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四智心品者意云四智是識心相應品故所以論云此轉有漏八七六五識相應品如次而得智雖非識而依識轉識為主故說轉識得又有漏位中智劣識強無漏位中智強識劣為勸有情依智捨識故說轉八識而得此四智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解脫道時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盡未來際相續不斷持無漏種令不失故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菩薩見道初現前位違二執故方得初起後十地中執未斷故有漏等位或有間斷法雲地後與淨第八相依相續盡未來際妙觀察智相應心品生空觀品二乘見位亦得初起此後展轉至無學位或至菩薩解行地終或至上位若非有漏生空或智果無心時皆容現起法空觀品菩薩見位方得初起此後展轉乃至上位若非有漏法空智果或無心時皆容現起成所作智相應心品成佛方得初起而數間斷作意起故此四種性雖皆本有而要熏發方得現行因位漸增佛果圓滿不增不減盡未來際但從種生不熏成種。
鈔皆是真如體相差別者謂涅槃體上三德四德等皆是真如體上無為功德之相差別不同也有為功德四智所攝者有二義故四皆所攝一智用強故二以智名顯故一切種心下約就實及麤相二義以釋四智所攝也言及彼品類者即四念住等是彼心心所家品類故。
▲鈔四所轉得等者准唯識修習位中分二一十地因二轉依果後文分四一能轉道(此有二一能伏道當地前二能斷道即前科所引者是也)二所轉依三所轉捨四所轉得今此當第四所轉得中所生得義也言乃至者超過餘文具足應云云何四智相應心品一大圓鏡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離諸分別所緣行相微細難知不忘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淨離諸雜染純淨圓德現種依持能現能生身土智影無間無斷窮未來際如大圓鏡現眾色像二平等性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恒共相應隨諸有情所樂示現受用身土影像差別妙觀察智不共所依無住涅槃之所建立一味相續窮未來際三妙觀察智相應心品謂此心品善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而轉攝觀無量諸法總持定門及所發心功德珍寶於大眾會能現無邊作用差別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斷一切疑令諸有情皆獲利樂四成所作智相應心品為此心品為欲利樂諸有情故普於十方示現種種變化三業成本願力所應作事如是四智相應心品雖各定有二十二法能變所變種現俱生(二十二法者謂徧行五別境五善十一并四智各隨一心王也)而智用增以智名顯故此四品總攝佛地一切有為功德皆盡。
▲鈔況能生識下即無漏第八識體是生滅依識生智(是增上緣)何非有為帶無漏種子為親因緣能生於智故智有為也。
▲鈔四智攝於三身者論云此四心品雖皆徧能緣一切法而用有異謂鏡智品現自受用身淨土相持無漏種平等智品現他受用身淨土相成所智品能現變化身及土相觀察智品觀察自他功德過失雨大法雨破諸疑網利樂有情百法鈔云大圓鏡智攝自受用身以含持種子親變根身為眾色心總所依故平等性智攝他受用身返因立號觀自他平等現十平等身行相勝故妙觀察智能觀諸法自共相故於淨穢二土說法斷疑最為殊勝二身皆攝若成所作智攝變化身謂即此智偏能成就昔時所作利他願故現三種化身義為勝故今鈔但言自報不言餘二者餘二非實報故或舉勝該劣故。
疏如是義類下問前正明立教中始教有破相立相二義今約所詮辯異何以唯彰立相不說破相耶答此約所說法相明異破相不明法相等異故不說之問頓教中總不說法相唯辯真性何故前疏標云若約所說法相者耶答頓教不說法相故異餘教亦是約法相有無等以明教別耳問頓既不說法相猶廣明不說之義唯辯真性破相始教何不然耶答今准知故但頓教則辯真性破相則唯顯但空如圓覺疏鈔廣有十門。
疏少說法相等者探玄記云不論百法名數又不同小乘亦無多門料揀故云少說法相一切諸法皆是真如隨緣建立故云多說法性所說法相別無自體皆即法性宗意顯性故云性宗廣疏鈔云然大小乘法相所詮法義則末廣本略如俱舍等明起業受果三界六道依正之相甚廣唯識等說六識中二執二障亦廣八識三細所依根本則略其本始二覺三大及真如門乃至一真心源之義渾不分析行相若起信等則於此開章廣辯其六麤障執之義皆略說之起業受果但列名而已由此應成四句一終教即本廣末略二小教及立相始教則末廣本略三頓教中非本非末四圓教中全本全末。
如說五蘊等者即般若經只如心經已廣破之況大部耶。
▲鈔下文云等者即夜摩偈讚品文也彼疏鈔云蘊是世間緣成寂滅即出世間一體說二故云假名淨名不二品說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是也。
▲鈔又云有諍下須彌偈讚品文如前真妄交徹中已釋此中意取生死涅槃皆是從緣俱名法相俱不可得以即法性故。
▲鈔如說心等者即起信論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等言心體離念者論云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彼疏云顯即性故離於妄念顯無不覺法界一相謂在纏出纏恒無二故。
▲鈔華藏世界下即華藏品文彼疏云初句標名次句不壞分量即同真性然上來所引當經皆是圓中同實教一分之義所引他文正是終教能同所同不定殊故所以雙引其文又圭峰圓覺鈔云故無諍論以起信智度寶性等三論皆無諸師諍競之異。
鈔然法性宗下預出引文之體例也言同教中義者以此教經同頓同實今此同實義故至下理事無礙中引本文釋今終教中引他文釋也。
▲鈔故楞伽第一云下即是起信論中無明為因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麤中此經當其後義前偈喻明後偈法合以巨海喻常住識海猛風喻於境界波浪喻前七轉識此中引意者取藏識即是常住顯證第八通如來藏不唯生滅以有常住言故。
▲鈔即起信論文等者本疏云不生不滅是如來藏清淨心因無明風動作三細第八識生滅不相離故故云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如合謂生滅之心心之生滅無二相故真如全體動故心與生滅非異而恒不變真性故與生滅非一則第八識中已含動靜(三細即第八識內三分也)又依楞伽經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此二和合為阿賴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等。
▲鈔廣如問明品辯者散在此品上下之文說爾。
鈔廣如前說者即前十段引經諸論附出也然准佛性論說除五失生五德故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一下劣心不發菩提心故知有佛性能起正懃心故二慢心謂我有佛性他無佛性故知皆有佛性能生敬慕心故三妄起二執迷二空故知有佛性能生真般若故四由法執妄見真諦故知有佛性能生俗智顯實智故五由我執妄見彼此故知有佛性能生大悲心乃至故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故唯以一佛乘化之。
鈔楞伽經云者即第四經具云大慧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徧興造一切趣生乃至云為無始惡習所熏名為藏識等問明品鈔說如來藏性為無始根本無明虗偽惡習所熏成第八藏識。
▲鈔又云如來藏下即第四經具云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槃因大慧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十忍品鈔云七識念念生滅無常當起即謝如河流轉自體無成故不受苦樂既非染依亦非無漏涅槃依矣其如來藏真常普徧而在六道迷此能隨緣成事受苦樂果與七識俱名為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故七識依此而得生滅云若生若滅此明如來藏即是真如隨緣受苦樂等。
▲鈔起信亦云下彼疏云真隨妄轉也以淨心不能自動要因無明之風動也。
▲鈔而疏云但是下意明眾生但是真如隨緣成立是故眾生皆有佛性則復成一性之義。
▲鈔對上始教下遮妄解也以法相說法性宗中但有隨緣無不變義故此遮也教義問云真如既云常法云何說得隨熏起滅如何復說為凝然常答既云真如常固非如言所謂常也何者聖說真如為凝然者此隨緣作諸法時不失自體故說為常則不異之常名不思議常非謂不作諸法如情所謂之凝然也乃離諸情執故經云難可了知。
▲鈔由不變下略釋何者下廣釋謂若乃至真如隨緣釋由不變故始能隨緣若不乃至何成不變釋由隨緣故方能不變是以下總結故勝鬘下引證可知問真隨緣時為動不動若動應是箇物復有方所故涅槃說常法無處住故又圓覺經云岸實不移等若不動而不違他緣故名隨緣則應如虗空頑凝不能隨轉海水金性等喻云何似耶答動與不動猶兩頭語設雙存二義難免相違或俱非兩邊寧逃戲論問畢竟如何答圓成真理非凡境故玄極則名言不及見異則展轉無窮故圓覺經云虗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
鈔三性空有等者依他徧計皆空不但空徧計即空有不同言空即圓成者問法相真如離有離無此何空即圓成耶答此依他無自性即第一義空事即理故為無礙理更無二體是故相融則不異緣生有之空非斷空也。
▲鈔此中無性即無徧計者別釋疏中無性二字能無即圓成空義所無即徧計性由依他上有徧計性依他不空今依他上無徧計性故依他即空矣不同法相但空徧計不空依他也。
▲鈔法性宗中等者攝論云阿毗達磨修多羅中世尊說法有三種一染污分二清淨分三染污清淨分依何義說此三分於依他性中分別性為染污分真實性為清淨分依他性為染污清淨分依此義說三分釋論云阿毗達磨修多羅中說分別性以煩惱為性真實性以清淨分為性依他性由具兩分以二性為性故說法有三種一煩惱為分二清淨為分三二法為分依此義故作此說也賢首釋云此上論文明真該妄末無不稱真妄徹真源體無不寂真妄交徹二分雙融。
▲鈔故密嚴下引證名相二俱遣者證遍計依他皆無性也名相妄境既遣分別妄情自息正智能遣還冥第一圓成故云是為第一義空即圓成真性也。
▲鈔一因緣下如因緣所生一色法當情現故遍計即空如幻故依他但有假名逈超空假故圓成中道如略鈔第二說又空即假假即空空即中中即空假即空空即假假即中中即假中即空空即中中即假假即中空即假中假中即空假即空中空中即假中即空假空假即中三一無礙存亡互攝如一緣生色法如是甚深情執安寄故非妄想洞然通解故非無記無念而知知而無念萬法皆然三性圓融觀行可以留神。
疏一理齊平等者問既分生佛不同何名平等答不分生佛言誰平等界者性義生佛同一性故問若云性者何說生佛答離生佛外說有何性問何故不得分義名界答假是分義名界亦無增減如東方虗空為生界西方虗空為佛界雖分齊各別皆無邊際設東方更行極多劫數亦不可言西方虗空增多也東方虗空減少也假使無量勝神通者各無量劫飛行虗空求空邊際終不可盡非以不盡不名遊行非以遊行令其得際勝神通者如佛飛行如化生已過之空如所化得作佛者未到之空如未作佛者雖不住過虗空亦不說已過之空增多未到之空減少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立一分無性有情守眾生界妨難極多。
鈔不增不減經等者彼經云舍利弗問佛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生死此眾生聚為有增減為無增減此義甚深若人問我當云何答佛言大邪見者所謂見眾生界增見眾生界減以是見故生盲無目是故長夜妄行邪道於現在世墮諸惡趣舍利弗大嶮難者所謂取眾生界增減堅著妄執於未來世墮諸惡趣。
▲言大般若經者通指八部般若文殊般若云假使一佛住世如是無量諸佛各度無量眾生皆入涅槃而眾生界亦不增減何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而言等者等餘經也十行品云菩薩不著多眾生捨一眾生不增眾生界不減眾生界何以故菩薩深入眾生界如法界眾生界無二無二法中無增無減何以故菩薩了一切法法界無二故。
鈔疏第一義空下大科分二。
初束義總明(二)
初標科通難(疏第)後引文釋義(二)
初引二文(二)
初仁王(二)
初俱有相即問(故仁) 後俱無相即答(佛言)
後涅槃(二)
初詳問略答(涅槃) 後問略答詳(佛言)
後對前辨異(三)
初標(以上)二釋(三)
初所對八諦(前教) 二能對二經(今此)三結斷其意(二)
初結斷(斯則)後引文證(三)
初引昔人雙結二經意(故昔) 二引生公別成涅槃(生公) 三引梁論斥法相失意(梁論)
三會(然法)
後按文銷釋(二)
初四句明二諦(二)
初二句二諦不即(然疏)後二句二諦不離(二)
初影略釋(真非) 後不壞相釋(而不)
後二句明中道(三)
初躡前標揀(疏雖)二依文廣釋(五)
初指文所憑(此即)二正銷疏文(二)
初難空不斷(二)
初正釋本義(且約) 後別揀法相(不同)
後雖有不常(雖有)
三引論為證(故中) 四結顯中道(非斷) 五揀別法相(若成)
三結顯文義(二)
初顯結(上則) 後反結(若其)
鈔仁王經等者羅什所譯第一義諦下乃至智不應二者以智難諦既有真俗二智諦不應一次若言有者智不應一者智既是一諦不應二一諦二諦之義其事云何或可一智二智之義其事云何以約二諦俱有故相違也。
▲鈔佛言下以二諦俱無故相即也謂汝我相分即有二諦二智第一義中有世諦也說聽皆無即是一諦一智第一義中無世諦也故云即為一義二義偈云下有四偈初偈雙標真俗(初句標真無相為真故次句揀自他因緣以真本無相非因緣故三句標俗因緣為俗是本有故四句揀非外道自性等及梵王等緣作也)第二偈釋成真俗(上半釋成真諦本無上句釋成無自無他作下句釋成無相下半釋成俗諦本有言諸有者略唯三有廣則二十五有又即一切有為諸法也此因緣自爾有故云本有法言三假者下踈云假有三種一因成假二相續假三相待假因成有二一五蘊和合假名某甲則入生空二陰亦因緣而有則入法空言相續者前陰滅後陰續生念念相續假而非實言相待假者待非眾生以說眾生等又或云三假者即名假法假受假彼注云名假如響法假如幻受假如夢今意云但三假集故因緣本有俗諦之法非自性我作亦非梵王等作即因緣假相自爾而有也)第三偈釋成一諦二諦義(初句有相世俗無相第一義本自二故即約法說二次句約喻說二如牛二角相待而立第三句約智為一第四句約境為二或第三句釋成一諦既相待立豈定二耶第四句釋成二諦常無二不礙常二故云二諦常不即耶)第四偈結成一諦二諦之義(初句結成一諦約智為一故次句結成二諦約境常二故第三句融於境智通達一諦二諦無二真入第一義也)。
鈔涅槃經下言所說世諦等者此牒總徵次前佛說中智總知世諦上智別知無量(彼踈中知真實如來藏恒河沙佛法)世尊下正申難也難意云如其相有即是一諦何有二諦如其相無將非如來前文但虗妄說有二諦耶佛言善男子世諦者即第一諦者彼疏云以相即故互得相有言世尊若爾下總徵也既二相即便無二諦佛言有善下總明有二也若隨言說下別顯二相先標列二名善男子下廣釋二相言五陰和合者謂凡夫隨名取相釋上世人所知淺近即上世法是名世諦若解五陰法無某甲名字又推一一陰中皆無某甲名字一陰若有某甲名字餘四何無若皆有者應五箇某甲名字即如其體性知解離五陰法亦無某甲名字假合強立故此即如稱其性相而知之釋上出世人所知深遠即上出世法名第一義諦矣言某甲者亦名字也祖庭事苑云某如甘在木上指其實也然猶未足以定其名甲次第之言故云某甲也言名字者淨名集義鈔云俗說父母立名朋友立字名以定體字以表德言陰者十藏鈔云陰者覆義圭峰云覆真理故言第一義諦者即歎勝之名理法微妙名為第一深有所以名之為義義實名諦。
▲鈔對前二論者即唯識喻伽二論也。
▲鈔涅槃本唯一諦者以上總答云世諦即第一義故唯一諦解惑分二者出世人達解名第一義諦世人惑倒名為世諦。
▲鈔斯則二而不二者斷仁王意不二而二者斷涅槃意一二自在為真二諦者雙斷二經結成無礙也或可此中有四句義初二句可知言一二自在者若亦一亦二為自在即第三句非一非二為自在即第四句遮過具德四句融通可知。
▲鈔昔人云下證前雙斷二經之意也二諦並故二非雙故不二證斷仁王經也未曾各故不二恒乖故而二證斷涅槃意也。
▲鈔是非相待下如前出世人知解為是世人倒惑為非相待故有真諦俗諦名生言一諦為真者以前云世諦即第一義諦故一諦為真也言二言成權者是非相待非權而何有本云四言成權即指法相四真四俗為權也然今順涅槃意不及二字。
鈔梁論下斥法相失意也以彼宗八諦區分真俗別執者皆由智障覆故論意云由所知障覆所知境令智不生甚於盲瞑都無所識既其真俗別執豈為識真俗耶。
▲鈔然法相下會也問上引梁論豈法相不見此文理准法苑亦云二諦不定同定異此云何通故此會也意云法相專務分析使法相昭彰故法性不無分析務在融通使不生局見故又法相豈令生局見耶法性一向不分析耶乍觀則文同水火審推乃義符膠漆何者如其不委分析何以明法相不混然融通何以袪法執融則融於分析析則析於融通非唯不互相違抑亦遞相成立不爾聖人設化本欲利根豈所說法互為矛盾此則各據一趣入之義門但冀通玄理應勿生偏滯也。
鈔真妄俱空下以此科正辯二諦空有即離別今初二句疏文正辯二諦空有別義也此中有三宗之義不同此真妄俱空一句即性宗義釋疏二句以為能別非獨下二句所別二宗義空宗則真空妄有以上仁王及次下中論智論皆明俗有真空故言妄空真有者法相宗義也以初俗則空後三俗及四真皆有故今云真妄俱空則二諦空有與餘宗別也。
▲鈔真非俗外下釋疏中次二句文明二諦即離別中即義也其中有二例釋初約義齊故影略以明之二則下約義不齊不壞相以釋也以妄必真無自性故即俗可言真也如說波即濕亦有真非妄即真如不變也有濕非波即靜水故佛已證故者上約法釋此約人說以佛所證之真不可言即妄也但言下成前引證可知。
鈔由上二諦下躡前二諦略標法性宗中道以揀法相中道亦應名中道別也。
▲鈔且約空為真諦下以二諦多門故云且約。
▲鈔不同始教如龜毛等者此揀法相妄空義以彼說徧計情執此一如龜毛兔角是以為空依他似有此性不空今以依他有法因緣無性即空空即圓成而不壞因緣故雖空不斷為即俗之真故揀不同彼也言若有定是有下更以境對心明之影取前段若空定謂是空便墮斷見。
▲鈔中論下引證雙證上即有之空即空之有及以境對心之義也。
▲鈔非斷非當下結成中道可知(已上皆釋上標中不斷不常四字也)。
▲鈔若滅故下揀別法相釋上標中中道妙旨不唯約事八字也。
▲鈔上則下順結也言不壞有無而離有無者即結上釋中即有之空雖空而不斷即空之有此有非常等文也言有之與無非一非異者結上非斷非常即中道之文也餘文可知。
鈔以性滅為滅等者謂所相有為諸法體性當體即滅非謂真如體性即滅也以有為法體性即滅方歸真性揀別法相有為法前生後滅今以全性隨緣成萬法時即生即滅以全無自性故言不為愚者說者以滅義甚深故無智之人難生信解恐謗法墮惡道故。
▲鈔淨名云下即菩薩品彌勒章文也言三世皆空下鈔詞明生等皆無定相會三世相即歸性空也。
▲鈔故起信論云下但取四相俱時而有一句證成四相同時也彼疏云若至心源得於無念則能遍知一切眾生一心動轉自相差別以一切眾生皆同本自無念故又四相中各即無念故云以無念等故所覺四相本來無起待何而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一心所成無有前後離淨心外無別自體無自體故本來平等同一本覺然本覺者如夢四相唯一淨心無有體性可辯前後說言俱有且為融其前後則同時亦假施設是故不唯諸惑四相同時一剎那中四相皆爾。
▲鈔所相法體者一切有為法也此有為法無自性故隨法性而融通也言能相之相者生住異滅此能相於有為法上有生滅等相有為法既隨法性融通故能相生滅之相亦即生即滅無礙也。
鈔疏緣境斷惑等者易處大科難處略科大分為二。
初總出教意(疏緣)二消釋疏文分(二)
初總科兩段(而疏)二別釋分為(三)
初影出緣境(今初)二依文斷惑分(二)
初不二而二(二)
初牒定能所(若約)二方釋兩義(二)
初不二(今且) 後而二(無二)
後二而不二(二而)
三別明證理(二)
初順明(二)
初惑即能證(照惑) 後智即所證(言照)
後反顯(非智)
鈔故十地經云下以斷惑之義稱難故先出教意也經文正顯證智唯據甚深緣性不可說義故皆非三時也言此智漏盡下且就見道智斷惑分為三時如燈焰非唯初唯中唯後燋炷一一推徵三皆不斷已上經則約性故不斷如燈焰初中後總取方能燋炷前中後取故三時總取方說能斷已上論文則約相故斷大品云菩薩非初心得菩提亦不離初心後心亦爾而得菩提譬如燃燈非初焰燋炷亦不離初焰後焰亦爾而炷實燋龍樹判云佛以甚深因緣答涅槃二十亦云五陰雖念念滅而有修道如燈雖念念滅而有光明故上經論皆顯性相無礙無斷之斷大意可知。
▲鈔而疏有二節下疏雖有一節約鈔釋中影出一義以對前始教中三義故今科為三節也。
▲鈔若約緣境下真體無二故不二不礙能緣所緣故云而二又雙照真俗無礙境復有即真即俗雙照中道之智及非真非俗雙遮中道之智遮照亦復無礙故又總上之心境不同云二其性無殊云不二如是緣境即是名證如也。
▲鈔若約斷惑不二而二下性不礙相也。
▲鈔二而不二說為內證下相不礙性也寂照以此段屬證理者非也此正明斷惑故以性宗斷惑有斷而不斷(當二而不二也)不斷而斷方名斷也具兩句故故前引經論有三時斷三時不斷方名為斷也問若是斷惑何有內證之言答以此中能合所故惑即如故方為真斷若能不合所惑不即如非真能斷故以內證釋真斷也何獨斷惑前緣境中亦具內證若不內證非真緣境思之言能合所故惑即如故者有二師釋寂照等云上句釋二而字下句釋不二字若助正云二句合釋二而不二也上句能及下句惑即名為二上句所及下句如唯是一性故名不二二釋隨取若約惑智對說後釋近宗。
鈔疏照惑本無下第三別明證理指玄以此段科為別明二而不二非證理者對前相宗三義義不足也問既明證理何言照惑無本耶答此中鈔說智有二能一能斷惑二能證理上說斷惑今明證理以上字為初節今字為後節明文若斯無勞異執又照惑無本豈非證理耶然有本云二智各有二能即真俗二智或權實二智也言尋此妄惑都無根本者惑自無本故無住體上自有本智能知此為能斷智之本體也言非內非外者即淨名優波離章意也彼云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等言三世推求下梵行品意彼云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等言從無住本等者淨名經云善不善法孰為本曰身為本乃至顛倒想孰為本曰無住為本又問無住孰為本曰無住即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言惑體智體無二體者惑既以無住為本無住即實相異名故與能斷無分別智其體不異也。
鈔疏照體無自下能證即所證也言即此智體下起信論意也論云依本覺故說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乃至云無復始本之異等言若以下揀法相宗能證所證不即也能證有為所證無為既分能所非證如矣。
▲鈔即迴向經文者彼疏鈔云自有三意一約如體性空智外無如智體性空如外無智二如智一味同一真體安得智外有如耶三約事事無礙舉一全收謂佛智稱真收法界盡差別之事皆隨理在佛智中所證如寧在智外此約相入門又佛智即一切一切即佛智相即門也上二約理事無礙後一約事事無礙全約如理舉一全收即第二如智一味同真體義也。
▲言更有文云下亦迴向品文彼疏云一約離相能證相離不能證於佛境所證體空故無少法與能證智同止冥契無二故故楞伽云遠離覺所覺二約體融佛即法界不應以法界更證法界故文殊問經云若以法界證法界則是諍競如智一體如外無少智為能證智外無少如為所證故無可同止影公中論疏云法性不並真賢聖無異道即斯意也。
▲言如斯斷證下總結揀也緣境之義亦應結揀但言略爾又但能如前緣境即能如前斷惑若能如前斷惑即能如斯證理上之三義鼎之三足不可缺也。
鈔世出世智者有漏始覺地前名世間智無漏始覺地上名出世智又根本智名出世智契真體故後得智名世(智達俗諦故已上)根後二智單就始覺說也。
▲鈔始謂始覺下雙就本始說本覺即上如來藏始覺即上二智有以始覺為世智本覺為世出智者非也本覺即所證故言始覺修生義同無常者據其修生義邊且許同於無常其實豈是無常耶故次云今以始同本等如鏡新明合舊明豈有能以合之二體此中即義亦無能所但義分之遮彼異解故復言即。
▲鈔恐人謂言下遮法相釋也以彼宗立三常義莊嚴論云常有三種一本性常(即凝然常)謂自性身本來常住故二不斷常謂受用身恒受法樂無間斷故三相續常謂變化身沒已復現化無盡故今遮之也。
▲鈔淨名經弟子品云佛身無為不墮諸數者彼疏云有為之身四相所遷數也兜率偈疏云數有二種一數量二色心有為皆名為數佛身無生離生滅相常也言以訶阿難者以阿難晨朝持鉢於婆羅門下立維摩問其故答曰世尊身有小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時維摩詰言止止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當有何疾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麤言等天台云無病言病增謗也德圓言減損謗也佛身無生應物現生有身則有病小乘執實故言謗也大乘知應故非謗也豈復離此現疾別有不謗法身哉。
▲鈔若體外有智下體謂法身真體智謂自報實智鈔涅槃第二下彼疏云初勸愚人一切莫說良以愚人心未見法言多謬失是故勸其一切莫說次教莫著唯當自責我今愚癡勸捨解心如來正法不可思議教生信心是故下結勸莫說是如來身不可思議故不應定說有為無為若正見下勸智者定說無為以理正勸何以故下先問後答由說無為令人正解起修趣向名生善法佛身無為而無不為雖現身雲而不墮諸數即無為義為遮是有為云定無為無為之義甚深(若見無為是可得者中間相分亦是有為)如斯果德堪趣向故名生善法不說有為令人捨謗不墮三惡名生憐慜言如彼女人者以前經有喻云譬如貧女無有居家救護之者加復病苦飢渴所逼遊行乞丐止他客舍寄生一子是客主馳逐令去其產未久携抱是兒欲至他國於其中路遇惡風雨襄苦並至多為蚤虱蜂螫毒蟲之所唼食經於恒河抱兒而渡其水漂溺而不放捨於是母子遂共俱沒如是女人慈念功德命終之後生於梵天即接今所引善男子欲護正法等文也今此以法合於喻也先舉喻善男子下合言以說如來下法說如彼下喻明何以下顯護法相如是之人下得果自然前經云慈念功德命終之後生於梵天(以慈悲喜捨名四梵行此當慈故)本無求梵天之心名曰自然又心地觀經說是女人以慈善根力故生色究竟作大梵王當知慈心功德廣大應善修學言乃至云者中間經云文殊師利如人遠行中路疲極寄止他舍臥寐之中其室忽然大火卒起即時驚寐尋計思惟我於今者定死無疑具慚愧故以衣纏身即便命終生忉利天從是已後滿八十返作大梵王滿百千世生於人中為轉輪王是人不復生三惡趣展轉常生安樂之處以是緣故文殊師利若善男子有慚愧者不應觀佛同於諸行文殊師利外道邪見下與鈔引同彼疏云此教勸文有二對一邪正對(有慚愧者是正外道是邪故)二持犯對(持戒比丘下是持若言如來乃至死入地獄如人自處於己舍宅犯也)三止言對(如來真實是無為不應言是有為也)經次後云汝從今日於生死中應捨無知求於正智當知如來即是無為(踈云結勸令捨邪心)鈔諸經皆有下無上依經云若計諸行無常是名斷見若計涅槃常住是名常見勝鬘經云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涅槃常是常見等言餘義至下當明者常無常義具足兩重四句至下自明。
鈔但諸經中一向辯真性處者此賢首清涼正立唯此義爾所以異天台等師而圓覺疏鈔多明不落三時五時指圓覺等二十餘部經為頓教此約化儀目化法乃圭山之意學者不可不審。
▲鈔亦無八識下則無如始教所說謂八識自性謂自證分尚無差別況心所變現相分等豈當有耶相應分位固不在言。
▲鈔心生下起信論文也彼疏云真心隨緣故生妄境亦生若無明滅境界隨滅諸識分別皆滅無餘故云心滅則種種法滅此即無如終教所說真妄和合八識及諸境界差別之相也。
▲鈔故起信論下彼疏云如依病眼妄說空華若離下應疑云何以得知因妄念生釋云以諸聖人離妄念故既無此境即驗此境定從妄生又若此境非妄所作定實有者聖人不見應是迷倒凡夫既見應是覺悟如不見空華誰是病眼是故下結真離妄是所執本空故真心不動故由一切諸法皆即真如非音聲之所說非如文句之所詮言語路絕表非聞慧境也非意言分別故心行處滅非思慧境畢竟下非修慧境體遍染淨而恒無二所以得無二者以在緣時始終不改變所以在有為中得不變異者以不同有為可破壞故此則在染不破治道不壞唯是一心結歸法體唯正智相應故上來離言說下離偽名真畢竟下離異相名如故云故名真如也言以一切言說下明言教非實不可如言取也言但隨下釋成無實所以上云離名字相何故復立此真如名釋曰假無實也。
音釋
嶮
(虗儉切嶮巇也)。
膠
(音交)。
漆
(音七)。
析
(音昔分也)。
袪
(去居切[袖-由+良]却)。
抑
(於陟切損也按也)。
丐
(音葢)。
襄
(音廂襄水也)。
蚤
(音早)。
虱
(音瑟)。
螫
(施隻切蟲行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