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精忠报国
14095200000005

第5章 赵武灵王立志兴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下,涌现出很多立志报国的仁人志士,这既是时代的要求,更使报国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赵武灵王叫赵雍就是一个典型。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国君,他15岁即位时,赵国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在当时,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其疆域仅次于秦国,名列第二,但四周强邻环伺,群雄争锋,形势极为严峻。

公元前318年,韩、赵、魏三国联合攻秦国,反被秦国打败,赵国损失惨重。同年齐国又在观泽这个地方大败赵军;两年后,秦军又夺了赵国的中都和西阳。正是在这种外患频仍,国势日衰,存亡危机日重一日的时刻,年少国君赵武灵王的雄心未减,更激发起了他的强军兴国之志。

赵武灵王一方面重用先王的大臣肥义、楼缓等,起用新锐人物许钧、牛剪、赵希等,以实施人才兴国战略;另一方面,减税省刑,与民休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国力,积极为光复先王的功业,恢复赵国的霸主地位做物质准备。

有了一定的人力和财力基础之后,赵武灵王和大臣们商议。他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说:“胡人没有我们人多,兵器没有我们的好,武艺也不如我们的将士高强,可为什么我们总打不败他们呢?”

边关守将告诉赵武灵王:“胡人身穿短衣,袖口又窄又紧。他们是游牧民族,从小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骑马驰骋,来得快,跑得快,非常便利。我们这些身穿宽袍大袖的步兵和笨重的战车,不是他们的对手。”

赵武灵王反复琢磨着对付胡人的办法。这一天,他对重臣肥义和楼缓两人说:“没有强大的兵力,国家就不能生存。现在赵国四面临敌,我想出一个对策:让大家都穿胡人那样的衣裳,学他们骑兵打仗的本领。你们看行吗?”

楼缓兴奋地说:“大王这个办法好。那样赵国的兵力就增强了。”

肥义欣慰地说:“大王胸怀这般兴国大志,奋发图强,锐意改革,一定能建立不世之功!”

赵武灵王接着说:“我还应该带头穿起胡人的衣服,给大家做个样子看看!”肥义、楼缓都会心地笑了。

这一天,赵武灵王召见大臣朝会。他穿着新制的胡服从容上殿,肥义和楼缓也穿着胡服站立两旁。大臣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尽管中原人衣袖肥大,行动不便,可古来如此,因此大臣们都认为很好看。今天,他们看见赵武灵王带头穿着胡人的服装,都觉得看不惯、不舒服。

赵武灵王把自己改穿胡服的想法说了一遍,劝大臣们都改变装束。大臣们又摇头又摆手,说不上是哭还是笑。赵武灵王也先不勉强他们。

赵武灵王见自己的叔叔公子成没来,就派人请他带头穿胡服。谁知公子成一听就火了:“什么?中原自古以来的习俗,谁敢改了,这是忘了祖宗!我可不答应!”

赵武灵王深知,叔叔公子成年高德劭,在群臣中深富威望,做通了他的思想工作,也就等同于打开了群臣思想的缺口,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于是,决定亲自登门拜访。

赵武灵王来到公子成家里,对他说:“皇叔,我觉得穿什么衣服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看做事方便不方便。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公子成有些激动地说:“可你要改穿胡人的衣裳啊!别忘了,他们还常来打我们,抢我们的东西呢!”

赵武灵王说:“皇叔您听我说,我改穿胡服,就是为了这个呀!中山国抢占我们土地,胡人也趁火打劫。可赵国的兵力太弱,无法抵挡,如果我们改穿胡服,行动有多方便!再训练骑兵和他们作战,就一定能取胜。难道叔叔您不愿意赵国强盛吗?”

公子成听完,连忙跪下磕头,说:“我真是老糊涂了。你有为国雪耻的雄心,我不该拦着你呀!”说着,公子成接过赵王亲手递过来的胡服,高高兴兴地穿上了。

第二天,文武大臣见公子成都改装了,谁也不再反对穿胡服了。公子成趁热打铁,向全国发出了改穿胡眼的命令。

改穿胡服以后,赵武灵王又立即开始训练骑兵射箭的军队。他身体力行,带领将士们勤学苦练。

每天早晨,在野外的练兵场上,一队队赵国的骑兵身穿胡服,足蹬高统皮靴,腰扎皮带,搭弓射箭,精神焕发,一个个勇猛无比。

赵武灵王一边看一边对肥义说:“中原各国打仗,总是大将站在战车上指挥,士兵跟在后面跑,远不如胡人骑马射箭灵活,一眨眼工夫冲过来了,不可阻挡。咱们一定要好好学这个长处啊!”

肥义说:“我们有骑兵了,往后再也不用担心胡人来犯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赵国渐渐兵强马壮起来了。赵武灵王多次同大臣们商量,讨伐中山国,讨回被强占的土地。他先率领训练有素、武艺高强的骑兵打败林胡,迫使胡王献出大量马匹。还利用这些马匹,进一步扩大了骑兵的实力。

接着,赵武灵王又下令讨伐中山国。中山虽然不是一流强国,但由于处于赵国的心脏地带,给赵国的国家安全和统一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勇猛强悍的赵国骑兵一口气夺下中山国4城池。

中山国王得知后,慌慌张张地派一支步兵队伍出来迎战。但中山军队还是老式作战方法,战车前面开路,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赵国的骑兵训练有素,已经成为一支反应迅速的劲旅。赵武灵王命一部分骑兵在前面进攻,他自己亲自率领另一部分骑兵,悄悄绕到中山军队背后,然后发起突然攻击。

赵武灵王大声喊着:“冲啊!用我们的铁骑冲击敌军!”随即,像一阵狂风,呼啸着卷了过去。

中山国军队在赵国快速反应骑兵的冲击下,立刻阵脚大乱,吓得连喊带叫:“神兵下凡了,神兵下凡了!”

这一仗,赵军缴获了大批武器和粮食,中山国大伤元气,再也不敢欺侮赵国了。此刻,其他游牧部落也不敢来侵扰赵国边境了。

打败中山国主力部队后,赵武灵王率军又到达赵国与楼烦边境的重镇无穷之门,位于现在河北张北南。继而穿过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向西折向黄河。赵武灵王渡过黄河,登上了黄河西侧、林胡人长期活动的黄华地带。在此行中,赵武灵王与游牧民族骑兵发生多次战斗,无一败绩。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游遍赵国全境的国君。在整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也是屈指可数曾经游遍其国土的几位国君之一。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横行中山和北方的劲敌楼烦和林胡之间,无疑是一个极富传奇性的政治活广告,胡服骑射的强兵效果无须复言,极大地增强了赵国国民对胡服骑射的信心和向往。

赵武灵王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壮大国力,不到10年的时间,赵国就成为了战国后期的强国之一。于是,又在信都的信宫即今邢台大会天下诸侯,就是召集诸侯定期过来开会,诸侯莫敢不来的。

大会诸侯的那一刻成为赵武灵王人生最辉煌得意的顶峰。赵武灵王终于实现了他最初的强兵报国的梦想。

赵武灵王在刀光剑影、狼烟四起的中原大地上,能审时度势,适时应变;在争雄势力中,能清晰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能以开放的态度,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学习胡人的服饰文化和先进的军事技术,从而为赵国赢得了军事上的制高点,为复兴赵国奠定了基础。

他的成功改革,是古代仁人志士报效国家的创举,在中华千秋史册上留下了可歌可赞的一页。

[旁注]

战国七雄 指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7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7诸侯国分别为齐、楚、秦、燕、赵、魏和韩,这7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胡人 古代汉人对除了汉人以外部族的称呼,通常是指我国北方以及西方的游牧民族,指其为不文明,未开化的化外之民。古代人所说的“胡人”一词没有任何贬义,或藐视的意思,仅仅是指外邦的,主要包括匈奴、鲜卑、氐、羌、吐蕃、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部落。

公子成 战国时期赵国政治人物。沙丘之乱后为赵国宰相,称“安平君”。赵武灵王主持胡服骑射政策,公子成起初反对,后来,在赵武灵王的劝导下,转而支持胡服骑。

林胡“胡”是北语“人”的意思。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统称“胡”,其中主要为“林胡”和“楼烦”。林胡,又称“林人”、为林中胡人之简称,生活于森林中,活动地区正是鄂尔多斯高原东部。

楼烦 约在春秋之际建国,至战国时期,列国间战争频仍,兼并之势越演越烈,楼烦国以其兵将强悍,善于骑射,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对相邻的赵国构成极大威胁。于是,赵武灵王萌生了向楼烦等部落学习,推行“胡服骑射”的构想。

[阅读链接]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措施,对赵国的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更趋近于游牧经济。同时,也对赵国的权利构建和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

赵武灵王的改革,对游牧经济、骑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英通过选拔,进入到赵国的军政领导层,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而胡人文化的升扬,稳固了其在赵国的主导地位。胡人吃苦耐劳、重义尚武的精神,在赵武灵王的宣扬下,对赵国国民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