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甘肃江河地理名录
14208300000001

第1章 总论

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境内,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属太平洋水系。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位于东经95°53'~119°05',北纬32°10'~41°50'之间,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干流全长5464公里,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黄河属太平洋水系。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3万平方公里)。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其中花园口断面559亿立方米,约占全河的96%;兰州断面天然年径流量323亿立方米,约占全河的56%。从产流情况看,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和龙门到三门峡区间,该两区所产径流量约占全河的75%。年输沙量16亿吨,平均含沙量达35公斤每立方米,是举世闻名的多沙河流。

黄河支流呈不对称分布,沿程汇入不均,而且水沙来量悬殊。大于100平方公里的一级支流,左岸96条,右岸124条,左、右岸的流域面积分别占全河面积的40%和60%。其沿程分布情况是:兰州以上有100条,其中大支流31条,多为来水较多的支流;兰州至河口镇有26条,其中大支流12条,均为来水较少的支流;河口镇至桃花峪有支流88条,其中大支流30条,均为多泥沙支流,三门峡至桃花峪之间的支流,水量相对较多;桃花峪以下仅有支流6条,大小各占一半,水沙来量有限,因黄河河床高仰,入黄均较困难。黄河流域面积的沿程增长率,平均为每公里138平方公里,中游河段为每公里285平方公里,其中禹门口至潼关河段高达每公里1465平方公里,是平均值的10.6倍,因此,由该河段形成的洪水和泥沙特别集中。桃花峪以下面积增长率每公里不到30平方公里,所以接纳本河段的水沙来量均较少,是一条承受和排泄上中游来水和来沙的总干渠。

从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河源段河谷两岸地形平缓排水不畅,形成大面积沼泽地,湖泊多;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貌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上游:河源至贵德,两岸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高峰可超过4000米,河道呈“S”型,河源段400公里内河道曲折,两岸多湖泊、草地、沼泽,河水清水流稳定,水分消耗少,产水量大,多湖泊,最大湖泊星宿海、鄂陵湖,气候为高原寒冷,鱼类系中亚高原区系,种类少,资源丰富。鱼类资源长期未被开发利用。

中游:贵德至孟津,多经高山峡谷,水流迅急,坡降大,贵德到刘家峡山谷极为深削,河宽50~70米,最狭处不到15米,谷深100~500米,水流湍急,狭窄崖陡,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在峡谷上修建了大型水库,黄河出青铜峡后进入河套,形成大片冲积平原,水流平缓,鲤鲫、鲶鱼类资源较丰富。黄河流经河口镇,折向南行,穿行秦、晋峡谷,到龙门全长只有718公里,落差611米,比降大,龙门以下到潼关130公里河段,纳汾、渭、泾、洛诸水,水量大增,泥沙大量淤积,河道不稳定,鲤鱼资源丰富,中游经黄土高坡,携带大量泥沙,给下游巨大危害,是根治水害的关键河段。

下游:孟津至华北平原一段为下游,全长874公里,河道宽阔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河床平均高出地面4~5米,为地上河,是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渔业河段,主要有河口洄游鱼类,河道性鱼类,定居性鱼类,半咸水鱼及第水性鱼类。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黄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厉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无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主要湖泊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黄河流域东临海洋,西居内陆,气候、降水、蒸发、光热资源及无霜期等差异明显。流域内气候大致可分为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气候,西部干旱,东部湿润。全流域多年年平均降水量478毫米,6~10月降水量占全年65%~85%,最大暴雨发生在7~8月。多年年平均蒸发量700~1800毫米。流域内平均气温上游1℃~8℃,中游8℃~14℃,下游12℃~14℃,年平均气温在-4~+14℃。下游无霜期为200~220天,中游150~180天,上游循化以上为50~100天。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108吨,居世界大河之冠。每立方米水中含沙量在干流龙门附近为30公斤以上,在一些支流可达300~500公斤。泥沙主要来自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的黄土高原地区,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占43万平方公里。

黄河有水沙异源的特点。托克托以上来水占全河1/2以上,而来沙只占9%;三门峡以下来水约占10%,来沙不到2%;托克托至龙门来水占15%,而来沙占55%以上;龙门至三门峡来水占21%,而来沙占34%。泥沙粒径大于0.05厘米的粗沙约占年沙量的1/4,有80%粗沙来自托克托至龙门区间,粗沙支流多在陕北,以皇甫川来沙最粗。流域水文特征明显,上游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形成的洪水径流峰小量大;中游降水历时短、强度大,形成的洪水径流峰高量小、陡涨陡落,为暴雨洪水,危害较大。对黄河防洪安全威胁最大的洪水发生在夏秋两季,称为伏秋大汛,其次为冬季的凌汛。

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差别很大。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河源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由一系列高山组成,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中部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为黄土地貌,水土流失严重;东部主要由黄河冲积平原组成,河道高悬于地面之上,洪水威胁较大。

黄河上游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孕育了八千年中华民族文明历史,是中国历史朝代更替最多最丰富的区域。早期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均起源于黄土高原区的甘肃境内,从西汉、魏晋、五代到大秦王朝、汉唐鼎盛都是在这片土地上繁荣和进步。这块土地上历史的辉煌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和聪慧才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得天独厚的历史气候和土地资源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的相得益彰的天时、地理、人和的珠联璧合。随着气候变迁、土地利用变化与生产力水平的改变,黄河流域的生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与其他地区有了较为显著的差异。

黄河在甘肃省两进两出,第一段从青海省门堂以下入境,绕阿尼玛卿山经玛曲县城,于孤群石山流回青海,形成九曲黄河十八湾的第一湾,再流回青海,第二段从积石山县大河家乡再次流入甘肃,横贯中部峡谷山区,流经临夏县、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兰州市、皋兰县、白银市、靖远县、景泰县至黑山峡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两段黄河总长734.7公里,为干流河道总长度的16.7%,流域面积约6.22万平方公里,为流域总面积的19.3%。黄河在甘肃省境内一级支流主要有大夏河、洮河、湟水、庄浪河、宛川河、祖历河和渭河等。黄河甘肃段年平均径流量为135×108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