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015

第15章 學術二儒行(1)

國史儒林傳序揅經室文集

阮元

昔周公制禮。太宰九兩繫邦國。三曰師。四曰儒。復於司徒本俗。聯以師儒。師以德行教民。儒以六藝教民。分合同異。周初已然矣。數百年後。周禮在魯。儒術為盛。孔子以王法作述。道與藝合。兼備師儒。顏曾所傳。以道兼藝。游夏之徒。以藝兼道。定哀之間。儒術極醇。無少差繆者此也。荀卿著論。儒術已乖。然六經傳說。各有師授。秦儒籍。入漢復興。雖黃老刑名。猶復淆雜。迨孝武盡黜百家。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矣。東漢以後。學徒數萬。章句漸疏。高名善士。半入黨流。迄乎魏晉。儒風已衰矣。司馬班范皆以儒林立傳。敘述經師家法。授受秩然。雖於周禮師教。未盡克兼。然名儒大臣。匡時植教。祖述經說。文飾章疏。皆與儒林傳相出入。是以朝秉綱常。士敦名節。拯衰銷逆。多歷年所。則周魯儒學之效也。兩晉元學盛興。儒道衰弱。南北割據。傳授漸殊。北魏蕭梁。義疏甚密。北學守舊而疑新。南學喜新而得偽。至隋唐五經正義成。而儒者鮮以專家古學相授受焉。宋初名臣。皆敦道誼。濂洛以後。遂啟紫陽。闡發心性。分析道理。孔孟學行。不明著於天下哉。宋史以道學儒林分為二傳。不知此即周禮師儒之異。後人創分而闇合周道也。元明之間。守先啟後。在於金華。洎乎河東姚江。門戶分岐。遞興遞滅。然終不出朱陸而已。終明之世。學案百出。而經訓家法。寂然無聞。揆之周禮。有師無儒。空疏甚矣。然其間臺閣風厲。持正扶危。學士名流。知能激發。雖多私議。或傷國體。然其正道。實拯世心。是故兩漢名教得儒經之功。宋明講學得師道之益。皆於周孔之道得其分合。未可偏譏而互誚也。我朝   列聖道德純備。包涵前古。崇宋學之性道。而以漢儒經義實之。  聖學所指。海內嚮風  御纂諸經。兼收歷代之說。迨四庫館開。風氣益精博矣。 國初講學。如孫奇逢李容等沿前明姚江之派。陸隴其陸世儀等始專守朱子。辨偽得真。高愈張履祥等堅苦自持。不愧寅踐。顧炎武閻若璩等卓然不惑。求是辨誣。惠棟戴震等精發古義。詁釋聖言。近時孔廣森之於公羊春秋。張惠言之於孟虞易說。亦專家孤學也。且我朝諸儒。好古敏求。各造其域。不立門戶。不相黨伐。束身踐行。闇然自修。嗚呼。周魯師儒之道。我  皇上繼  列聖而昌明之。可謂兼古昔所不能兼者矣。綜而論之。聖人之道。譬若宮牆。倫物訓詁。其門逕也。門逕苟誤。跬步皆歧。安能升堂入室乎。學人求道太高。卑視淺近。譬猶天際之翔。出於豐屋之上。高則高矣。戶奧之間。未實窺也。或者但求名物不論聖道。又若終年寢饋於門廡之間。無復知有堂室矣。是故正衣尊視。惡難從易。但立宗旨。即居大名。此一蔽也。精校博考。經義確然。大或踰閑。小便出入。此又一蔽也。臣等備員史職。綜輯儒傳。未敢區分門逕。惟期記述學行。自順治至嘉慶之初。得百數十人。仿明史載孔氏於儒林之例。別為孔子世家之意。至若陸隴其等今 國史已入大臣傳。茲不載焉。

正學論一

程晉芳

古今學者日以智。今之學者日以愚。古之學者由音釋訓詁之微。漸臻於詩書禮樂廣大高明之域。今之學者瑣瑣章句。至老死不休。何雅俗大小之不同也。且海內儒家。昌言漢學者幾四十年矣。其大旨謂唐以前書。皆寸珠尺璧。無一不可貴。由唐以推之漢。由漢以溯之周秦。而九經史漢注疏為之根本。宋以後可置勿論也。嗚呼。為宋學者。未嘗棄漢唐也。為漢學者。獨可棄宋元以降乎。然而學士大夫。相率而趨。同塗合轍。莫有異者。何也。余嘗靜而思之。有二故焉。曰天也人也。天之道氣運往復而[己](已)矣。自明中葉以後。士人高談性命。古書束高閣。飽蠹蟫。其所教人應讀之書。往往載在文集。真所謂鄉塾小儒。抱兔園冊子者。足令人噴飯也。物極則反。宜乎今之儒者。得唐以前片言隻字。不問其理道如何。而皆寶而錄之。討求而纂述之。此非往復之道乎。若夫人心之巧。則又有暗與事合者。唐以前書。今存者不多。升高而呼。建瓴而瀉水。曰我所學者古也。致功既易。又足以動人。若更浸浮於宋以來七百年之書。浩乎若涉海之靡涯。難以究竟矣。是以居坐論。必爾雅說文玉篇廣韻諸書之相礪角也。必康成之遺言。服虔賈逵末緒之相討論也。古則古矣。不知學問之道。果遂止於是乎。又其甚者。因考據字義。而及於金石文字。夫金石文字之足以資助史學者。不過訂日月。校職官。證瑣事。而於制度云為安危治亂之端。則其所繫者至小。歐陽子固嘗篤好之。然亦其才力有餘。偶一及耳。迨趙德甫而所見益淺矣。所為鑒古而知。今畜德以致用者。果如是而[己](已)乎。勞心終日。惟外之求。而茫然不知身心之所在。試之以事而顛頓失措。臨之以恐懼患難而失所操持。由其玩物喪志在平時。故了無肆應曲當之具。以此為儒。果足為程朱供洒掃役乎。誠使有志之士。吾知必不為俗拘。不泥古。不遺今。博學而反求諸約。養心而不蔽於欲。斯卓然為儒大宗矣。豈必專守一家。蒙齪齪小夫之誚哉。

正學論二

程晉芳

有儒者有學人。儒者讀書不過多而皆得其精。以內治其心。外治其事。學人搜博覽。靡所不通。而以經史為歸。期適用而已。儒者學人合而為一。則為大儒。世不多覯也。 國朝以來有三儒焉。曰湯文正。斌。陸清獻。隴其。楊文定。名時。清獻之立朝治人。可以無憾。所微惜者。攻陸王太過。猶墜講學習氣也。若潛庵賓實。則昭昭乎與日月並行。玉粹金堅。吾無間然矣。而或者猶恨二公著述不多。無以輔翼經傳。夫頻淵仲弓之賢。固嘗有著述耶。必經傳輔翼而後稱賢。則匡衡馬融。為賢於龔舍王烈耶。三大儒之外有三學焉。曰處士顧亭林。炎武。黃黎洲。宗羲。大學士李安溪。光地。安溪之學最醇。仕太平之時。事  仁聖之主。其所施行。皆有用無弊。而人不以大儒歸之者。以其心術之微多作用也。亭林黎洲。博極書。其於古今治亂興廢得失之數。皆融貫於胸中。因筆之於書。以為世世法。然亭林生於明末。目擊寬弛之弊。思以嚴厲矯之。說近申韓。幾不自覺。使其術行。必有磽确不安處。幸而不試。故人寶其言。而要之不可盡廢在審所用之而已。黎洲於出處進退大端。言之可謂確矣。而其主意。以為不封建。不井田。則世不可以治。此則迂生習見。不宜出於學人之口。烏有經天緯地之才而不能達權通變者乎。前乎三人者。有程雲莊焉。金正希蔡維立之師也。當時如念臺石齋輩皆尊服之。謂是三代以下第一人。鼎革之後逃於禪。今其書具在。其高明廣大之識。信乎為曠世材。而舉拂清言。詆譏二氏。究適依其門戶。宗事儒者。亦已戾其大端。賢哲不世出。間一見焉。而其歸也不必由川以達海。豈不重可惜乎。今之學者。不必求為過高之行。亦無煩多讀未見之書。惟是行己有恥。自盟幽獨之中。孝弟慈惠以自將。希賢希聖。不躐等而進。則亦庶乎其可矣。

正學論三

程晉芳

夫古人為學。皆以自治其身心。而以應天下國家之事。故處則為大儒。出則為大臣。未有剖事與心為二。剖學與行為二者也。由漢及唐。孔孟之真傳不顯。而其學行默與古合者。亦代不乏人。及宋賢出。而修己治人之法。程功進序之方。燦然大明。毫釐不爽。程朱諸儒。亦既小試之而事無不治。自是而降。守其教者四百年。志節功行。先後相望。雖其末流亦往往有迂拘濡緩之弊。則學而不及者之過。非前人立教者之過也。我朝顏息齋目擊闖賊之亂。求其故而不得。乃歸咎于講學。以為學者但當從事日用。不得高言性命。其門人李剛主。力闡其傳。別註四子書。自謂直接孔孟。望溪方氏。為剛主作誌銘。已詳論其弊矣。近代一二儒家。又以為程朱之學。即禪學也。人之為人。情而已矣。聖人之教人也。順乎情而已。宋儒尊性而卑情。即二氏之術。其理愈高。其論愈嚴。而其不近人情愈甚。雖日攻二氏。而實則身陷其中而不覺。嗟乎。為斯說者。徒以便[己](已)之私。而不知其大禍仁義又在釋老楊墨上矣。夫所謂情者何也。使喜怒哀樂發皆中節。則依然情之本乎性者也。如吾情有不得已者。順之勿抑之。則嗜慾橫決非始於情之不得已乎。匡張孔馬迫于時勢而詭隨。馬融蔡邕迫於威力而喪節。亦可以不得已諒之乎。今士大夫一語及講學。則譁然應之曰。人以躬行為尚耳。奚講之有。其言誠是。及退而察其所行。則無一事可質之人者。此又何說耶。嗟乎。魏晉之際。禮法蕩然。而士夫猶有持清議。維名教者。孰是振靡起衰。一反流俗之謬而還之醇樸乎。

贈錢獻之序

姚鼐

孔子沒而大道微。漢儒承秦滅學之後。始立專門。各抱一經。師弟傳受。儕偶怨怒嫉。不相通曉。其於聖人之道。猶築牆垣而塞門巷也。久之通儒漸出。貫穿經。左右證明。擇其長說。及其敝也。雜之以讖緯。亂之以怪僻猥碎。世又譏之。魏晉之閒。空虛之談興。以清言為高。以章句為塵垢。放誕壞。迄亡天下。然世猶或愛其說辭。不忍廢也。自是南北乖分。學術異尚。五百餘年。唐一天下。兼採南北之長。定為義疏。明示統貫。而所取或非。未有折衷。宋之時。真儒乃得聖人之旨。經略有定說。元明守之。著為功令。當明佚君亂政屢作。士大夫維持綱紀。明守節義。使明久而後亡。其宋儒論學之效哉。且夫天地之運。久則必變。是故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學者之變也。有大儒操其本而齊其弊。則所尚也賢於其故。否則不及其故。自漢以來皆然已。明末至今日。學者頗厭功令所載為習聞。又惡陋儒不考古而蔽於近。於是專求古人名物制度訓詁書數。以博為量。以闚隙攻難為功。其甚者欲盡舍程朱而宗漢之士。枝之獵而去其根。細之蒐而遺其鉅。夫甯非蔽與。嘉定錢君獻之。強識而精思。為今士之魁傑。余嘗以余意告之。而不吾斥也。雖然。是猶居京師厖淆之間也。錢君將歸江南而適嶺表。行數千里旁無朋友。獨見高山大川喬木。聞鳥獸之異鳴。四顧天地之內。寥乎芒乎。於以俯思古聖人垂訓教世先其大者之意。其於余論將益有合也哉。

安慶府重修儒學記代

姚鼐

古有成均鄉黨州閭之學。而無祀先師之廟。釋奠則於學設席以祭。祭而徹之。後世學廢。而孔子之廟興。至宋乃因廟為學。自元明至 國朝悉因其制。觀仰聖人。以啟學者效法之思。制異於先王。而意未嘗不合也。安慶府治。始於南宋嘉定年。黃勉齋先生之所營建。意此府學之興。亦必始勉齋矣。恭維我列聖御宇。以朱氏之學訓士。而勉齋朱子之高弟也。其守此郡。以朱子之學教於一方。雖當時支撐江淮戎馬之間。不竟其志事。而其意可思也。昔當朱子時。有象山永嘉之學。雜出而爭鳴。至明而陽明之說。本乎象山。其人皆有卓出超絕之姿。而不免賢智者之過。及其徒沿而甚之。乃有猖狂妄行。為世道之大患者。夫乃知朱子之教之為善也。近時陽明之燄熄。而異道又興。學者稍有志於勤學法古之美。則相率而競於考證訓詁之塗。自名漢學。穿鑿瑣屑。駁難猥雜。其行曾不能望見象山陽明之藩。其識解更卑於永嘉。而輒敢上詆程朱。豈非今日之患哉。安慶府學。歷代屢有損壞修復。今某來撫此土。又值其年久功敝。乃合官民計量出財而修之。自嘉慶十三年某月起工。至次年某月畢工。用銀一萬幾千幾百兩。自大成殿外及門廡階砌。及旁附祠。靡不整飭。吏民請紀其事。余幸當海宇清晏。庠序大興之日。臨勉齋之舊治。仰企勉齋道德。渺不可追。惟近推  聖天子崇教之心。而遠循朱子勉齋之舊訓。願諸生入是學者。一遵程朱之法。以是為學。毋遷異說。至其修建興革之細碎者。則不足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