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108

第108章 吏政六大吏(3)

以上四者。皆公之過而無人敢言者也。枚之意。公當行者不在是焉。其一曰。遵定制以肅官方。夫屬吏見督撫。會典甚明。府以上法不當跪道。州縣以上法不當自唱名。先王制州縣。卑其職而不卑其禮者。何也。卑其職所以使民親也。不卑其禮所以防民輕也。公何不體此意。敬士尊賢。其不法者劾之。不使跪拜營求而得免。曰。爾固得罪於天子百姓也。非得罪於我也。其賢者薦之。亦不使感恩。曰。爾固有益於天子百姓也。非有益於我也。如是。則正人出人才得矣。其一曰。總大綱以扶政體。朝廷官職。各有攸司。丞尉之權。縣不可侵。州縣之權。府不可侵。苟非其人。甯劾去之。官果冗。甯奏裁之禮。尊不親小事。卑不尸大功。今宰牛蒱博之事。動煩公訪。過矣。枚聞雷霆之威不輕擊人。然一旦虺虺而下。未有能跪而求免者。公之訪漕也。檄張七縣。及其終也。不劾一官。使七縣不當訪而訪。為失明矣。當劾而不劾。為失刑矣。疑者曰。是何若蒿火之暴怒而無繼也。黠者曰。是公之用詐也。公明知七縣漕政之不善。而利其多費以辦供張。恐其不喻意也。故威脅之。又恐御史之糾之也。故先為訪案。以待奏對地步。非真欲剔其姦也。在公未必有此意。而形跡固已如是。可不戒哉。其一曰。遠僉壬以停羅織。夫官之爭名。猶商之爭利也。善為商者。不居奇貨。則物價不騰。人心亦靜。不善為商者。挾奇邪譎觚以來。則街巷聚觀矣。公一則曰振作。再則曰鋒利。於是在位者。莫不嚴乎如有急色。兩袪高蹶而張之。曰。某賦功。某屬役。某熏一豪。某速一訟。及考其實。雖尋常簿書。尚茫如也。要知事果當為。君子雖日行數百端。必不肯煩稱於上以炫其才。今之事未行而言先至者。公亦可知其故矣。有事然後可藉端求見。求見然後有言可陳。有言可陳。然後有恩可冀。其同寅僚友。往往互相攻發。以求見悅於公。而代其位。又憚公之明而難欺也。故司馬謀太守之位。必假別駕以擠之。縣丞謀州縣之位。必假簿尉以擠之。何也。使公之不疑也。然公之不疑。而去其一用其一。則固已墮其術中而不悟。樹荊棘者。徒受其刺。樹桃李者。終飲其甘。舉錯之間。故宜慎也。其一曰。去權術而歸至誠。公之盱衡厲色。呵官吏而忤朝貴者。豈公之性哉。公之術也。從來英明之君。惡人沽名。尤惡人立黨。  上之英明冠百代者也。公知之深矣。務在孤行一意。時時為率作興事。毫無顧忌之狀。使官民詛我詈我。而我之不好名也明矣。內而九卿六曹。外而撫司提鎮。從不以寒暄相接。使人人眕目相視。齊其口。都無好語。而我之絕攀援而無黨也又明矣。縱有過失。難免彈射。而一託之於招怨有素。使  上若曰。黃某者孤立之臣也。彼只知有君耳。愚民憎之。同列忌之。是甯足相排笮耶。愈毀之。乃益所以深譽之。久而人人知其毀之無益。則亦不復有以蜚語上聞者矣。古大臣則不然。不求名。亦不避名。不與人為同。亦不與人為異。公何不勉而進焉。伏念公官宮保尚書。子作監司。年屆六旬。受 國之恩。可為極矣。人臣之榮。可謂至矣。自此以往。雖爵上公。加袞服。於公亦何加增哉。惟願公聲名流千萬歲。揖讓於古大臣間。而不以挾術固寵自足。則於枚所傾盡陳說者。或不無采取焉。死罪死罪。

請入覲藩臬面奏條陳疏

徐元文

竊惟三年大計。藩臬兩司。並令赴京朝覲。以一方之政治。於藩臬兩司是寄。為有司之綱領。是以三載考績之期。毋論道里遠近。俱令趨事闕下。固將以閭閻之利病陳之黼座。而  皇上因以鋻察其才能。為黜陟進退之地。既明試以功矣。又必敷奏以言。此即古者述職之典也。舊例。藩臬入覲。俱許條奏地方事宜。但僅得由通政司投遞。引見一次。辭朝即行。於述職之實。猶為未盡。茲逢宇內底平之會。鉅典復行。臣請  皇上特諭各省藩臬。朝見之後。即將所屬地方應行事宜。各具本章。面行條奏。仰候  皇上親加諮訪。聽其敷陳。其才具之優劣。議論之得失。自難逃於奏對之下。  皇上知人善任。睿照至明。從此黜陟進退。在  宸衷自有洞鑒。而各省藩臬。跋涉赴京。亦得面陳事理。展竭悃誠於  天顏咫尺之間。較之封投銀臺。尤加親切。臣又伏見  皇上慎重用人。凡廷推巡撫。遇有藩司。多蒙馳召。與其臨時赴闕。何若即試之于入覲之時。況今年大計。藩臬舉卓異者極多。  皇上鑒其才能之高下。兼可以知督撫所舉之當否。於察吏用人之典。似皆不為無補也。伏祈採擇施行。

清釐吏治三事疏順治十三年

給事中柯聳

臣思圖治之道。杜絕營私。方可澄清官守。軫恤民困。先在嚴革弊端。以臣得之耳目最確者。約舉三條。敬為  皇上陳之。 一嚴上下之體以杜私。自古有一定之官守。即有一定之名分。上官非養尊。屬吏非曲謹也。蓋以體統嚴則情面可杜。名節重則操守必廉。近時積習相沿。莫如屬官拜認門生。明末。凡經撫按復命列薦者。去任之後。方稱門生。乃流弊日甚。凡州縣之與府廳。府廳之與司道。司道之與督撫按。往往師弟相稱。執禮維謹。借門生為獻媚之階梯。假執贄為行賄之捷徑。甚或曠廢職業。專務逢迎。餽節賀壽。百計結歡。上官樂其趨承。每至曲為徇庇。安望有強直自遂。私謁不行。所稱清白吏乎。臣請行督撫按。以後如有屬官拜結門生。密訪得實。特疏參處。不得知情容隱。俾各官絕意鑽營。自必盡心職守。簡省結納。並可勉勵公廉。是亦清官守而肅吏治之一端也。

一重巨蠹之法以窮奸窟。夫 朝廷重任巡方。總在安民察吏。故官府既有糾參。胥吏亦有考察。至于一二巨蠹。尤應執法嚴懲。然臣見近日察訪衙蠹。只行于小而不行于大。不知官府之衙門益尊。則胥役之狐假愈甚。統計各省。上而督撫。中而司道。書吏承差。為數繁多。通省之事。在其掌握。一切錢糧出納。文移遲速。刑獄大小。賦役高下。那移脫換。線索由[己](已)。故一入衙門。無不乘堅策肥。良田廣廈。不知得之何來。故江浙之閒。司道掌案書吏。每名充頂之費。輒須數千金。苟非思取償于一二事。不難倍收于一二年。胡肯出此重貲。以營一胥吏之缺也。年來州縣之積蠹。無不改名易姓。投入上司衙門。雖屢奉  申飭。究竟具結遵行。總屬虛文朦混。按臣稍有瞻。便多投鼠忌器。不過以州縣數人。報解贖鍰。充數塞責。乞  皇上嚴飭巡方諸臣。上自督撫司道衙門諸吏。務須一體察訪。苟有罪蹟昭著。立行拏究。如果能訪拏大署巨憝。考核之日當加獎賞。如仍前僅以州縣下胥充數者。竟以不職論處。庶律令從公。而人心允服矣。

一禁官買以甦民累。臣思人臣撫理一方。官職無論崇卑。俱宜仰體  皇上愛民如子之心。以惠養小民。然愛民務先潔己。自古廉吏有懸魚瘞鹿之操。酌水投錢之節。方能扇布仁風。助成化理。近者貪污接踵。大者無論。即其小者。如官買物件一事。積習難除。在上司封發價銀。塗飾耳目。未嘗不謂發價平買。其實所發之銀。不足原價之半。而州縣下吏。陰喻其意。或私派于里民。或取辦于行戶。物數既完。原銀并繳。百姓累賠而不敢明言。州縣奉行而付之無奈。故地方有一土產。則百姓受一大害。更或差役執票橫索。除買物件之外。有供應飯食餽送路費數倍之苦。乞嚴飭督撫按。以後每府州縣前及大市鎮處勒石一通。明刊奉  旨。不許官價勒買物件。違者即以違  旨論。并計贓坐罪。如州縣官有奉上司衙門官買者。罪亦如之。如此則見 國法既嚴。人心知儆。廉隅少飾。而民得安生矣。

請考覈州縣實政疏乾隆九年

吏部尚書訥親

竊惟吏治貴有實效。奉行務去虛文。外省自督撫以及各州縣。皆有應盡之職守。而州縣為親民之官。凡教養大端。能盡一分實力。則百姓受一分實惠。加以督撫綜覈得宜。自然令行禁止。有月異歲不同之象。乃外省政務。非不遵循成憲辦理。然浮文常多。實惠殊少。如欽奉  上諭暨內外臣工條奉應行事務。在督撫大吏固皆恪遵罔懈。督課維嚴。由司道行之州縣。亦復鄭重嚴明。然於行文出示之外。求其遵奉之實際。則十無一二。前蒙   世宗憲皇帝降旨。令各督撫每年於十二月。將奉到事件。各條各。如何施行。及行之如何。已有成效。繕本具題。洞悉外省因循積弊。藉以儆省振刷之意。乃行之既久。又復視為故套。不過令書吏隨例填。既鮮稽核之實。有違述職之義。臣之愚見。似應將具題成效本章停止。竊思朝廷良法美意。凡以為民也。但其中有未能期效於旦夕者。亦有實力奉行。即可收實效者。如興學校。端士習。振民風。及農桑樹畜。河渠水利諸善政。皆所應行。其造燒鍋。賭博健訟刁悍諸事。定例綦嚴。皆所應禁。然當因地制宜。從容觀效。未可以期之旦夕也。至於盜竊打降。及崇尚邪教等事。關係於民生風俗。不可不為急除。果能力為整頓。固可旋至而立效也。其所以行之而無效者。以各省州縣。惟以簿書錢穀為事。其於境內戶口之貧富。地土之肥瘠。物產之豐嗇。民情之趨向。習俗之美惡。以及山川原隰。橋梁道路。一切漫不經心。官之與民條教之外。既無餘事。民之與官納課之外。漠不相關。上下之情不相聯屬。安望其令行而禁止乎。臣請  敕下各省督撫。酌量各州縣地方之大小事務之繁簡。定以一年半年之限。令該州縣官歷境內鄉村。逐一體訪確寔。各就地方情形。將某事所當興舉。某事所當整飭。行之有無效之處。據實造冊詳報。該上司即據此以為考核。歲終。督撫將通省某某州縣。某事興舉若何。某事整飭若何。有效無效。核實具摺奏  聞。如此則為州縣者。知上司之考核。以實不以文。則凡職分所當為。考成之所係。自必實力奉行。不敢虛應故事。況百姓之休戚。果能相通。地方之情形。又能熟悉。其平日一應戶婚田土。詞訟錢糧。自易於措辦。可省案牘之煩。即猝遇水旱不齊。亦可斟酌緩急。措置得宜。則事事皆為實政。於吏治民生。不無裨益矣。

請釐吏治五事疏嘉慶五年

御史張鵬展

臣邊省庸愚。知識淺陋。蒙  恩擢置諫垣。夙夜兢惕。無可自。第思來自田閒。於民風吏治。間有所聞。謹條列五。恭陳  御覽。

一嚴幕友以肅吏治也。幕友所以襄吏治。而其弊也適以蠹吏治。蠹之最者。厥弊有三。一則督撫用屬員為幕友。前經  諭旨申禁。聞督撫仍有踵行之者。不可不嚴禁也。督撫於屬員。上下之體嚴肅。苞苴不易通。即有私通。尚恐礙旁人耳目。惟用屬員為幕友。且題補駐省之缺。晨夕出入無避忌。外與各州縣為同寅。往來交密。最易夤緣。無從覺察。是以營私之督撫。無不用屬員為幕友。其害最深。即使督撫無私。而該員上下通透。借端撞騙。亦所不免。否則與官親瞞隱該督撫。表裏為奸。勢所必至。督撫養廉優厚。豈力不能請一二幕友。而必借  朝廷名器。提拔陞遷。以代束修之費。即如直隸之吳兆熊。李三晉。係梁肯堂親用為幕友之人。聲名狼藉。吳兆熊由主簿微員。不數年陞至同知。胡季堂復題授冀州直隸州知州。且題李三晉為駐省同知。恣其出入。所以不能免於物議也。一則上司薦幕友於屬員。外省陋習。遇有新州縣到任。作幕者夤緣求上司薦舉。或賄託上司之官親幕友。央求轉薦。督撫司道府。均所不免。其缺大者。往往至人浮於事。甚則有空食束修而不理事者。謂之坐幕。且該幕友以為上司所薦。自高聲價。多方需索。挾制本官。稍有拂意。即轉至上司衙門。煽動是非。或與上司幕友。遇案情翻駁作難。是以州縣之畏幕友。更甚於畏上司。其弊不可不除也。一則幕友互相連以取重價。凡幕友積習。其慣在何省。即于其省樹聲氣黨援。倘有別省請來者。即於上司同寅各衙門。互相排擠。使不能容。而彼之黨與乃固。如褔建之漳浦侯官。廣東之番禺南海等缺。每缺須用幕友四五人。每人束修至千五六百千八九百不等。一缺之束修已近巨萬。即小缺亦不下數千。官之廉俸。本有定制。此種出自何項。不得不朘削民間。吏治愈難清理。即有稍知節儉之州縣。而幕友之結黨盤踞。不可復挽。其為害地方不淺也。凡此三弊。宜嚴行查禁。而吏治可以肅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