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_1
14371300000101

第101章 吏政四官制(6)

一議市鎮。常邑大鎮有四。在東者曰梅李。芝塘。在南者曰唐墅。在西者曰田莊。其他二三百戶者。東西錯雜。不下十數。西縣原議。止有田莊一鎮。今酌以唐墅之河西益西縣。戶口大略相當。而黃涇以東。尤涇以東。水田二百餘頃。亦應西屬。以補瘠區。

一議沙洲。常邑在江海之交。東曰薛家沙。在海中。去岸八十里。西曰福長壽沙。在江口。去岸十餘里。薛家沙應屬東縣。福長壽沙應屬西縣。不特地勢宜然。而薛家沙糧重累多。福長壽沙糧輕累少。以薛家沙歸東縣。庶與西縣高區相準。

一議賦稅。常邑舊以四科起則。而灘地山塘附焉。大抵近海者為高區。地瘠而糧輕。近湖者皆低鄉。地肥而糧重。濱海分轄。則高鄉均。而旱災則西縣為甚。兩湖分屬。則低鄉均。而水災則東縣較深。如欲有利無害。必如耿令之書。大興水利而後可。否則勢有不能。如欲尺寸而計之。必使錙銖不爽。亦非愚之所能知也。

一議差役。常邑僻處海濱。本無他役。惟煙墩馬路。時須修葺。或遇海上巡閱。例應供備。必得彼此適均。方無偏重。今以耿涇為界。則煙墩四十二座。各得二十一座。馬路一百三十里。各得六十五里。最為均平。不可移易。

兩縣分管議

陶貞一

竊惟分縣之議。不出拈分坐分兩說。舊縣署中據則或東或西。分管俱便。新縣既就防廳之署。偏在城東。則便於東而不便於西。其理顯然。此憲批所以有拈分後。或將衙署互易之說也。但部議原令新縣建署。則互易似屬未便。不若逕遵憲批。無庸拈管。竟行坐分之說。尤為妥當。今議者欲參用兩說。城中則東西坐分。城外則拈分。愚竊以為不可。何以言之。新縣既在城東。應坐分北水門至大東門小東門。若拈得東縣。以東管東城至便矣。倘拈得西縣。則將越舊縣出西南門。然後為新縣之境。而舊縣反越新縣出東南門。然後為舊縣之境。莫非王土。不知何事為此自擾也。即以倉漕一事言之。縣雖分。猶各辦漕十萬。若西縣之民。越境以交東倉。東縣之民。越境以交西倉。城中河道狹小。嚴冬水涸。處處阻礙。即陸運交錯。亦必日有爭。分縣本以省事便民。何為紛擾若此。且又大不便者。縣令有城守之責。假如盜賊竊發。在城則東西分轄。而城外跬步皆非吾民。雖相去不過數里。而呼應不靈。指顧之間。便失機會。此於 朝廷設官守土之意。不亦大相剌謬歟。不佞竊以縣之肥瘠。詳於前議。既已不甚懸殊。則亦無庸趨避。宜東而東。宜西而西。直截分明。旬日而事定矣。苟為不然。舍平易正直之道。而多所瞻顧。若民家析產。惟恐失一毫便宜。於彼於此。不能自決。而託之公道。歸於拈分。有如昭文拈得西縣。則縣衙苟非另建於西。必當與常易署。是雖不能化多事為少事。然猶為近理。異乎城內城外。或坐或拈。自相矛盾。以貽害於無窮也。夫官猶傳舍也。執事者於敝邑利害得失。僅在目前。甚不必相爭也。而不佞輩生長此土。則不可以默默。蓋非好為異同。欲貽地方以久遠便安之計而已。

辨名

錢大昕

天下府州縣名相同者。如江南廣西。俱有太平府。山東雲南。俱有武定府。雲南之武定府今改為州順天江南。俱有通州。直隸雲南。俱有趙州。直隸貴州。俱有開州。江西甘肅雲南。俱有寧州。山西廣西貴州。俱有永寧州。直隸河南。俱有唐縣。陝西湖北。俱有咸寧縣。福建湖南。俱有永定縣。江蘇陝西。俱有山陽縣。浙江山西。俱有山陰縣。山西湖南。俱有寧鄉縣。山東廣東。俱有海豐縣。江西四川。俱有東鄉縣。江西山西。俱有樂平縣。山東貴州。俱有清平縣。直隸廣西。俱有宣化縣。江西廣東。俱有石城縣。河南廣東。俱有鎮平縣。山東廣東。俱有海陽縣。江蘇甘肅。俱有華亭縣。江蘇陝西。俱有甘泉縣。湖南廣東。俱有會同縣。江西湖南。俱有安仁縣。浙江湖南。俱有石門縣。江西福建。俱有德化縣。奉天廣東。俱有廣寧縣。直隸江蘇。俱有清河縣。江蘇湖南。俱有桃源縣。安徽山西。俱有鳳臺縣。安徽浙江。俱有建德縣。安徽雲南。俱有太和縣。奉天浙江。俱有寧海縣。浙江廣東。俱有昌化縣。直隸貴州。俱有安平縣。陝西甘肅。俱有安定縣。陝西廣東。俱有三水縣。山西四川。俱有大寧縣。直隸廣東。俱有龍門縣。直隸江西。俱有廣昌縣。浙江江西。俱有新昌縣。江西山東。俱有樂安縣。江西浙江。俱有龍泉縣。陜西四川。俱有石泉縣。直隸廣東甘肅。俱有西寧縣。福建湖北廣東。俱有長樂縣。湖南甘肅貴州。俱有安化縣。直隸河南廣東。俱有新安縣。順天湖南廣東。俱有東安縣。安徽四川雲南。俱有定遠縣。安徽甘肅廣西。俱有懷遠縣。江西湖南四川。俱有永寧縣。江西四川廣東。俱有長寧縣。湖南四川廣東。俱有新寧縣。直隸山東浙江江西。俱有新城縣。安徽浙江山西四川。俱有太平縣。數年前有條奏當改者。皆格於部議不行。然攷之漢書。有上曲陽下曲陽。東武陽南武陽之名。泰山郡有東平陽。山陽郡有南平陽。別於河東之平陽。涿郡有南深澤。別於中山之深澤。則因其舊名。加以區別。古人固有行之者矣。至如廣西為省會之名。而雲南又有廣西州。舊為廣西府乾隆三十五年改雲南既為省會之名。其首府曰雲南府。而大理府又別有雲南縣。此則於體制有嫌。不若易以它名之為善也。

請更同名之縣疏雍正九年

江西巡撫謝敏

竊惟各縣以印為憑。一切案卷文冊。皆必徵信於印。查江西省吉安廣信二府所屬。皆有永豐縣。其印信篆文。同一字樣。並無分別。共在一省之中。而有相同之印。倘姦徒假借。以此縣所用印信朦混於彼縣。恐一時難辨。易滋弊端。仰祈  皇上賜將一縣。另改嘉名。庶免混淆之弊。至此外江省州縣。又有同名於各省者。如江省有甯州。而陝西雲南所屬皆有甯州。江省有長甯縣。而奉天四川廣東所屬皆有長甯縣。江省有新城縣。而直隸山東浙江所屬皆有新城縣。江省有龍泉縣。而浙江貴州所屬皆有龍泉縣。再如江省有新昌縣。而浙江亦有新昌縣。江省有德化縣。而福建亦有德化縣。江省有安仁縣。而湖南亦有安仁縣。江省有廣昌縣。而山西亦有廣昌縣。江省有石城縣。而廣東亦有石城縣。江省有興安縣。而廣西亦有興安縣。江省有永甯縣。而貴州亦有永甯縣。其他各省之州與州同名。縣與縣同名者尚有。并有府與府同名者。如姦徒有意作弊。則借此影射。隔省更恐無從辨察。皆應一併查改者也。

議州縣不必設副官鄉官疏雍正七年

鄂爾泰

奉  上諭御史龔健颺所奏。著鈔寫分發與總督鄂爾泰。田文鏡。李衛。巡撫尹繼善。署巡撫費金吾。謝敏。令其各抒所見。確議具奏。朕又思邇來八旗於參領佐領外。添設副參領副佐領。辦理旗下事務。甚有裨益。至於各省州縣。事務寔為繁多。或於知州知縣。亦添設一官為副。地方如有查勘工程。檢驗命案等事。州縣一人。不能分身兼顧者。添設一人。協同辦理。亦不致耽延遲誤。而州縣官陞遷離任之時。有平日同事熟習之員接辦。亦是有益。但兩人同為一官。或因事無專責。互相推諉。或因意見不合。彼此爭執。轉致事務稽遲。即如從前宜兆熊劉師恕之在直隸。於公事甚屬無益。今添設州縣副員。是否可行。有無裨益之處。亦著鄂爾泰田文鏡李衛尹繼善費金吾謝敏。各抒所見。一併議奏。欽此。併鈔御史龔健颺奏。請州縣自牧令丞尉而下。於東西南北四鄉。各設鄉官一員。取用本鄉之人以資治理。臣查得設官分職。專司而外。原有佐理。如州牧縣令以下。設有州同州判吏目縣丞主簿典史等官。而縣分大者。則添設縣丞。為之征比錢糧。審理詞訟。鄉鎮多者。則分設巡檢。為之緝捕匪類。查拏盜賊。定制立法。固已屬盡善。況 本朝定例。官員不許陞任本省。其選授省。距原籍五百里以內者。亦應另補。親屬同官一處。又有迴避之例。近本地。或易於屬託營私。而遠離桑梓。可杜徇私報復諸弊也。今若添設鄉官。即用本鄉進士舉貢生監耆民人等。若輩世居其土。非親即故。內有恩有德。亦有怨有嫌。一旦令其居民上。予以事權。無論假公濟私。施威市恩。料事所必有。既不能保其盡得賢能矣。不賢不能之鄉官。縱能確知一鄉之中。某某刁惡。某某抗欠。某某酗酒賭博。某某行竊窩強。保其能秉公據寔。密告牧令。明申法紀乎。夫今之州同州判丞簿巡檢吏典等官。即論語所云應先之有司。漢制所稱三老嗇夫游徼等職之屬類也。唐書所載縣下於鄉者。即今之鄉約鄉保總甲總練之屬類也。名異寔同。人存法立。如果牧令得人。則此等人原俱可以助其不及而進其不知。即鄉進士舉貢生監內品行才德之選。亦未始不可以資耳目而益心思。是不必增鄉官而堪以佐理者甚多。設使牧令不得其人。則雖賢能鄉官。亦原不能主其事。或遇不肖鄉官。且適足濟其惡。且鄉官既應設。則佐貳可裁。佐貳不可裁。則鄉官為冗。臣愚以為該御史請設鄉官之議。似不可行者也。至所陳衙役差票之為害。錢糧盜賊詞訟賭博保甲之不清。與夫宣講  聖諭。解釋律條之難周。寔屬切中。但差票可以酌裁。而衙役必難竟革。不但牧令在所必需。即鄉官一身。亦難日遍鄉村。家喻戶曉。勢必轉用委差。謂鄉官之委差。必善於牧令之衙役。又誰能信其必然。如征收錢糧。則原有自封投櫃。并滾單紙皂之例。如緝拏盜賊。則原有落右保結之例。如查禁賭博。則原有責成佐貳轉責鄉甲逐戶具結之例。如調處詞訟。則原有戶婚田土細事先批鄉公講息結之例。如編行保甲。則原有戶口門牌細開名數。並記簿稽察之例。凡此諸條。並無遺法。據該御史所請委任鄉官之事。皆牧令之所得為。亦牧令之所能為。下屬奉行之不力。寔由上司督率之不勤。人之過也。於法乎何尤。至於宣講  聖諭廣訓。以及解釋部頒律條。亦非鄉官四人。所以周至。在鄉官既仍須率用各村貢監生員。而牧令亦何不可分用各鄉貢監生員。臣以為但使天下大小官吏。誠能各抒寔心。各宣寔力。既謹依良法。更善體美意。則固執為法。權宜亦為法。無庸別議紛更。此自古有治人無治法之言。所以為不可易也。再八旗事務。原與州縣不同。在參領佐領。半多世職。其所管轄。半多舊屬。雖有頑劣乖張之員。而瞻顧隱忍。在所不免。今添設副參領副佐領。既已貳其事。又以分其權。公同辦理。寔大有裨益。至於各省州縣。雖事務煩多。要止不過數項。得其頭緒。亦不難料理。況如邊省簡僻之州縣。並未設有佐貳。如大省煩劇之州縣。業經分畫管理。若復添設副員。於查勘檢驗等事。固可以分任。而一治兩官。非統非屬。儻不能和衷共濟。或復此忌彼猜。則誠如  聖諭。或相推委。或相爭執。轉致事務稽遲。甚屬無益者也。

鄉亭之制日知錄

顧炎武

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鄉。風俗通曰亭也行旅宿會之所以今度之。必有居舍。如今之公署。鄭康成周禮遺人註曰。若今亭有室矣。故霸陵尉止李廣宿亭下。張禹奏請平陵肥牛亭部處。上以賜禹。徙亭他所。而漢書註云。亭有兩卒。一為亭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是也。又必有城池。如今之村堡。今福建廣東凡巡檢皆有城韓非子吳起為魏西河守。秦有小亭臨境。起攻亭。一朝而拔之。漢書。息夫躬歸國。未有第宅。寄居邱亭。姦人以為侯家富。常夜守之。匈奴傳。見畜布野而無人牧者。怪之。乃攻亭。公孫瓚傳。卒逢鮮卑數百騎。乃退入空亭是也。減宣怒其吏成信信亡藏上林中宣使郿令將吏卒闌入上林中蠶室門攻亭格殺信是上林中亦有亭也又必有人民。如今之鎮集。漢封功臣有亭侯是也。亦謂之下亭。風俗通。鮑宣州牧行部。多宿下亭是也。其都亭則如今之關廂。司馬相如往臨邛。舍都亭。嚴延年母止都亭。不肯入府。何斬王林卿奴頭。并所剝建鼓置都亭下。陳王寵有彊弩數千張。出軍都亭。會稽太守尹興。使陸續於都亭賦民饘粥。酒泉龐娥刺殺人於都亭。孫權出都亭以候邢貞是也。京師亦有都亭。張綱埋其車輪於雒陽都亭。竇武召會北軍五校士屯都亭。何進率左右羽林五營士屯都亭。王喬為葉令。帝迎取其鼓。置都亭下是也。蔡質漢儀。雒陽二十四街。街一亭。十二城門。門一亭。人謂之旗亭。史記三代世表。褚先生言與方士孝功會旗亭下是也。後代則但有郵亭驛亭之名。而失古者度地居民之義矣。晉書載紀慕容垂請入鄴城拜廟苻丕不許乃潛服而入亭吏禁之垂怒斬吏燒亭而去是晉時尚有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