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观赏石鉴赏与收藏
14210900000006

第6章 元代的赏石文化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建都燕京(今北京),国号大元。次年首都改称大都。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

蒙古族以武力入主中原,将族群划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南宋汉人)四等。人群中文人地位最低。元朝统治者采取高压政策,汉族士子的地位跌至谷底,对汉文化的重视更无从谈起。南宋遗民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隐居在城市、乡村、山林之中,以研究传承文化为乐事,寄情于艺术为取向,促进了民间戏曲、小说以及意境高远的文人画的蓬勃发展。赏石文化,在故国山水的遥念中,在这种落寂的士子心境中,文人自发于民间,陈设于文房,形成更加精致小巧、疏简清远的风格。

◇御苑赏石

金大定元年(1161),金世宗定都大都(今北京),开始修建大宁宫(今北海琼华岛),役使兵丁百姓拆汴梁“艮岳”奇石运往大都,安置于大宁宫。元定都大都后,在广寒殿后建万岁山。皇家《御制广寒殿记》载万岁山:“皆奇石积叠以成,……此宋之艮岳也。宋之不振以是,金不戒而徙于兹,元又不戒而加侈焉。”从万岁山赏石可以看出,元代皇家园林是在金人取艮岳石的基础上有所增添而成。元代统治者并无赏石文化的概念,更谈不上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赵孟頫与赏石文化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最杰出的书画家和文学家,为宋太祖赵匡胤之子秦王赵德芳第十二世孙。既是大宋皇家后裔,又为南宋遗臣,且为大家士子,本应隐遁世外,却被元世祖搜访遗逸,终拜翰林学士承旨。其心中矛盾之撞击,可想而知。赵孟頫专注诗赋文词,尤以书画盛名享誉,亦赏石寄情,影响颇为深远。

赵孟頫珍藏“太秀华”奇石

明林有麟《素园石谱》记载,赵孟頫藏有“太秀华”山形石。文曰:“赵子昂有峰一株,顶足背面苍鳞隐隐,浑然天成,无微窦可隙。植立几案间,殆与颀颀君子相对,殊可玩也,因为之铭。”诗曰:“片石何状,天然自若,鳞鳞苍窝,背潜蛟鳄,一气浑沦,略无岩壑,太湖凝精,示我以朴。我思古人,真风渺邈。”从以上记载可知,赵孟頫所藏为太湖景观峰石,置于几案之间,有君子风骨,让人生思古之幽情。

赵孟頫珍藏“苍剑石”笔格

《素园石谱》绘有“苍剑石”图谱,有“钻云螭虎,子昂珍藏”刻字。赵孟頫同时代道士张雨记载:“子昂得灵璧石笔格,状如钻云螭虎。”螭虎是无脚之龙。赵孟頫灵璧石笔格,有穿云腾雾之状,气势非凡。

赵孟頫吟咏“小岱岳”研山

《素园石谱》又载,张秋泉真人所藏研山也。赵孟頫咏:“泰山亦一拳石多,势雄齐鲁青巍峨。此日却是小岱岳,峰峦无数生陂陀。千岩万壑来几上,中有绝涧横天河。粤从混沌元气判,自然凝结非镌磨。人间奇物不易得,一见大呼争摩挲。……”张道士所藏“小岱岳”,小巧玲珑、气势雄伟、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天然生成并无雕琢。赵孟頫一见惊呼奇物,爱不释手,可知石缘之情深。

赵孟頫始治文人印

清代举子、青田印学家韩锡胙在《滑凝集》中记载:“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中国古来治印,或以金属铸造,或以硬质材料琢磨。所谓文人治印,以软质美石为纸,以刀为笔,尽显文人笔意情趣。文人治印,初选青田灯光冻石,始于元代赵孟頫、王冕,至明代文彭而兴盛。文房印石兴起,赵孟頫功不可没。

◇倪瓒的书画与奇石

倪瓒(1301~1374),号云林子,出身江南大富之家。筑有“云林堂”、“清閟阁”,收藏图书文玩,并为吟诗作画之所。擅画山水、竹石、枯木等,画法疏简,格调幽淡,与黄公望、吴镇、王蒙合称“元四家”。

倪瓒居室置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元代《张雨题倪瓒画像》,画面右角方几所置的文房器物中,有横排小山一座,主峰有左右两小峰相配,峰前尚有小峰衬托出层次。云林坐于榻上,背后山水多石,张雨题:“十日画水五日石”。云林绘画与居室,赏石是重要元素。

倪瓒与狮子林赏石

苏州名园狮子林,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寺僧惟则建菩提正宗寺,素有“假山王国”、“叠石之最”的美称。云林曾参与狮子林的规划,以其写意山水和园林经营的理念,将奇石叠山造景方法融于园林之中,世人多有仿效而蔚然成风。云林还为该名园作《狮子林图卷》。后人于狮子林题楹联:“云林画本旧无双,吴会名园此第一。”

倪瓒画理与赏石法理

元人画理中,最具声名的为倪瓒《论画》:“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似自娱耳。……聊以写胸中之逸气也。”云林绘画,不同于以形写神的“神”,而是不求形似的“逸”。古意、士风、逸气,是元人画理的发展,画石、赏石,亦同此理。晚明文震享《长物志》在论及倪瓒时说:“云林清秘,高梧古石中,仅一几一榻,令人想见其风致,真令神骨俱冷。”这是元代高士的生活写照,也是元代隐士的赏石法理。

◇元代赏石的特点

元代赏石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小型石受推崇

元代赏石在民间发展,陈列于文房,具备峰峦沟壑的小型石最受欢迎。元代魏初《湖山石铭》序说:“峰峦洞壑之秀,人知萃于千万仞之高,而不知拳石突兀,呈露天巧,亦自结混茫而轶埃氛者,君子不敢以大小论也。”诗铭:“小山屹立,玄云之根。峰峦洞壑,无斧凿痕。君子懿之,置之几席。匪奇是夸,以友静德。”石有君子之德,何以大小论之?

文房研山兴盛

元代研山兴盛,最为文人赏石推崇。《素园石谱》记林有麟藏“玉恩堂研山”:“余上祖直斋公宝爱一石,作八分书,镌之座底,题云:此石出自句曲外史(张雨)。高可径寸,广不盈握。以其峰峦起伏,岩壑晦明,窈窕窳隆,盘屈秀微,东山之麓,白云叆叇,浑沦无凿,凝结是天,有君子含德之容。当留几席谓之介友云。”林有麟题有诗句:“奇云润壁,是石非石。蓄自我祖,宝滋世泽。”以上论及的林有麟先祖、张雨、赵孟頫、倪瓒都珍藏研山,元代文人置研山于文房也蔚为风气。

赏石底座普遍应用

根据学者丁文父在《中国古代赏石》中的考证,在形象资料中,如山西芮城县永乐宫三清殿,元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像》,元君手托平口沿方盘中,置小型峰石。在其他资料中,不仅有须弥座,还有圆盆、葵口束腰莲瓣盆底座,而且有上圆盆下方台式复合底座。宋代的赏石底座主要以盆式为主,一盆可以多用。元代赏石底座与石已有咬合,赏石专属底座产生于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