下,当风取凉,对月贪欢,沐浴未干而熟睡,房室纔罢而冲轩,久立于低湿,久伫于水泾,冒雨而行,侵寒而寝,劳伤汗出,食饮悲生,犯诸所禁,因成疾矣。其于不正之气,中于上则害于头目,害于中则蛊于心腹,形于下则失于腰脚,及于旁则妨于肢节,千状万证,皆属气脚。起于脚膝,乃谓脚气也。形候脉理,亦在详明。其脉浮而弦者起于风,濡而弱者起于湿,洪而数者起于热,迟而濇者起于寒,滑而微者起于虚,牢而坚者起于实。在于上则发于上,在于下则发于下,在于中则发于中。结则因气,散则因忧,紧则因怒,细则因悲。风者汗而愈,湿者温而愈,热则解而愈,寒则熨而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气则流之,忧则宽之,怒则悦之,悲则和之。能通斯方,谓之良医。脚气之病,传于心肝,十死不治。入心则恍惚妄谬,呕吐,食不入,眠不安定,左手寸口脉乍大乍小,乍有乍无者,是也。入肾则腰脚俱肿,小便不通,呻吟不绝,目额皆黑色,时上冲胸腹而喘,其左尺中脉绝者是也。切宜明审矣。

死候

手足爪甲肉黑色者死。

骨绝腰脊痛,肾中重不可反侧,足膝后平者,五日死。

肾绝足肿者,九日死。

筋绝魂惊虚恐,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者,八九日死。

脉诀 【晋 王叔和】

四肢酸疼

滑脉关前热在胸,到关翻胃几千重。更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濇脚酸疼。

死候

足趺趾踵膝如斗,十日须知难保守。手足甲青叫骂多,筋绝九日定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