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4
14412000000158

第158章 工政四河防三(4)

籌河論上

宗源瀚

光緒十三年八月十三夜。河南鄭州下汛石橋決口。於是朝野上下。無不皇皇以不能塞決為憂。竊以為此不足憂也。前明河防。被大害興大役者五十餘。我 朝二百餘年。東南兩河。除平漫不計外。奪溜大工亦三十九次。未有不能塞者。咸豐五年。銅瓦廂決口。時值用兵。無暇興大役。且欲試行北流。工遂未舉。非不能塞也。豫河之工。在北岸難。在南岸易。南岸口門水深溜急者難。口門水不甚深者易。康熙六十年之馬營口。乾隆四十六年之青龍岡。工閱三年而後成。青龍岡以徙隄徙城。用帑至二千萬。嘉慶八年之衡家樓。廿四年之馬營壩。雖皆秋決春塞。然一則用帑千萬。一則用料至二萬數千垛。至今談者變色。皆北岸也。若南岸則不至乎是。南岸如乾隆四十三年。祥符儀封五挫於垂成。道光二十三年。中牟九堡將合時亦連失五占。然一則口門水深十一丈。一則口門水深九丈也。且初工雖未就。而守其已築之壩。至次冬旋合。此外南岸之工。如中牟楊橋考城五堡。張家油房。睢州二堡五堡十三堡。儀封三堡。祥符三十一堡。或不三月或不兩月。其棘手者亦僅至次年正二月迄工。今鄭工居南岸。文成阿桂奏議云。滎澤鄭州距廣武山甚近。土性高堅。聞決口以後。水平溜緩。非甚難措手之工也。豈有不能合龍之理。故曰不足憂也。雖然。有可憂者。口門太巨。興工太遲。集料太艱。 本朝三十九次大工。與文襄靳輔連塞南河二十一口。口門或數十丈或一二百丈。未聞有五六百丈之事。最大者。乾隆中中牟楊橋。嘉慶中武陟馬營壩。道光中中牟九堡。亦僅三百餘丈耳。若南河雲梯關外陳家埔馬港口。隄卑防懈。迥異內地。馬港口稱七百丈。然近海溜緩。且過水亦祗三百餘丈而止。今鄭工乃至五百五十餘丈。創巨痛深。其由來殆非一日。自來霜降水弱。大工聿興。極遲冬十月十一月。今十二月中旬始定計。正月初閒始築東壩。距清明桃汛不足兩月。工則繁。時則迫矣。料為塞決之大需。猶用兵之必先籌餉。未有無芻糧而能用士卒以制勝者。乾隆三十一年。銅沛廳韓家堂漫口。   特旨囗豫撫將存工料物由黃河運用。即徐屬大工辦料。亦必擇上游銅沛蕭碭豐可以順流運送者。乾隆三十九年。清河老壩口之決。甫報三十餘丈。即奉   旨恐江南所產之料不敷。囗豫東兩省。豫備蓋於其先事。以計慮周密。惟恐其或滯也。嘉慶四年。南河邵家壩漫口。吳總河璥疏言。堵工首在料物應手。始能一氣呵成。近工多係災區。下游又不通水路。遠處搜買。運費倍增。一垛需數垛之價。來路愈遠。到工愈緩。一遇陰雨泥濘。更多遲滯。料販刁詐成習。遠者固以挽運昂價。近者亦或囤積居奇。委員於本工設廠招收之外。又於豫東連界分設數廠。俾料戶有各路牽制。不致逞其壟斷。又因民之不信官也。奏明另加幫價。照民閒時值交易。大張曉示公平現價。委員發銀領辦。仍設法令地方道縣。勸令馴善之戶。先辦若干以為之倡。遠近民人目睹其利。始輦運以來。漸次雲集。蓋於其既事。又多方計畫。惟恐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凡所以為絕大之工。急待之料。不如是。不足以集吾事也。近年山東派州縣辦料已成弊政。非不發款也。而先料而後銀。輾轉詳稟。姑無論其艱耗之累官何如。試問州縣豈能墊。豈肯墊。遂亦以先料後銀之術施之於民。夫上司施之於州縣。雖後猶有囗也。州縣施之於民。曰後則竟無囗矣。非必官盡入橐也。轉發有紳董保長。官曰吾以丁役轉運。待次候時。領費兌價各耗若干。紳保亦曰。吾以催集彙總。分設公所。領費兌價又各耗若干。加之以延欠侵挪。而億萬人區區之微價。尚能到茅簷蔀屋中乎。且也持養命之料。易無囗之價。而猶必自備舟車牛騾。喘汗飢疲。送之縣城。挽之工次。其中苛索勒詐。廢時輟業。弊害不可勝言。派一縣辦而一縣騷然。派通省辦而通省騷然也。今河南乃效法山東。於工之初起奏內。已明言迭搶奇險。陳料已空。旱潦不時。新料短少。而曰攤派六十州縣。嚴定功過。勒限購運。夏邑等縣推波助浪。又於派料之外。用兵差例派車。道路洶洶。遂至圍署傷官。而民亦槍斃。傳聞竟有焚料以自囗者。九月已備興工。而十一月奏言正料尚不足十分之一。今年正月東壩儲料。尚祗一千七百垛。料愈短而工愈延。工愈延而合龍之期愈杳。所謂欲速反遲。似省而費矣。九月十一日  諭旨。即著部庫先撥銀二百萬兩仍續籌的款源源接濟未到以前准由司庫提款應用飭令趕集料物乘霜清水落之日節節進占。 廟堂之謨。同符   祖武。  聖明在上。知必先有銀而後可以辦料也。乃不一律發款採買。而派州縣辦料。慮民閒之少料乎。州縣豈能為無米之炊。慮公平收買之昂價乎。嘉慶十一年。欽奉   硃諭。河工至要民命攸關總不必存惜費之見。十二年。南河以工料增昂。臚款奏定照例價加增。仍聲明設遇漫口大工。事非恆有。准臨時據實陳奏。是以十一年郭家房及王營減壩。十三年馬港口。十六年李家樓諸工。均奏准確按時價加增採辦。工程緊急。祗求料物應手。不能再計價值。況豫省向有奏明例外幫價攤征攤捐歸款之案。皆見於總河吳璥之奏疏。雖攤征攤捐。亦不能無弊。然較之令州縣張空弮以迫取於民。猶為彼善於此。且州縣雖受勒迫。終亦必昂其值。似節而仍濫也。州縣亦非人人不可辦料。惟先料後銀。與領銀辦料。一轉移閒。而利鈍迥別。價不吝而料大來。料大來而價必落。善持籌者無濫費。似寬而仍嚴也。杜浮冒在任忠信。豈在吝出納乎。觀李薛兩星使合疏之詞曰。州縣既無鉅款。民力亦虞不堪。艱迫情形。盡此二語矣。夫使民疑極易。使民信極難。既見遲價擾民。未必不已中途易轍。然民或疑其初而不信其終。則有吳總河辦邵家壩工之出示示信勸馴戶為倡之成法。在今春不能合龍。必仿中牟諸工。將已築之壩設法防守。俟秋後興辦。殷鑒在前。購料有法。故不惜反復切論。

若夫探源之計。則既事而購料。不若先事而儲料。康雍以前。鑲埽猶用柳。靳文襄治河書。柳遇水則生。草遇水而腐。當風迎溜。柳七而草三。勤恪齊蘇勒奏。束埽以柳為骨。則工堅而帑省。柳不囗。始代以葦柴。文端尹繼善亦奏。柴柳入水。耐漚而經久。囗次之。故當時河工文武有栽柳之額數。額外之議敘。河兵歲有栽柳百株之課。不如數者。河牟有罰。士民亦有栽柳種葦議敘頂戴之成例。必使近工處柳葦成林。蔓延囗野。不盡用秫囗也。嘉道閒南河奏明徐屬用囗。海屬揚屬用海柴葦柴。文敏百齡整頓南河葦蕩營。雖中有齮齕。然額柴三百十六萬束。至嘉慶十七年報採至六百餘萬束。見之工部奏疏。而中衢一勺中。尚言辦理之未能如法。未盡其量。海柴即葦柴之類。凡沿海沿湖灘地皆有。豫省稍難。東省則甚多。南河無工有料。更宜力謀以濟鄰封。在有心有力者。毅然殷然。力籌大本。足無事時之修防。備有事時之攜取。省千百萬之 國帑。蘇億萬姓之苛派。夫豈難哉。至於大工重三壩。曰大壩。二壩。挑水壩。皆為要著。而尤在壩基之得地得勢。二壩相地形。或省或否。然有工竣而補二壩者。則二壩亦非竟無用。挑水壩與引河相呼吸。無挑水壩則引河將不能得力。此三十九次大工。囗有成案可考。凡習河事者類皆知之而能言之。故不具論也。

汴省擬設河圖局片光緒十五年

河道總督吳大澂

再輿圖之學。古人不如近世之精。海道長江各圖。與海防江防大有裨益。輪船管駕。測量水道。賴有輿圖以為表則。畫山必及四址。山麓所占之區。非實測不知其寬廣。繪水必及沙灘。河腳所占之地。非實驗不知其淺深。而黃河之曲直寬窄。與河防關係尤重。向來繪圖多出吏胥之手。僅知大略。並不開方計里。河臣治河。求一詳細河圖而不可得。中州官吏士子。亦無精於測算之人。風氣未開。難求實效。臣擬於汴省設立河圖局。咨商南北洋大臣兩廣總督船政大臣。選調津滬閩粵各局熟諳測繪之委員學生二十餘人。咨送來豫。分段測量。自河南之閿鄉縣黃流入境之處。至山東之利津海口止。繪畫全圖。刻成精本。亦河工善後之一端。雖河道時有變遷。而隄岸之寬狹。何處頂衝。何處坐灣。隄內之老灘嫩灘新壩舊壩。隄外之水塘土塘官地民地。大小諸河之會合。南北各山之毗連。城郭村莊之遠近疏密。皆可一目瞭然。有定之界址。既可按籍參稽。其無定之灘河。亦可隨時添注。實為講求河務不可少之圖。惟該員等航海而來。沿河跋涉。與創辦電囗之員。勞績相等。非酌與獎敘。不足以鼓勵人才。而精於測算圖繪之學。頗難其選。不致冒濫。如蒙俞允。俟咨調到局。將各委員學生銜名咨部存案。以昭核實。是否有當。謹合詞附片陳明。伏乞  聖鑒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