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14184300000008

第8章 国内文化大省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号角的不断吹响,全国各省市区大干快上、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特别是文化大省不断把加强本土文化建设作为取得领先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有机结合上进行实践和探索,以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特征和支撑。

一、“湖南文化现象”透视

“无湘不成军”,源自历史上湖南名人辈出,让国人对湖南刮目相看。近年来,湖南省立足自身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凭借底蕴深厚、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弘扬湖湘文化,探索出了具有鲜明湖南特色的文化建设新模式,闯出了中部内陆省份发展文化的新路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产生了全国影响,优秀文化艺术创作成果迭出,广播影视、图书报刊、文娱演艺、动漫游戏、网络媒体、文博会展、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和人才团队务实进取、奋勇争先。“湖南文化现象”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更新观念是湖南文化发展的先导。湖湘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精神传统,也是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具有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优秀精神传统。湖南从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寻找现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从实事求是的传统中寻找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从通变求新的传统中探寻文化建设的目标,从兼容并蓄的传统中获得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襟,从敢为人先的传统中激发奋勇创新的宏大志向。大胆引入先进的管理、经营观念,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抓住湖南文化建设核心,率先提出了“发展文化经济,建设经济文化”的理念和打造“文化强省”的战略,带来湖南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广电、出版、动漫等优势产业版块均已进入全国第一方阵,被誉为“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

改革创新是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湖南的文化建设注重深挖潜力,充分释放文化生产力,全面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湖南文化产业人依托湖湘文化,在继承弘扬的基础上,大胆推出了“湘字号”文化品牌,用品牌策划、定位、控制、传播、保护等措施,打造了一批响亮的文化品牌。“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奥运向前冲”等引领全国风潮。从《雍正王朝》《还珠格格》到《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从《快乐大本营》到“超女”“快男”,湖南卫视电视剧、娱乐节目精品迭出。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短短7天推出《中国男孩洪战辉》,发行高达258万册,探索出了时政类畅销图书开发营销的新路子。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青瓷》和《时间简史》、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是平的》等跻身“2006中国十大好书”“十大最佳商业与管理类书籍”行列。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在中国文化企业50强中排名第23位,湖南卫视在全国各省级卫视中收视排名第一位,在全国各电视频道中常年居第四或第五位,品牌价值25.54亿;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在中国文化企业50强中排第四位;“北有京华,南有潇湘”,潇湘晨报3年内以领先业内第二名的绝对优势,开创了湖南报业“一报独大”的时代。三辰卡通的《蓝猫淘气300问》、宏梦卡通的《虹猫蓝兔七侠传》等,打造了全国知名的动漫品牌。以两大公司为代表的湖南原创动漫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湖南文化人培育出了以市场为主的集团化报刊业。湖南在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的过程中,先后组建了湖南出版集团等九大文化产业集团,这些集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湖南日报》实现跨媒介跨领域发展,《体坛周报》占据了中国体育类报纸60%以上的发行和广告份额,成为全国体育类报纸翘楚。湖南文化人建成了迅速崛起的民营化演艺业体系。2008年,由于长沙拥有丰富多样、雅俗共赏的演艺娱乐产业,《瞭望东方周刊》评选长沙为全国“最具娱乐幸福感城市”。目前长沙开发了满足人民群众各种文化需求的产品,拥有红太阳演艺集团、港岛演艺中心等10多家规模大、功能齐全的民营歌厅,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长沙歌厅现象”。“十一五”时期,湖南投资100亿元,建设湖南报业文化城、湖南出版集团报刊中心、湖南省广播技术大楼、湖南省群众艺术馆湖南文化产业园等12大标志性建筑在内的文化工程,力争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广场、剧场、舞台、展馆,建设中国南方有影响的文化之都。

二、辽宁的文化体制改革

辽宁把文化发展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大举措,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良好的文化发展态势。2007年该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1.5亿元,比2003年增长2.6倍;从业人员30.5万人,比2003年增长1.7倍。辽宁广播电视系统在全国省级广播电视综合实力排名中名列第八位,在全国率先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辽宁电台、电视台第一套节目运用卫星传递,节目信号覆盖全国和世界范围内60多个国家和地区。辽宁广播电视系统产业总收入15.6亿元,在全国排名第六位。辽宁新闻出版行业总资产55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45.6亿元,实现总利润6.37亿元,在全国排在前列。辽宁日报报业集团是东北地区影响力最大、实力最雄厚的报刊集团。辽宁出版集团资产总额达22亿元,净资产6.8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17亿元,利税2.3亿元。

(一)完善政策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辽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全面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若干政策的通知》《辽宁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若干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2008年起,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1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2007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有力推动了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到2008年年底,全省派出对外文艺演出团组50个,是2003年的4.1倍;对外展览26项,是2003年的3.2倍。2008年上半年,辽宁芭蕾舞团的《二泉映月》《末代皇帝》等剧目在美国巡演30天,收入180万元人民币。2008年5月开始,辽宁演艺集团的《女儿风流》在日本50个城市巡演92场,收入300万元人民币。沈阳杂技团、大连大青集团、大连普利股份集团等被文化部、商务部等国家四部委评为2007~2008年度国家重点出口文化产品和企业。

目前,全省拥有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8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园区、2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1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沈阳棋盘山开发区实现产值9.3亿元,大连动漫产业基地入驻企业72家,实现产值13.2亿元,沈阳动漫产业基地实现产值8.4亿元,呈现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抓关键环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辽宁省认真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搞好试点,积累经验,带动面上改革;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破解难点,解决成本支付、配套政策、人员安置等瓶颈问题;打造重点,在求实效上下工夫,坚定文化体制改革的信心。在省直文化单位改革中,将辽宁歌舞团、辽宁大剧院两个单位合并共同组建为辽宁演艺集团,使之成为集演出团体、艺术培育、剧场经营、舞美制作、餐饮、宾馆、广告传媒于一体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此,辽宁省委、省政府一次性支付辽宁演艺集团改革成本1500万元。2007年,创新体制后的辽宁演艺集团演出400多场,收入2300万元,观众达20万人次。到2008年年底,辽宁省共有72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通过转企改制成为市场主体。特别是沈阳市的44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并组建了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沈阳电影有限公司等7家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改制后的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抓产业重点,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辽宁十分重视文化人才的培训和建设。落实培训经费,对全省骨干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进行轮训。发挥省内高校和社科机构的作用,培养文化产业的新生力量。重视信息员队伍建设,几年来,14个市的信息员向中国文化产业网先后提供了2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信息。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品交易和项目合作成为重点。辽宁省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东北文化产业博览会,共签下6个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合同金额达19亿元。在省里的带动下,各地市也举办了各类不同的大型展会。此外,还组织本省文化企业参加其他省市的文博会,如在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成功签约7个项目,合作金额达22.4亿元。

(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成长,保护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关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等政策措施的先后出台,极大调动了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如社会资本投资1.05亿元建成的辽宁民间艺术团,2007年实现演出收入9000万元,资产累计近10亿元,已成为集二人转演出、影视制作、艺术教育、会展、广告传媒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企业。如刘老根大舞台(沈阳大舞台)和铁西和平影剧院,天天坚持演出“绿色二人转”,场场爆满,不仅满足了沈城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也使冷落多年的沈城演出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初演8个月,演出500场,收入上千万元。民间资本投资兴建的锦州市辽西古玩商城,安置就业6000余人,年实现产值8亿多元,成为东北地区最大,辐射内蒙古、京、津、唐等地的古玩艺术品集散地。大连大青集团从一个手工制作雕塑的小企业,一跃成为面积达10万平方米的现代艺术雕塑制造重点企业,年产值3亿元。以上3个民营文化企业都被文化部先后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江苏的文化资源整合

江苏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几千年形成的金陵文化、吴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等都已成为江苏省的文化品牌。近年来,江苏确立了着力打造“三个一批”的文化发展目标,即着力发展一批重点行业,包括创意设计、新兴媒体、动漫游戏、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广告会展等,着力做大做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包括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省广电集团、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省广电网络公司、省演艺集团、江苏中江网股份有限公司等,着力建设一批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重点文化产业集聚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先发展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08年,江苏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比上年增长36.2%,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1.72%提升至2.6%,连续3年保持近30%的增速。

(一)物质文化资源丰富

江苏地面文化遗存近万处,已有近2800处被各级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90个;全省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7座、历史文化名镇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5座、历史文化名镇13座、历史文化保护区3处;苏州古典园林、南京明孝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江苏境内有15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全国七大重点旅游省份之一,55个4A级旅游景区,位居全国首位。此外,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体育、娱乐、艺术教育等设施相对完备,这些都成为该省重要的物质文化资源。

(二)非物质文化资源渊源深厚

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量极大,民俗文化、民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以及各种民间知识,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和重要的地位。有近百种民俗节庆活动,有吴门画派、扬州八怪、金陵八大家以及泰州学派、常州学派等艺术学术流派,有昆剧、京剧、锡剧、扬剧、淮剧等7个地方剧种。江苏还有着众多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如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刺绣、无锡的泥人、扬州的漆器、南通的蓝印花布等等。江苏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33个县(市、区)、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56个县(市、区)、乡镇被命名为省级民间艺术之乡。

(三)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

目前,江苏有60多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成或在建,拥有南京、苏州、无锡、常州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7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8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度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对园区和基地的补助达到2435万元。通过资金扶持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已经成为中小文化企业的孵化器,引领、积聚效应正在得到显现。全省动漫企业近300家,超过80%企业入驻省内4个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动漫产业资源加速集聚。

(四)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

江苏已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九大门类文化产业。从2007年和2009年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来看,新兴文化业态比重得到显著提升。2007年申报项目中,新兴文化业态项目比重为14.6%,总投资额11.62亿元。2009年新兴文化业态项目比重24.6%,总投资额43.63亿元。该省的新华报业集团的手机报经过近3年发展,用户达150万户,预计2009年订费收入将突破300万元。逐浪网原创文学作品数字出版项目运营以来,会员达500万户,2008年营业收入1200万元,预计2009年将超过2000万元。

(五)动漫产业发展迅猛

江苏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加大对动漫产业的扶持力度,采取奖励方式,对江苏原创动漫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按二维动画片每分钟1500元、三维动画片每分钟2000元标准奖励。在省级电视台播出的,按二维动画片每分钟1000元、三维动画片每分钟1500元标准奖励。首轮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对动漫的奖励达2100万元,占扶持总额的15.4%。2009年申报的项目中,动漫项目近100项,占总申报数的21.2%,总投资额3.15亿元。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江苏动漫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07年江苏生产发行原创动画片15569分钟,全国列第三位。2008年江苏生产原创动漫片22192分钟,产量在全国列第二位,增幅居第一位。2009年以来,《福五鼠之三十六计》《西母霸龙家族》等11部电视动画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国产动画片并向全国推荐播出,比过去3年的总量还多,优秀动画片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六)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热情高涨

江苏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2007年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项目中接近25%为民企项目,投资额27亿元,获得扶持的项目占总立项数的12%。2009年,民企项目占47.9%,投资额超过110亿元。泰州凤灵乐器集团经过近几年发展,2008年实现产值2.48亿元,销售收入2.28亿元,利税2000万元,出口创汇880万元。南京演出市场2亿元左右的投资总额中,民营资本占70%。目前,江苏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从业人员占2/3以上,成为江苏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成效显著。江苏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正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2007年,文化旅游类12个项目获得扶持资金1400万元,占立项总数的14.6%,总投资额32.8亿元。2009年,申报项目中文化旅游类项目32个,总投资额64.7亿元。2008年,全省旅游总收入3265亿元,增长15.5%;实现旅游增加值1450亿元,增长16%。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产业化运作日趋成熟,泰州溱潼会船文化旅游、句容秦淮花灯和无锡惠山泥人产业化开发、南京云锦品牌推广等等。在产业化运作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

文化产品“走出去”渠道有效拓宽。鼓励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增强江苏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2007年,江苏文化产业引导资金申报文化服务出口项目6个,总投资额7800万元。2009年,江苏申报13个项目,总投资额达1.42亿元。获得2007年立项扶持的南京爱德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引导资金改进技术设备,极大地增强了公司的产能。2008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实现利润2684万元,成为全球《圣经》第一大印刷企业。江苏安阳工艺品有限公司投入8.6亿元打造“安阳工艺品出口”项目,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亿件(套)工艺品的生产能力,其中,60%出口欧美等国家,预计年销售额达23.8亿元,利税总额为3.16亿元,用工3500人,该项目对苏北经济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带动作用。

四、云南的“民族文化大省”建设

近年来,云南省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艺术创新和运作方式创新,进一步实现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科技的结合,使文化产业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年,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GDP的5.8%,已基本成为云南继烟草、有色金属、旅游等五大产业之后又一个新兴支柱产业,并创造了引人注目的“云南现象”,有力推进了云南省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云南省早在2001年第七次党代会上就把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确定为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目标之一,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特别是2003年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重要位置,自上而下地推动文化发展,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设立专门机构,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确定省级每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从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资金上保证了文化产业的快速、有序和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以点带面,推动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丽江市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后,云南省又先后确定大理、昆明、红河、楚雄、曲靖、保山、迪庆等试点州市和鹤庆、石林等25个试点县市区,以点带面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初步组建了不断发展壮大的云南日报报业集团、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广电网络传输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文化企业。

突出优势,重点推进优势产业。确定重点发展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演艺业、文化娱乐业、体育业、会展业及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等主导文化产业,率先发展一批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优势产业,以“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等方式和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使主导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并取得突破性的成效。民族文化演艺业方面,以《云南印象》《丽水金沙》等文化精品为龙头,带动了全省演艺业的发展,涌现出《勐巴拉娜西》《蝴蝶之梦》《澜沧江-湄公河之夜》等一大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舞台文艺精品,逐步树起了云南民族演艺品牌。仅2005年,全省演艺产业增加值达到约1.4亿元,排在全国第十位。

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以鹤庆新华村金属工艺品加工和销售集散地建设为龙头,带动了该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的发展,大理石、扎染、刺绣、锡工艺品、紫陶、木雕等销往全国各地。目前,以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为主的文化企业发展到7058家,年销售额达80亿元。同时,在乡村文化旅游业方面,以历史文化名镇腾冲和顺为代表,目前已涌现景洪傣族园、禄丰黑井、建水团山等一批整体开发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影视业方面,建成5个特色基地、8个影视拍摄基地,电视剧生产活跃,每年生产的电视剧达到13~15部,计400~500集,2007年电视剧产量排名全国第九位,云南摄制的《婼玛的十七岁》《花腰新娘》先后荣获国家华表奖及国内外多种大奖,奠定了云南影视在全国影视界的地位,云南成为全国唯一的省级影视产业试验区。休闲娱乐业迅速发展,成果喜人,仅2006年增加值达到50亿元。会展业方面,到2008年,全省会展场馆建成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每月均有全国性或区域性大展,完成产值20多亿元,实现签约金额450多亿元。昆明现已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会展先进城市。这些重点文化产业门类的快速发展,既增强了云南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也对其他产业门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和拉动作用。

文化产业与旅游、企业、科技结合,相互促进、实现双赢。借助成熟的旅游业平台和外来游客带来的巨大消费市场,加快旅游工艺品、民族民间工艺品及民族演艺、餐饮、休闲娱乐、特色节庆等产业门类的发展,形成高度融合、双赢互动的良性发展局面,显示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取得巨大的成效,创造出最具云南特色的成功经验。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目前,全省文化产业项目库已收集到文化产业项目1259个,拟投资总额达1364亿元,已签约项目283个,实际实施268个,实际到位资金99.09亿元,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建设或已建成。全国最大规模的“东方影城”也已落户昆明,投资16亿元的中国禄丰世界恐龙谷也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宾客。同时,坚持“社会资本投入、政府引导扶持、企业经营运作”的发展思路,使社会资本在文化产业投资领域充分涌流,从2004年至今,云南省已经实施的文化产业项目达77个,投资总额累计达131亿多元。社会资本的引入给云南省文化产业带来勃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显示出旺盛的活力。以演艺为主的云南吉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云南省文化产品跨度最广的民营文化企业,正努力打造为我国最大的民间演艺集团。

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云南从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强省迈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有力的支撑,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目前,云南省努力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资本优势和品牌优势,培育和打造以云南民族文化为核心的“香格里拉”“茶马古道”“七彩云南”“聂耳”等文化品牌,组建了云南文物集团,推进云南民族村改制和杨丽萍大剧院落户,启动了“云南文化产业走出去”工程,全力推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潜力巨大的云南文化产业呈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五、河南的文化品牌建设

河南省是中华文明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文化资源大省。近年来,该省明确提出了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两个跨越”。以新一轮解放思想为先导,在认识上提升高度,在改革上增加深度,在发展上加快进度,在投入上增强力度,在运作上提高市场化程度,把“文化兴豫”上升为指导河南未来发展的最高战略之一,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紧密相连,文化强省与工业化并肩成为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两条腿”。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设立了千万元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已经培育出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实体。2008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近600亿元,连续3年增长超过17%,增速超过GDP和服务业。

河南文化资源丰富。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1/8。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占有其四(开封、洛阳、安阳、郑州),数量居全国之首。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02座,河南占有8座。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为世界文化遗产,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开封相国寺海内外有名,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大相国寺佛教音乐,洛阳河洛大鼓、宝丰马街书会等闻名遐迩。这些既是繁荣文化事业的基础性资源,也是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的战略性资源。这些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南发展文化产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使之发展成为河南省的优势产业,成为河南文化产业的金字招牌,成为河南的软实力。

河南以项目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报刊出版、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文化旅游、武术杂技、文博会展、网络文化、工艺美术等8个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领域,扶持建设了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进一步做大做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电影电视制作集团、河南有线电视网络集团等一批骨干文化企业,重点打造镇平玉雕、开封汴绣、禹州钧瓷、洛阳唐三彩、浚县石刻泥塑、民权画虎等特色文化集群,壮大文化产业规模和实力。

河南文化品牌效应不断彰显。一张张承载着河南厚重文化、在社会上叫得响、在全国有影响的精美名片被打造出来。宝丰县将延绵700余年的魔术技艺发扬光大,全县1000多个演出团体、5万农民艺人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创造了引人注目的“宝丰文化现象”。此外,以武术、杂技为代表的演艺品牌,以《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风中少林》《程婴救孤》《村官李天成》《木兰诗篇》为代表的舞台剧目品牌,以《梨园春》《武林风》为代表的影视栏目品牌,以马街书会为代表的民间演艺品牌,以龙门石窟、少林寺、开封宋都古城、安阳殷墟、焦作太极拳等为代表的精品景区,以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为代表的节庆会展,以二月河等为代表的“文学豫军”,以张海等为代表的河南书法美术群体等,都在全国乃至国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河南的动漫产业也有长足的发展。原创漫画及动画片产量大幅提升,培育出“小樱桃”“小破孩”“快乐星球”等一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俱佳的精品动漫品牌,在国内颇具影响力。其中,小樱桃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民营动漫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多家控股和参股企业,通过旗下漫画、动画、书刊、饮料、糖果、文具等六大业务板块,向广大动漫爱好者提供包括动漫内容、日用消费品等在内的一系列服务。小樱桃动漫衍生产品已远销全国各地及马来西亚、韩国、阿联酋、越南等国家,成为中国内地及全球华人中最受推崇的动漫品牌之一。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已落户郑州,标志着该省动漫产业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六、浙江的民营文化建设

浙江省是我国最早意识到文化产业重要性,最早把经济体制改革成就(尤其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模式)引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地区之一。早在1999年浙江就已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要尽力适应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的文化企业、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产业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块、一批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2007年,浙江文化产业总产出2123.44亿元,实现增加值595.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5%和18.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6.2%和5.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2%。

浙江民营文化企业异军突起。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目前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总规模达230亿元以上,涉及影视、印刷、经营娱乐、艺术品经营、旅游、广告、会展等10多个行业,年总收入30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50余万人。宋城集团以文化理念发展旅游休闲产业,先后开发了7个主题文化旅游景点,成立了宋城艺术团,2008年仅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就演出1100多场,观众达210万人次,总收入2.8亿元,上缴税收3000多万元。浙江中南集团卡通影视有限公司收入、利润均比上年翻番,并成为动漫出口的龙头企业。这个6年前由民营建筑企业“转身”的动漫新秀成功地打造出一条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动漫产业链。被誉为“中国好莱坞”的横店,走出了一条“基地化、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大大推进影视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自1995年发展影视文化产业以来,横店集团先后投资70多亿元,如今已建成13个大型影视实景拍摄基地。目前,已有610部影视剧在此拍摄,华谊兄弟等305家企业入驻,基本涵盖了从投资、剧本创作到拍摄、后期制作、服装、道具等各个环节。其一台节目《梦幻太极》一年就撬动消费1亿元。广厦集团与浙江广电集团联合组建影视集团公司,共同发展影视业,参与投资拍摄了《集结号》《非诚勿扰》《十万人家》等影视剧,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再如,云和的木制玩具,龙泉的青瓷、宝剑,宁波的海伦钢琴等专业特色文化产业园区都已形成,集聚了众多民营企业茁壮成长。

高新文化产业崭露头角。浙江十分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文化产业。图书发行连锁、报刊发行连锁、音像连锁、网吧连锁和电影院线等五大现代文化流通业正在形成。从事电子商务、网络娱乐等网络文化产业在形成中,2008年该省网络媒体和网络视听营业收入约1.6亿元。动画教学、研发、制作、运营和衍生产品开发的动画产业链正在初步形成,由数字节目、传输、服务等内容构成的有线数字电视新体系初步建立。

浙江把“走出去”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大力推进对外文化交流,集中力量抓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如在法国、美国、德国和中国香港、澳门地区举办的“浙江文化周”等。同时,以国际文化艺术节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积极输出文艺精品。2002年以来,浙江实施的对外和对港澳台交流项目达1500多个,交流人次超过2.7万人,每年交流项目和人次分别以15%和51%的速度递增,目前已与104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文化交流,与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交流关系。

浙江还积极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浙江近年来实施的对外文化交流重点项目,50%都得到了社会资金和民间力量的帮助,还有30%左右的项目是由民间机构和社会团体实施的。事实证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官民并重、双管齐下的良好格局,是多渠道、宽领域、立体化、全方位推动浙江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机制。

同时,浙江一手抓交流、一手抓产品,打造了一批既有浙江特色又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文化精品。如小百花越剧团的精品剧目、浙江青瓷展、中国丝绸文化展、景宁畲族的“畲家歌舞”以及长兴百叶龙、金华九狮图等20多项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都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综合以上六省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与探索,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启示一:必须把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发展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充分运用在市场经济体制较为完善的环境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势头较好、国有文化机构市场亲和力较强的优势,着眼于形成统一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管理体制目标,具体落实“实施分类改革、打造新型市场主体”的微观体制改革要求,实施好转企改制、新闻媒体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两分开两加强,深化文艺院团改革、打造国有文化集团、引导民营文化产业发展,有效发挥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作用;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探索,推动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多更好地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启示二:必须把市场运作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石。市场经济环境必然牵涉到文化产品和服务面向市场的问题,并因此催生文化产业的发展。大胆借鉴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导向,并逐步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比如,要求通过文化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求国有文化单位增强市场意识,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办文化的新机制,大力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积极构建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市场主体。

启示三:必须把规模扩张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业态。通过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把重点国有文化企业逐步由大变强,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战略投资者,把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发展,使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把民营文化企业与重点产业区块相融合,使其形成具有一定产业集聚性和规模效应的文化产业区带。

启示四: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拓展。注重引导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借助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营销、科技、旅游、创意的结合,特别是在动漫产业、网络文化产业、现代文化物流业等方面创新拓展,使文化产业竞争力不断得到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