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14408400000092

第92章 禮政十喪禮(1)

讀喪服小記

程德賚

喪服之制。不明於天下久矣。古之聖人。制禮以治天下。決其輕重。權其親疏。衡其經變。明其尊卑。使情不越乎理。恩不揜乎義。人人能行之。人人能安之而後已。是故古人之行喪禮也。循乎理而致其情。後世之行喪禮者。則以飾耳目之觀聽矣。蓋惟喪服之制。不明於心。而後有滅理縱欲之為。然則制禮所以導人之善。制刑所以遏人之惡。為人者一日不思立於禮。則一日入於刑矣。一日不思遠於刑。則已一日背於禮矣。可不懼哉。可不懼哉。

讀雜記

程德賚

嗚呼。居喪者不可一日不讀雜記也。而凡為人子者。皆宜致思焉。雜記記衣服之制。麻絲免髽之節。大略與他篇同。然其言人子。不容不哀其父母之情。不能不思其父母之意。雖歷千百世更千百人而不變。可謂善形容者矣。讀雜記之文。而有不興起其孝弟之心者乎。夫親在而不能順親之歡心。逮親沒而始悔焉。其亦晚矣。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妻子備而孝衰焉。欲還其固有之良。而生其心之所不容已。讀禮之功。曷可少哉。

讀喪大記

程德賚

吾讀喪服小記而知親囗有異情。尊卑有定制。讀雜記而知人子之厚於父母。而不容已者。出於天性之自然。而非矯飾之為。及讀喪大記而益知居喪之不可不慎也。於小斂大斂之時。哭踊之節。言之甚詳。蓋自是而父母之面終不可見已。烏能無傷痛於心乎。而又詳論食肉飲酒之文。蓋居喪則皆有哀死之情。而可以酒肉為旨耶。夫居喪而食肉飲酒者。乃其變也。古人居喪而無疾病。無他事。皆不食肉飲酒也。嗚呼。後世之人之居喪。而滅理越制者多矣。居喪而食肉飲酒其常也。豈古今人有異性耶。

讀閒傳

程德賚

諸喪記之文。此篇最為切近易曉。學者弗可略而弗讀也。其言哀之發於容體聲音言語飲食居處衣服六條。蓋明示人以處哀之法。然恐人之混於施也。則情反以禮而掩矣。故於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五等之間。分別詳說之。使好禮之人行禮之事有所依據。而不為世俗之禮所奪。德賚最喜讀禮經。而於諸喪記之文尤愛之。以為聖人制作精妙萃乎是。故於諸喪記皆為之說。以質正於天下有道君子焉。

禮服會通說序

吳嘉賓

權所以知輕重。度所以知長短。先王之道。猶權度也。傳曰。囗多而刑五。喪多而服五。上附下附列也。後世治喪服者多矣。未有能觀其會通者。夫先王之制。固有時而易。人道則無易。喪服者。人道也。親囗貴賤長幼男女之別。自古及今。未之有改也。不觀其會通。則安知先王之所以為權度者。苟觀其會通以行之。則先王之道。至於今日。雖欲稍為損益。其於吾之心。將必有惄然不安者矣。竊嘗通觀儀禮喪服經文。以經所見者。推其所不見者。為之繹其辭義。圖其等衰。次其先後之序。知古之策囗。非苟焉而已。故不敢廣求之歷代儒者之論。而切求之眾人之情。比而合之。若見其辟踊饋奠。相與囗立而旅行者。然後知先王之道。與人心同。蓋人窮則反其本。故哀死之情。雖其怨家仇人。未有不為之蹙頞失聲者。先王因而齊之。以見人心自然之厚薄。自三年以至一時。皆其義之相與繫屬。有不可得而解者。自入門而哭。以至於送葬虞祔而退。則與死者有一面之識。皆必有其自致者焉。以是知人之與人。未有不相為不忍者矣。其近而相奪而相忘者。至其哀死。有不知其然而然矣。非薄無以明厚。非厚無以明至厚。薄者然。囗其厚者乎。故行道為之霣涕。而為親親者何如也。眾厚者然。囗其至厚者乎。故分親為之變服易處。而至親何如也。夫三年之喪。必使之合眾。合眾必使之辨位。喪之有期。足以容辨位焉爾。人莫不相愛。愛之本生於同居。同居有時而窮。則親親由是殺。愛以敬而後久。敬亦足以勝愛。敬之義成於宗廟。宗廟世及。以辨貴賤。則尊賢由是等。古之教民者。莫大於喪祭。人道所以為權度。靡不在此。錄既卒。命之曰禮服會通說。而書斯言以為之序。

答人問讀禮書

鄧瑤

昨得足下書。言子弟質鈍。諸經無庸全讀。如禮記曾子問喪服小記喪服大記雜記奔喪服問諸篇。均可從刪。既無關科舉之學。且親在不宜講誦喪禮。噫。斯言謬矣。禮經四十九篇。凡專言喪禮。與兼言喪禮。實居其半。古人以是禮繁重。故詳著於經。非平日從師講習。臨時鮮有能合於禮者。乃謂親在不宜講肄及之乎。且親在究心喪禮。非特異日當大事。不至有背古經也。昔者曾子每讀喪禮。泣下沾襟。嘗以一夕五起。視衣之厚薄。枕之高下。然則讀喪禮。於居喪之時。第能使慎終之典無少闕。而肄喪禮於親存之日。尤能使仁孝之心有所激也。今試取問喪三年問諸篇讀之。有不聲淚俱下。而益篤其愛慕之心。盡其事養之禮者乎。蓋不必大孝如曾子。始戄然泣下沾襟也。曩閻百詩徵君與陸翼王書云。子張沒於夫子後。而檀弓載子張死。曾子有母之喪。齊衰而往哭之。是曾子問一篇。皆親在時以喪禮質於夫子者也。夫曾子於親在時。不嫌以喪禮為問。夫子亦不以問喪禮為非。然則世人奚為出此庸妄之論邪。凡為是言者。實以喪禮諸篇。無關科舉之學。特借親在不宜讀。以文其說耳。於是村塾之師。一倡百和。匪特子弟質鈍者不令讀。即穎秀者亦使終身不知喪禮之書為何語。誤人子弟。顧不淺歟。師之於弟子也。察其資質中下。艱於記誦。但宜寬以歲月。無相促迫。與其日取腐惡不堪之時藝。責之熟誦。曷若使之畢誦六經之文。以厚其根柢。增其學識。其為成就。孰得孰失。為父兄師長者。當自知之。足下為人師。宜以遠者大者造就人材。慎毋為世俗苟且之學。貽誤子弟。狂瞽之論。恃足下之能諒我。故敢獻其區區。不罪不宣。

士庶喪禮遵制正俗議

李德騫

大清通禮云。品官喪。初祭大祭。一品官羊五。二品官羊四。三品四品官均羊三。五品六品官均羊二。是品官喪祭。祗用羊。猶不敢兼用豕。而邑俗成服。用羊豕二牲。此僭而違禮者也。通禮云。成服後。親賓各以其服弔。具酒果香燭。厚則加財貨。而邑俗親賓之弔。用紬段為輓帳。此奢而違禮者也。若未成嫁娶之生親家。是無服之親。不宜訃不宜弔者。而邑俗喪主必訃生親。生親弔儀必重。尤奢而違禮者也。邑俗。已成嫁娶。謂之熟親。慶弔恆相往來。若未成嫁娶。謂之生親。則喜不相慶。而喪反相訃相弔。已不合乎情矣。通禮明言各以其服弔。生親無服而弔。又大違乎禮矣。況邑多襁褓結親。親家祖父母喪父母喪及夫妻喪。皆訃皆弔。有累訃累弔之後。或男亡則女另許人。或女沒則男另擇配。不得復稱親家矣。是前訃弔。悉付於虛。通禮云。擇宗親善書者一人題主。而邑俗必延官紳點主。俗寫主字無點。待官紳加之。前儒已辨其繆。張筵宴客。族戚咸吉服如慶賀。此奢而違禮者也。通禮云。凡喪三年者。百日薙髮。而邑俗三年喪者。四十九日薙髮。即除喪服。是違禮且忍心也。通禮云。喪遏音樂。 大清律十惡條。七曰不孝。居父母喪作樂。而邑俗喪事用鼓吹。以哀為樂。是違禮且重罪也。請自今凡民有喪。禮律可覈。祭止一牲。或用羊。或用豕。輓毋用帛。薙髮限期。音樂盡革。乃如題主必宗親是擇。且夫喪禮之不講。民德所由薄也。嘗見人家有神龕而無神主者矣。推尋其故。則以為力不能延官紳也。力不能燕族戚也。夫宗親題主。貧亦優為。顧何以拘於俗見。致令先人之神無所妥。而蔑於禮甚邪。若夫豐裕之家。以官紳點主為榮。以鼓吹燕會為慶。以紬段輓帳為光。而初祭大祭虞祭祔祭祥祭禫祭之禮。曾未一行焉。豈知所謂費金錢竭人力以行之者。究越於禮邪。凡此者。皆積習相沿。而未見通禮士庶喪禮之故耳。為民上者。誠援定制以正之。出示以曉之。有不爽然失廢然返者乎。雖然。猶不能無捍格於其間者。邑有阻喪惡俗。或人父母沒。則族屬生事。或婦人沒。則外戚生事。挾嫌挾勢。刁難多端。不用音樂弗已。不用羊豕弗已。不張筵宴弗已。不多給白衣弗已。通禮云。親賓各以其服弔。是自具其服而來。非待喪家給服也。況無服之賓。奚必給服邪。若喪家貧。力何能給邪。稍未遂意。輒肆阻撓。不許大斂。不許發引。致令恆產之家。因是糜費而破產。講禮之士。因是支吾而失禮。尤宜禁此惡俗。嚴戒重懲。庶幾禮教得以通行也。然則喪禮之講明。迴狂瀾於既倒。溥孝治於無涯。豈非大有益於世道人心哉。

喪禮正俗

潘德輿

病瀕死始移正寢遽易新衣

禮。疾病。寢東首於北牖下廢囗。君夫人卒於路寢。大夫世婦卒於適寢。內子未命。則死於下室。遷尸於寢。士之妻皆死於寢。古人死必以正之義。誠章章也。然絕無遷病者之言。而止言遷尸者。明乎病者即病於所居之寢。故廢囗而寢東首於北牖下者。時一室中之小為異。無大勞苦也。何也。君夫人病。其無不在路寢可知。大夫世婦內子士之妻病。其無不在適寢適室可知。至於病革彌留之際。屬纊俟絕氣矣。而乃搖動而震撼之。以遷於此。則殊非古人之意也。故禮非致齋非疾也。不晝夜居於內。注謂正寢之中。士喪禮士處適寢。注曰。不疾在燕寢。將有疾則在適室。然則疾不篤而已在正寢明矣。春秋僖三十三年傳。公薨於小寢。即安也。譏病者之即安。非譏其臣子也愈可知。病不在正寢之非禮。而非待瀕死之猝移之明矣。或曰。居不必於正寢。而病皆於正寢。一難也。病未至於瀕死。而必於正寢。則有死之嫌。二難也。奈何。曰。子仍三代後之薄俗。而非古人之禮意也。古人生不當居正寢者。死則下室矣。其居其病一地也。何難哉。若平居偶不在此。而病則居乎此。此復其平居之常耳。又何嫌焉。其嫌焉者。是平居久廢禮也。尚何足責哉。且子以守禮為難。而以瀕死之猝移為便。子亦未思瀕死而猝移者之害耳。其害豈忍言哉。人之必死。天也。其瀕於死而必死而猶不遽死。亦天也。今以煌煌終於正寢之義。不能於病未篤而止其所矣。死而遷焉亦可也。而乃使其呼吸不屬之時。聽人之叫呼而迫促之。如鬼搏。如狼虎噬。其心之痛楚。不能言也云爾。其因是而促其氣息。搖其藏府。制其手足。而早斃於數時之先者。則非其天之正命也。人也。是即不移而亦死。而奪其一息。則皆人殺之。而非其自死。罪惡何如也。且人之小有痛楚不至死者。尚將憚人之震驚。而憎人之目舌語。其瀕死者。痛楚必百此矣。不待言矣。乃於親之小有痛楚者。或寒噤不忍觸。而於其將死則橫逞焉。此何心哉。且禮設囗襢笫有枕。遷尸於堂。則死即死於寢之室。未聞死於寢之堂也。今有病者已居正寢。而人必曰自室之堂而後可死。是必欲致之死而已矣。又何心哉。至於移病者於寢既畢矣。又有促易新衣之一大禍焉。禮。始死。遷尸於囗。幠用斂衾。去死衣。御者入浴。據此。可知死必浴。浴乃去死衣耳。禮。疾病。徹囗衣。加新衣。加之云爾。非易也。徹其囗云爾。非易也。夫衣之不可易。古人固非徒為浴計。亦實以瀕死之人。心氣將絕。不耐動搖也。今之瀕死者。幸而不死於移寢矣。至易衣之煩。又十倍於移寢。而複之單之。而橫之而縮之。使斷不能順正命而死而後快。此又何心哉。嗟夫。人之為此者。固不知禮矣。然其心非真不可解也。蓋其移正寢也。所以畏人譏。其易新衣也。所以畏鬼禍。鄉巫村嫗之言。以為死而不得衣。則鬼將裸裎矣。死而不得新衣。則鬼將藍縷矣。安得不畏而聽之也。即其畏人譏者。猶非誅心之辭也。彼直以病者死於囗。而是囗也將不可復登。死於室。而是室也將不可入。陽順乎人情。而陰實憎乎鬼禍。故所設死者之囗。皆其麤陋不可御之物。有囗名而非囗者也。嗚呼。送死大事也。古人以仁孝之心行之。今人以村巫鄉嫗辟邪畏鬼之法行之。夫以今人之昏。誠不能使其不惑於鬼神。而必欲致瀕死而未死者於死。此則俗之大可痛惡者也。為人父母舅姑兄弟夫婦子女者。欲死者之復生。而生者未死。轉倉猝煩亂。不能自勝其鄉巫村嫗之見。至任人指揮。而使所親無正命之死。而猶搖手閉目曰。俗也。奈何。則皆其不仁之心夙成。由不仁故不智。由不智故不勇耳。學者苟知古人病於寢而無遷於寢之文。古人死後襲以衣而無易衣而後死之文。則思過半矣。其廢囗寢北牖沐浴諸禮。雖不必遵古亦可耳。若此殘暴不可忍者。予不得不首誅而詳言之。力斷乎此。而後送死之俗習。可次第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