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续编_3
14408400000047

第47章 禮政二大典上(4)

明大禮說

朱琦

明大禮議。如楊廷和毛澄及杖謫諸臣之說具矣。皆欲考孝宗。兄武宗。而疑於以弟後其兄。攷之禮。受重者。必以尊服服之。故為人後者為之子。先儒謂所後其人不定。凡孫後祖。弟後兄者皆是。春秋時。兄弟為後有二。一魯僖。一嬰齊。僖公。閔公之兄也。而為閔後。文二年八月。有事太廟。躋僖公。左氏以為逆祀。謂子不可先父。是以閔僖為父子也。夏父弗忌為宗烝。將躋僖公。而曰明者為昭。次為穆。公羊亦曰升僖公。是先禰而後祖也。穀梁曰躋升也。故曰逆祀。此皆謂閔於文為祖。僖於文為禰也。故又曰繼之如君父也者。受國焉耳。嬰齊。歸父之弟也。而後歸父。傳曰。仲嬰齊者。公孫嬰齊也。公孫嬰齊曷為謂之仲嬰齊。為兄後也。為兄後。則曷為謂之仲嬰齊。為人後者為之子也。其稱仲何。孫以王父字為氏也。說者曰。不稱孫者。不沒其實也。又曰嬰齊。公子遂之子也。不後遂而後歸父。遂有弒子赤之罪焉。故廢之而後歸父。是以弟後兄者也。明世宗之於武宗也。猶僖之於閔嬰齊之於歸父也。其可為之後無疑也。然則當何服。曰。受重者如親子然。服皆三年。天子諸侯以同姓支子為之子。本臣也而為之子。如親子然。故曰臣子一例。按閔以二年秋八月薨。僖二年除服。晉張靖之言曰。僖公為閔服三年。此兄為弟後服三年之證也。然則祀當何稱。古者稱曰先君。曰先王。曰先帝。廟號曰某皇帝。如宋穆公稱宣公為先君。漢文稱孝惠皇帝。皆弟稱兄。其於廟但稱謚。如是。則世宗於武宗之主。宜書曰武宗毅皇帝。於孝宗之主。宜書曰孝宗敬皇帝。其自稱曰孝皇帝。曲禮所謂內事曰孝王某是也。記曰入廟則全乎臣全乎子。祭祀且然。何況嗣統。然則世宗之於興獻。稱考乎。抑降其禮乎。經曰。為人後者為其父母囗。傳曰不貳斬也。何以不貳斬。重於大宗者降其小宗也。如是興獻之不當稱興獻。宜也。此為人後者之禮也。自張璁桂萼倡為繼統不繼嗣之說。方獻夫霍韜輩從而煽之。世皆以尤璁萼。而不知廷和與澄亦有以予之隙。廷和不後武宗而後孝宗。夫武宗既可不後。則孝宗亦可不後。於是世宗快其猖狂自恣之行。而不憚考興獻。帝興獻。入之太廟。而囗之囗帝之間。興獻本臣也而帝之。孝宗武宗本帝也而廢之。未嘗廢孝宗武宗也。而不為之後。則是不廢而廢也。璁萼之說階亂。而亦廷和之廢其一世。有以兆之也。夫統系於嗣。不嗣則統何所附。廷和不知嗣武宗而統絕。總萼並不欲嗣孝宗而統再絕。何以謂之繼統不繼嗣哉。璁萼又謂非漢定陶宋濮王比。此又非也。禮重太宗。故為人後不得顧私親。彼漢哀宋英孝。固養之宮中矣。然沒而定議立之。與生前養之而立之。其為人後則一。其為之子則一。非生前則謂之繼嗣。死後則謂之繼統也。請更以漢以後徵之。孝宣追尊所生。但曰悼考悼后而已。未敢不後昭帝。

光武中興。同於創革。疑若可以帝其先世者。其立廟用張純朱浮之議。既並建三宗矣。而以平哀成元為四親廟。代今親廟。別為南頓君立考廟。上至春陵節侯。尊大統而抑私親。為萬世法。又魏明帝太和二年。詔曰。諸藩入繼大統。當明為人後之義。毋敢妄建非正之號。謂考為皇。妣為后。此亦最正。可據以折璁萼之失。而并可正澄與廷和不後武宗之失。近儒徐氏讀禮通考。謂王侯之家。當其生也。以諸父昆弟為臣。其沒豈不可以諸父昆弟為子。且兄終弟及。殷禮也。史記紀仲丁至陽甲九世。太伯至壽夢十九世。幽王至敬王十四世。皆合兄弟祖孫而論。何謂倫序相當不相當哉。是故段氏玉裁為之說曰。聖人之道。有經有權。非權則經不可久。傳子。經也。非傳子則天下必爭。為人後。權也。非有為人後之法。則其爭必大。無子而於同宗為之子焉。權也。為之子而昭穆不相當。則兄弟可相後也。亦權也。此春秋之義也。所以濟傳子之窮者也。不知春秋。則處變事不知其權。必至若世宗自陷於不臣不子。而并陷興獻於不臣不子。不參觀漢以後之制。則不知漢之猶為近古。雖如孝宣光武。而不敢隆其私親。而況帝興獻。考興獻。如明世宗之紛紛乎。或曰。武宗淫縱不當立後。然準以春秋。自為萬世之禮定案。不為武宗。或謂如全氏紹衣但持為後之服而不稱子。此亦一說。然廟中稱謚不稱考。段氏固言之。惟於濮議是歐陽而非溫公。乃其所蔽。歐陽之說曰。服制。外物也。故可降。不知禮重者服。服降則名亦降。如曰服可外。名獨非外乎。禮為其父母云者。從其初之詞也。泥。其詞而於所後者而人之。可乎。且本為父母而降其父母之服。與稱為大宗。屈也。服降而名猶襲焉。是無別也。是不統於所尊也。此雖庶人之家不可。況受統而帝者乎。惜乎溫公不能據此以爭。而至今疑其禮。然雖博達如段氏。且有所蔽。要其大者。段氏所得為多矣。段氏著論凡十篇。其言綦詳。余為撮其要。附以己意。而折衷諸家。以知禮者攷焉。

讀段集明世宗非禮論

黃式三

為人後者為之子。正禮也。而後世之君。或以兄繼弟。以從父繼從子。此禮遂不能行。為之臣者。又為兄弟同昭穆之說以惑之。而禮之晦甚矣。明世宗之伯孝宗。父興獻。其失固人所能知也。為人後者為之子。以次當嗣武宗。當時楊廷和毛澄尚未及議此。自非段大令博核經典。據儀禮喪服經傳春秋經左氏公羊穀梁傳。又引史記漢書魏書。以證明其事。安能斷此疑義。使人憭然於心也乎。國家議大典禮。不有博洽精覈之儒。而忠藎之論。不能關諂諛之口。以奪其氣。士類之愛戮由之。國家元氣之喪亦由之。如明大禮之議其一也。然則好古博學精於攷覈如段氏者。可少乎哉。或曰。兄弟之昭穆異同。漢儒注說已互相矛盾。而左傳孔疏周禮賈疏。復分辨之。段氏說安必可行乎。曰。此非段氏一人之說也。唐彥思輯伊川雜錄。富公問程子曰。兄弟可為昭穆否。程子曰。國家以弟繼兄。則是繼位。可為昭穆。朱子禘祫議。周九廟圖。宣王時穆懿夷三昭。共孝厲三穆。孝王。共王之弟。懿王之叔父也。而其定為昭穆如此。朱子祧廟議云。第七世欽宗為穆。第八世高宗為昭。高宗。欽宗之弟也。而其定為昭穆又如此。在朱子豈不知兄弟同昭穆之說。而妄為此議哉。兄弟同昭穆之說。用之於兄弟相繼。猶曰同堂異室。故大新小也。若以從父繼從子。而亦曰兄弟同昭穆。則新大故小。正如夏父弗忌之說矣。不特此也。凡繼先君之位者。其始必為之臣。當其為臣也。北面而朝。拜揖如禮。既死而受其位。大權在握。而不願繼其嗣。則是臣子二體。生死異心也。且世宗欲不繼嗣。曷不先辭位。使擇一能繼嗣者立之乎。藉曰武宗之後俟世宗之子為之嗣。則今之庶人無虛懸待繼之理。而獨以是施之天子。豈可信哉。

繼統論上

方宗誠

天子者。代天理物者也。三皇謂之皇。五帝謂之帝。三王謂之王。亦稱天子。亦稱天王。自秦以後稱皇帝。皆上主天地宗廟社稷百神之祀。而下以臨御百官總理萬幾養育教化億兆黎民者也。五帝以上官天下。三王以下家天下。官天下傳諸賢。家天下傳諸子。傳賢之世。亦有傳子者。子賢。傳子即傳賢也。世世傳子自禹始。禹非私天下也。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而其時又無堯舜禹之大聖勳德足以服民者。可以傳之。禹治水之功。敷於四海。明德遠矣。天命祐之。人心歸之。禹雖嘗欲傳之益。及禹崩。天下朝覲訟獄謳歌者。不之益而之啟。啟惡得而不起以承父之統。逮啟之終。益無聖賢可傳。由是世世相承。遂為萬世不易之典矣。韓子曰。傳之人。則爭未前定也。傳之子。則不爭前定也。前定雖不當賢猶可守法。不前定而不遇賢則爭且亂。與其傳不得聖人而爭且亂。孰若傳之子雖不得賢猶可守法。故曰堯舜之利民也大。禹之慮民也深。何者。天子者。代天理物者也。必其上能主天地宗廟社稷百神之祀。下能臨御百官總理萬幾養育教化億兆黎民。而後可以為天子。聖帝明王。傳賢傳子。其心皆以為民而已矣。傳不當而啟爭端以害於民。傳子固私。傳之人亦私。三代而降。人心不如皇古矣。傳之人則釁端多。傳之子則釁端少。是故傳子者。萬世之常經。百王之大法。傳子者。傳統也。何謂統。統如絲然。縑總絡。而無斷可續也。故謂之統紀。亦謂之統緒。天子者。生則踐祚。死則入廟。故生為帝統。死為廟統。生得統於帝。而後死得統於廟。生不得統於帝。則死不得統於廟。是故開刱者謂之刱業垂統。繼體守文者謂之繼統。非刱業垂統者。不得稱為皇帝。非繼統者。不得稱為皇帝。非刱業垂統者之祖父。不得追尊為皇帝。是故舜格於文祖而為天子。承堯之統也。其於父生則以天下養。死則宗廟饗之。而未聞追尊瞽瞍為帝。禹受命於神宗而為天子。承舜之統也。於其親雖曰致孝乎鬼神。而未聞追尊伯鯀為王。惟湯亦然。書曰奉先思孝。然未嘗聞其追尊祖若父為王也。古之人至誠配天。至孝不誣其祖。祖若父未為帝王而稱之為帝王。是亂帝王之統。誣其祖而以不誠欺天也。然則契何以稱玄王。曰。契相堯舜敷教明倫。開萬世五常之宗。天之祐商以有天下。功德實自契始。是商刱業垂統之祖也。故商頌稱玄王。而湯之祖若父。則不敢以追王為孝。此所謂惟聖人為能饗帝。為其以誠事帝。惟孝子為能饗親。為其以誠事親也。所謂夏尚忠殷尚質者此也。至於武王滅商。始追尊文考為文王。周公成文武之德。始追王太王王季。所以然者。以三后雖未及身為王。而王業之興。自三后始。書曰。太王肇基王囗。王季其勤王家。我文考文王克成厥勳。誕膺天命。以撫方夏。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惟九年大統未集。余小子其成厥志。孟子論太王之事曰。君子刱業垂統。為可繼也。是亦以太王為周室刱業垂統之君。不然。武王周公雖達孝。必不敢以王爵為尊。而以不誠事其祖考。故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後世開刱之君追尊祖考為皇帝。實自武王周公追王始。而非開刱之君。斷不敢以此為例。何者。開刱之君。與前朝雖正統相承。而改姓易廟。前朝之統已絕。故可溯其有天下之由。而追尊其先為皇帝。自立太廟。並不亂歷代相承之帝統廟統也。漢世祖光武帝。當漢統中絕。崛起南陽。討滅囗盜。以踐帝祚。雖曰中興。而功實同於開刱。自立七廟。追尊南頓君以上為皇帝。無不可者。然而不行此禮。何也。蓋以漢世帝統。實刱垂於高帝。中篡於王莽。已討賊而平之。以繼其統。不得自比於開刱之君。若自立七廟。追尊南頓君以上為帝。則是自成一朝興王之業。而絕高帝以下相傳之統。且南頓君以上。本無周三王肇基之實。而以子爵父。以孫爵祖。微特以不誠事其親。抑亦以不敬事其親。不敢以不誠不敬事其親。尊親之至也。故先起高廟於洛陽。四時合祀高祖太宗世宗。繼立四親廟於洛陽。祀父南頓君以上至舂陵節侯。固亦可謂中禮矣。繼又自以昭穆次第。當為元帝後。尊孝宣為中宗。祠元帝以上於太廟。成帝以下於長安。徙四親廟於章陵。於禮似謙讓太過。然不敢紊帝統與廟統之心。則固不悖於前王。而可為後世法。不獨此也。太丁者。殷湯元子。太子洩父者。周桓王之父。未立而死。則在殷周帝紀與殷周廟位中。皆以太甲繼仲壬。桓王繼平王。而太丁洩父不得預。此豈太甲不念父。桓王好禰祖哉。生未得統於帝。死未得統於廟。禮道然也。明乎此而後知天子之統不可以妄干。非刱業垂統者。不得稱皇帝。非繼統者。不得稱皇帝。非刱業垂統之帝之祖父。不得追尊為皇為帝。皇帝者天子之尊號也。生未嘗代天理物。上承天地宗廟社稷百神之祀。而下以臨御百官教養囗生。則雖天子之父。尚不敢尊之為帝。以亂歷代相傳之統。而況其他乎。是故漢宣帝以武帝曾孫。昌邑王廢。霍光奏請太后詔入以嗣昭帝後。承祖宗。子萬姓。宣帝立。止追諡戾太子戾夫人悼孝悼后。置園邑。其後又追尊悼考為皇考。立寢廟。而未敢追尊為皇帝。何者。承昭帝之統。固不敢追尊本生。以亂帝王之統。而陷祖父於不義也。然則帝王傳統不亦重哉。或曰。傳子者。傳統也。不幸而無子可傳。帝統不幾絕乎。曰。古之傳統。有傳子。有傳弟。夏周傳子。傳子之窮。然後傳弟。如周匡王無子。立弟定王是也。殷商傳弟。傳弟之窮。然後傳子。如中丁傳弟外壬。外壬傳弟河亶甲。至河亶甲無弟。然後傳子祖乙是也。傳子者。適長子為正。傳弟者。母弟為正。無則傳同父之弟。是以禮運曰。大人世及以為禮。世者父子相繼為一世。及者兄終弟及。公羊傳曰。一生一及。生即世也。至漢成帝無子。立定陶王欣為皇太子。帝崩。太子即位。是為哀帝。宋仁宗無子。以濮王子宗實育宮中。後立為皇子。帝崩。皇子即位。是為英宗。明武宗無子。皇太后以遺詔遣官迎興世子厚熜入嗣皇帝位。是為世宗。是三帝者。無子可世。亦無弟可及。漢成預定兄弟之子為太子。宋仁預立兄弟之子為皇子。及崩而太子即位。皇子即位。名正言順。則與傳子無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