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了解环境:环境现状介绍
14099200000004

第4章 海洋环境与水资源状况(1)

1 千余名科学家呼吁保护海洋

从星空来看我们的地球,就像我们站在地球上欣赏美丽的月亮一样;在黑色的天幕上悬挂着一个蔚蓝色的星球,悠悠地缓缓地移动;而这祥和的蔚蓝色,就是广阔无垠的海洋。在陆地资源日渐减少的今天,海洋正成为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生命线。“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矢车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漓。然而,他又是那么深,深得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安徒生,《海的女儿》)“淡绿的波浪跑到黄沙上来,抛掷着雪白的泡沫,它就在这滚烫的沙砾上,轻轻地响着消散下去,润湿着沙土。”(高尔基,《马尔华》)……作家们对海的描写,美不胜收。

我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海岛6500多个。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享有主权的海洋国土面积约170万平方公里,属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3。我们常常把祖国的版图形象地比喻为昂首的雄鸡。其实,加上辽阔的海洋,我们的国土形状更像燃烧的火炬。

当我们站在沙滩上,聆听远方传来的涛声,看海水从脚下漫过,我们应该想到那广阔的大海也是我们生息和劳作的国土的一部分。我们不仅要看到960万平方公里的山川田野,也要看到300万平方公里的万顷波涛,它是我们的“蓝色国土”。

海洋作为人类生命的摇篮,拥有世界3000万物种中的99%,而陆地和淡水里拥有的物种还不到1%。向大海要空间、要食品和蛋白质,耕海牧鱼,大力发展蓝色农业,是当前“科技兴海”开发海洋资源的首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全球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1998年3月下旬,来自65个国家的1600多名海洋科学家在美国华盛顿发出呼吁,要求各国政府和全人类采取紧急行动,保护遭到人类活动严重威胁的海洋。美国保护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埃利奥特·莫尔斯说,海洋遭到了真正的破坏,破坏的程度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目前海洋生物多样性受到来自5个方面的威胁:①对海洋物种的过度开发;②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人为改变;③污染;④引进外来物种破坏本地的食物链;⑤全球气候变暖。

此外,过度浦捞使鱼类大大减少,导致世界上许多鱼场的消亡;破坏性的捕鱼方法,如使用海底拖网,使栖息在海底的鱼类遭到灭顶之灾;海水受到化学物质、海洋开发和各种废物特别是核废料等的污染;珊瑚和海洋哺乳动物成了多种疾病的牺牲品。海洋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它产生了地球上的各种天气现象,他那巨大的水体如同一个庞大的恒温器、晴雨表,为地球上无数生物创造了一个较为适宜的栖息环境。海洋物种的减少,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2 海洋环境污染,生态资源遭到破坏

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最大威胁,来自人类不科学的开发活动,“无序、无度、无偿开发”和有法不依所造成的海洋环境污染生态资源破坏等问题十分突出。

——2001年,我国四大海区污染由重到轻依次为东海、渤海、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主要受到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的影响,部分海域主要污染物是化学需氧量、石油类和铅,近岸海水以二类和超四类为主。超四类海水比例在四大海区中以东海为最,占52.0%;其次是渤海,占38.5%;黄海和南海分别占26.4%和19.1%。与2000年相比,渤海和东海近岸水体污染加重,黄海和南海近岸水质基本稳定,水质较好。

——2001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表明:与2000年比较,全国近岸海域一、二类水质所占比例减少9.0个百分点,四类、超四类水质比例上升10.8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污染有所加重。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以二类和超四类为主,分别占28.0%和34.5%;东海近岸海域污染较重,黄海相对较轻。渤海的营口、盘锦和锦州、东海的长江口、杭州湾、像山港和三门湾、南海的乐清湾、泉州湾、九龙江口和珠海等重点区域污染较重,全部为超四类水质;葫芦岛、长岛、湄洲湾、南通、三亚、海口、丹东和长海近岸海域水质较好。影响我国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部分海域石油类、铅和化学需氧量超标;个别海域铜、总汞和镉超标。

——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氮磷等营养盐类污染明显。据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监测,我国近海海水主要受石油、氮、磷、以及有机物的污染。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油污染逐年加剧,无机氮的平均含量全部超标,大面积海域遭到污染。上海、浙江、天津、江苏、辽宁近岸和近海遭受营养盐污染较重。我国海水中油类含量超过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渤海约22%的海域遭受无机氮污染,约20%的海域遭受磷酸盐污染。渤海是中国的内海,接纳了我国整个海区污水排放入海总量的32%,全国沿海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的47%。在渤海海域里,海洋生物大量减少,鱼、贝类濒于绝迹,几乎已变成没有生命的“死海”。

——海域污染事件频繁,环境灾害不断发生。近年来,我国海域赤潮、溢油、违章倾倒以及贝类传染病毒等污损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不仅对海洋环境和资源造成严重损害,对人体健康影响也很大。据统计,1980~1997年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380起。渤海曾发生过一次大面积赤潮,涉及周围7个县,持续时间长达72天,大批养殖的对虾死亡,海洋捕捞业深受其害。2001年,中国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增多,发生时间提前,主要赤潮生物种类增多,总次数和累计影响面积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加。全国海域共发现赤潮77次,累计面积达15000多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49次,增加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各海区中,渤海20次,黄海8次,东海34次,南海15次。浙江、辽宁、广东、福建等近岸、近海海域为赤潮多发区。赤潮频繁发生海域多为受无机氮和磷酸盐污染较重的海域。大面积赤潮主要集中在东海、渤海和黄海海域。《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指出:2001年我国海洋灾害属中等偏重年份,全年因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100亿元,死亡、失踪人数共计401人,受灾人口约1400万人。海南省文昌市近万亩珊瑚礁,10年来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因采伐珊瑚礁,海岸逐年后退,造成房舍倒塌,村民迁移,30多万棵树木被海水吞没。我国原有红树林5万亩,由于大规模围滩造田和肆意砍伐,现仅存1.6万亩。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原有红树林3000多亩,10年前这里树高林密、候鸟成群,鱼虾随处可见。现在不仅面积减少了一半,而且多为灌丛残林,部分地区已成光滩,候鸟绝迹,滩涂生物贫乏。

——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近岸海域普遍受到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上海、浙江近岸海域水质较差,山东、广西和海南水质尚好。辽宁近岸海域一、二类海水占52.1%,四类和超四类海水占41.1%;丹东、葫芦岛和长海近岸海域水质较好,营口、盘锦水质较差,普遍受无机氮严重污染;营口、盘锦和锦州活性磷酸盐污染较重,营口油类和铅污染突出,营口和盘锦化学需氧量超标。河北近岸海域一、二、三类海水分别占14.3%、50.0%、21.4%,四类海水占14.3%,部分区域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超标。天津近岸海域二、三类海水分别占5.0%和40.0%,四类和超四类海水占55.0%,部分区域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超标,且超标率较高,铅普遍超标。山东近岸海域水质较好,一、二类海水占65.0%,四类和超四类海水占21.3%;除长岛外,各重点区域普遍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品和铅污染;部分区域化学需氧量、石油类超标;个别区域溶解氧和pH值超标。江苏近岸海域二、三类海水占37.5%,四类和超四类海水占62.5%;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超标面广,部分重点区域铅、铜超标。上海近岸海域污染严重,全部为超四类水质,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普遍超标;个别测点化学需氧量和铅超标。浙江近岸海域污污染较重,二、三类海水仅占15.4%,四类和超四类海水占84.6%,各重点区域普遍受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污染;部分重点区域化学需氧量超标;个别区域铜、溶解氧和石油类超标。福建近岸海域二、三类海水占42.4%,四类和超四类海水占57.6%,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铅;个别区域pH值、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超标。广东近岸海域一、二、三类海水分别占11.8%、11.8%、5.9%,超四类海水占70.5%,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深圳和珠海近岸海域溶解氧、pH值、化学需氧量和非离子氨超标。广西近岸海域水质较好,一、二、三类海水分别占22.7%,40.9%,18.2%,四类海水和超四类海水占18.2%,部分监测点受无机氮和铅影响,但超标程度较轻。海南近岸海域水质较好,一、二、三类海水分别占14.3%、64.3%和21.4%,无四类和超四类海水,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影响,但程度较轻;个别区域受化学需氧量和铜影响。

——2001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渤海碧海行动计划》。计划用15年时间,使渤海海域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生态系统得到初步改善。为防止磷对渤海的污染,环渤海地区开展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辽宁、山东两省已在全省禁止使用含磷洗涤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沿海城市自2002年1月起实施禁磷。

3 危难中的珊瑚礁

红珊瑚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珊瑚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珊瑚礁有着使任何一个潜水员见了都羡慕不已的美丽形状,它的石质壁垒像一道挡风墙一样,保护着海岸线,为船只提供安全的港湾,它们的隐蔽处和缝隙间供养着无数的鱼和贝类,是数百万人食物来源和谋生之本。像热带森林一样,珊瑚礁是生态学上的一个大宝库,那里有各种丰富的生物财物,可供医药和工业使用。

目前,世界上的珊瑚生态系统已遭受到毁灭性的灾难。许多珊瑚开始衰败,甚至死亡。这场悲剧不仅殃及海洋鱼类,而且最终会祸害到人类自身。

纵观全球,从墨西哥湾到南中国海,人们在杀死珊瑚礁。捕鱼的氯化物、港口的挖泥船、海底探矿、毁林造田、滩涂开发,沉船事故和横冲直撞的各种潜水器,对珊瑚这种特殊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生存压力,在下世纪到来时,他们可能难以存活下去。

一些专家佑计,地球上有10%的珊瑚礁已经受到了致命的伤害;30%的珊瑚礁处于十分危急状况,可能在10到20年内死去;还有30%的珊瑚礁在人们持续不断的破坏下将于2050年前陆续死去。菲律宾是世界上对于珊瑚礁石损坏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之一。菲律宾海洋学者埃德加多·戈麦兹说:“据统计,菲律宾这个多岛的国家,有珊瑚礁的海域多达1.3万平方海里,目前有90%已经死亡,它们有的是被毁林造成水土流失的泥沙埋没的,有的是被工厂、农田和垃级渗漏出的污染化学物质毁坏的……而在所有的破坏因素中危害最大的是滥捕狂捞式的渔业生产。”有消息说,菲律宾政府已采取措施,开始取缔用炸药和氰化物来捕鱼的做法。但是,令生态学家更为担忧的是,红鳍鱼和其他一些栖息在珊瑚礁的稀有鱼种正处在捕光捉尽的危急关头。当它们繁殖后代时,正是捕鱼的旺季,带有卫星遥感寻踪设施的捕鱼船只聚积在红鳍鱼的产卵地。渔民已经捕昼性成熟的成年红鳍鱼,这不仅毁掉了红鳍鱼未来的繁殖,同时也毁掉了珊瑚礁未来的生长。

我国珊瑚礁破坏也很严重,西沙、南沙……而所有的珊瑚礁有80%~90%遭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海南省的珊瑚礁破坏尤其严重,主要原因是,当地人为生计而采珊瑚石做工艺品出售或以姗瑚礁烧石灰。在海南文昌市邦塘,原来珊瑚礁长得很好,但后来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导致海岸后退了200多米,使原来位于岸上的灯塔浸泡到海水中,沿岸的椰子树也因受到海潮冲击而倾覆,海水甚至浸入临海的村庄;当地人因破坏珊瑚礁而吃了苦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因此,便自发地行动起来,保护珊瑚礁。

珊瑚礁的退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渔民炸鱼、海水污染等。为了保护珊瑚礁,目前我国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建立健全有关保护的法规。海南省三亚市已建立了保护珊瑚礁的法规。二是加强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已开展了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将珊瑚礁移植成活率提高到70%,高于目前国际上的移植水平。三是水下旅游。珊瑚礁是水下著名景观,可以结合旅游业恢复珊瑚礁,让水下园林珊瑚礁重现繁荣。这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而且还具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据悉,美国建立了珊瑚礁保护区,2000年12月30日中国环境报讯,美国总统克林顿于卸任前发布行政命合,建立西北夏威夷岛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区。这是美国最大的保护区,其面积为3360万公顷,包括将近70%的美国珊瑚礁,以及从未开发的偏僻岛屿、环礁和礁湖。克林顿说,珊瑚礁很美,但更为重要的是,珊瑚礁是数千种鱼和野生生物的家园,发布这一命令的目的就是要长期或永远保护这些岛屿的自然美。据悉,印度洋中部90%的珊瑚礁已经死亡,世界其他地区的珊瑚礁正在遭受人为污染。

4 我国沿海平面呈上升趋势,造成严重的灾害

《中国海平面公报》表明:我国沿海海平面近50年来呈上升趋势,平均以每年1.0毫米至3.0毫米的速率上升;特别是近三年来,上升速率有所加快,每年达2.5毫米。2001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平均海平面升高了51毫米。除渤海基本与往年持平外,南海、台湾海峡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分别1为92毫米和68毫米;黄海、东海、北部湾海平面升幅在40毫米至60毫米之间。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海南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最大,上升110毫米;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沿海海平面的上升幅度都超过了50毫米;天津、河北、辽宁升幅较小。我国沿海城市的海拔高度一般在1米至4米,最低的还不到1米。海平面长期缓慢上升会加剧这些地区的风暴潮灾害、加大洪涝威胁,并且引发海水入侵、土攘盐渍化、海岸侵蚀等问题。1999年我国沿海共发生8次风暴潮,其中4次造成严重的灾害。在灾害性风暴潮发生期间,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福建省和海南省沿海增水均超过当地警戒水位,其中,江苏省经济损失约56亿元;浙江省经济损失约43亿元;福建省经济损失约12亿元;海南省经济损失近3亿元;上海市经济损失约1.4亿元。

5 中国海洋保护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缺乏海岸带协调管理机制和作为海岸带及海洋开发管理基础的功能区划,海洋管理的法律框架不健全,导致我国海洋开发处于“无偿、无序、无度”状态,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为扭转这一局面,我国将海南省清澜湾、广东省海陵湾及广西防城港列为海洋综合管理三大示范区。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三大示范区在摸清示范区环境与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组织编制示范区海洋功能区划,并着手实施环境监测计划和海洋功能区划,逐步健全有关法规,使海湾开发秩序明显好转,生产力布局日趋合理。通过实施项目,海岸带管理由过去无序的经济发展转为有序、有规划的经济发展;由单个部门的决策转为多部门协商决策;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转变到可持续经济发展。这三大示范区的建成,对其他沿海地区海湾综合管理将起一定的辐射与示范作用,并为我国海洋开发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中新社北京2003年1月13日讯,国家海洋局负责组建的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已建立并开始运行,对中国管辖的全部海域实行监测监视。全国海洋监测网利用卫星、飞机、船舶、浮标、岸基监测站等手段构成的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将在近岸、近海和远海监测区域以及海洋功能区,全面开展海洋环境质量和海洋生态监测,并对海洋赤潮、风暴潮、海上巨浪、海冰以及海上溢油等海洋环境问题进行监测监视。该监测网建成后,监测内容、项目将从过去单要素监测扩展为水文、气象、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环境、污染事件等全项目、多介质、多学科的监测,并能够对海洋环境实施业务化、全天候、不间断的动态监测。通过此网的运行,可以全面掌握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更好地为海洋经济建设、海洋行政管理、群众生产生活、国防建设和社会需求服务。

6 海洋灾害有哪几种

海洋灾害主要有风暴潮、灾害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五种。它们主要威胁海上及海岸带城乡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风暴潮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风暴潮是一种重力长波,周期从数小时至数天不等,介于地震海啸和低频的海洋潮汐之间,振幅(即风暴潮的潮高)一般数米,最大可达二三千米。它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灾害,它与相伴的狂风巨浪可酿成更大灾害。通常把风暴潮分为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如中国北方海区)和热带风暴(台风)引起的热带风暴潮(如中国东南沿海)两类。

灾害性海浪是海洋中由风产生的具有灾害性破坏的波浪,其作用力每平方米可达30~40吨。

海冰指海洋上的一切冰,包括咸水冰、河冰和冰山等。在冰情严重的区域或异常严寒的冬季往往出现严重的冰封现象,使沿海港口和航道封冻,给沿海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

赤潮是指海洋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暴发性繁殖引起海水变色的现象,它也是一种海洋污染现象。赤潮大多数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升流的水域,尤其是暖流内湾水域。赤潮实际上是各种色潮的统称。赤潮可杀死海洋动物,危害甚大。

海啸是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渭坡所激起的巨浪。破坏性地震海啸发生的条件是在地震构造运动中出现垂直运动,震源深度小于20~50千米,里氏震级要大于6.50。而没有海底变形的地震冲击或海底弹性震动,可引起较弱的海啸。水下核爆炸也能产生人造海啸。尽管海啸的危害巨大,但它形成的频次有限,尤其在人们可以对它进行预测以来,其所造成的危害已大为降低。

7 全球发出缺水警报

水,是人类的生命线,也是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地球上除了空气之外,没有哪种物质比水对人类更重要了。哪里有了水,生命就能延伸到哪里。水被誉为“生命之源泉”、“农业之命脉”、“工业的血液”。如果地球上的淡水枯竭了,那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终结。由此可见,水在维持人类生存和生态环境方面是不可代替的,因此,合理地开发使用水资源,维护大自然中水的循环与补给,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地球水总储量为1400亿立方米,而能供人类取用的淡水资源仅占总储量的0.80%,即112亿立方米。由于全球各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而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匀。太平洋的一些岛国如新西兰等,淡水资源最为丰富,年降水量超过3000毫米,年径流量1500毫米以上;南美各国年均降水量为1600毫米,年径流量达660毫米。亚洲与非洲是水资源极其匮乏的大陆,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年径流量仅40毫米。中国处于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亚洲腹地。

目前,水资源紧缺已引起了普遍的关注。2001年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银行组成的有关机构提交的一份报告中说,目前在迫使人们背井离乡的各种因素中,水已超过战争成为头号原因。报告提供的数字显示,1998年因水危机而出现的“环境难民”达到了2500万人,第一次超过了“战争难民”的人数。

在2001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到来之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报告,强调世界水危机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只有有效管理,珍贵的使用水资源,人类才能免遭灭顶之灾。报告说,滥伐森林导致水土大量流失、河道和水库淤塞、水源短缺和旱灾频频,并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使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1/5以上的人口,即12亿人面临“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统计显示,每年全世界有12亿人因饮用污染水而患上各种疾病,15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不洁水引发的疾病,而每年死于霍乱、痢疾和疟疾等因水污染引发的疾病的人数超过500万。

报告预测,到2025年,世界人口将激增到83亿,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面积也将随之大幅度增加,除非更有效地使用淡水资源、控制河流和湖泊污染以及更多地利用净化后的废水,否则,全世界将有1/3的人口遭受“中高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1995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表明,目前拥有世界人口40%的80多个国家正面师水荒威胁,全球有2500个大中城市被列为水荒城,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对水的需求量每隔20年便增加一倍。世界城市将面临非常严重的缺水危机,水危机将成为21世纪城市里“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8 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人民日报(2002年4月7日)讯,据全国节水办公室介绍,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二是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南方(指长江以南)人均水资源量达到3600立方米以上,而北方人均水资源量只有720立方米。

三是全国的污水排放量快速增长,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河湖水质恶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北方一些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许多河流、湖泊污染严重。继1999年淮河、黄河中游受到严重污染,2000年淮河流域又发生多起水污染事件,汉江、太湖也发生严重水污染事件。

四是由于集中取水和集中排污,致使我国不仅北方城市普遍缺水,南方一些城市也出现“水质型”缺水。长期以来,因地表水供给不足,一些地方只好采用地下水,造成局部地区地下水大量超采,形成地面沉降。北京、天津、上海、西安等20多个城市出现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缝;西北内陆一些地区因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荒漠化及沙化面积逐年扩大,已影响这些地区的城乡供水、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存。近三年,我国连续遭受干旱,尤其是2001年,旱情加重,江河湖泊自然来水量减少,水库蓄水量比上年同期减少11%,3亿多亩农田受灾,农村先后有3300万人发生师时饮水困难,部分城市出现新中国建立以来最为严峻的缺水局面。

五是湿地保护面临严峻挑战。湿地具有调蓄洪水、调节气候、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的肾脏”和“天然物种库”。保护湿地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我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但是,由于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滩涂开垦等,我国天然湿地日益减少。随着工业发展,大量污水涌入湿地,造成大批植被和水生生物死亡。如湖南洞庭湖、新疆艾比湖都未能幸免。

2002年春夏之交,长江以北地区出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我国31座重点大型水库已有4座在死水位以下运行,重旱地区大部分中小河流已经断流,中小型水库和塘坝也已经干涸。旱区生产、生活用水难以为继。不少城市被迫实行定时限量用水,湖北省十堰市大部分企业因缺水处于半停产状态;胶东半岛旱情严重,威海一些城镇水价飞涨。一些滨海地区群众开始在海边打深水并解决吃水问题。鄂北等地区的农民要到五六十公里以外的地方取水。山西、河北、陕西、甘肃、内蒙古、河南等地,上干万亩土地无法下种,数百万人面临饮水困难。截至2002年5月,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1.9亿亩,干枯690万亩。

尽管降水不足、风多风大,地表水与地下水贫乏是造成2002年旱情的主要原因。但专家同时指出:全社会对严重缺水基本国情认识不足,水利设施特别是防旱设施投入上欠账较多,设施严重老化失修,防旱特别是防大旱防长旱的准备不足等,是造成旱情严重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一些农村,房子越盖越大,农民生活好过了,而乡村的水利设施却已落伍,我国灌区水利设施大多是三四十年前,有的甚至是几百年前修建的,原先的水渠早已踪迹皆无,所谓的水利设施,就是那几眼机井。如果是碰上旱、涝自然灾害,脆弱的水利设施更是不堪一击。由于水利设施的严重不足,数年连旱,旱情必然一年甚于一年,20世纪70年代全国农田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到90年代增加到4亿亩。1998年冬至1999年,我国作物受旱面积达到4.5亿亩。干旱缺水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供给的主要制约因素。不仅如此,全国农村还有2000多万人和数千万头牲畜吃水困难。

农村如此,城市缺水也年年加剧。我国城市供水不足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年扩大,平均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不论是沿海城市,还是内陆重镇,许多地方都有限量供水的记录。据科技日报(绿色周刊)2002年11月19日讯,我国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威胁,年缺水量高达60亿立方米。而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又存在着用水浪费和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用水重复使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全国城市的供水漏失率却达到了9.1%。水情虽然严峻,节水产品的应用与推广却不容乐观。有关调查表明,节水型水龙头在我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0%,28%的坐便器根本没有节水设计。据悉,第一批节水产品认证(水龙头、坐便器、便器冲洗阀、淋浴器等)于2003年4月公布。中国节能认证中心还将陆续开展洗衣机、喷灌设备、冷却塔等其他节水产品的认证工作。

9 我国水污染状况依然严重

截至2003年,七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及其附近河段污染严重;滇池、太湖和巢湖富营养化问题依然突出;东海和渤海近岸海域污染较重;南方地区酸雨污染较重,酸雨控制区内90%以上的城市出现了酸雨。据统计,1999年全国城镇废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吨,其中工业废水量占67%,废污水排放总量较1980年增加了近1倍。根据水利部门监测结果,1980年全国受污染的河长比例为21%,1999年增加到38%。受污染较重的流域是淮河、海滦河、松辽河和黄河流域,污染河长的比例分别为80%、64%、60%和50%。造成水污染的来源包括点污染源和面污染源。

点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和城市生活废污水。目前许多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还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污染物大量排放。工业企业的排污,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单位产品排污量,都比工业发达国家高得多。特别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也导致了大量未处理的废污水排放。乡镇企业废水排放具有分散、浓度高和处理率低的特点。

随着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年排放量迅速增加,由1981年的59亿吨增加到1999年的200亿吨,增加了二倍多。而1999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只有30.7%。面源污染主要通过降雨产生的径流携带土攘中的化肥、农药等成分一起进入河流;以及洪水期,将地表的垃圾、人畜粪便等带入河中形成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