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医生
14101700000013

第13章 心理治疗的方法(7)

[案例3]

求治者某女,近来一段时间曾试图自杀没有成功,但仍有自杀念头。她觉得已无指望了,因为丈夫对她不忠。认知治疗家对她进行了治疗,其中有如下一段对话:

施治者:你为什么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求治者:没有H(她的丈夫)我活着也没有意思……没有他,我也就没有什么快乐……可他要离开我了。

施治者:你的婚姻状况怎么样?

求治者:一开始就不好……H总是对我不忠……5年了,我们见面的日子屈指可数。

施治者:你说你没有H你没法活了,唔……那么你和他在一起时,你觉得快活吗?

求治者:不,我们总是吵架,我心情很不好。

施治者:你说没有H你活着没意思,那么在你认识他以前,你觉得过得有意思吗?

求治者:我觉得过得很好。

施治者:要是你在认识他以前觉得过得还好,为什么你还认为非有他不可,没有他你就活不下去了呢?

求治者:(很为难地)唔……

施治者:你认识H以前和别的男人常来往吗?

求治者:我那时和很多人相处都很好。

施治者:那为什么现在你失去了H就不能和别人再好好相处呢?

求治者:因为现在我对别人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施治者:你结婚后有没有什么男人仍对你有好感?

求治者:不少男人追求过我,但我却没有理睬他们。

施治者:要是他们知道你离了婚,是不是会觉得再追求你就有可能获得成功呢?

求治者:我不知道……我想可能吧。

施治者:你说你不能没有丈夫,可你说你5年中都没怎么见过他,是吗?

求治者:是的。有一年当中我只见过他两次。

施治者:你和他没有和解的可能吗?

求治者:不可能了……他已有了另一个女人,他不再需要我了。

施治者:那么要是你解除了这项婚姻,你实际上会失去什么呢?

求治者:不知道。

施治者:你要是离了婚是不是可能过得更好些?

求治者:我没法保证。

施治者:你是否有过真正的婚姻?

求治者:我想没有。

施治者:要是你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婚姻,那么你结束你现在的婚姻时,你实际上不是什么也没有丧失吗?

求治者:(停顿了很长时间)我想没有丧失什么。

经过此次谈话,求治者不再那么忧郁、沮丧了,并克服了自杀念头。在以后的谈话中,求治者说施治者提出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使她改变了看法,那就是在她认识H以前,生活得很快活,也很有吸引力。现在失去了H怎么会活不下去呢?求治者最终还是离了婚,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三)认知领悟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中国大陆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

1.理论基础

(1)相信幼年经历或遭遇对人的个性及日后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俗话说:“三岁之魂,七十之魄”、“三岁看老”,即说明了幼年和成年心理特征的连续关系。

(2)他们认为,可以从成年人的观念、作风和行为中看出他幼年时期受到的影响。例如:一个人一向不知节俭,随意抛弃食物而不觉心疼,就可推想他幼年时期多半没有经历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苦劳动,没有受过穷、挨过饿。成年人的其他观念作风也莫不如此,都可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看到幼年时期留下的痕迹,尽管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

综合上述情况,钟先生提出了认知领悟疗法的心理病理学说,认为:“‘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代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的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后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必须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本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由于症状都是幼年期经历的恐惧在成人身上的再现,因此症状的表现必然带有幼稚性,具有不成熟的、儿童式的心理表现。

2.治疗原理

认知领悟疗法的治疗原理,是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成有意识的,使求治者真正认识到症状的意义,以得到领悟,症状即可消失。这也是心理分析和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治疗原理。但如何领悟(方式)、领悟什么(内容)则有所不同。正统的心理分析疗法要经过长时间的自由联想,了解症状的象征性意义,除去精神防御机制的伪装,让求治者领悟到幼年期未得以满足的性心理症结;心理动力学疗法让求治者尽量回忆过去各种精神创伤的经历,从而找出病状的无意识根据;而认知领悟疗法则是直接和患者一起讨论分析症状临床表现的性质,使他们认识到病态情感和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这些感情与行为是幼年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与他的实际年龄和身份不相称,从而主动放弃这些想法和行为。必要时,也可让求治者回忆容易忆起的幼年经历作为佐证,但不必追究深处无意识的动机。认知领悟疗法可以看作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的求治者自我教育,是对幼稚心理的改造。求治者在接受治疗前,对他们病态行为的幼稚性和幼年儿童的行为模式概不自知,通过医生的解释、分析、互相讨论,并联系自己深入思考后,才真正认识到病态行为的幼稚性,领悟到它是儿童期留下的痕迹,是成年人不应再保持的幼年心理行为模式。最后随情感和行为的改变,症状也就自然消失。

钟氏认为,治疗的目的是要消除求治者的症状,而症状的消除就需要求治者对施治者解释的领悟。求治者的领悟是在施治者引导下达到的,因此疗效的取得不在于揭示了幼年的创伤,而在于求治者对施治者解释的信任,这就是领悟的本质。领悟的内容是施治者灌输给求治者的,当求治者自感以前的想法及行为可笑时,自己也就抛弃了原有的态度、行为,使症状得以消除。因此,治疗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施治者与求治者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极需求治者主观努力的过程。认知领悟疗法从始至终强调求治者的主动性,强调“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每次治疗后,都要求求治者写出自己的体会。还有一种作业是要求求治者暗中调查一下其他成年人对自己恐惧的事物、认为有意义事物的看法,以消除他们某些不正确的观念。并强调:“要下决心不做儿童心理的奴隶。”这是要求求治者自己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把施治者的信念变为求治者自己的信念,这样才能放弃其病态行为,达到治疗目的。

3.治疗方法

认知领悟疗法采取直接会面的交谈方式。每次时间为60~90分钟,疗程由双方商定,可相隔几天、一周或更长时间。会见最好单独进行,每次会见后,要求求治者写出对施治者解释的意见,并结合自己对病情的体会提出问题。

初次会见时,让求治者或家属,叙述症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其症状的具体内容,尽可能在1小时内叙述完。同时进行躯体和精神检查以确定诊断。如果是认知领悟疗法的适应证,即可进行初次讲解,说明他的病是可以治好的;如果初次会见时间许可,可直接告诉求治者,他的病态情绪和行为的根源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当前的病态实际上是用幼年的方式排除成年人的心理困扰或满足成年的性欲望,是幼年时期恐怖情绪的再现等等。

在以后的会见中,可以询问求治者的生活史,以及容易忆起的相关经历,但不要求“刨根问底”。对于求治者的梦,也可偶尔谈到,一般不进行过多的分析,用较多的时间引导求治者并和他一起讨论分析症状的性质,让求治者充分领悟症状大都是幼稚的、不符合成年人思维逻辑规律的感情或行动,其症状表现是以幼年的方式来解决成年人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具体的解释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当求治者对上述解释和分析有了初步认识和体会之后,再向求治者进一步解释病的根源在过去,甚至在5岁以前。例如:对强迫症求治者,可指出他的主要问题是恐惧情绪,而恐惧情绪来自于幼年期的精神创伤,应当认识到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了,不要再像孩子那样认识恐惧、相信恐惧和排除恐惧了;对性变态求治者,要分析、讨论他们的变态性行为的幼稚性,并让他回忆儿童期的性游戏行为,说明他们是用幼年方式来满足成年人受挫的性欲或对付成年人的心理困扰,是幼稚和愚蠢可笑的;对社交恐怖症求治者,可指出他实际上还停留在青春期初期对异性感兴趣而又怕羞的年龄阶段,并分析是什么原因妨碍了他们心理发育,促使他们改变认识达到成熟。

认知领悟疗法的适应证主要是露阴癖、恋物癖、挨擦癖、窥阴癖等性变态以及强迫症和恐怖症。

[案例]

求治者:男性,40岁,高中毕业,待业。

[第一次会见(1988年3月12日)]

报告病情如下:

1973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有一次去厕所,发现在男女厕所之间的隔壁上有一小孔。出于好奇,由小孔中看到隔壁女厕所中,有一妇女蹲在那里,看到了臀部和大腿。当时感到兴奋,似乎有一种满足感。以后看过多次。

1974年(10岁),在窥看时,第一次看到一个女孩的会阴部,感到更激动。以后还有两次看到女老师的会阴部并看到阴毛,感到好奇和满足。

1975年(11岁),小学五年级。有一次在窥看时,阴茎勃起,被同学发现并被讥笑。平时,他给人的印象是老实,说话少,学习好。被发现后,感到“没脸见人”,每天都心惊胆战,尽量避开厕所。直到小学毕业一年多时间,没敢再去看。

1976年秋(12岁),考入初中,到了新学校,要偷看女厕所的冲动又强烈起来,经常找机会趴在女厕所后窗窥看。看到时即心情激动,阴茎勃起,有满足感。不久,又被同学发现,以后勉强抑制自己,但冲动始终没有消失。

1978年(14岁),初中三年级,学习成绩优异,考了第一名,平时表现也好,申请加入共青团,因有男同学揭发他有偷看女厕行为,未被批准。老师、校长和家长都知道了,老师叫他做思想检查,父母打了他。因此感到太丢人,发誓不再干了。

1979年(15岁),考入高中,仍有要看的冲动。忍不住时,又看了多次。勉强自己不去看,即感到烦躁不安。

1981年(17岁),发现某公厕男女厕所隔墙下部空隙较宽,即想到用反光镜来看。有一次在窥看时,被一妇女发现,当众辱骂了他,学校知道了给以警告处分。他感到悔恨,没脸见人,无奈只好托故休学半年,到外地祖父家里住并补习外语,但窥看行动从未间断。复学后,仍窥看女厕所。看到后兴奋不已,认为这是一种“享受”,不看即坐立不安。

1982年(18岁),在一次行动时被揭发,拘留15天。回家后,痛哭一场,下决心不再干了,但冲动一来,“实在难忍”,还是要去干。

1983年(19岁),仍继续行动。高考后暑假期间,在家无事,便常去“干”。有时蹲在厕所内长达数小时,以等待机会。不久,又被发现,拘留半个月,以后被送去劳动教养。在劳教期间表现好,干活卖力气,两年后被释放回家。

1985年(21岁),仍然恶习不改。父母怀疑他有病,送他到当地精神病院看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住院1个多月,曾用氯丙嗪治疗。出院后,行动如旧。

1985年到1987年,两次被发现。公安部门要求父母严加管教。父母不许他出门,但一有机会就去行动,又干了多次。

1988年(24岁),某医院医生介绍他来首钢医院心理咨询部求治。父亲说,病人自幼胆小,腼腆,不爱多讲话,学习好,从来不和别的孩子打架。而且体健,没有癫痫病史,不知为什么这个坏毛病老是改不了。

病人对医生有礼貌,表情痛苦,不自觉有病。对自己的“流氓”行为表示痛恨,但不知为什么管不住自己。从来没有手淫过,只是有时梦到窥看入厕妇女的会阴部而排精。

医生按常规告诉他,他的“流氓”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病态,是可以治好的,但要和医生认真合作。

医生向他讲解了人的性心理和性行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以及儿童期性的好奇心理、求快感的心理和成年人性欲、性行为的区别。他已24岁了,应当用成年人的方式来解决成年人的性欲了,而他还停留在儿童期的性心理发展水平,用幼年儿童的方式来解决成年的性欲,是非常幼稚的行为。要求他联系自己的内心活动及行为仔细思考,并写出书面体会。病人同意合作。

[第二次会见(1988年3月21日)]

病人写了书面体会,重述了医生的讲话内容,并感谢医生,说医生并没有对他的“坏”行为进行谴责,是真正能理解他的人。病人还讲了自己回去思考了医生的讲话,认识到行为的幼稚性,但对这种行为还没有厌恶感,只要能看一下就可得到满足,使心情安静下来。因此,害怕再被抓住,希望医生教他怎样才能克制自己不去干,并问医生是否需要加强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锻炼?

医生再一次和他讨论窥看行为的幼稚性,并指出,医生并没有建议他“克制”,实际上他是无法克制的,而是叫他认真思考,一个24岁的男青年为什么执著地去干小孩子才干的事,站在成年人立场应当怎样去想?医生要他回忆幼年期性的经历,找找最初的根源。

[第三次会见(1988年3月25日)]

病人遵照医生嘱咐,回忆了幼年经历并写了书面材料。

大约在四五岁时,他不只一次地看到穿开裆裤的小女孩,发现她们的阴部和他自己的不一样,感到好奇,多次和那些小女孩互相看对方的阴部,小女孩们似乎也愿意看他的生殖器。当时没有被人发现,也没有人批评他。长大后在窥看女厕所时,常想自己要是一个女孩多好,那样就可以到女厕所内无拘束地看了。

病人说,回忆起这件事以后,真奇怪,要去窥看的冲动一下子减轻了,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很可笑。医生夸奖他的合作,嘱咐他再深入思考,想想在他内心深处有没有觉得妇女们愿意让他看的想法。

[第四次会见(1988年3月29日)]

病人说,经过这几天仔细深入地思考,真正认识到自己确实是以儿童的性取乐方式来解决性欲。每次行动都是在女性不注意的时候,没有考虑对方是否愿意被看这一问题。医生提到后,自己认真想了想,在内心深处,确实认为妇女会愿意被看的。看来这也是幼年时期留下的印象,当时那些小女孩和他互相看时,似乎都很感兴趣。

认识到这些以后,觉得过去十几年的行为实在荒唐可笑。说也奇怪,不用克制,要去看的冲动几乎消失。偶尔露出念头,立即想到那是小孩行为,便立即平静下来。

结束治疗半年后,接到病人来信,说他的行为已完全正常。喜欢演奏乐器,已被当地文化馆聘请去伴奏。随信寄来父母亲对医生的感谢信,证实他已彻底改掉了这老毛病。1988年底,又接到病人来信,已考入中等专业学校计划财务专业,学习成绩很好。

八、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美国行为治疗者内出现的一个新方向,是针对经典的行为治疗的欠缺而发展起来的一组新的心理疗法。

认知行为矫正专家认为,“扰乱人精神的,与其说是事件,不如说是人对事件的判断。”以恐怖症的习得为例,外界的刺激、情境或事件虽然是重要的,但它们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恐惧,往往是与当事者对它们的认识、评价和判断直接有关的。而依照经典的行为治疗理论,强烈的恐惧反应由与创伤性体验相关联的任何刺激物(条件刺激物)引起,而不管个体对它们的认识与评价。这种传统的观点受到了认知行为矫正家们的质疑。他们提出按照行为治疗理论,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应当经常对各种电器设备和运动车辆产生恐惧,而不应当害怕蛇和蜘蛛类的小动物。因为前者与灾难或痛苦体验联系在一起的机会远比后者多。而实际上人群对小动物的恐惧远较对电器和车辆的多见。这说明恐惧是有选择的;条件刺激的内容、性质或结构等是恐怖症习得中必须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之所以会起作用,正是因为它们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刺激物的认识与评价。

Fredrikson和Ohman(1979年)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他们采用中等强度的电击作为无条件刺激物,使两组人类受试者分别形成对蛇(或蜘蛛)和花(或蘑菇)图片的恐惧的条件反应,同时记录了皮肤电传导反应的第一段期待反应的概率和手指的舒缩变化的概率,作为恐惧反应的客观指标。结果发现,图片的内容对恐惧反应的强度有显著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1)由蛇或蜘蛛图片作为阳性条件刺激物(CS+)和阴性条件刺激物(CS-)所引起的上述两种概率高于由花或蘑菇引起的。

(2)在条件反射的消退阶段,用蛇或蜘蛛图片作为CS+和CS-的一组受试者仍保持着对CS+和CS-反应上的差别;可是,用花或蘑菇图片作为CS+和CS-的一组,对CS+和CS-的反应上的差别几乎立即消失。

上述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告诉我们,认知中介因素在病态行为或某些疾病中是起重要作用的。经验说明,对于这些病态行为或疾病,排除病人认识上的根本原因而单靠经典的行为治疗,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因此,认知行为矫正家主张将认知和行为治疗结合起来,在经典的行为治疗中加入认知的纠正和引导。例如,对于多动症和有侵犯行为的儿童的冲动行为,可以采用“自我指示训练”,教会儿童在行动之前仔细地思考以达到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这种训练中所包括的技术,有示范法、反馈和社会强化法、公开的和内心的言语复述以及提醒等。为了改变这些儿童的行为方式,训练中要求特别强调利用语言教会儿童解决问题和决策技巧。显然,这里所采用的方法已超出了经典的行为疗法范围。

(一)思维阻断疗法

思维阻断疗法又称思维停止疗法、思维控制疗法。它是一种治疗强迫性思维等症状的技术,是在求治者想象其强迫症状的思维过程中,通过外部控制的手段,人为地抑制并中断其思维,经过多次重复促使不良症状消失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思维阻断疗法的理论假设是:如果人的外在行为能通过抑制来加以阻止,那么,内隐的行为也能通过抑制来阻止直至消失。

思维阻断疗法的治疗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治疗程序如下:

(1)指导求治者进入放松状态。

(2)让求治者关注那些使自己烦恼的想法、念头或思维活动。

(3)告诉求治者,当施治者让他“停止”时,求治者也同时大声命令自己“停止”,并停止想那些东西。

(4)让求治者在自己有清楚的想象活动时就竖起食指示意。

(5)在求治者竖起食指时,施治者大喝“停止”,求治者也随同施治者大声命令自己“停止”。在进行这一步时,可使用一些辅助手段,如用一块木头敲击一下桌子,发出强烈的响声等。这种意外的刺激能将求治者从自己的强迫性思维观念中拖回来。

(6)重复上述步骤。

在第一阶段中,治疗的进展可根据求治者进入想象潜伏期的延长来评定。所谓想象潜伏期,是指从让患者开始想象那些东西到他竖起食指示意所经过的时间。如果治疗有效,潜伏期应该延长。第一阶段的“阻断”次数,应根据这种潜伏期的变化来确定。当施治者发现潜伏期变长了且患者觉得想起那些东西有困难时,即可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的治疗程序与第一阶段的程序大体相同,只是在第(5)步中,施治者不要使用任何辅助手段,仅是大喝一声“停止”。如果这一阶段的治疗也有了效果,治疗可进入第三阶段。在第三阶段中,施治者不再大喝一声“停止”,而是由求治者大声命令自己“停止”;在第四阶段中,施治者让求治者改用小声命令自己“停止”;在最后的第五阶段中,当思维意象清楚时,求治者在心里对自己下命令“停止”。在上述每一阶段中,最好进行20次阻断,从而保证治疗产生效果。

[案例]

求治者:赵某,女,27岁,研究生。

病人的问题:无论看什么东西,如专业资料、课本、小说、杂志、报纸、外语等等,在看以前,时常有一些念头出现在头脑中,例如:“我要记住段落大意”,“抓住要点,把重要的内容记下来”,等等。求治者不希望自己这么做,认为毫无道理,可是克制不了。每次看书之前都得想一番,然后才能静心看下去。有时一天得想十多次。如果不想,则感到没有把书上的内容看进去,并为此感到焦虑和内疚。

治疗中,先让求治者学习肌肉放松技术。两个星期后,对求治者做思维阻断治疗。先让求治者放松,闭上眼睛,告诉她按施治者的要求进行想象,如果在想象到与看书有关的情境时产生了那些如何看书的念头,便抬起右手食指示意。

施治者:想象在学校图书馆的二层文科阅览室,你走了进去,在靠窗的地方找了一个座位,坐下,把书包放在桌子上,打开书包,从里面拿出一本书,你能告诉我是什么书吗?

求治者:《政治经济学》。

施治者:好,是《政治经济学》。你打开了书,这是第一章,你准备看书,这时你有什么感受吗?

求治者:我想我又要想那些东西了。

施治者:好,如果你感觉你正在想那些念头,就请抬食指示意。你现在准备看书,这是书的第一章,绪论。

(过了一会儿,求治者抬起了指头)

施治者:(大声)停止。(求治者:停止)

(施治者记下求治者的强迫念头出现的潜伏期)

(休息2分钟,再进行下一次想象)

求治者每周来一次,经过三个星期的治疗,求治者报告说,看别的东西已不再事先思考一遍如何看了,只是看外语书时,强迫观念还会进入脑袋中。治疗时便特别地选用看外语书的情境,引起求治者的强迫观念,然后加以阻断。又经两次治疗,施治者和求治者都认为求治者不需要再来心理门诊,如果问题复发,则再来看。半年后,求治者一直没有复发。

在此治疗过程中,施治者从一开始就要求求治者对每日出现的强迫思维的次数做自我观察,并记录在纸上。随着治疗的进展,求治者记录下的次数逐日渐少,这反映出治疗的效果。但是,记录到的强迫思维次数的渐少,也可能是自我观察本身所引起的。此外,在治疗期间,求治者还被要求回去自己练习“阻断”强迫观念。通过阻断自己的强迫思维从而形成新的条件反射,最终达到了消除强迫思维的目的。

(二)悟践疗法

悟践疗法又称悟践心理疗法,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李心天等人于1958年创立的。

悟践疗法是一种综合快速疗法,其指导思想是:由于神经衰弱症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存在缺陷,故心理治疗的核心是促使病人形成对疾病的正确认识,然后在这种认识下进行实践,从而纠正不良行为和情绪,达到彻底除病的目的。

1.悟践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1)选择确诊为神经衰弱症或以神经衰弱为主的其他神经症患者。即通过各种检查、化验,无其他严重躯体疾病,仅表现为失眠、头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等症状的病人,便是悟践疗法的对象。

(2)治疗时间:每日半天,星期日休息。整个治疗时间为4周。

(3)全部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认识疾病和消除焦虑等负性情绪阶段。此阶段以集体心理治疗为主,向病人讲授神经衰弱的医疗知识,树立治愈的信心,辅之以支持性治疗,时间约为一周。

第二阶段为消除病因、恢复健康阶段。此阶段集体心理治疗和个别心理治疗并重,向病人讲授人的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与疾病的关系,鼓励病人积极参与各种治疗活动。在与病人个别谈话时,应在充分掌握其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分析病人患病的可能因素。此阶段的治疗时间约为一周至一周半。

第三阶段为巩固阶段。在这一阶段,集体心理治疗讲授对生活事件,如婚姻问题、工作学习问题等应采取的正确态度,介绍治疗失眠等症状的有效方法;个别心理治疗则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恢复健康的治疗日程表,要求病人按日程表活动,建立科学的生活制度和生活方式。

集体心理治疗的方式多种多样,除讲课外,还包括常用的群众活动形式。例如:治疗的第一天开动员会,治疗结束时开庆功会、表彰会。要定期召开治疗心得交流会,造成施治者与病人、病人与病人之间相互沟通的良好融洽气氛。在治疗过程中,应强调医护人员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及病人的积极能动作用。

2.悟践疗法的每日治疗内容

(1)施治者讲课。

(2)让病人与施治者谈前一日自己的情况,填写记录病情和生活进程的表格。

(3)酌量服用某些药物或作必要的物理治疗。

(4)在治疗所在地的草坪或附近公园中集体进行气功或太极拳锻炼。

(5)定期进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如果在同一个单位(厂矿、学校、机关)的成员中进行神经衰弱症的治疗,总治疗期可缩短至3周。每日治疗时间可根据具体情况,排在上午或下午。

悟践疗法在20世纪60年代曾被运用于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中,一个疗程为16周。将悟践心理治疗的原理、方法运用于症状活跃的急性期中,同时在治疗后期(后8周),让病人试验性出院,进行家庭或工作单位的环境适应和锻炼。实践表明,获得了比一般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更好的疗效。临床证明,悟践疗法运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症,绝大多数神经衰弱症患者均获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且多数人疗效巩固,复发率低。

(三)疏导疗法

疏导疗法又称言语疗法,是对患者阻塞的病理心理状态进行疏通引导,使之畅通无阻,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疏导疗法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心理医生针对患者的不同病症和病情,以准确、鲜明、生动、灵活、亲切的语言,分析疾病产生的根源和形成过程、疾病的本质和特点,教给战胜疾病的武器和方法;激励、鼓舞患者增强同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培养激发患者自我领悟、自我认识和自我矫正的能力;促进患者自身心理病理转化,减轻、缓解、消除症状;并帮助他们认清疾病的运动规律,改造个性缺陷,提高主动应付人脑应激反应的能力,巩固疗效。

运用疏导疗法进行心理治疗,其一般操作程序是:

(1)诊断。即正确判断病人所患疾病的性质、种类。为了进行正确的诊断,必须广泛、深入、严密地调查研究,其常见手段有:一是与病人认真、深入地交谈,并仔细观察其行为;二是要求病人写一份详细的自传体病情材料,内容包括主要经历、生活、学习、工作情况、个性特点、疾病的症状及发生、发展情况,自我估计的患病因素、治疗情况、个人既往史和家族史等等;三是通过体检、化验、心理测验等客观检查手段,为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2)治疗。具体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向病人讲述心理、生理的一般知识、心理疾病的内外部病因和一般规律,使其明白“心病需要心药医”的道理,从而建立治愈疾病的初步信心。第二步重点阐述病人所患疾病的本质、特点和战胜它的方法,这是治疗的关键阶段。多数病人需多次、反复地阐述才能予以认同;每次阐述后,都必须要求病人根据阐述,并结合自己的情况,写出新的感受和认知,即反馈材料;反馈材料要求及时、详细、真实,施治者要根据这一材料,给下一次阐述增加相应的新内容,使阐述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以达到启发病人领悟的目的。第三步,在领悟认同的基础上,指导和鼓励病人进行实践锻炼。行为实践的第一步是艰难的,施治者不仅要在心理上循循善诱,而且要具体指导、亲自示范,必要时需要采取“强制”手段。只要第一步走下去了,治愈的希望也就大了。

(3)巩固。结束治疗时,施治者应嘱咐病人,回家后在一定时期内要不断温习心理医生的阐述,并坚持实践,以巩固疗效。一旦出现症状复发,要不惊不馁,以同样的方法战胜它,如能结合自己的情况摸索出新方法则更好;每战胜一次复发,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必要时,心理医生可通过书信等方式,对病人进行巩固性治疗。

疏导疗法对性变态、焦虑神经症、抑郁神经症、惊恐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案例]

求治者:男,20岁,一年级大学生。14岁起开始手淫。在大学时从某报看到《手淫的危害》一文后,十分恐惧,想戒掉手淫,但有时因性冲动又难以自控,出现焦虑、忧郁、自责。不久又出现勃起不坚,因怕阳痿,更为焦虑不安,结果是越集中注意力,越不能勃起,而且还出现频繁的遗精。为此变得十分恐惧、焦虑,情绪低沉、罪恶感强烈,学习成绩直线下降,想一死了之,因考虑到守寡的母亲才未自杀。

经进一步了解发现:求治者个性严谨、内向、自尊心强,但缺乏正确的性心理卫生知识,受不良社会环境及文化的影响较大。因此,对他的疏导治疗以性教育为主。具体的治疗过程如下:

求治者:(精神恍惚)医生,我还有救吗?

施治者:怎么说没救呢?可以坦白地告诉你,你没什么大病,只是心理素质较差,缺乏科学的性知识,导致过度紧张而已。

求治者:(表现出困惑不解)……

施治者:手淫并不像你所看到的那篇文章所说的那样,会生百病,断子绝孙。如果真是如此,据调查,20岁以内的青年男子中有90%以上的人有手淫习惯,女子也有60%以上。这样,世界上岂不是没健康的人了?说手淫断子绝孙,还大力宣传控制人口增长干什么?其实,手淫是现实社会中青壮年解决“性欲”的一种途径。人不同于动物,其性欲的满足在一定程度上受社会规范、伦理道德的制约……青壮年,人体内性腺功能强,性冲动也就强,为了暂时解除性冲动所引起的心理压抑和性紧张,适当的手淫是有益的,只要不过度,它还有利于提高婚后性适应能力,减少前列腺充血,不会干扰异性乃至犯罪,所以不应当把手淫视为“不道德”或“犯罪”。你看你自己,手淫几年了,学习和生活不是很好吗?为什么看了《手淫的危害》一文后就一蹶不振,生起病来了呢?其主要原因是,你对手淫问题没有全面的正确认识。

求治者:(摇头)文章中说精液是人类的精华,手淫消耗大量精华,损伤身体,是客观事实吗?

施治者:不是,首先,精液并非像常人所说的“一滴精液一滴血”,它是由睾丸产生并储备在精囊内的,这是个不间断的过程,当储备到一定程度就会通过正当的性行为或手淫、遗精等方式排泄出去,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你手淫后出现的一系列心理病理反应,并不是手淫直接造成的,是由于你在手淫前焦虑、紧张、恐惧,手淫后又自责、懊恼、怨恨自己,这种严重的心理冲突,使你处于高度的精神疲劳状态引起的。

求治者:对!但是我近年来出现了不能勃起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太令人心焦了。

施治者:人体是一个身心的统一体,人的各种行为活动都受大脑的指挥。你长期处于恐惧和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整天为“身体完了”、“一切都完了”等观念忧虑懊恼、悲观失望、自责自怨,这种长期的精神忧郁势必会使本来正常的性欲活动受到影响,结果越是担心、害怕,越不能勃起,精神越紧张,性欲活动就会进一步受影响,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不断的恶性循环、心理疲劳导致了你阳痿的出现。而根据我们刚才的检查,你是正常的,主要是你的心理负担过重。

求治者:真的?看来我是有救了!

施治者:类似你这样的情况,年轻人中并不少见,我找一份案例给你看,仔细看看他的详细材料和他的心理转化过程,联系自己的情况,认真进行对照。

求治者:太好了!……他们情况与我的一模一样,太好了,我想我也能和他一样治好的。

施治者:那么,我再帮你检查一下身体。(检查生殖器官,边检查边说发育很好,同时出示一张具有性刺激的图片,并交给求治者,施治者暂时回避,离开检查室,一会儿后进来,看到求治者勃起坚硬的阴茎。)你好,好了吧?

求治者:(非常高兴)啊,谢谢,太感谢了。真没想到这么快就好了,我真是太幸运了……

结束治疗后,施治者给了一份资料嘱求治者回家阅读,并嘱其再来复诊。一个月后,完全治愈。

(四)性感集中训练法

性感集中训练法,是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当代性学权威、妇产科学家玛司特斯和心理学家约翰逊夫妇创立的,是治疗性功能障碍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心理疗法。

一般认为,性问题纯属心理障碍的范畴,是心理冲突的一种表现。因此,在治疗中多采用精神分析法,但往往治疗时间长达数月或数年,疗效也不能令人满意。后来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性功能障碍是后天习得的一种异常行为,因而多选用行为疗法进行治疗,如厌恶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等。虽然疗效尚佳,但往往不易巩固。性感集中训练法将精神分析与行为治疗的原理相结合,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引导病人“将性感集中于此时此地,而让自然做余下的事”,这样,往往只需通过2~3周的强化治疗,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1.理论基础

性感集中训练法的基本理论是:虽然性功能障碍的病因是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焦虑引起的,尤其是性活动失败而导致的操作性焦虑。在性生活中,由于害怕失败而产生的焦虑紧张情绪,压抑了性功能的自然性,性功能的压抑又使性交失败。“焦虑―失败―焦虑”,长久下去,这种恶性循环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性行为模式,就产生了性功能障碍。采用性感集中训练,可使夫妻在性生活中很快消除焦虑,在循序渐进学习正确性行为模式的过程中,性功能的自然性会逐渐恢复,其功能障碍也会逐渐消除。

2.治疗方法

性感集中训练法一般分为以下四步:

第一步,性认识的一致与焦虑的松弛(3~5天)

当进行了详细的检查而除外器质性病变后,对夫妻双方详细介绍性的解剖、生理和心理知识,重点要介绍男女性反应周期的特点,不同的性表达方式及如何唤起性兴奋等。在讲解过程中,应辅以图片和一定的模型帮助他们理解。同时,鼓励他们对性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以求得比较一致的意见。在这个阶段,夫妻之间要分开居住,禁止性交,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对性活动的焦虑状态。同时,应进行一些简易的松弛训练,以进一步消除焦虑紧张。

第二步,非性器官的肉体及情感交流(3~5天)

上一步完成后,夫妻双方应赤身裸体地躺在一起,互相接吻、拥抱和抚摸全身,但注意不要抚摸乳房和性器官。在进行这些活动时,可以用一些亲昵的言语进行交流,并体会由此带来的皮肤快感和情感享受。要注意,这些活动是为了提高身体各部分的感受能力,而不是为了使性唤起或满足性交需要。虽然这个阶段往往出现性兴奋,但一定不要性交,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体会整个身体的快感上。在这一步最后的1~2天,可以开始抚摸乳房,但仍然不要接触性器官。

第三步,性器官的抚摸与手淫技术的应用(2~3天)

在继续进行上一步活动的基础上,夫妻双方都要寻找自身性器官的最佳性刺激点。一般而言,男性的最佳性刺激点多集中在阴茎系带而不是阴茎头,女性则多为阴蒂和阴道口。然而,其刺激部位、刺激时间和刺激强度因人而异。当通过自身对性器官的刺激而达到最佳性快感后,应彼此抚摸性器官。此时,可用“手把手”而使对方的操作恰到好处。当互相抚摸性器官时,双方可以轻轻地把手搭在一起,以便抚摸时进行非言语性暗示,避免因讲话而冲淡愉快的感受。非言语暗示的信号可自行设计。例如,手可以从一点移向另一点,以表示“我不喜欢”;或者手搭着不移动,表示“我喜欢这样”。这个阶段仍然不要性交,而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体会心身的欣快感,并逐渐把性感集中到性器官上。

第四步,治疗性性交活动(4~5天)

在上述三步完成以后,就可以进行性交活动了,但这并非完全的随意性交,应该针对不同的性功能障碍辅以特殊的操作方法。

3.适应证

性感集中训练可用于以下疾病治疗:

(1)阳痿。女方可有节奏地抚弄阴茎,使其勃起,当阴茎勃起而坚硬时,女方停止抚弄,让勃起消退。这样可反复多次,待勃起持续时间较长后,方可进入性交过程。

(2)早泄。当男方阴茎被刺激而快要射精时,女方把拇指放在阴茎系带的部位,食指与中指放在阴茎另一面的冠状沟上下方。由前向后稳捏压迫4秒钟,然后突然放松。女方需注意用指腹而不要用指甲,施加压力的方向不要从一侧向另一侧。反复多次后,再进入性交。

(3)不射精。女方不要向男方提出阴道内射精的要求,对阴茎进行较强的手法刺激,并鼓励男方在阴道外射精。当男方的精液接触到大阴唇时,信心会明显增强。女方应迅速将阴茎纳入阴道(采取女上位势)。

(4)阴道痉挛。最初让患者用手指逐渐插入阴道而体会快感,可适当用润滑剂,然后可选用不同型号(从小到大)的扩阴器。病人自己熟悉后,由丈夫协助进行训练,再逐步使阴茎插入阴道。此法亦应配合性感集中训练和自我放松训练进行。

(5)性感缺乏及性高潮功能障碍。开始用手淫或按摩器体会性高潮反应,然后选用女上位或男上位进行性交,并较为缓慢地用阴茎摩擦阴唇、阴蒂和会阴部,阴茎插入阴道5厘米即可。

从1971~1977年间,玛斯特斯-约翰逊研究所用性感集中训练法治疗原发性阳痿19例,成功率为78.9%;治疗继发性阳痿228例,成功率为85.4%;治疗早泄246例,成功率为95.1%;治疗不射精58例,成功率为74.1%;治疗阴道痉挛54例,成功率98.1%;治疗性高潮功能障碍(包括性感缺乏)388例,成功率71.9%;治疗性厌恶120例(男35例,女85例),成功率92.4%。实为行之有效的一种性功能障碍治疗法。

(五)心理剧疗法

心理剧疗法又叫舞台疗法、表演疗法。

心理剧是一种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通过扮演某一角色,患者可以体会角色的情感与思想,从而改变自己以前的行为习惯。在心理剧中,患者可以扮演自己家中的一位成员、一个老相识、一个陌生人或者治疗专家。剧情可以是一般的内容(离婚、母子冲突、家庭纠纷等),也可以是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近似的内容。在舞台上,患者所扮演的角色,其思想感情与平日的自己不同,他可以体验角色内心的酸甜苦辣,可以成为患者理想或幻觉的化身。专家可以在一旁指导,也可与患者一道表演。观众则为患者鼓掌助兴。

这种方法特别倚重于专家,他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思路清晰,目光敏锐,并且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并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都能引导剧情发展的。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其他表演者或观众不能非难和攻击患者,相反,应当热情地帮助他按照要求把剧演完,从而把问题解决好。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精神病理学家莫瑞努1921年首先在维也纳他的精神治疗中心采用心理剧疗法。4年后他来到美国,开始传播这一方法。他在1959年指出:心理剧的目标是诱发患者的自发行为,以便直接观察他的病情。

心理剧可以用于心理失常的儿童、青少年、老人,也可以用于弱智者、精神病患者和罪犯。有的工厂为了达到训练、教育工人的目的也常采用这种方法。对精神病患者来讲,第一个角色可以是他幻觉或错觉中的人物,日后逐渐地接近现实中的人物。有些心理学家或社会工作者也常安排一些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或含有人格问题的剧情,以揭示患者内心世界的秘密。这种办法特别适合于离婚者、吸毒者、轻生者及违法者。正是由于心理剧可以揭示深藏在患者内心的症结,在知情的观众的协助下,患者可以发泄或者控制自己的情感。随着剧情的发展,他们的情感行为最终可以得到抵制,并且去模仿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

治疗要点如下:

(1)提供一事实上的设备,包括圆形舞台、观众席和必要的道具。

(2)选择好表演者,患者、工作人员、观众都可参加进来。

(3)专家和观众都要事先明确通过心理剧需要解决的问题。

(4)专家要大体勾画出剧情,鼓励患者大胆表演,并及时引导剧情向目标方向发展。还要邀请观众进行评论,以加强取得的效果。

有人让8位有严重情绪障碍的青少年一块演即兴心理剧,他们每周演3次,共用了9周。经过观察和测试,发现他们的自控能力和为社会悦纳能力都有了可喜的长进。有人特别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把这些人聚集在一起,让他们与健谈的人一起表演心理剧,并设计一些特定的场面,随时对他们不敢大声说话、表情羞愧、动辄向人道歉等行为进行纠正,直到他们能理直气壮地大胆表达自己的感情为止。有的青少年与家人的关系处理不好,经常有冲突,并对家庭成员持有偏见,根据这种情况,让他们一家人一起表演心理剧,设计一些情节,让青少年把自己的坏毛病表现出来,随之给以指导,敌对情绪往往会通过表演缓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