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4
14412000000112

第112章 刑政一刑論(3)

復讎論

吳嘉賓

國有士師。民自復讎。可乎。曰不可復讎者誅。可乎。曰不可。然則如之何。曰。先王知復讎之為民義。民有親虐死而賊弗獲。則令其復讎。殺人者罪不至死。則令其避復讎。非後世有司已定讞。民復自復讎者比也。司寇士職曰。凡報仇讎者書于士。殺之無罪。不告士而復讎。固不免於罪矣。既書於士。讎者之情已得。其有逋誅。使有司求之。不若使民自求之之密也。文王之法曰。有亡荒閱。遇而報之。何罪之有。此虐死而賊弗獲。則令其復讎者也。司徒調人職曰。凡過而殺傷人者。以民成之。凡和難。父讎避諸海外。兄弟避諸千里之外。從父兄弟不同國。弗避。則與之瑞節而以執之。過殺人者。非其本意。所謂眚災耳。不在士而在調人。雖然。苟有至親。造次報禍。國家豈得更為戮報者哉。明其可報。以迫其必避。必避。然後橫民有所警。怨民有所紓。此殺人者罪不至死。則令其避復讎者也。弗避。則執以屬有司而罪之。蓋猶未可擅殺。異於士之直許復讎者。過殺。情固輕也。有報殺者。猶必酌其情以定其罪否可知矣。非是二者。則不許復讎。先王復繫其禁於調人曰。凡殺人而義者令勿讎。讎之則死。春秋傳曰。父不受誅。子復讎可也。父受誅。子復讎。此推刃之道。鄭游昄奪人妻。其夫攻殺之。子展使游氏勿怨。故游昄世卿也。匹夫殺之而義。族弗敢怨。此不許復讎者也。先王治復讎之法三。有許者。有止者。有弗許弗止者。以有罪殺無罪許復讎。以無罪殺無罪弗許復讎。亦弗止復讎。以無罪殺有罪。止復讎。故復讎非詘法也。以正法也。夫賊弗獲而民復讎。則殺人者始無所容矣。過失殺人令避復讎。則殺人者始無所恃矣。殺人而義者禁勿讎。則復讎者固有所止矣。議者乃曰。人各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讎。其亂誰救。又曰。復讎非治世之法。是不知先王治復讎之義而惑也。夫讞必以情。先王之治復讎。治諸其情而已矣。後世之吏。皆曰殺人者死。使殺人者鈞死。則民安有讎也。殺人者或不死。而復讎者死。何也。

惜赦論

張澍

管子曰。凡赦者。小利而大害。故久而不勝其。無赦者。小害而大利。久而不勝其福。惠者多赦。先易後難。法者無赦。先難後易。惠者民之仇。法者民之父母。是誠為政之龜鑑也。諸葛治蜀。不輕語赦。或有問者。公答曰。治國以大德不以小惠。豈非深有味於其言哉。而世儒遂以諸葛治雜管商申韓不純王道訾之。妄矣。夫古者始受命之君。承大亂之極。被前王之惡。其民囗為敵。罔不寇賊消義。姦宄奪攘。以革命受祚為之父母。乃得一赦也。若虞書之言眚災肆赦者。漢孔氏謂過而有害。乃緩赦之。程氏謂眚過也。過失而入於囗者。災害非人所致而至者。眚則縱肆寬緩之。災則赦而除釋之。林少穎謂眚災者。不幸而入於囗戾。其囗非已作。或為人誤而入於刑。如論語所謂雖在縲絏之中。非其囗也。如此之人。情在可恕。逋逃未獲則肆之。已獲而用繫則赦之。曾氏又謂自生謂之眚。天火謂之災。眚災雖有所肆亦赦焉。其說雖異。要非若後世之元惡大憝。一概盪滌之也。如大囗亦赦。則殺人者不死。傷人者不刑。亂莫大於是。而豈致治刑措之道哉。故吳漢對光武曰。願陛下慎無赦而已。先帝曰。吾周旋鄭康成盧子幹。曾未語赦。來敏責費禕曰。赦者。偏枯之物也。諸葛公可謂能慎刑。

書歐陽子縱囚論後

龍啟瑞

歐陽子論唐太宗縱囚之事。謂其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善哉言乎。其於當世之情事盡矣。惜所以處囚者。猶未善也。竊嘗推而論之。以為既謂之曰囚。則決無可縱之理者也。如歐陽子之言。上既失刑而縱之。縱而來歸。則又殺之無赦。夫既存一必殺之心。則何必縱。既縱之而有來歸之義。則又何必殺。此說之不可通者也。而又縱之而又來。則將何以處之乎。如因其實為恩德之致而赦之。則安知前者之來。為非恩德之致也。同罪而異罰。尚不可謂仁。今同罰而異赦。獨可謂之義乎。如又來而又殺之。是以民命為戲也。王者不忍為也。歐陽子亦知其說之無以處也。而歸之於必無之事。夫治天下者。安可因其必無而偶為之。則今日之偶者。其果合於義也。且安知天下之不倖吾偶而以常者例也。然則如之何。曰。由吾之言。既謂之曰囚。則決無可縱之理者也。王者之持政也平。故致罰惟求其當。而不示吾以可倖之恩。王者之慮患也深。故用法必守其常。而不望民以難得之事。夫以至平之心持政。而以至深之謀慮患。則唐太宗之事。固有所不行。而歐陽子之說。亦有不必用者矣。然則偶一行之。終不可乎。曰。偶一行之。是待今之縱者則為寬。而視他日之刑者則不恕也。故論處囚之道。必歸於無縱而後可。

記章佳文勤公語

錢儀吉

章佳文勤公方燕居。文成公侍立。公仰而若有思。忽顧詢曰。 朝廷一旦用汝為刑官。治獄宜何如。文成謝未習。公曰。固也。姑言其意。文成曰。行法必當其罪。罪一分。與一分法。罪十分。與十分法。公大怒。傌曰。是子將敗我家。是當死。遽索杖。文成皇恐叩頭謝。曰不知妄言。惟大人教戒之。不敢忘。公曰。噫。如汝言。天下無全人矣。罪十分。治之五六。已不能堪。而可盡耶。且一分之罪。尚足問耶。其後文成長刑部。數為諸曹郎述之。前御史仁和魏君成憲聞之。道光初。予與魏君同官戶部八旗現審處。而魏君以告予。書曰。惇大成裕。汝永有辭。二公其有焉。然文成數平大獄。而於黷貨者皆盡法。人或疑之。吾謂是文成之善承父教也。苟不以之寬愚民。而以之縱墨吏。狼之牧羊。終無已時。是使之日死其民。而吾且自居於仁恕。夫豈文勤之意也哉。

送朱幹臣為浙江按察使序

管同

刑獄之事。起於縣。申於府。轉於道。而定於臬司。以上達於刑部。臬司曰生。則其人不得而死。臬司曰死。則其人不得而生。天下之官。其權有過於是者哉。雖然。官非親民。則情不易得。事統一省。則識不易周。所觀者詳報之語。則意見先惑。所問者敲朴創殘之餘。則震訾恐慄。雖有冤莫敢復辨。由是或失而出。或失而入。一出入而人命關焉。天下之官。其難為亦無過於是者已。吾鄉朱幹臣先生。廉潔正直。處吏部十餘年。轉御史。出為貴州知府。居官皆著有聲績。  皇帝在潛邸。深悉其賢。甫即位。即擢為陝西潼商道。未數月。又擢為浙江提刑按察使。省親過江甯。猥承枉顧。語次責某以贈言。某倉卒無以應。謹誦歐公文集中語曰。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與我皆無憾也。先生以為仁厚之言。嘆息首肯者久之。嗚呼。天下之事。非一言可盡。要而論之。敗於私者半。傷於刻者亦半。以廉潔正直之身。而加之以仁厚。雖至吾前者情偽萬變。而吾所以應之者先有餘矣。斯行也。某見浙人之無冤。而不負  聖人委任之意也。謹次其言。以當貧交之餞。

大冶縣囗拏獲滋事匪徒批

胡林翼

大冶倪令囗拏劉立有等。應飭解省。仰兩司并提前後各犯。另行審訊。凡習教為匪之人。並無確切案據供詞可訊。其應殺之罪。在犯上作亂耳。在經不正則邪慝作耳。在好勇疾貧耳。有一於此。殺之無赦。此非俗吏簿書所能援證。在風憲大吏之自為審察而主持之。世俗不殺人。以陰囗為說。忍於善人。而不忍於不善人。且不論人之善惡。而以為殺人則必受殃。昌黎不云乎。凡有殃咎。宜加臣身。我願執其咎矣。且姑息養奸之古人。莫如吳下老公。終為侯景所制。其子孫又各自戕賊。今人則有鄭巡撫祖琛之在粵西。殺一盜必念佛三日。遂以貽禍天下。塗炭至今。不知所謂陰囗者安在。漢書元后傳。載王翁孺繡裳捕盜。皆縱不誅。自言所活萬人。後世其興。因緣政君。同日五侯。固其驗矣。然更始之際。王氏宗族。有一人存活者乎。張湯以磔鼠習獄。其子安世為漢世碩輔。至於建武之始。爵邑相疇。抑又何故。然則好殺不好殺。均非情理之平。惟其生殺之當而已矣。以殺人之政。行其不嗜殺人之心。而歸於以生道殺人而已矣。

上臺灣孔兵備論治匪書

姚瑩

南路賊匪滋事。仰荷碩畫。文武盡力。首從咸獲保障全郡。績烈無量。瑩羇旅此邦。亦得蒙威武之力。略無驚駭。鼓舞歡欣。不能自已。惟自起事至於竣功。業已匝月。未能入告者。豈非以罪人眾多。悉心研鞫。不欲造次定讞故乎。於此仰見閣下仁恕為懷。雖嚴厲肅殺之中。仍體  聖主一夫不辜之德。所謂求可原於法外者也。乃淺俗無識之徒。不明大義。往往以縱為寬。遂欲使有罪逃刑。此則輿論之誤矣。自古有道之國。不赦有罪。蓋法者本諸  天祖。雖  天子之權。不能以意為輕重。今則拘於陰德報應之說者。往往有意減釋人罪。瑩嘗苦口爭之。以為是縱也。非寬也。夫所謂寬者。特舉其大綱。不為苛刻繁細附會深文而已。故  聖王在上。網漏吞舟之魚。然未嘗廢網而不用。武侯治蜀。用法頗峻。而蜀人百世懷之。子產稱眾人之母。而鑄刑書。此其義至為深遠。非淺見俗士習婦人之仁者所能知也。雖然。法者聖王不得已而用之。期以止辟而已。而不為已甚。其中有權衡焉。苟矯縱弛之弊。而一意峻法。則或有不得其平者。日者賊徒謀逆。至欲攻城戕官。此誠罪大惡極。然猶幸黨羽無多。即已破滅。今渠魁助惡之十數人。既服極刑。而從逆攻城。服大辟者亦數十人。其餘桎梏待罪者。尚有百數。以瑩之愚。似可悉就發遣。無事更加駢首矣。何也。聖王之律。所以極重於反逆者。以此等惡戾敗壞人心。閭閻受其荼毒。災禍之中。至為慘酷。故主謀者必寘以極刑。而後人人知儆耳。方賊勢初挫。民閒謠言未息。猶尚驚疑。其潛受賊約者。亦尚不免於觀望。當此之時。若非嚴刑峻法。不足以儆兇慝。定人心。及乎事已平定。民人安堵。賊徒畏懼。解散之後。則戮數百人與數十人等耳。今者逆與助惡之人。或寘極刑。或寘大辟。其餘業已輸服。及按驗時俯首無辭者無論矣。或言詞反覆。雖明知其狡詐。似不妨姑援惟輕之議。降等問罪。此雖囗近於縱。而實則非縱。蓋就法者已多。而 國法足以昭戒也。仁義兩途。互相為用。權衡之道。是在秉鈞。竊謂此時宜速檄府縣定讞上聞。以抒  聖懷。不必再事推求。今月已幾望。儻過此潮期。則開舟須至歲除。未免太遲。愚昧之言。伏乞垂鑒。

復孫小雲書

許宗衡

一昨來書以民少盜多為慮。僕則曰。皆法弛之故也。夫民固不欲為盜者也。飢寒驅之耳。今之法尚非密乎。而盜不日減。何也。用兵以來所殺者。是盜實皆民也。斬艾剝割之慘。極乎法之用。而盜且日增。何也。是盜又不欲為民者也。為盜無不死。然不即死。而且可快其生。為民當不死。然不能遂其生。則亦無不死。故始也民不欲為盜。既而盜不欲為民。此可徒恃法乎。僕嘗謂法立而民畏。而實則法立而民玩。蓋法一而囗。囗似有可避。而避者轉少。法不一而密。密似無可避。而避者轉多。竊國竊囗。法不當罪。方且漏網於吞舟之魚。曾子固所謂繁於法以禦之。故法至於不勝其繁。而犯者亦至於不勝其眾也。久之反畏而為玩而法窮。於是反法而為赦而政窮。玩法則赦不感。多赦則法不行。法雖密猶之無法。桓寬曰。不患無法。患無必行之法。法不必行。所謂弛也。而況飢寒驅之哉。而況吏之苛斂。兵之繹騷。欲為民而終無以免於死。欲不為盜而轉無以安其生。此又不獨法弛之故也。夫人情莫不惡死。其惡死。固以生為樂也。生無可樂。而復有苛斂繹騷之無可解免焉。則願死。雖然。此願死之心。亦憤激於一時耳。少一遼緩。縱有苛斂繹騷。且忍而與之旦暮焉。然則人情亦大可見矣。若解倒懸。事半功倍。使今之吏皆體乎此。囗其法民且不能避。彼以為上之法。祗此一二不可犯。犯則無不行。吾不犯焉斯已耳。密其法民將無不避。彼以為上無往而非法。吾即戒不犯而時有觸焉。雖其法不必行。然而牽連拘苦。不戕吾生。亦必耗吾財。吾不避。可奈何。而法既非一二。又卒不可避。必欲避焉。則惟鋌而走險而為盜。而盜亦引為鑒。而不欲為民。是苛斂繹騷。足以驅民為盜。拒盜為民。而法之密復有以速之。民少而盜多。此其故兵為之猶暫。吏為之則常。僕以為吏者。民之慈父母也。乃賊民。是為民而父母不復以為子。有避而為盜耳。吏者。盜之嚴父母也。乃縱盜。是為盜而父母不敢以為子。尚肯不避而為民乎。天下變故之來。因蘊萌囗。鮮不由此。及其後而治之。終無當也。賈生有言。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以刑法治之者。積刑法。刑法積而民棄背。禮義積而民和親。此言徒法不足以為政。而法且弛矣。自禮義之治之不行。眾人皆狃於一說。於是囗之以刑罰。法令極而民風衰。而又無必行之法。則民益離矣。僕嘗縱觀古今之故。有口不必言。而人皆知之者。有口必不可言。而人猶未知之者。禮義既愆。教化斯絕。至於頑頓亡恥。而見利則逝。見便則奪。滔滔者無所既極。蓋又不獨賈生之長太息也。民少而盜多。終且無民之非盜。即奈何因仍視之哉。足下試吏數年。心乎為民。客自秦中來者。莫不謂足下無求於邦之父老。無旦夜不寢食於堂皇。官衙洞開。民視如戶庭。日升階言疾苦。訟者得手狀陳辭於簾閣。昔之束縛係囗。變為保抱攜持。而丁胥無所措手足。賊來登城。身為民囗。民志遂如。有不逞者殺無赦。然則足下固民之慈父母。而盜之嚴父母也。僕聞之。喜而不寐。使秦之吏皆如此。則秦治。天下之吏如此。則天下治。然則勢不能也。顧足下。當官則何愧。海內多事久矣。其故不可盡言。因感來書。略布一二。足下終勉之。毋使民忍而與之旦暮焉。固僕所深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