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152

第152章 戶政三養民(1)

養民

朱澤澐

天下有其人至賤。其力足以有為。散之不見其多。聚之足以為亂者。閒民也。古之閒民十之一。今之閒民十之六。通都大邑之閒民十之三。窮荒州縣之閒民十之六。有無田之閒民。有無業之閒民。有有田而無田有業而無業之閒民。夫民何可以閒。知其為閒民。而不處之使自力。幾何而不為亂也。自井田毀。限田之制。累朝不能行。非通都大邑財貨聚積之所。則取財之途不廣。謀生之術無所施。周禮九職曰閒民。閭師凡無職者出夫布。孟子曰廛無夫里之布。廛之設也。所以處閒民。夫布之罰也。所以驅閒民使業廛。三代聖王。位閒民有地。教閒民有法。閒民之多寡有無。上皆知其數而措置之。今則督撫不問。郡守不問。州縣不問。豐歲優游坐食。一遇凶荒。相聚為非。何所不至。夫吏之於民。州縣為親。近日州縣之吏。司錢穀之出入而已。百姓多寡虛實之數不知也。司催科之緩急而已。百姓流離生死之故不知也。災祲猝至。閒民嗷嗷仰望官粟。給之不足於用。不給展轉溝壑。擊目傷心。一歲飢則為盜。再歲三歲飢則為寇。一郡飢則流離就食。一二省飢則寇盜之變有不可言者。呂祖謙曰。上者修先王預備之政。其次修李悝之政。不修預備。而講求於臨時。未見其有濟。先王預備之政。自井田毀。數千年不復。呂氏猶以此為上者。貴得其意耳。詩曰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畬。月令曰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修封疆。審端徑術。善相邱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農乃不惑。古者設農官。親行田畝。教誨農事。至再至三。非故事也。王制曰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庶羞不踰牲。又曰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月令曰命有司趨民收歛。務蓄菜。多積聚。古者有司教民蓄積。食時用禮。諄諄懇懇。非故事也。三代聖王。養民之制。縱不能復。猶得於載籍中推求其懷保無已之意。今並其意而亡之矣。既亡其意。即日修補救之政。欲民不閒遊坐困。豈可得哉。夫預備之政不復。徒存此區區之意。烏足以濟。而不知其非也。今日州縣之吏。所漠然無有者此意耳。責今日州縣之吏。使顛連無告之民。代種富民之田。定之以令不行也。隨之以罰不行也。設又使顛連無告之民。日習百工之業。教之不勝教也。督之不勝督也。所望於州縣之吏者。惟此意也。今之為吏者。有能致意於溝之洫之耕之耨之者乎。有能致意於食之用之節之積之者乎。有其意而行之不善。於民無益也。亡其意而靦然處於民上。將焉用之。一邑之勢。養無田無業之閒民難。養有田有業之閒民易。養閒民於災荒之日難。養閒民於豐亨之日易。邑有里。里有鄉。鄉有圖。圖有老。一圖也有田有業者幾家。有田不耕有業不勤者幾家。無田無業傭工操作者幾家。老預教之。官親行之。教之以耕耨。教之以攻業。教之以濬畎澮。教之以遠服賈。教之以量食。教之以節儉。教之以多蓄積。民自為積。先王預備之政也。官之教之不以為民之事。而以為己之事。民之奉行不以為官之事。而以為己之事。官之意入乎民。民之意體乎官。有田有業之民有所餘。無田無業之民有所賴。而又有常平社倉義倉之積。以備不時之用。此在吏之善為之也。嗚呼其亦難矣。漢唐以來。養民之政。陵夷墮壞。無一存者。循吏如龔遂朱邑輩。傳其人不傳其政。非政之不傳。一人之政而非一代之政。宜其不傳也。當此政敝壞民游佚之時。望有循吏其人者。因意以立政。立政以養民。豈不難乎。幸有其人。所用非所長。所長非所用。加之時勢之倥。賠補之累累。大吏之阻撓。奸宄之讒毀。卒不得志以去。坐使有田有業之民。樂歲終身苦。凶年不免於死亡。又何問乎無田無業之民乎。此有識者所深憂也。

論鹽糧賑貸諸法

陸世儀

鹽茶與民爭利。似非王道所宜。然此利自管仲劉晏而後。一開不可復塞。梁元勰有言。聖人歛山澤之貨。以寬田疇之稅。收關市之征。以助什一之儲。其言似亦有理 為政者去後來之弊可也。

軍運造船。官價甚費。而船又不耐久。宜于各處州縣運糧處所。設處糧田。募人承運。能造糧船一隻來應募者。與之田若干。俾歲收其值。以當打造修理之費。有事則運糧來往。無事則聽其裝載取息。庶幾運有堅船。官無雜耗。

社倉不如常平。常平倉不如常平田。社倉春散冬歛。取息什一。得先王春秋補助之意。然出入之際。最須得人。否則為青苗之續。常平增價而糴。減價而糶。出入便捷。無追索之擾。然止利于市民。與農民無涉。且二者之粟。俱恃官錢以為工本。一遇貪墨。官錢耗散。二法便成廢棄。若買田以為常平。歲收其所入之粟于倉。欲賑則賑。欲貸則貸。欲減價則減價。所糶之錢又可糴粟為來年張本。源源無窮。歲有增益。即遇貪墨侵漁倉粟。而去任之後。一得良吏。田腳固在。修舉不難。視前二法兼之且勝之矣。社倉不如常平。然常平之法。有糶而無賑。不如立子母倉。先以千石或萬石為母。遇小饑。則減價糶之。薄收其息以入子倉。使歲恒小饑。則子母俱減價收息。大飢則母倉備糶。子倉備賑。治國者能使子母常盈。則無憂飢矣。

一曰爵賞以勸富民。二曰平價以賑平民。三曰興作以役貧民。四曰施捨以活窮民。五曰詰姦以戢亂民。六曰周給以惠秀民。治國之道。使富民出栗以養平民。貧民出力以衛富民。此其常也。然其要在使貧富之心相通。貧民食富民之粟而知感。則其效力必勤。富民藉貧民之力而有用。則其出粟必樂。

詩云哿矣富人。哀此煢獨。古人發政施仁。必先煢獨。 國朝體古人之意。設孤老院。給孤老糧。以養煢獨。德可謂至矣。歲久法弛。縣官漫不經意。孤老院坍廢殆盡。孤老糧為富家乞作存留。煢獨之被惠者十無其一。豈不重負 朝廷德意。愚謂為縣官者。始任時。當即以此事為急。身臨其地。親為經理。凡院屋宜編號。稍加寬敞。非廁畢具。四等窮民中。惟寡婦宜獨為一處。其餘三等。當各因其所親熟。束以伍法。使之老稚相依。聾瞽相濟。送死養生。互為倚賴。是亦處煢獨之法。

佛教無補於天下。而獨有益于煢獨。是不妨因勢利導。凡孤老院中。縣官宜擇僧徒之有行者。使居其處。許之募化。俾朝夕看養煢獨。有功則縣官勞之。其煢獨之人願為僧者亦聽。垂死之人。其心別無所樂。使其注念西方。亦可消遣餘生。解其愁苦。今僧徒中往往建放生菴。開放生池。畜養雞魚豕畜。而獨無有念及煢獨者。真可異也。

論直隸興除事宜書

陸隴其

職書生也。何知天下事。但嘗靜觀今日之時勢。百病之源起於民貧。非無憂民之吏。懷痌瘝乃身之志。而民卒不免於凍餒者。拘於法而無如何也。得  君如憲臺。可為民請命於法之外矣。敢略陳一二。以備採擇。

一緩徵之宜請也。自古稅歛必於秋成。稼穡登場。而後上供可辦。此一定之理。亦必然之勢也。今則以兵餉之故。正月開徵。民間尚未播種。而追呼敲撲。急踰星火。有餘者尚可勉強支吾。不足者勢必轉貸完官。富豪之家。乘其急迫。重利盤算。及至秋成。子金積累。一歲所入。不足以償債。何暇論仰事俯育。轉眼改歲。而新徵又至。所以閭閻日窮一日。逃亡日多一日。地畝日荒一日也。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穀。古人猶以為苦。今則新絲不待二月而賣。新穀不待五月而糶矣。堯舜在上。何可不念及此也。方兵興之際。國用浩繁。固無可如何。今四方甯謐。司農不至告匱。上請緩徵。此其時也。戶部若可通融。總計一歲春夏二季。兵餉若干。上年撥剩之銀若干。以上年所剩之銀。暫抵本年春夏之餉。俟秋成催解。以補庫額。上無損於國賦。而民力以紓。富豪之家。不得乘機盤剝。逃亡可復。敲撲可省。一轉移之間。而其利無窮。先試之畿輔。次推之天下。興唐虞三代之治。此其首務也。伏候憲裁。

一墾荒之宜勸也。畿輔各州縣。荒田累千百頃。 朝廷屢下勸墾之令。而報墾者寥寥。非民之不願墾也。北方地土瘠薄。又荒熟不常。近山之地。砂土參半。遇雨方可耕種。稍旱即成赤土。近水之區。水去則略有田形。水至則一片汪洋。一報開墾。轉盼六年起科。所墾之地。[己](已)枯為石田。蕩為波濤。而所報之糧。一定而不可動。始而包賠。繼而逃亡。累有司之參罰。責里長之攤賠。所以小民視開墾為畏途。聽其荒蕪而莫之顧也。且報墾之時。冊籍有費。駮查有費。牛種工本之外。復拮据以應誅求。非中等以上之家。不能開墾。何怪報墾之寥寥哉。職竊謂此等荒地。原與額內地土不同。與其稽查太嚴。使民畏而不敢耕。何若稍假有司以便宜。使得以熟補荒。如有額外新墾之地復荒者。聽有司查他處新墾地以補之。其荒糧即與除免。不必如額內地。土必達部奉  旨。始准豁除。無賠累之苦。無駮查之煩。民不畏墾之累。自無不踴躍於墾矣。其已墾成熟者。或更請寬至十年起科。使得償其牛種工本之費。然後責其上供。亦所以勸墾也。伏候憲裁。

一水利之當興也。欲民之富。在於墾田。欲田之墾。在興水利。北方土性燥烈。灌溉易涸。雖與南方不同。然使川澤流通。隨便灌溉。猶愈於聽其焦枯而莫之救也。但古人溝洫之制。隨時修理。故不覺其煩費。今以久湮久塞之河道。一旦欲疏其壅而防其潰。工費浩繁。勢難猝辦。又當公私交困之時。州縣錢糧。一絲一忽。皆有項。不敢擅動。民間十室九空。正供尚難完辦。安有餘力成此艱鉅之事。若不量時勢。不計贏詘。驟然興舉。其為擾害。必甚水旱。職竊思屢年以來。 朝廷憫恤災荒。州縣議蠲議賑。所費錢糧不可勝數。與其蠲賑於既荒之後。何如講求水利於未荒之前。蠲賑之惠在一時。水利之澤在萬世。今憲臺撫臨畿輔。欲成久遠之業。無有大於斯者矣。宜通查所屬州縣水道。何處宜疏通。何處宜隄防。約長若干。工費若干。彙成畿輔水利一書。進呈御覽。請司農度錢糧之贏詘。以次分年舉行。而不擾於民。以一時言之。雖若不免於費。以久遠言之。比之蠲賑。所省必百倍。或鼓舞官吏紳衿。能開河道若干者。作何優。作何獎勵。此亦一策也。伏候憲裁。

一積穀之宜廣也。今功令最重積穀。定有議之例。所以為窮民計。至深遠矣。然欲穀之多。當廣開穀之源。今止有捐輸一途。故積者寥寥。在富庶之邑。猶可鼓舞勸捐。若窮僻疲罷如靈壽者。雖懸獎勵之典之勸之。其誰能應耶。職竊謂此等窮縣。當稍為之通融。使得廣積以備賑。如縣內有荒地可開墾者。許有司設法募人開墾。收其所入。貯倉備賑。勿責其起科。其一切河淤地畝。雖[己](已)入糧。原非額內者。許其量留積穀。吏員應納銀者。許其入穀縣倉。即准報充。不必起解。牙帖雜稅原額外新增者。編審人丁溢額者。悉許留本地方積穀。諸如此類。推廣行之。庶幾疲僻之邑皆可有穀以救災荒。若止藉捐輸一途。其能有濟者鮮矣。即就捐輸言之。徒令二三有司曉曉勸諭。所得有幾。巧者陰派之里下。名為捐輸。與加派無異。又非 朝廷愛民之意。是宜請  旨酌定旌獎之例。使紳衿富民皆樂於捐輸。將不待勸而粟自多。至於在倉之穀。宜聽有司之酌量支放。如遇凶荒。則先發後報。平時出陳易新。聽從其便。勿因不肖之侵欺而盡掣賢者之肘。則鳩鵠之民。庶有賴矣。伏候憲裁。

一存留之宜酌復也。查賦役全書舊額。有一項人役。則有一項工食。有一項公務。則有一項錢糧。未有用其人而可不予之以食。辦其事而可不費一錢者也。用人而不予以食。則必至於賣法。辦事而求不費錢。則必至於派民。自兵興之際。司農告匱。將存項。盡行裁減。由是州縣掣肘。貪墨無忌。私派公行。不可禁止。百弊之源。皆起於此。自康熙二十年以後。再頒  恩詔。漸次奉復。海內始有起色。然尚有應復而未復者。敢為憲臺陳之。如衙役犯贓之律甚嚴。而書辦之工食獨不復。不知此輩能枵腹而奉公乎。不給以食。不得[己](已)而犯法。加之以刑。其肯心服乎。此其當復者一也。心紅紙張。修宅器具。此州縣所必不能免者也。既奉裁革。不知天下有司。皆能捐俸而自備乎。抑或有責之鋪戶。派之里下者乎。有正項開銷。雖貪吏無由借端苛派。無正項可動。將藉口以責之於民。 朝廷之所省有限。而小民之受累無窮。此其當復者二也。上司過往。下程餽送。雜支供應。此州縣所必不能無者也。既奉裁革。不知上官之臨州縣。皆能自備供應。自發價值乎。抑或不能不資藉於地方乎。有司之懦者。恐觸上官之怒。百計逢迎。賢者亦恐失事上之體。多方補苴。無米之炊。不知其安從出也。此其當復者三也。存盡復。則私派可禁。私派盡禁。則百姓可足。在主持國計者。惟知復一項則費一項之金錢。不知裁一項則多一項之掣肘。掣肘之害層累而下。總皆小民受之。小民疲罷逃亡。其害仍自國家受之。此心民瘼之大臣。所當急請酌復者矣。伏候憲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