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智者的洞察:心理学经典名言的智慧
14095700000015

第15章 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医生

卢梭是启蒙运动最富民主倾向的代表人物,他曾经说到——“生命在于运动。”人类在地球上的出现,是因为生命体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的结果,生命从海洋来到陆地,从单细胞变成复杂的哺乳动物,从简单的生命形式成为具有高级智慧和劳动能力的人类,推动这个过程的动力就是运动。同样,我们要保持健康的体魄也要运动。

哲学家康德,同样也对生物学有所研究,他说:“器官得不到锻炼,同器官过度紧张一样,都是极其有害的。”人体的器官,被创造出来可以说就是为了使用,如果我们让它们闲置,那么时间久了就好像生锈的机器一样,运行起来也就不那么灵光了。俗话说得好,脑子是越用越活。运动,让我们的器官发挥其作用,才能保持一个好的状态。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类不断使用机械、电子产品来代替自己做各种体力劳动,即使在家庭生活里,我们也很少再做家务了,洗衣机、微波炉等现代化产品充满了我们的房间。这些现代技术一方面将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我们的劳动权利。生活在都市里的现代人,很多人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特别是长期在办公室中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其实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的:大脑长期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全身的神经和肌肉同样也得不到放松,这个时候需要用体力劳动来代替脑力劳动,好让大脑解放出来,进行休息和恢复。

在一天的学习、工作之后,不妨散散步,某一天不妨不坐电梯,爬爬楼梯,这些简单的活动都会对我们的身体有益。

【故事佐证】

安居于大连市西岗区华胜街51号楼内的赵士谦老寿星生于1902年7月29日,老人红光满面,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谈吐诙谐,强健的体魄令人羡慕。

老人在小时候,父母为了生存,挑着他曾四次搬家。长大后跟着父亲开荒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晚上还要与大人一起编篓子,经常饱一顿饥一顿,好在他从小在劳动中磨炼出一身铁打的筋骨,旧社会几次大的天灾人祸他都幸免于难,有两次他差点死于日本鬼子的刺刀下,说起此事老人到现在还不寒而栗。

老人的父亲去世后,他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养家糊口的重任落在他的身上。老人勤劳聪慧,吃苦耐劳,各种农活都能拿得起来,早早就成为种田的行家里手。他心眼好,乐于为邻居排忧解难,谁家农活忙不过来或播种需要指导,只要找上门来他都爽快地答应。他在劳动中铸就了铮铮好身骨,增强了他的免疫力。据老人的孙媳介绍,他一生没患过大病,平时也很少头痛感冒和打针吃药。

到了暮年,老人依然热爱劳动,重视劳动养生,迷恋田园生活。他在房前种瓜种豆,植嫁花木,从事小圃劳作,享受劳作乐趣,给自己营造出一个好环境,一份好心情。他认为,老年人如果过分清闲,长期不参加劳动锻炼,会出现消化不良、血流不畅、器官退化,甚至肌肉萎缩、免疫力下降,不利于身体健康。老人晚年进城投奔子女后,在期颐之年,不愿清闲静养,经常做一些轻体力劳动和家务活。他说:“人不能总闲着,那样没病也会闲出病来。我一天不劳动,全身不自在。”由于老人重视劳动养生,活动了筋骨关节,因而改善了精神状态,延缓了身心衰老,换来了健康长寿。

广东梅州有位老人叫陈二妹,她笔直的腰板、乌黑的眼睛、麻利的手脚、从容的谈吐,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她已103岁。在被问起有什么养生秘诀时,陈阿婆说:没有,热爱劳动就是最好的养生。她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扫地、烧火、看小孩是她的主要任务。以前,孙子做豆腐卖,她每天凌晨2时就起床烧火做豆腐,直到2005年“五一”以后才没再做豆腐;她每餐基本上只吃一碗饭,晚饭后跟着后生一起看电视,约9点钟就上床睡觉。早几年,她还下田割禾,后因儿孙的反对,才没有再下田。她为人很乐观,总是说:“现在有活干,有饭吃,确实好,生活越来越好。”在陈阿婆居住的孙子家的正厅墙壁上,挂着一块“盛世人瑞”的大匾牌,那是她100岁生日的时候娘家人给送的。这位百岁老人的长寿秘诀告诉我们,生命在于运动,同时还要有一颗平和的心灵。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不自戕贼夭阏,而尽其天年,此自古圣智之所同也。

欧阳修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

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清洁空气;二、澄清饮水;三、流通沟渠;四、扫洒屋宇;五、日光充足。

[英]南丁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