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024

第24章 學術四廣論(2)

原人下

方苞

自黃帝堯舜至周之中葉。僅二千年。其民繁祉老壽。恒數百年不見兵革。雖更姓易代。而禍不延於民。降及春秋。脊脊大亂。尚賴先王之道澤。以相維持。會盟討伐徵辭執禮。且其時戰必以車。而長兵不過弓矢。所謂敗績。師徒奔潰而已。其俘獲至千百人。則傳必特書。以為大酷焉。自戰國至元明。亦二千年。無數十年而無小變。百年二百年而不馴至於大亂者。兵禍之連。動數十百年。殺人之多。每數十百萬。歷稽前史所載民數。或十而遺其四三焉。或十而遺其一二焉。何天之甚愛前古之民。而大不念後世之民也。傳曰人之於天也。以道受命。不若於道者。天絕之也。三代以前。教化行而民生厚。舍刑戮放流之民。皆不遠於人道者也。是天地之心之所寄。五行之秀之所鍾。而可多殺哉。人道之失。自戰國始。當其時篡殺之人。列為侯王。暴詐之徒。比肩將相。而民之耳目心志移焉。所尚者機變。所急者嗜欲。薄人紀。悖理義。安之若固然。人之道既無以自別於禽獸。而為天所絕。故不復以人道待之。草薙禽獮。而莫之憫痛也。秦漢以還。中更衰亂。或有數十百年之安。則其時政事必少修明焉。人風必少實焉。而大亂之興。必在政法與禮俗盡失之後。人之道幾無以自立。非芟夷蕩滌不可以更新。至於禍亂之成。則無罪而死者亦不知其幾矣。然其間得自脫於瘡痍之餘。剝盡而復生者。必於人道未盡失者也。嗚呼。古之人日夜勞來其民。大懼其失所受於天耳。失所受而不自知。任其失而不為之所。其積也遂足以干天禍。而幾盡其類。此三王之德。所以侔於天地也與。

天人篇

張鉿

天之所以成形者。氣為之也。人之所以成質者。亦氣為之也。人既有是氣。必有主宰乎是氣者。則心為之也。心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正目而不見其形。傾耳而不聞其聲。而實流行于四肢百骸而不可遺也。夫以人而視天。氣之至微者也。以至微之氣。而猶有主宰者存。豈大虛之廣遠。大化之幽深。而謂無物焉以主宰之。無是理也。程子曰。以其主宰而言謂之帝。固非路遠言妖。如泰西之所述。然陰陽純會之處。造化微妙之所。無臭無聲。必有元精焉以為之主宰。不可誣也。或曰然則天人感應之故。皆是主宰者有以察之。故或則培之。而或則覆之也。曰無庸也。天人一體者也。何以明其然也。三才萬物。統體一太極也。形而上者。一理之充周。形而下者。則一氣之融結也。天之所以成形者。是氣也。人之所以成質者。亦是氣也。氣猶水也。魚之遊於江海也。噓吸而吞吐。魚腹之水。即江海之水也。離之而無可離。畫之而無可畫也。其感應之不爽也。理有以相通。即氣有可以相觸也。如心之於四肢百骸也。一髮之痛心必覺之。一肢之癢心必知之。降祥降殃。是以捷如影響也。詩曰。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昊天曰旦。及爾游衍。及之云者言乎其體之一本也。而人之自絕於天者。見為己之身也。不知其為天之身也。縱嗜欲。蔑禮義。喪志伐性。所以病乎。天之身者無所不至。在天方悄然以悲。惻然以痛。而彼昏不知。且謂天道夢夢。於我何有也。不亦大可哀耶。嗚呼。古聖人於天人之際三致意焉。欲人知其體之本一耳。不悟其體之為一。而幽獨之中可以惟我所為。其甚者遂至為天所絕。而忍降之割。如毒疽潰癰。雖一身之物。亦有時決而去之不復惜。可不懼哉。

書天人篇後

陸燿

天人一氣。呼吸感通。修吉悖凶。惟人自取。今人行一善事。即期福報。久之寂然。謂天果夢夢。不以厝意也。然見作惡之人。曾不旋踵。顯受殃禍。又謂天之報施。似急於癉惡。而緩於彰善者。不知人有望報之一念。即日降之福。而常見其不足。猶人血肉榮衛。日受滋養。而初不知感。及內有臟腑之憂。外有瘡瘍之疾。藥餌鍼砭。攻救並施。如所謂毒疽潰癰。決而去之不惜者。然後知向者之飲食起居晏然無事。皆所以報其無病之軀。天之降福於人猶是矣。豈曰緩於彰善哉。且善亦有辨。苟非讀書窮理。將日從事於不善以為善。為之愈力。不善之及人愈遠。天之欲而去之。當不啻其毒疽而潰癰也。如教子弟之徒以詞章功利。待朋友之徒以聲氣黨援。事上官之徒以逢迎餽問。治百姓之徒以寬縱因循。凡人之所謂為善。皆天之所謂不善。以是而責報于天。安有不爽焉者。然則人宜朝夕自省曰。吾之所為。其毋乃為疽為癰。為天所欲決而去者乎。而奈何飲食起居猶得晏然無事乎。如是則不善之途塞。望報之念消。天人感應之理真見。如心之主宰乎四肢百骸而不可遺矣。

天道論上

張爾歧

吾鄉邢先生。作天道難知論。以紓其怨。予讀而傷之。釋曰。天道之難知也。求天道者之自為不可知也。其視天若有國之君然。日懸嘗罰。以待功罪。銖銖而衡之。毋怪其愈推而愈不應也。推而不應。因以衰君子之心。而作小人之氣。吾懼其說之長也。夫天與人之相及也。以其氣而已。寄其氣於人而質立。質立而事起。事起而勢成。而天之氣因之任之。若水之行於山崖谷莽曠之墟。為奔為跳為涸洑為人立為安流。亦不自知其至也。聖人逆觀其勢。而知其衰興。決之數百年之前。應在數百年之後。若有鬼神。人以為聖人之於天道。如是其著明也。而垂之訓者。不過曰惠迪吉。從逆凶。福善禍淫。積善餘慶。積不善餘殃而已矣。其曲折必至之勢。不能為人言也。而人執此一言。以衡古今禍福之數。見其不應。以為無天道。甚矣其固也。古今稱善不善之最著者。無如周秦。人以周八百秦二世為天道。又即以周八百而滅於秦。秦祖孫繼惡。而卒滅周。為無天道。不知周之八百。周之善氣足以及之也。亦文武周公能積其善以勢而被之八百也。其亡也則勢盡而善與俱盡。無是勢。無是善。則亡焉宜爾。秦之以惡滅周也。秦用其惡以乘人之衰。無文武周公之善久勢以抑制之。故勝也。二世而惡之勢極。惡之氣亦極。極則盡。則人之怨怒之勢以極而全也。而世之人快指之曰天道。曰天道者。猶之曰自然而已矣。勢之所必至。氣之所必至。安得不曰天道也。國之興替則。然年命之永促。子孫之單繁隆降。以至卒然之禍。無妄之福。或以類至。或以不類至。此其勢安出歟。曰天之生是人也。猶父母之生子也。氣至則生矣。而人之得之也則曰命。其得失也。若器受物。狹則受少。宏則受多而已矣。其命是也。若以物與人。適多則與多。適少則與少而已矣。其善而短也。清純之氣適短也。其惡而長也。則濁亂之氣適長也。永促定於其生之初。迨期而盡。天亦不可如何也。至於子孫。則天之氣與其父母之氣。相為多少也。父母而賢而氣適少。天不能以多與也。父母而不賢而氣適多。則子孫或得厚焉。或得多焉。適值其清。或得賢焉。血脈性情。起居倫類。皆氣所乘之勢也。賢者之為善人見之。氣之多寡人則不見。執所見以疑所不見。則過矣。然則惡人之子孫。逢吉者百年不得一人焉。其非天有以抑制之然歟。曰不善人之不足以召善也。猶濁律之不能為清聲也。其用天之氣。則如烈火之化物。費者實甚。子孫逢吉。安可以數數見也。至衰季之際則不然。天之氣背旦而向暮。若汲之井。清者不給。其時之君若臣。又日以其昏戾淫僻之治。參和撓逆。結為客氣。天亦若詘其常然之性。以聽所為。凡為孛為彗為震為霾為水為旱為疾疫為蝗螟。殺人害物者。皆惡人之所沃灌滋益酌而自蕃者也。世所為禁奸防民之具。又適足以制善人賢人。君子率求自善而止。不知取聖人之經法。以破陰邪之勢。富厚榮利。子孫蕃廡。不彼之歸而孰歸哉。要之勢極則盡耳。盡則天之常然者於是復伸。勢之所至。善惡從而消息焉。不止國家之大也。禍與福之適然者何也。曰是亦不可歸之適然也。其致此者甚漸。人不知以為適然耳。善者之適禍。必有召其適禍者也。不然則周身者疏也。周身疏不以善免。如袒者之當白刃也。若惡者之適免也。必有宜免者也。不然則欺人而適售也。欺人而人不知。惡草之得蔽。芝蕙且不及矣。曰善惡之氣之行以勢如是。惡者其知所恃乎。曰否否。善惡之事。不自一身止也。是且被之人。亦不自一人止也。是且被之人人。被以善而不喜。被以惡而不怒。豈情乎。勢也者。積人人之喜怒而成之者也。善惡之勢成。人喜人怒之勢亦成。勢成而惡者自防之勢皆怒者可藉之勢也。其不以此事應。而以他事應。不以此時應。而以他時應。需其成耳。故善之勢失。可以制於惡。惡之勢成。且終制於善。善可使極。惡不可使極。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則勢既成之故也。奈之何可不一於善也。故古之為善人者。嚴思慮訖嗜慾以杜費。考得失慎言動以利用。親君子附眾人以增烈。正基緒教子孫以永世。動而得吉。人以為天之報善人者厚也。亦知善人之積以自全者如此哉。人之求天道者。則積不至其分。而責所應。應已至其分。而猶責所應。是朝種而夕然炊。隕霜而求嘉禾也。不可得矣。然則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子曰。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此數說者。非天之衡人者至歟。曰非也。人之不可絕於天也。猶草木之不可絕於地也。根荄不屬非地。故奪之而自不生人之受是氣也。其末在人。其本在天。持其末以動其本。為善為惡必有相及者矣。相及而逆其常然之性。則自為竭絕之道也。夫子所云動天。所云獲罪。言人與天之以氣相屬也。故善惡之自喻者。吾達乎天之實也。人與人同繫於天。善惡之被人者。亦其相連而達天之實也。至於善惡既形。積而成勢。勢之既成。禍福歸之。晝所云惟德是輔。言其勢之既成。天與而人歸也。其絕之也。非天之故絕之。其輔之也。非天之故輔之。積於善惡者之所自致耳。方其積之未至。亦必有其受損受益者矣。小益而人不及見。小損而人亦不及見。而積而至大者。世不恒有。人所以終疑天道爾。曰。伯夷比干。積不至乎。曰伯夷之賢。賢以餓。比干之仁。仁以死。惜伯夷比干而以餓與死疑天道。是惜其賢與仁也。伯夷而千鍾。比干而苟存。則何以惜之。因勢以成。吾志亦曰天道而已矣。則甚矣疑天道者之與於惡也。於善惡之數。未識其所歸。禍福之應。不詳其所起。徒欲銖銖而求之。天道豈若是勞乎。吾故曰天之於人也。不能相御以心。而相及以氣。則天道虧盈而益謙之說也。又曰因勢所至。而歸之自然。則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二者皆天之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