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新型工业化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
14464600000006

第6章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新型工业化战略选择的理论概述(1)

(一)新型工业化及其发展道路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依靠科技进步、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的新型工业化具有鲜明的特征。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我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及其特征具备五新。新在反映时代特征采用先进技术方面;新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新在开发人力资源拓宽就业渠道方面;新在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方面;新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方面。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定义、内涵、问题等有诸多方面,有许多相同、相近、甚至统一的认识。

许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做了如下解释:

1.新型工业化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工业化

信息化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信息智能工具能强化技术创新实践中的信息处理绩效,优化现代生产过程的控制、流动过程的控制和金融资本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大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正是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这种高辐射性、高倍增性和高带动性,为我国建立强大的民族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条件。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发展之路的新特点。为此,一方面要推进信息产业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争取在应用软件的开发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进而用应用软件的开发带动操作系统的软件的开发,用软件的开发带动硬件的建设,进一步带动工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推进产业信息化,特别是制造业信息化,用先进的工业智能技术和自动化技术,武装重大装备生产体系、运输设备制造体系和能源与基础化学工业体系,加速实现工业化。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技术产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科学化、工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的转变。

2.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发达的必由之路。但以往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所引发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注定了中国不能走以大量消耗资源包括能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标志着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即由过去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战略转向效益型和集约型的新工业发展战略。而实施这一新工业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和在工农业实践中有利于环保、节能的先进适用技术,并“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方式由原先以物质和能量的高消耗、低产出和排放大量废弃物为特征的传统生产工艺转向低消耗、高产出和废弃物还原利用的生态工艺,进而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由资源攫取型向深层次的资源再生型转移,大力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率,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优化经济结构,形成全新的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以确保“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良性循环,走一条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增长之路。

3.新型工业化是能够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大致经历了要素驱动阶段、资本驱动阶段和技术驱动阶段。今天,经济科技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取代资本要素上升到首要位置。我国要走一条“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就必须要实施好人才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机制,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大力提升主体生产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增强人力资源各梯度之间的衔接和连动,实现各类人才的最佳配置。同时还要依据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基本国情,在工业化进程中,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既能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又能解除信息化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障碍,有利于就业和劳动者福利的增加。这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最实际的选择。

(二)实施新型工业发展战略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依据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走经济建设新路子的根本指导方针,就是在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根据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要求和有利条件作出的科学选择。

对于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依据,不论是从我们党、我们国家层面上讲,还是各级政府、专家学者方面而言,都有比较统一的认识。

1.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总结国内外工业化经验教训后作出的重大决策

发达国家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虽然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都是以资源的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同时,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注重机械化、自动化,出现过严重失业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我们一直探索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推进工业化、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同保护资源、环境和生态之间产生了越来越尖锐的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既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也要认真总结和汲取我国以往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高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不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使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开始进入信息化和智能自动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和资金技术流动加快,各国经济和市场进一步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特别是信息化以世界为舞台,导致了信息、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党中央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作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定,充分说明我们党能够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3.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当代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全世界进行智力、技术和资金的交换过程。它是建立在工业化目标完成后的新的背景上的,即是依托知识经济为其发展座标的。第一次现代化是在欧洲工业革命时期所形成的。以工业化为主要目标,即往往以人均GDP、工业增加值比重、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城市人口比例等为参照系的。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发端于20世纪80、90年代,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高度信息化基础上的,即建立在以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基础上的。它已改变了人类第一次现代化的评估目标,更多地以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作为评估目标。当然,工业化和信息化,人类的两次现代化目标不是对立的,两者是紧密相联的,没有工业化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有信息化技术的产生。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心是不一样的。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新一轮的现代化浪潮,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不可能依靠照搬发达国家的某种模式和理念就可以解决问题,需要我们对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和基本走向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应当承认,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还面临着双重的差距。

从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来看,我国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内部技术含量较低的状况。从产业内部的技术含量来看,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差距。对于第一产业而言,由于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的限制,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并且在农业内部,优质的经济作物比重偏低,畜牧业、渔业、林业比重偏低。对于第二产业而言,现在我国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在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主要支柱性产业中,关键技术比国际先进水平落后5~10年以上,有的行业落后20~30年。对于第三产业而言,我国的第三产业不仅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要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而且在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中,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状态,一些传统的餐饮、零售等服务行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一些与市场经济关系密切、知识含量较高的行业,如金融、保险、证券、咨询、法律等却刚刚起步或者说发展还不成熟,这就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扩大开放和吸引外资、技术、人才的工作,乃至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看,一般是经历了工业化或者说第一次现代化的过程后,再向第二次现代化也就是信息化冲击。一般而言,工业化是基础,信息化是对工业化的超越,两者的实现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环境。但在中国两者的发展又出现特殊而复杂的状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都集中降临在中国。应当说中国的高科技还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从总体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对而言,我国的第二次现代化的一些增长指数反而要超过第一次现代化在国际上的排名。国际上对第二次现代化的评估一般有四大类指标:知识创新指标。具体指知识创新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等;知识传播指标。具体指中学和大学普及率、电视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等;知识应用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具体指城镇人口比例、医疗服务、婴儿存活率、人均能源消费等;知识应用指标(经济质量指标)。具体指人均GDP、人均购买力、物质产业增加值比重等。

在新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应选择一条什么样的战略取向,专家学者们认为有三条:继续进行第一次现代化,等到我们具备较强的物质基础后,再考虑进行第二次现代化;屏弃我们正在进行的第一次现代化,全面实施知识经济战略,直接与发达国家的第二次现代化接轨;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齐头并进,以第二次现代化带动第一次现代化。

对于第一条道路来说,如果我们只注重本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建设,就可能脱离世界的高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化革命的大潮,不利于我们参与国际经济交往和合作,并有可能在经济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得更大。对于第二条道路来说,如果失去工业化的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就只能是空中楼阁,最终难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目标。

权衡利弊,第三条道路才是我们目前明智的选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只有建立强大的工业化体系,才能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得以提升。同时在当代,中国只有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网络化的大趋势,努力在高新技术和知识创新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工业化任务,并能在信息技术等高技术方面尽可能地与世界发达国家保持同步,这对中国实现第二次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由此可见,只有坚定不移地实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才能够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跨越之路。这一条道路也正是十六大报告中所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也正是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才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因中国工业化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又面临着实现信息化的使命,我们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才是明智的选择。

4.实施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得出的正确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