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190

第190章 戶政九屯墾(6)

請核實開墾地畝疏

曹一士

伏查開墾者所以慎重曠土勸相農夫。本非為 國家益賦起見也。我  朝承平日久。生齒浩繁。苟屬可耕之土。必無不毛之鄉。惟是河壖山麓。間存廢壤。乃係水淹沙壅石多土薄之區。雖用人工。難興地利。故往往棄而不問也。今臣訪聞各省開墾地方甚多。其中不無裨益。然奉行未善。流弊有二。一曰以熟作荒。州縣承望上司意旨。並未踏勘實在荒地若干。即預報畝數。以邀急公之名。逮明知荒地不足。即責之現在熟田。以符所報之額。小民畏官之令。俛首而從之。咸曰。此即新墾之荒而已。夫使其地少有贏餘。亦當不盡利以遺民。若別無贏餘。豈可履畝而益之賦也。一曰以荒作熟。歷年荒地。在河壖者坍漲不常。且地勢低窪。河水偶溢。即成沮洳。在山麓者。外鋪平土。有似可耕。其下三四寸。多石皮石子。堅不能掘。所生之草。亦皆纖細無力。豈能發生禾稻。又有高阜鱗次。而溪遠水淺。難資灌溉。以致荒廢者。此種地畝。州縣不復踏勘。悉入報墾之數。赤貧乏食之民。止貪目下官給牛種。官與草舍。以餬旦夕之口。而不顧其地之不可得而墾也。臣恐十年之後。民不得不報熟。官不得不陞科。幸而薄收。則完官不足。稍遇歲歉。即卒歲無資。而逃亡失業之患。從此起矣。然且賦額一定。州縣不敢懸欠。督撫不敢開除。於是飛灑均攤諸弊。又將以熟田當之。是名為開墾。其實有墾之名。無熟之寔也。茲二弊者。緣有司但求地利。罔惜貽害。大吏惟知慮始。不暇圖終。是以仁民之政。反啟累民之階。其有關於國計民生非細故也。我  皇上政之始。首念民依。殷殷以天下之安為己安。則必以百姓之足為君足。臣請 敕下直省督撫。凡經報過開墾地畝。無論已未陞科。俱令州縣官按冊踏勘。內有向係還糧熟田。混報開墾者。即行舉首除額。免其處分。如寔係新墾之田。取具州縣官印結存案。少有造。一經發覺。從重治罪。則以熟作荒之弊可免矣。至新墾田應行陞科之日。督撫再遴委賢員往勘。果係田禾成熟。可以持久者。始與陞科。如其磽确瘠薄。難望有秋。即與開除免賦。倘因報墾在先。必於起賦。以貽民累。察出後。正其欺罔之罪。則以荒作熟之弊亦免矣。如此。開墾之虛寔既辨。田畝之荒熟難欺。新壤先疇。均沐  皇仁於奕世。安民足民之善政。莫先於此也。

請開廣信封禁山並玉山鉛礦疏乾隆九年

江西巡撫陳宏謀

竊惟盛世滋生戶口日繁。小民衣食之源。所宜急講。我  皇上宵旰勤求。孜孜罔懈。  特頒諭旨。廣山澤之利。飭令因地制宜。及時經理。無非為民籌日用飲食之事。臣仰體  德音。凡有地利可以養民者。悉心體訪。設法興舉。不敢畏難苟安。坐失地利。江西一省。惟廣信一府。閒曠之山地最多。而窮民無業者亦多。所有地利可開二事。敬為我  皇上陳之。一廣信府有銅塘山。坐落上饒廣豐二縣。週遭數百里。自明正統間。有姦匪盤踞。賊平之後。遂將此山盡行封禁。因名曰封禁山。自此耕鑿芻牧之地。盡為鼯鼪麋鹿之場矣。臣到江西採訪輿論。咸以此山。尤宜開禁。以惠窮民。上年三月。臣檄行廣南饒九道帶同廣信府知府知縣等。入山細加親勘。知封禁之內。莫木蒙密。路徑崎嶇。山深廣闊。澗水縈紆。內中有田地邱段尚存者。儘可為田。其餘亦可種靛栽麻。並植蔬果。雖無杉楠佳木。而雜樹竹木。極其繁茂。山水溝順流而出。皆可運至大河。今久經封閉。民生有用之物。置之無用。已覺可惜。且查從前封禁之地。原屬廣闊。我 朝承平日久。附近居民。漸於四圍墾植。以資生計。今樹藝已蕃。漸成村落。現在所立界牌封禁者。較諸從前已窄。非復舊時廣闊。夫四圍既可開闢。中間亦可墾治。若得弛其封禁。聽民認界開採。始則採伐竹木。竹木既盡。其地即可種植。有水可以成田。無水可以成地。十年之後。漸成沃壤。然後升科。此外藝麻種靛栽植蔬果之類。均可獲利資生。目下招墾。須擇本地良民。取具甘結。其外來姦匪。不許混入。且江西民風勤儉。人多地窄。得業最難。山谿嶺側。尺寸必爭。今將數百里之地。聽民為業。人孰不踴躍爭奪。養活窮民。不知凡幾。至其如何約束。使人不敢爭佔。何如稽查。使姦匪無由託足。皆可熟籌經理。現在各隘口。原有官兵汛防。將來事有成效。人漸廣。然後相其形勢。移官添汛。以資彈壓。庶幾事不繁而民不擾。亦無藏匿姦匪之患。且蒙茸盤踞之氣。俾之開通得耀於光明。亦昇平之盛事也。臣查從前奏請開禁者。率以開墾穵銅。採木充公為言。及查無銅礦可開。無杉楠大木可取。又以此山界在浙閩二省。可藏姦匪。故其議皆格而不行耳。臣愚以為此山若為開礦取木充公。則滋擾無益。可以不開。若聽民為業資生。則開之實為有益也。至於此山離浙尚遠。只有南界接連閩省。均係懸崖壁立。攀藤附葛。亦不能入。必取道江西。並無浙閩通路之處。如無本省藏匿姦匪。此等深山大壑。各省皆有。際此昌期。邊遠苗疆。在在開闢。此一隅腹內之地。永遠封禁。棄為廢壤。未免因噎而廢食矣。凡此皆從前封禁之由。臣已一一籌及者也。

一廣信府玉山縣之廣平山。產有鉛礦。居民屢請開採。臣行飭廣信知府帶同玉山知縣前住查勘。廣平山離城一百四十里。與上饒德興二縣交界。相離二縣。均在一百數十里之外。山之前後左右。凡二三十里。並無村莊墳墓。亦無妨礙之處。督令工匠。先後開穵五硐。俱有礦砂。面加煎試。銀鉛夾雜。實有成效。若準其開採。所得礦砂。無論銀鉛。照二八抽課。餘者聽民自相運售。慎選本地殷實良民為峒頭。招募本地民夫開採。以本地之民開本地之廠。不慮其來歷不明。江西本產米之鄉。今以本地之人食本地之米。可無米貴之患。又不動支工本。聽民出資開採。有利而來。無利而去。亦無易聚難散之患。雲貴各省礦廠甚多。歷無廠徒生事之處。近者廣東亦復開廠。而各省礦廠。大半皆江西之人。今本省開廠。更無滋事之慮也。以天地自然之利。為民生衣食之資。所養窮民不少矣。

請仍封禁銅塘山疏廣豐縣志

胡寶瑔

臣竊查勘廣信封禁山。由廣郡之上饒。至廣豐縣入山。復轉至上饒縣所轄境內。將山勢隘口。土色樹木。及舊設汛地。細加看詳審度。查此山原名銅塘山。周圍約三百里。與閩浙連界。而入山之徑。俱在江右地方。上饒縣設三汛。曰源口曰高洲曰船坑。廣豐縣設三汛。曰橫山殿曰下霧嶺曰小峰。由各汛而入。行二三四十餘里不等。抵極峻之隘口。為原立各禁碑地方。約計禁內不過百里。由禁界入山。皆係重巒疊嶂。絕壁懸岩。其適中之處。名日銅塘。即山所由得名。間有零星平地。俱屬無多。其樹木並無良材。臃腫糾蟠。蔚翳於峻嶺幽壑之間。而山趾錯接。多隔溪。水漲則瀰漫無路。山徑壁陡。攀藤援木。方可登陟。而一懸通。數武曲折。彼此即不相睹。且地皆砂石。非裹糧無以為生。惟禁絕其入山之路。始可清肅。粵稽前代。無不封禁。以防奸宄。間有建言開禁者。勘明即寢其事。 國初仍舊封禁。嗣經原任侍郎臣趙殿最。前撫臣陳宏謀。兩次請開。經三省勘明。應仍舊制。而近年復有議開者。亦以自然之利。可資耕種。可採木植。可煎礦砂。皆未嘗身親目。遂疑環山之內。當有沃壤平原。殊不知既無可墾之地。亦無可用之材。挖土試驗。又無礦苗。惟崎嶇險峻。藏集奸徒。則難裹氈搜剔。招集夫眾。亦恐聚蟻紛囂。官辦則糜費無益。民辦則貲本難酬。且其勢必添駐文武員弁。而建署無地。貿易不通。斷難孤處巖壑。總之禁則並無棄利。開則必有遺害。嗣後永宜封禁。更無可疑。稽察之法。必加嚴密。始無偷入竊墾。以致日久復成匿匪之所。臣飭府縣另立高厚界碑。鐫刻大字。于隘口當中設立。其入山之徑。皆令各就地勢。畫界看守。並將各隘口。指定六汛分管。以專責成。其駐劄該處之巡檢把總。不時周流巡視。每年令道府分季稽查。縣營分月察看。務期遵照舊例。不許陽奉陰違。至向因山徑未塞。附近居民棚戶。或竊入樵採。嗣後概行嚴禁。以杜其漸。而佃種人戶。間有倚傍官山坡崖。搭棚居住者。多係閩人。奸良莫辨。最易滋事。應令搬移禁界之外。倘有假稱山主。招集容者。即行嚴究。如此則仍舊封禁。益見界劃分明。而防查嚴密矣。

論南田山開墾狀

朱桂

接奉憲札以浙江甯波台州兩府。聯界地方。有南田一處。向係禁山。訪聞該處。現有男婦老幼四五千人。草一千五百餘間。已墾山田平地。約共三萬餘畝。若必執封禁成案。盡數驅逐。此等皆無業窮民。一朝失所。生計全無。恐致流為匪類。兼慮散而復聚。不能偏歷各處港。時時防守。必須熟籌日久堵截之法。并為該民人等妥議安頓。方免將來滋生事端。奏派本司俟漁汛一畢。即選帶明幹員弁。親赴該處周歷查勘。籌議詳覆。以憑核辦等因。旋奉  硃批。此係必應辦理之事。查覆後。悉心妥議。務期經久無弊。方為至善。欽此。本司遵於七月十二日。帶印起程。於二十三日抵石浦。帶同委員人等。於次日一早渡港。十里抵長山嘴。為入南田初境。山勢綿。進山一里。方見草。零星散處。隨即按里挨查。其所種多係蕃茹。亦間有平田。由此而進。路徑崎嶇。地名大小百丈。草房較多。其旁為黃金壇。均有開墾之處。又進為樊之中。係入大南田總路。地勢平曠。其旁為石門嶺腳。開田頗多。草亦漸稠密。再進為大南田。乃此山膏腴之區。窮民來此開田之山。最為繁夥。間有築塘者。其毗連島嶼。曰螺絲。曰馬童。俱係沃壤。開墾亦多。又有名小南田。山勢逼仄。開墾無多。又進為金漆門。山勢陡峻。蒼峭壁。其下直接外洋。旁有海塗。開墾山糧平田。是為南田山極處。又轉至林門。係大南田之西。沿港一路甚長。謂之林門掘港。山土尚厚。地多開墾。其下海塗亦寬。計查南田山內十一。共墾戶一千五百七十四家。男女共四千零九十八口。山地平田共一萬三千三百十六畝零。自長山嘴以南。至金漆門。約斜長五十餘里。廣約三十餘里不等。皆連山共土。并不隔港。總名南田山。自八月初一日渡港。查附近南田之山。共七。曰大小烏巖。即珠門山。與大小蛤蜊山勢相連。去林門港僅二三里。地勢甚狹。搭住者零星數戶。每戶所開自數畝至十數畝而止。曰箬魚山。與打鼓寺合電門各為一山。舊繪為一。殊謬。其山甚小。曰花。即大佛頭。山雖雄秀。地頗瘠薄。并無平疇。山前後亦有搭開墾者。曰礁頭。長有十四五里。山下有海塗平地。窮民開墾漸多。日鵓鴣頭。山內有大塘小塘坦塘白箬塘。地頗平坦肥饒。開墾亦多。山雖祇有十六七里。而人煙稠密。衡宇相望。曰花嶼灣。居人稀少。惟山之半坡。亦間有開墾者。以上七。共墾戶八百三十八家。男女二千三百八十九口。山地平田。共三千三百八十六畝七分。係在南田山以外。向亦封禁。其長約五六十里。島小地窄。不能多聚人丁。亦不能多種田畝。本司查看之時。并細為詢問。皆係無業貧民。臨海黃岩縣人居其大半。溫州平陽居十之二三。象山雖附近。轉不過百餘人。有祖孫父子數世在山開墾者。有三四十年二三十年不等者。皆攜有家室。間有不帶眷屬者。皆依棲南田山內耕種。所以近年來開田漸廣。外來游棍。每於秋收後聚集匪徒。肆行強割。窮民甚以為苦。因在封禁山內私墾。有干例禁。不敢控官究治。本司親歷各島。察看情形。開田已有一萬六千七百餘畝。人眾已有六千四百餘丁。由來已久。若不因地因時。籌度久遠之策。轉慮貽患將來。惟地處海疆。久經封禁。必須統觀形勢。扼其要隘。庶防守嚴密。而後安頓窮民。始非苟且姑息之謀。本司查南田山南面之金漆門。為春冬漁汛漁船畢集之所。直達閩廣外洋。其地最為險要。又長山嘴為入南田北面門戶。斜對下灣門外洋海口。亦屬險要。大南田地勢廣闊。隨處可以開田。係屬居中扼要。東面大小百丈之間。黎頭山為南田左臂。西面林門。逼近林門港。為南田右臂。其附近林門港之礁頭鵓鴣頭花等六。皆以林門為控制。附近長山嘴之花嶼灣。以長山嘴為控制。此南田之大局形勢也。

應請於金漆門移駐都司一員。水師兵一百名。長山嘴移駐千總一員。水師兵六十名。大南田移駐把總一員。陸路兵五十名。黎山頭移駐千總一員。陸路兵五十名。林門移駐把總一員。陸路兵五十名。林門高磡陸路兵三十名。林門大灣陸路兵二十名。礁頭鵓鴣頭每處設水師汛兵各二十名。如此內外防維。處處聲勢聯絡。布置已屬周匝無遺。惟設兵所以衛民。既已安頓窮民。生聚教訓。聽斷詞訟。丈量陞科。尤須文員相機經理。應請移駐同知一員。作為南田海疆直隸同知。管理地方。定為海疆要缺。經理三年。著有成效。請加陞銜。再任三年。始終奮勉。請歸即陞班陞用。似此辦理。庶可立經久之規模。不徒襲封禁之故事。於海疆實有裨益。其餘就地方情形。量為區畫。謹將見聞思慮所及。撮擬數條。以備採擇焉。

一石浦應歸南田管理也。石浦去南田山十里。為入南田陸路之門戶。向設巡檢稽查進港船隻。去象山縣九十餘里。稽查難周。且老東門一帶。向有匪人。應歸南田同知。一并就近管理。庶可以防偷渡而嚴出入。

一應嚴拏游棍以安窮民也。窮民違禁開墾。游棍即因而挾制。強索租錢。或於秋收後肆行搶割。本司細加訪查。其最兇橫之金某等。大南田一帶窮民。受其淩虐。今當安頓之初。尤宜嚴行查拏。以息爭端。應令南田同知心懲辦。俾地方永遠甯貼。

一南田地畝。應行丈量報部陞科也。本司前於深山僻壤。無處不到。其住址戶口。及形勢險夷。實已真知灼見。惟地畝因青禾在地。不能丈量。僅據山民開報登載。恐尚有不實不盡。應令南田同知。於水涸草枯之候。逐一丈量。分別上下則。詳請陞科。以昭核實。

一私煎應酌擬官收也。海濱之地。煮水為鹽。所在多有。本司所查處所。除零星小戶。并無爐灶外。惟金漆門林門掘港礁頭鵓鴣頭等處。皆有私煎形跡。其海塗皆易積滷成鹽。似宜官為收買。以免日久滋事。本司於途次接台州鹽商張履豐具稟。以台州運鹽太遠。腳價太重。擬於南田收買配運等語。查江浙向有化私為官之案。惟本司衙門向無辦過例案。應如何辦理之處。應飭交運司妥議經久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