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倾听是妈妈最美的语言
楼上住着的孙大姐家十几岁的女儿嗓门特别大,隔着楼板我都能感受到,让人头疼。其实,孩子声音大是因为家长根本没有认真倾听,家长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倾听,能让我们听到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并能建立起真正的母女关系。
倾听孩子的声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记得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人跟人在讲话时,表面上是你一句我一句,好像是一个在说,一个在听,但真相是,你在讲时我却没有在听,只是在想下一句我要怎么说,至于你讲什么没关系。若只是一心一意地关心我们要怎么讲,那么心思就没有在孩子身上。
这又与我们将孩子看做是什么样的角色密切相关。将他们当作“孩子”,还是当作“我们自己的孩子”,还是当作“大人”,还是当作“独立的个体”。理论上是应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但是当你看到孩子站在我们面前那么矮小、柔弱,你还能将他们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吗?而我们大人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表面上都是为了孩子着想,其实是我们关注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上,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比如,孩子要学钢琴、游泳、画画,孩子每天早上必须吃一个鸡蛋、一块蛋糕,喝一杯牛奶……
在一般父母眼里,认为孩子小学、中学、大学,甚至研究生一路读下去,才是最理想的。而实际上做父母的要认清这个观念:每个孩子来到人世间都有他自己要走的人生路,没有什么人生形态是最好的。哈佛大学校长曾在毕业典礼上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向在台上领奖的学生说:“你们不用太骄傲,因为你们都要回学校当教授,学校要给你们付薪酬。”他安慰坐在台下没有领奖的学生说:“以后哈佛的发展,都要靠你们的捐献。”我们必须把心放宽一点,这才能容易接受并尊重孩子的选择。
要学会倾听,做母亲的必须存有这样的观点,即“天下有不是的母亲”。过去常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是不对的,因为是人就会犯错,母亲当然不能排除在外。如果母亲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把女儿看做是独立的个体,真心与她们交朋友,平等地交流,那么你就能学会倾听。
2.只需要多一点耐心
过年回家的时候,见到了久未谋面的表妹。大年初二,准备吃早饭时,表妹忽然拿出一桶果汁问姑姑说:“妈,我喝一瓶行么,饭太咸了?”表妹的礼貌换来的却是姑姑不客气的训斥声:“不行,放下去,口渴了喝粥。”表妹的脸马上变了。我一见气氛要僵持,连忙打圆场:“打开放那里,吃完饭再喝。”见有人给台阶下,表妹没有再坚持,一个人闷闷不乐的吃完饭,才去喝了一杯果汁。
写到这里我想到同学家的小宝贝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是同学却处理得很好。女儿要喝可乐,同学帮她打开,然后告诉她,吃完饭才能喝,可爱的小家伙就真的只是闻一闻。正如我说的,她真的等吃完饭后才去动它的。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女儿很快乐,同学也很快乐,连我也跟着觉得快乐。因为小宝贝学会了克制自己。同学说,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她总是心平气和地先退一步,给女儿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因为得到尊重,孩子的心情是愉快的,因而她也自然而然地退了一步,这时母女就达成共识了。
同学的女儿胃口一直不是很好,一看到饭就会皱起眉头说:“妈妈,我吃不了这么多,我真的吃不下的。”于是,同学就同意把她碗里的饭去掉一点,同学当着她的面把她的饭往自己碗里装,其实只是倒出了一点点,然后会问他:“你看,去掉了这么多了,行吗?”女儿就很高兴地回答:“行,我现在能吃完了。”当她不再害怕时,也真的很顺利地把饭吃完了,因为心里的包袱已经放下了。
到了商场,女儿就一个劲往玩具柜台钻,还会不停地要求买一个芭比娃娃。但有时候她选择的玩具往往是那些好看的,又比较昂贵的,可在同学看来又是不太有价值的。所以,同学会对她说:“你可以在那儿多看一会儿,多玩一会儿,但妈妈不一定买。”女儿会在那儿看好长时间,玩很长时候,同学会耐心等她。其实,当她把其中的特点都了解后,对这个玩具的兴趣也不多了,有时候真的买回去了也就不再喜欢了。有时候,同学会让她在选的玩具中做一个决定,到底买哪一个,她也会很高兴的,因为这是她自己的决定。
有时候女儿在画画,或者搭积木时,同学叫她吃饭,或者做别的事,女儿就会很不情愿。她不高兴,大人也不高兴,因为有时候家长真的没有时间去等她,也没有耐心去等她。后来,同学就很注意这一点,每次都会提早一些时候和她打招呼:“宝贝,再过五分钟你就要停下来了,我们要出去了。”女儿也会说自己的要求:“等我把这个小蜗牛画好,行吗?”“当然,但你要抓紧时间。”同学想到了和女儿协商,女儿也就学会了用协商的办法。
同学说:“只要我跟女儿讲民主,给孩子一个民主的氛围,她也会是个讲民主、懂道理的人。”
这个关于幼儿的故事看似和这本书关系不大,但是我再次想阐述的是,女儿任何时候都需要妈妈耐心、和蔼的回答,这是无关乎年龄的。同样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效果往往也就大不一样。
给女儿一个民主的氛围,只有当她觉得她和你是平等的时候,她才会认真考虑你对她的那些要求。
3.将批评裹上“糖衣炮弹。”
请先看一位母亲讲的真实的教子故事:
一天夜里,丈夫推醒我低声发颤地说:“今天派出所找过我,咱家的小三跟几个同学在假期里偷过几家商店……”真的?“我大吃一惊。”他们说,已找过小三和他的同学,他们也承认了。
“啊!”我怒火中烧,真想立刻冲到小三的房间,狠狠揍他一顿。但理智没让我这样做,小三刚12岁,还是个孩子,是初犯,如能通过批评教育及时正确引导,比打一顿的效果会更好。于是,我嘱咐丈夫:一,在她哥哥面前只字不提,以防兄妹间发生口角时揭她的短,刺伤她的自尊心;二,此事由你先对小三谈,我暂时回避,日后找机会再跟她谈;三,对小三的批评重在正面引导,体贴她,温暖她,切勿用冷言恶语刺激她,更不能打骂。
3天后一个中午,我提前下班,小三也第一个放学回家。我把刚收到的一份《法制报》递给她,上面登有一段关于少年犯的文章。等她看罢,我趁热打铁,从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谈起,谈到盗窃者的心理,今天偷一元,明天想偷十元,日后就会犯更大的错误……小三听得认真,不断点头,但这次我未触及她的事。
10天后,派出所将小三盗窃挥霍掉的东西折款245元责令退赔。从丈夫那里得知,小三为此很着急。因为她清楚去年家里已经欠下一笔债,目前家里也没有多余的钱,她怎能不着急呢?我认为跟小三直接面谈的时候到了。晚上,我单独和她直截了当地提起此事。先讲了如何做人、遵纪守法的道理,最后说:“尽管咱家很困难,这245元就是借,也要替你赔上,但有两条你必须记住:一,吸取教训,从此坚决不要再犯;二,必须抓紧学习,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小三听后,发自内心地哭了:”妈妈,您放心,我再也不干坏事了。
此后,小三真的变了,到了期末,还拿回家一张奖状。
一位可钦可敬的母亲!真可谓教女有方。看来,批评孩子也是一门艺术。那么,这位母亲的教子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①正面引导。有些家长批评起孩子,张口闭口总是否定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不争气、你真不要脸……有的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事。如此责骂不休,真不知究竟要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是往邪路上推。应该是,在简明扼要抓住要害、严肃认真地指出错误后,用肯定的语言,如“你是有出息的”,肯定会争气等,给予正确引导,指明出路。任何批评,其根本目的不仅在于抑制孩子的过错行为,更重要的在于激发起孩子好的行为,那位母亲不用冷言恶语刺激孩子,而是加以引导、指明出路,是十分明智的。
②尊重人格。孩子有过错,理应批评,但其人格应受到尊重。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这一点,那位母亲才能严肃认真又心平气顺地对待孩子。批评可以严肃,甚至严厉,但这类似于镇痛药,用多了便失效。
③避免当众批评。有的父母误认为当着他人的面数落一下孩子,会增强刺激效果,殊不知,这样做最大的弊病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本文提到的那位母亲批评孩子单独进行,这是极可取的。
④看准时机。孩子一旦有错,要及时批评。“你等着,晚上回来见!”这策略是一种失误。您想,本是上午的事,到晚上再批评,这中间孩子还要干好多事,那错事也许淡忘了。当然,所谓及时批评也应视年龄特点及错误性质有个时间跨度,要抓住时机“冷处理”。那位母亲就既抓准了时机,又不失为及时。
⑤相互配合。孩子有了过错,爸爸批,妈妈护,岂不效果相互抵消,何谈教育?当然,父母对孩子的批评方式可有差别,但必须口径一致,配合默契,这是本文故事给我们的又一点启示。
孩子避免失败的愿望比争取成功的愿望更强烈。为了防止最小的可能的失败,宁愿降低努力的水平。这就是家长造成的恐惧使孩子失去主动进取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家长不要一看到成绩考差了,就来一顿“审讯”,甚至痛笞,以免孩子失去信心、家长应对孩子的学习从过程去要求,这样比从结果去要求更科学,效果更理想。
初高中阶段是女孩子“翻坎儿”的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家长心情比较着急、浮躁。女儿与妈妈之间出现了对立的情绪,这时的妈妈应先冷静下来,学会耐心等待女儿的成长。
4.让代沟不再不可逾越
家境不错的李女士为了让宝贝女儿享受更好的教育,决定把女儿送到国外的名牌大学。前两天,李女士喜滋滋地把女儿从“贵族留学预科学校”接回家度周末。女儿在预科学校一年的花费将近10万元,但是她的成绩并不理想。
因此,李女士对女儿进行了语重心长的教育。第二天,李女士出乎意料地看到一段令她心寒的文字:“我恨她,我再也不想见到她……”望着女儿稚嫩的笔迹,李女士陡生挫败感,心灰意冷,她不明白:对女儿千般呵护,万般宠爱,准备花一百万元送她出国读书,就因为批评几句,她就恨我至此,为什么她一点也不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臧女士的女儿读高三,正值高考,一家人对她爱护有加,生怕照顾不周,影响孩子复习。一段时间以来,臧女士发现女儿的手机费猛涨,在家也总是遮遮掩掩地捧着电话唠个没完,臧女士刚劝了女儿一句:时间宝贵,少打几个电话吧。女儿勃然大怒:不让打电话,我就从楼上跳下去,臧女士哑然。她不敢把这事告诉丈夫,怕丈夫发脾气打孩子,女儿真的跳楼。
一边是家长们长嘘,现在的女孩太难管,不听话;一边是孩子们短叹,母亲怎么不理解我们,她们不也是从我们这个年纪长大的吗?这种相互的不理解就叫代沟。
代沟是指两代人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道德标准等方面的不同而带来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的差异。“代际冲突”即由这一差异而导致的两代人在解决问题方式、评价问题标准等方面产生的分歧和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因依附性减弱,独立性增强,从而使亲子两代人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一定的距离。由于态度的不同及意见分歧,因此出现了一条心理鸿沟,致使女儿认为妈妈不了解她们,有事宁可与同学商谈,而不愿向家长诉说,甚至以不满、顶撞、反抗、违法等方式试图摆脱成人或社会的监护,以自己的方式行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判断是非的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说,代沟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但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且容易增加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代沟两侧的人轻则互不理解,重则抱有敌意,所以要通过种种途径,做各种努力来跨越、填平代沟。代沟是一种心理存在,良好的沟通方式可以让代与代之间曾经断裂的心理联系接续起来,从而达到交流的顺畅和相处的和谐。
消弭代沟,需要妈妈做更多努力。可怜天下慈母心,做母亲的谁不想女儿听话,有出息?要想一家和乐,缩短代沟,需要妈妈做出更多努力,尤其是精神准备。
①承认代沟。面对代沟,不要回避,要迎刃而上。生活中的代沟,其实可以不必计较,所谓青菜萝卜,各有所爱。而思想上的代沟,需要在沟通中进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个性的共振。两代之间不能伤感情,不然,不但无法沟通,而且会加深隔阂。
②及时沟通。交谈是最好、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妈妈应主动创设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和女儿“以心换心”。这种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妈妈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否则会使彼此间的距离感增强。
③宽松要求。适当降低对女儿的要求。对女儿要求过高,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重压,致使孩子把家庭看成“集中营”。妈妈应争取给孩子创造宽松和睦的环境,不能按自己的好恶和标准来评价与要求孩子。
④相互尊重。不要给女儿过分的爱,而要给女儿一片“情感自留地”。青春期的女孩渴望独立,对事物具有一定的批判、评价能力,因而不愿事事听命于大人,而喜欢批评、反抗权威与传统。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承认其独立意向和人格尊严。过多的保护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也会日趋严重。
⑤学会接纳。对待女儿,妈妈们应学会在接纳、容忍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在家庭生活中,妈妈要学会接纳女儿的态度和意见。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而是在真正弄清对方的意见和态度是否合理之后,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见解而接纳对方。或者,将双方的意见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更是一件快事。
⑥转换角色。由于涉世不深,青少年看待事物经常抱理想主义的态度,遇挫折易沮丧,也易受他人影响,考虑问题片面甚至凭冲动办事,理性不足、是非界限不清。做母亲的要理解孩子的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由“权威式”、“保姆式”的关系变成“朋友式”的关系。
⑦求同存异。如果两代人之间的某些差异极难协调,那么母亲就该求大同、存小异,理解、尊重女儿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绝不可将自己偏爱的某种模式强加给对方。
⑧与时俱进。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间万变。现在的女孩子没有旧观念、旧模式,凭着对新文化的敏感、认同以及接受能力的优势,必然会走在母亲的前面。妈妈应主动学习、与时俱进,力求与女儿建立共同语言。有一位母亲为找到孩子痴迷网络的缘由,和儿子一起上网,发现了其中的乐趣。“贪玩的母亲”获得儿子认同后,对儿子“寓教于玩”,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渠道。
尽管不乏成功个例,妈妈们依然要头脑冷静,不要指望能彻底填平代沟。代沟冲突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当然,这需要妈妈采用恰当方式,与女儿和睦相处、让女儿健康成长。
5.磋商型的母亲
女儿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被允许表达意见,不仅仅是谈可接受的、安全的话题,而且要允许讨论、争论,这对孩子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它可以建立孩子良好的自我形象、自信心,让妈妈知道一个小孩说的话和做的事都不是无关紧要的。就社交谈话而言,妈妈可以体会到小孩子的权利是什么,社会允许的限度又是什么。
女儿再长大一些,就会质疑你的判断,挑战你的逻辑,无畏于提出相反的观点,并且不发脾气地进入真正的成人式讨论。在孩子改换角色,进入社会之前,让她在充满爱心的家庭中安全而保险地学习这一切非常重要。
必须先于任何一位老师让孩子明白:能够自己思考是有益的,但不要因此而奖励正确的回答,惩罚错误的回答。好的母亲并不急于在孩子一犯错误的时候就指出并纠正他们,如果你这么做,女儿自我检查和自我纠错的能力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他也无法获得充分的自信。
成年人喜欢有礼貌地反驳别人,这同样适用于母亲与女儿间的任何交往。你可以用这些方法帮助你的孩子形成看法,强化逻辑,教给她如何真正地、自信地发问。你可以允许你的女儿在友好的气氛中阐明她的想法,反驳你的观点。好的母亲会为孩子智力和自信的成长感到自豪,并且不惧怕孩子的异议。
让女儿养成“如果……”的思考习惯是件好事,这样她才能在同一时刻考虑几种不同的选择。当女儿冲动地建议一项不太合适的举动时制止她,让她考虑一下如果那么做会发生什么,让她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那样做不合适,这样,当你不在身边或是周围没有人帮忙的时候,她就会三思而后行。
这些都鼓励你的女儿要预先多作思考,因此,要勉励女儿不要自我满足,这有助于提高女儿的判断力和交际能力。克制下意识的欲望的能力标志着情感的成熟。
6.最好的教育,来自聊天和谈心
18岁的琪琪再过几天就要高考了,现在妈妈反倒比孩子紧张、焦虑,总担心她考不上好学校。每次母亲江女士看到女儿复习不专心,就会忍不住地说:“你还不赶紧学习,将来考上一所好大学。”可琪琪特别不耐烦,捂着耳朵就是不想听妈妈的话,反而说:“您老是看不上我。”江女士理解孩子有心理压力,但又帮不了她,所以非常着急。
孩子和家长都有考前焦虑。孩子在考试时紧张,有时就是为了让别人认可他。考试前还可能出现睡眠不好、肠胃消化不好等现象,这些都是考前焦虑的具体症状。父母要给孩子松松绑,让他们考试时尽量放松自己,培养善于自我调整的良好心理素质。此外,妈妈不要在女儿面前唠叨不停,女儿会感到你并不信任她,家长自身的焦虑消极情绪就会转移给孩子,孩子在同样很着急的情况下并没有获得家长的有效帮助。所以,妈妈比女儿更需要心理辅导,过多的唠叨对女儿是一种干扰。
在考前提供一种宽松的环境,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最好帮助和支持。
单亲妈妈朱女士的女儿晓林14岁,正在上初二,做作业极为拖拉,尤其是作业越多的时候越不着急做。朱女士总想让她抓紧时间,每天无数次地叮嘱她快点做作业,早点睡觉。但女儿瞪着眼睛说:“哎呀,我正想呢,你别老催我。”宁可面对作业愣半天神儿,也不拿着笔在草稿纸上算,总要耗到凌晨1点做完作业才去睡觉。朱女士恨铁不成钢,就对她大发雷霆,狠狠地数落一顿,没想到女儿反过来冲着姥姥、姥爷发脾气。
老人对朱女士说:“你一说她,她就冲我们发火。”朱女士对此很为难。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帮助可以探讨一下。如果家长对孩子说了3遍学习的意义后,她还是不听话,说明孩子不是听不明白,而是她做不到。对孩子管得过多是单亲妈妈的常见问题。而单亲家庭最大的问题就是家长容易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情绪配偶。本来母亲的一些情绪应该释放给另外一个爱人的,因为没有条件,只能释放给孩子,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反过来,孩子向姥姥、姥爷发脾气,是因为在家里最亲近的人面前,容易把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消极情绪发泄出来。要让孩子学会释放自己的内在情绪,要考虑别人的感受。现在单亲母亲和孩子抵触那么多,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消极情绪。
情感要占沟通内容的95%
首先,妈妈关注的热点主要是在女儿的学习方面,但恰恰从中出现的问题和冲突是不断增加的。孩子厌学情绪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学习目标,不知道为何而学;二是父母在很大程度上也在承受学习压力,把自己的压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增加了摩擦冲突。家长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习内在动力的发现和发掘,总是帮孩子选择学习科目、计划,甚至学校。这样无形中剥夺了女儿自己做主的机会,她不是为自己学习,而是被动地学。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重大缺失。
其次,妈妈和和女儿沟通方面过分地简单化,主要集中在学习上,忽视了孩子成长中的丰富内容。父母普遍不会和孩子沟通,沟通不是教训批评,是平等中体现尊重的对话。人需要情感的交流,妈妈要好好想想,我和女儿之间的交流都有哪些内容,作为朋友、作为家长的成分各有多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到底有没有问题。妈妈对女儿关爱少,就会出现情感透支,孩子出现问题后父母只好开始还债。家里要给孩子提供充满情感的温暖环境。妈妈和女儿在沟通的内容方面,讲道理应该只占5%,而情感要占95%,这样就会产生好的效果。妈妈可以在尊重的前提下实现对孩子的监护和管理。青春期未成年人要独立,渴望摆脱控制、有自己的秘密,不想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别人指点。家长对此没有充分的理解,孩子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因此,要解决成长的问题,就要给孩子一种宽松的环境。
做孩子的朋友
在你心里你的女儿可能永远长不大,但是很多孩子在15岁或更早的时候就愿意把自己当作大人来考虑,这时家长完全可以用成人的谈话方式和孩子讨论问题,而不再是完全的“家长”作风。把孩子当作朋友,当她认为和你聊天没有“被惩罚的威胁”时,她才会无所不谈。以下七招让孩子对你吐露心里话:
(1)慎用批评
不管是不是孩子的错,如果你想要孩子把发生的事告诉你,攻击和批评可不是办法。此外,不要过早地下结论,要等待她把事情全部说完。听完了她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诱使她们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者解决办法。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家长应越来越走到幕后,给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机会。
(2)创造机会
“孩子,让我们来谈谈!”如果你们的谈话是这样开始的,结果往往是说话的只有你一个人。然而,在你们一起打完篮球,开车回家的路上,或周末一起洗衣服时,往往是孩子滔滔不绝、喋喋不休的时候。
要想多了解孩子的生活,就要多创造这些对他们没有压力、和你一起活动的机会。当你真的需要问问题的时候,也要少用“为什么”,这个词往往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
(3)控制反应
比如,尽管当女儿告诉你他没有被校足球队选中时,你和她一样很失望,也不能让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否则,会造成以后她只报喜不报忧的后果。
(4)奖励诚实
当孩子做错了事时,你必须首先对他向你承认错误的诚实表示肯定。孩子们最担心因为他们的错误行为而失去父母的爱,所以你要特别注意鼓励他们养成主动承认错误的好习惯。
(5)尊重隐私
即使对于最开放、最友好的父母,孩子还是有他们自己的秘密,特别是在青少年时期,他们开始学着和父母分离,越来越多地依靠朋友。我们应该做的只是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需要,你永远在他们身边。
(6)替她保密
想象一下,你最好的朋友把你告诉她的最隐秘的事传给了其他人,你的感受会怎样?孩子们也是一样,这可能是你失去信任最快的途径。
(7)及时弥补
不管我们怎样注意,总有犯错误的时候,及时弥补就显得极为重要。要肯放下架子,向孩子承认错误。
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女儿谈心聊天,让她把你当做知心朋友,把知心话讲给你听,只有如此,你才能掌握女儿的心理动态。
7.不妨给女儿写纸条
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一肚子话要说,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得到良好的效果,有的家长就抱怨说,只要我一说孩子就烦,说什么老一套,又来了,不说不行,说了就崩,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的确,家长苦口婆心却适得其反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在这个时候,做父母的不应该只怪孩子,也应该反思反思,看看问题出在哪里,能不能换种方式使孩子能够更轻易接受一些。其实,只要有心、有创意,家庭教育同样也可以富有情趣。
我的朋友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当这个孩子有了一些阅读能力之后,我的朋友便开始尝试着给孩子写一些不同内容的小纸条,哪怕只是三言两语。她把这些小纸条有时放在孩子的铅笔盒里,有时又静静放在孩子的玩具箱里,甚至冰箱门上、镜子上、枕头上,只要是孩子能看到、能找到的地方都曾经是她的目标。她希望当孩子意外地发现这些小纸条的时候能带给他一份惊喜,也让她能够真实地触摸到父母对她的关注和爱心。
看得出来这是一位非常有心的母亲,她这样做确实是动了一番心思。首先,她抓住了小孩子好奇心强的特点,当小孩子看到一件她从没有见过的东西时一定会琢磨半天,而当她发现了一张小纸条的时候,她一定会迫切地想知道那上面到底写了些什么。因此当他能够读懂上面的内容时他一定会很兴奋,这样就比较轻易集中注意力,也会留下比较深的印象。
其次,文字和语言有着不同的特点,语言稍纵即逝,有时候说好几遍也不一定留下多少印象,轻易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而文字则克服了这个弱点,只要不把它毁掉,那么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出来看看,而且每看一次,感觉都在重温一遍,印象自然比较深刻。
除此之外,选择这种方式还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方便。应该承认,大部分的父母并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就更不轻易和他们在一些问题上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孩子们需要的也不仅仅是吃好、穿好。在写给孩子的纸条上,既可以有对孩子的表扬、鼓励,也可以有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而这时的内容起码应该是有理有节,循循善诱,这与暴风骤雨式的训骂与呵斥相比,不仅考虑到了孩子的自尊心,也更轻易被孩子所接受。
最后一点,这样做对家长也是一种考验,它不仅可以让孩子对父母有更多的了解与尊重,坚持下去说不定可以逼着你同孩子一起进步。因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纸条的内容将不再是单一的表扬、批评之类,逐渐会扩展到推荐一本书啊,介绍一篇好文章啊,留下一个需要动动脑筋才能回答的小问题啊,甚至包括对某个观点的探讨等等,内容开始五花八门,这就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写什么,怎么写,想必还得动动脑筋,当然这也是很有意思的。而当孩子长大些后,他也一定会加入到这个游戏之中,这对于他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练习也是一种帮助。如此来来往往,家庭教育同样可以增添不少乐趣。
由此看来,写给孩子的纸条虽小,但它的作用却不一定小,有爱好的家长不妨试一试,也许它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与孩子相处遇到这些冲突,家长最好这样做:
怎么叫孩子都不起床时
要说:现在已经6:30,该起床了,我不再叫你。
不要说:这么大了,每天还要人叫,太懒了!
孩子迷恋看电视时
要说:我感到你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太长,是不是需要调节一下?
不要说:你要读书像看电视一样认真,就不需要我操心了。
孩子打电话占线时间太长时
要说:打电话最好不要超过5分钟,免得别人打不进来。
不要说:电话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别人不要打了?
孩子坚持要买某样东西时
要说:我知道你喜欢,但是我没有这笔预算,我们另外想办法。
不要说:你以为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又不是开金库的!
孩子不告诉家长要外出时
要说:我想知道你去哪里,几时回来,这样好让我放心。
不要说:别把家当旅社,要来就来,要走就走。
孩子顶嘴时
要说:你的意见和我不一样,我们需要讨论。
不要说:你翅膀硬了,居然敢和我顶嘴。
孩子要零用钱时
要说:这些钱你打算怎么用?我想你会节约开支的。
不要说:给多少?你太不知节俭了。
要孩子做家务时
要说:我太累了,你能帮我吗?
不要说:做点家务脸就拉这么长,嘴上能放个瓶子。
孩子不做功课时
要说:你做作业时是不是有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
不要说:不好好读书,将来和那些捡破烂的一样没出息。
当你发现女儿有什么不对劲的时候,不要逼着女儿问原委,如果女儿不愿意交流的时候,你可以把自己的关心写在字条上,放在孩子的床边,当她不经意看见时,一定能体会到妈妈的关心,也会在事情过后把原委主动讲给家长听。
8.语言威胁等于纵容
放假了,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多了。在亲情增加的同时,家长发现孩子身上小毛病的机会可能也相应变多了。常听母亲抱怨女儿怎么就不听话呢?很多时候,母亲越是出于民主地让步,女儿越是变本加厉地坚持自己错误的行为。
于是有的家长便不断使用威胁语言“你再……我就……”可是这样雷声大雨点小的威胁能起作用吗?
同事的小女孩儿11周岁了,一次我们开会她把女儿带到了会议室。显然一个大人在那儿唠里唠叨,其他大人闷头听的场面不太吸引她,于是她挣脱了妈妈吵着要去外面。同事便在后面喊:“不许去啊!去了就别再回来了!”不想她头也不回地说:“行!”暂且不管外面的世界是否精彩,既然知道里面的世界足够无奈那么就出去好了!这情景让我想起了我的外甥女和一些学生。每天中午放学回家外甥女第一件事,一定是扔下小黄帽打开电视看动画片。姥姥姥爷怎么叫他吃饭他都无动于衷,叫的次数多了她就要求把饭菜端到茶几上去吃。害得好几次姥姥气急了说:“你看吧,看那个就饱了,甭吃饭!”然后就听外甥女不紧不慢地回答:“不吃就不吃!”当班主任的人常会遇到学生迟到的情况,很多时候家长也显得无能为力。于是老师总在无奈时说:“再起晚了就别来上课了!”学生虽嘴上答应再也不迟到了,可事实却是他们依然迟到,老师们继续愤怒。
显然这样的威胁无论是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都起不到任何作用。我想,原因在于这样的威胁本身构不成任何威胁,潜意识中或者他们认为“妈妈不可能不要我”,“姥姥不可能不让我吃饭”,“老师不可能不让我上课”,或者他们觉得“可以到外面玩不回来”,“可以为看动画片而舍一顿饭”,“可以不来上课,反正我也不愿上”。对此,我想几乎所有人都是一百个无可奈何。不过,每次看到外甥女耍赖我绝不跟她多说一句话,而是直接采取行动——关电源。开始两次她又叫又闹,后来就一句话不说地去吃饭了,而且饭后也不提继续看电视的事。
外甥女的举动让我怀疑她每次都在试探大人,如果大人态度不强硬或者她看不到大人有什么实际制止或惩罚她的行动,她就认为大人其实是在默许她,至少大人的限度是可以放宽的,一句话——“你弱我就强”。
语言上的威胁没有用,有时候不妨专制、专权一些,当然前提是她们其实知道自己是错的。总之,必须用行动让女儿看到我们的底线,否则威胁也可能是纵容,也可能让女儿越来越不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