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094

第94章 吏政三銓選(5)

請考試正印官疏

陳廷敬

竊謂與 國家共理此民者。外則督撫司道府州縣等官。督撫司道。彈壓表率以理民者也。而與民最親者。無踰於知府知州知縣者矣。臣愚謂親民之官。其職至重。至於文移簿書期會訟獄之事。皆身自經理。不得假手胥吏。使夤緣為奸。其事又甚難也。自捐納以來。有未經考試之人。輒授正印親民之官者。夫古者以經術為吏治。必學古然後可以入官。今即不能盡然。而亦須略曉文義之人。委以民社之寄。臣查俊秀一項。初捐既是白身。有司曾未一試。而吏部輒與選補。則其文義通闇。何由得知。此項人若一束之高閣。則既已嘗許其得官。若盡數錄用。則自古未有不曉文義之人。可以為民父母者也。臣查兵部有考試武職之例。凡副將參將遊擊等官。單雙月選補。先期考試弓箭。不合式者不准選補。下月復考。至於再四。必待其合式而後用之。武職重之如此。何況親民之吏乎。臣又查吏部有考試招民知縣之例。招民之與捐貲。事體相類。又不宜彼重而此輕也。臣愚謂知府知州知縣。凡俊秀捐納。有已經考職後捐納者。依例選補。有未經考職遂行捐納者。於補選之時。仍行考試。文義略曉者。即與選補。否則且令肄業。聽其再試。凡考試之時。若繩以八股經義。既非其所素習。亦難以猝然而能。合無試以時務策一道。判一條。但須嚴加防察。毋得令其代倩。徒應虛名。如此則既不絕其功名仕進之路。亦使知有鄭重名器之思。庶可以責吏治之實效也。伏祈  睿鑒。敕議施行。

疏通選法疏

田從典

臣謹題。為銓政原有定例。用人必在及時。謹陳舉貢壅滯亟求選法疏通事。臣聞帝王之治天下。使天下之人。皆踴躍鼓舞。自奮於功名。而國家因以收用人之效。則惟銓政之疏通使之也。夫天之生材。原足供一代之用。特是當其時而用之。雖偏長可與奇士爭能。而過其時而用之。即豪傑將與庸眾同伍。古之用人不拘資格。逮後世以資格用人。而先後多寡之間。乃至於壅滯。而人材遂困。然行之既久。未便驟更。按其額數。斟酌變通。不至紛更破例。而有疏通之實。我  皇上闢門籲俊。連茹彙征。而又卓異之舉時聞。優者陞以不次。寬大之  詔屢下。過小予以更新。至於慎捐納必廷臣屢請。而後暫得舉行。疏正途則額數較多。而又永著為例。固已人思自奮。士慶彈冠矣。而臣猶有請者。則以舉貢一途。尚多壅滯。所當急議變通者也。夫往者進士嘗壅滯矣。疏之而已通。舉貢又壅滯矣。疏之而未即通。其故何也。今以選法論之。十七人為一班。推陞捐納。共得其七。進士舉貢。共得其十。不為不多矣。然舉貢以兩途而得五人。不特少於進士。亦并少於推陞捐納。何也。推陞捐納。人數即多。度不至如歷科揀選之舉人。動以千計。其途已自相壅滯矣。而又益以歷科之恩拔歲副貢生。至後之積薪者。又不可以數計。選法安得而不日滯。士氣安得而不日損乎。又其甚者。舉貢名為分選。而實則有停選之時。何者。今吏部選法。舉貢悉依科分前後。宜矣。而於每科舉人之後。附以教習貢生。舉完則及於貢。貢完則再及於舉。則當舉人挨選之時。而貢生曾不預其一。及輪至貢生挨選之際。而下科之舉人。又曾不得預其一。其間豈無非常之士。率皆坐困於閒居之歲月。而不得以自表見於  聖明之世。即幸而一綰半通。大皆遲暮之年。甚可惜也。夫士之有老與少。猶日之有朝與暮也。今乃不用其朝氣。而用其暮氣。人材可惜不待言也。  皇上待舉貢與進士一體。而壅滯若是者。則以選法定議之時。未能仰體  上意。一通融其法耳。法不通融。則雖舉人揀選之例。無論由五科減為三科。即令其一科揀選。盡如邊省之例。而亦曾何與於選法之數乎。臣查舊例選法。以十三人為一班。後加至十七人。夫加則曷不可屢加也。合無量加一人。以十八人為率。使舉貢共得六人。而又將舉貢分而二之。使舉得其四。貢得其二。無使舉貢有偏枯之時。至科分挨次。悉如舊例。庶每選有舉。每選有貢矣。所謂不至紛更破例。而有疏通之實者此也。或曰。班數行之已久。永為定例。今特以舉貢之故而增人。若別途俱請增數。奈何。臣謂不然。夫若合舉貢之人數。與別途分晰較之。雖加猶為少也。今進士推陞。俱得其平。無論矣。至捐納一途。多出勢豪之家。非有才能素著。而朝出貲而暮綰綬。皓首窮經之儒。終年戚戚。即諒增其數。彼更何說乎。此斷宜急變通者也。惟祈  睿鑒施行。

請速停保舉永閉先用疏

陸隴其

題為請速停保舉之捐。永閉先用之例。清仕途以安民生事。臣伏見臣同衙門御史陳菁疏。請停捐納保舉。而開先用之例。部覆俱無容議。奉  旨九卿詹事科道會議具奏。臣竊以為保舉之捐。不可不停。而先用之例。不可開也。夫捐納一事。原非 皇上所欲行。不過因一時軍需孔亟。不得已而暫開。復恐其賢愚錯雜。有害百姓。故立保舉之法以防弊。為慮深遠矣。近復因大同宣府運送草豆。并保舉而亦許捐焉。則與正途無復分別。甚非  皇上立法防弊之初意。且保舉所重。莫重於清廉。故督撫保舉。必有清廉字樣。方為合例。若保舉可以捐納。則是清廉二字可捐納而得也。此亦不待辨而知其不可矣。若夫前此有捐納先用一例。正途為之壅滯。至今尚未疏通。故  皇上灼見其弊。久經停止。雖前九卿因運送草豆。會議酌開事例。亦未及此。誠知其為選途之害。而不敢輕議也。且捐納先用之人。大抵皆奔競躁進之人。故多一先用之人。即多一害民之人。此又不待辨而知其不可者矣。抑臣更有請者。臣竊見近日督撫。於捐納之員。有遲之數年。既不保舉。又不參劾者。不知此等官員。果清廉乎。非清廉乎。抑或在清濁之間。未可驟舉驟劾乎。夫既以捐納出身。又不能發憤自勵。則其志趨卑陋。甘於污下可知。使之久踞民上。其荼毒小民。不知當何如。故竊以為不但保舉之捐納。急當停止。而保舉之限期。更當酌定。不但目前先用之例。萬不可開。而從前先用之人。不可不行稽核。伏乞敕部查一切捐納之員。到任三年。而無保舉者。即行開缺。聽其休致。庶吏治可清。選途可疏。而民生可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