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052

第52章 治體三政本上(4)

請詔令宜信疏康熙十二年

御史魏雙鳳

臣聞人君所以鼓動天下者。在乎詔令。而詔令之敷布于天下者。尤貴遵行。苟發之不妄。而持之必行。堅如金石。信如四時。則敷天之下。莫不竦聽而悅服。書曰令出惟行。傳曰令重則君尊。故詔令不可不信也。臣閱邸報。見今日已經奉  旨定例之事。奉行不力者有之。臣以為當慎持于未發之前。不宜輕格於既發之後。否則  詔甫下而不遵。令未及而輒變。不特各官陽奉陰違。有負職掌。揆之 國體 王章。誠未見其可也。如徵收雜項錢糧銀七分錢三分之例。奉有  旨矣。今直省州縣。存留收放。未嘗力行也。如每錢十文作銀一分之例。奉有  旨矣。現在戶部。每發錢一千。作銀一兩。而巿肆貿易。每錢一千。竟作八錢一二分不等也。如不許行使舊錢之例。奉有  旨矣。今各直省貿易。舊錢閒雜如故也。夫舊錢攙和。則制錢壅塞。制錢價賤。則錢法不通。豈非奉行之不力乎。如禁濫留衙役之例。奉有  旨矣。今各直省大小衙門。衙役蜂擁。或改換名色。或幾人朋充。未嘗遵定額也。如禁聚會燒香之例。奉有  旨矣。今直省各處。鳴鐲張幟。歛錢號佛未止也。如禁服飾奢侈之例。奉有  旨矣。今街衢微賤。雲綺奢華自若也。如擅用非刑之例。無辜斃獄之例。擅索夫馬之例。俱奉有  旨矣。今職官故犯。列之彈章者比比也。凡此之類。難以枚。皆因內外臣工。積玩成風。全不實心擔當。實力遵守。是以  皇上有不忍人之心。無人代為宣播。百姓何由而得知。  皇上有不忍人之政。無人代為奉行。百姓無從而得所。夫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煌煌  天語。炳若日星。而官不遵令。民不守法。何以示信于天下。伏乞  嚴內外部院督撫大小諸臣。嗣後洗心滌慮。精白承休。凡一切奉  旨定例人事。有益于民生。有利于風俗者。實心舉行。一體恪遵。內而五城。外而有司。如奉行不力。當即題參。弊在必剔。勿計考成。姦在必釐。勿畏強禦。事當為即為之。勿事苟且以塞責。事當言即告之。勿存避諱以誤公。則法令永遵。而人心大定。天下共仰  皇上之明且斷矣。

請因變修省疏順治十四年

左都御史魏裔介

臣聞之。天道與人事。非有二理也。感應之際甚微。而休咎之徵不爽。故天心仁愛人主。必屢出災異以警之。人君敬謹天戒。則亟修仁政以回之。茲者自春至夏。雨澤未降。重煩  宸慮。俾臣齋心祈禱。又閱邸報。見陜西巡撫題報異常火災。三月之內。連焚二堡。臣思火災皆係旱徵。復察禮部移文。內稱欽天監具題。推算本年五月初一日癸卯朔日食。五月十四日夜十五日丁巳望月食。臣備位台端。覽之不勝悚懼。謹按經傳。月食者。日光遇望。遙奪月光。是為陽勝陰。日食者。日月同會。月揜日精。是陽不勝陰也。今五月朔日食。在易卦為姤。陰微而即抗陽。其變非細。于五月望復月食。為日月交食。況月食至既。尤屬災變。此在漢唐宋令主。尚能遇災恐懼。因事禳救。況我 朝尚德緩刑。無事無念不敬天勤民。修省之實。可弗講乎。昔漢文帝癸亥日食。詔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今  皇上虛懷求言。言路未嘗壅閉。但累年以來。豈無敢言之士。緣事降斥。沈滯下僚。屢逢  恩詔。未見湔洗。所宜  下該衙門。速為察奏。取自  上裁。以開言路者也。昔漢明帝十月日食。詔以輕用民力。繕修宮宇自戒。今  皇上孝思不匱。創建內殿。以修祀事。其工難緩。至此外土木之工。不論大小。請  諭所司。一切報罷。于以省財足用。專意養兵恤民。昔漢光武七年三月晦日食。大中大夫鄭興上疏曰。國無善政。謫見日月。要在因人之心。擇人處位。留思柔克之政。垂意洪範之法。今官司貪墨。立法不赦。功令森嚴。人知懲懼。然自古相傳。律有枉法。似宜稍加分別。若錢糧考成。參罰太急。降調日多。循吏不免。似宜  下吏戶二部。採取眾議。量從寬減。地方守令。果係賢能。如因錢糧鐫謫。仍聽撫按保留。務從民望。昔漢明帝十三年十月日食。詔刺史太守。詳刑理冤。存恤鰥寡。今恤刑已畢。又屢經援赦。豈尚有刑之未詳。冤之未理。所慮有司奉行不實。蠹役上下其手。況皇華之使。逍遙驛路。隨意稽遲。今宜請  下該部。各將應赦事宜。馬上飛傳。各直省督撫按。速為清理。仍將開釋過冤滯姓名件數。復報部院。以憑稽察。若夫鰥寡孤獨。王政所先。裁減議及。所省甚微。五品以下。俸祿更薄。似宜一併照舊支給。昔漢章帝永平十一月晦日食。于是避正殿寢兵。詔有司各上封事。今連年征戍。寇盜未靖。將欲進取。必須足餉。然天行亢旱。飢饉可虞。 廟堂勝算。宜令南方專意招撫。固防險隘。旗下戍兵。減其二三。省數千里往來之勞。節數百萬供應之費。俟歲稔財豐。方可決意大。以上各款。臣不敢為無稽之說。考諸往古。之當今。俯竭愚忱。仰瀆  睿聽。伏冀  皇上深思遠慮。圖之于未變之前。修德恤刑。持之于既變之後。念海宇之初平。則以寬大為務。恐驕盈之易至。則以節儉為先。民力將竭。用一緩二。撫字宜圖。疆場靡甯。招攜懷遠。文德是尚。仍  嚴內外大小臣工。改過洗心。勉盡厥職。以國為家。視民若子。勿徒襲自劾之虛文。勿止修救護之故事。庶可以消彌災沴。雨暘時若。而三光亦為之改色矣。

亢旱應 詔言事疏

儲趾

臣以庸愚。忝居言路。自分區區。涓埃報效。無過於言。又當  皇上貶損威嚴。下剴切求言之詔。於此時也。而終緘默不言。揆諸分誼。臣心實有難安。臣聞天道。若持衡然。故雨暘燠寒。無時不得其平。而氣化偶偏。必於亢陽伏陰示其象。然往來推行。久而必復其常者。天道之無私也。君道法天。亦若持衡然。故喜怒刑賞。無事不得其平。而意見偶偏。必於用人行政露其機。然斟酌損益。終必歸於大中至正者。君德之極盛也。漢臣董仲舒曰。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天人相應。捷於桴鼓。春秋所以詳書災異也。  皇上至聖極明。一切措置施為。雖堯舜無以加之。豈有纖芥之事。足以召祲致災者。但愚臣蠡測管窺。以為自古人主患不明。惟  皇上患明之太過。自古人主患不斷。惟  皇上患斷之太速。即如今之擢一官。點一差。要皆外庭所莫測者。在滿臣未必盡然。而於漢臣特加意行之。務令出人意表。為擬議所不及。此則  皇上意見之稍偏。而愚臣所謂聖明英斷之太過者也。史臣之贊堯曰。迺聖迺神。宋儒朱子曰。聖人神明不測之號。夫所貴乎不測者。錯綜參伍。與時偕行。而非於彼於此。不可思議之謂也。此雖不足上累  聖德萬分之一。然臣尤願  皇上開誠布公。太和翔洽。要使天下服  皇上用人之至當。而不必徒使天下驚  皇上用人之甚奇。若云防微杜漸。不得不爾。則國法具在。試問諸臣行事之邪正。又誰能欺  皇上之洞鑒者。抑臣又聞之。唐臣韓愈曰。獨陽為旱。獨陰為水。君陽臣陰。有君無臣。是以久旱。今  皇上宵衣旰食。焦勞於法宮之中。而王公大臣。拱手備位。曾不聞出一謀。獻一畫。上贊  主德。輔宣聖化。是君勞於上。臣逸於下。天道下濟。而地道不能上行。其於致旱。理或宜然。臣區區之忱。願  皇上虛中無我。一切用人行政。不改鍵空衡平之體。又於一二純誠憂國之大臣。時  賜召對。清晏之餘。資其輔益。必能時雨時風。銷殄旱災矣。臣冒瀆  天威。仰答明詔。不勝戰栗待罪之至。

因災變請止巡行疏康熙十八年

蔣伊

為  聖心惕厲方殷。  皇躬起居宜慎。謬竭愚忱。仰希嘉納事。臣惟自古地震之變。史策常有。然京師根本重地。而震驚如此。則斷非細故。八月初三日夜半。流星犯斗。人心惶懼。訛言繁興。兼之穀價日增。竊盜間作。星變於上。民困於下。臣鰓鰓過計。深切隱憂。伏念敬天之實敬身與敬百姓而已。  皇上一身。  天地所福饗。臣民所待命。四海八方所仰瞻。不可不慎也。邇年以來。臣每閱邸抄。見時屆秋冬。  皇上間有境外之巡行。雖觀風問俗。下悉民瘼。原非比於遊畋。然當地震之變。臣愚以後此後  乘輿必不宜遠出。方今時事多艱。工曠職。將士久露於邊外。而兵氣未銷。災荒疊見於四方。而民生日瘁。  皇上宜日御便殿咨諏治道。俾內外大小臣工如何永絕苞苴。如何更張琴瑟。用兵之地如何令其早奏膚功。被災之民如何令其咸登席。若復涉歷郊原。萬一獸驚馬逸。非所以節勞而慎動也。  皇上憂勤惕厲。並未有巡行之意。而犬馬愚忠。不得不豫為陳請。昔漢光武帝西巡。郭憲當車而諫曰。方隅初定。車駕未可遠行。明宣宗好微行。楊士奇諫曰。陛下奈何輕出。萬一變起倉猝。何以備之。臣不敢妄希古人。而竊懷報 國。迂寡識。然愛  君之念。實出一片樸誠。伏冀  睿鑒涵宥。事關  聖躬起居。不敢不密疏縷陳。

議封禪巡狩疏康熙二十三年

任辰旦

頃者奉  旨九卿詹事科道。會議封禪巡狩二事。一併具奏。此我  皇上睿知文明。好問好察。慎重大典之盛心也。臣仰荷  特恩。捐糜難報。雖自揣原無知識。而此心不敢隱藏。竊以為封禪之說。惟秦始皇漢武帝宋真宗諸君行之。固猥陋無足道矣。若夫巡狩。則顯載舜典王制諸書。及考之堯湯文武。其事未嘗概見。亦祇有虞以攝位行。與夏后氏塗山之會。史冊紀焉。古者行封建之法。天子自治其畿內千里。而畿外亦皆諸侯分治之。慮不無議禮制度。陰相紊瀆者。故覲后之日。即取其律度權量正朔服色。與夫戶版之興衰。民情之向背。而正之別之同之協之。以審其畫一與否。此巡狩所以不得不行者。時與勢也。今天下一家。車書一統。皆畏懷遵路。梯山航海。莫不修我職貢。又三年大計。民生吏治。時時周知。並無有指臂扞格。煩我綜核者。況我  皇上功德巍煥。聲教四訖。普天率土。人人奉一  聖天子以為治。是省方固與神禹齊蹤。即垂拱亦仍大舜並美。揆於三五。靡不合轍。亦無關於巡狩之行不行也。且典禮重大。久廢之後。實同創始。簡略則難於觀瞻。備美則繁於費用。皆不可不熟籌而遠計也。竊見我  皇上至聖配天。允恭克讓。即東蕩西滌。大告武成。開闢以來。莫此為盛。然且不受  尊號。謙而益光。諒此二事。自有  宸斷。調劑古今。與世咸宜。垂為令典。特臣以區區之誠。思備  採擇。伏祈  睿鑒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