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14087800000003

第3章 道德建设四题

胡煜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工程。在实施过程中,人们见仁见智,互有启悟。笔者现列四题,以作探讨。

一、法德并举,天下乃治

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搞好立法执法守法就行了,何必还要搞什么德治,甚至把德治误解为“人治”,与法治对立起来,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正是站在这样的战略高度,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思想。他指出:“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的治国方略,与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一脉相通,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题中之义,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科学保障。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法德并用历来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社会秩序的基本手段。在中国古代,无论是以“人性善”为认识基础的儒家倡导的德治,还是以“人性恶”为认识基础的法家倡导的法治,都是封建统治者治理天下惯用的两手,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运用两手的程度和比重不同罢了。历代王朝既用酷法严刑来防范百姓的反抗,又用封建的伦理来教化和麻醉人们的精神世界,以维持其风雨飘摇的政权。

现在时代变了,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社会,德治、法治的目的、内容、主体都和封建时代有着本质的不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尤其需要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各展所长、相辅相成。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劝导力和说服力导引社会成员的行为。两者结合,才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就今天的市场经济来说,它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没有以诚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予以支撑,就不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必须指出,德治与人治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人治作为法治的对立物,它既与法治相排斥,又与德治相排斥。人治渊于儒家思想,认为统治者的贤明是治国的关键。《礼记?中庸》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把国家的兴衰系于少数统治者甚至皇帝一人身上。在中国封建时代,无论奉行德治思想还是法治思想,实际上都打着深深的人治烙印,实际上都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始终摆脱不了少数人之治直至皇帝一人家天下之治的结果。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治国的主体不再是少数人,而是最广大人民,包括根据人民授权管理国家事务的各级公职人员。今天的德治,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公职人员的道德建设,二是普通公民的道德建设。依靠最广大人民的道德力量,结合法制的建设,以达到天下大治。所以说,我们讲的德治与封建时代的人治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两个文明不可偏废

有人认为,道德建设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了,物质丰富了,社会道德风尚自然会好转,社会文明水平自然会提高。笔者以为,这也是一种比较偏颇的认识。

诚然,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我们不能离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去空谈精神领域的文明。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社会文明,反映社会的进步状态和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领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就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说,精神文明的整体发展水平总是离不开物质文明的整体进步程度。然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又都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它们的发展并不一定是同步的。那种认为物质丰富了社会会自然文明的观点之所以是片面的,就在于忽视了精神领域相对独立、相对活跃的特点。古语说“贫寒出盗贼,富贵生淫欲”,道出了物质财富与人的精神心灵的复杂关系。贫穷可以促人奋起、使人自强,也可能使人铤而走险、沦为盗寇;富贵可以使人幸福、快乐,也可使人堕落、腐败。众所周知,延安时期的物质生活是那样的艰苦,可是却有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从国统区千里迢迢投奔边区,自愿去过苦日子,为崇高的革命理想而奋斗。最近有学者去非洲考察,看到那里物质生活比较落后,可是街道马路上却干净整洁,见不到垃圾,由此发出了贫穷并不等于蒙昧,富裕并不等于文明的慨叹。我国五六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平不高,可是精神面貌却是那样热忱向上,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祖国要我去戈壁,打起背包我就走;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就出发”,正是当时人们精神风貌的写照。几十年后,当人们告别贫穷走上富裕的时候,却突然觉得精神变得空虚和茫然,在物欲横流、追求金钱的竞争中身心感受着无奈和疲惫。有的人暴富了,吃喝嫖赌,醉生梦死;有的人发财了,横行无忌,为富不仁。他们尽情享受着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却不知道精神文明究竟为何物,甚而用污言劣行有意无意地践踏社会的精神文明。

不能不看到,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忽视了搞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条件,即原始积累如何解决的问题。当市场经济的大门猛然打开的时候,长期低收入、缺乏积蓄的人们,为了金钱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除了那些真正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富裕起来的一部分人之外,相当的人便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了。管理公有企业的,想办法把企业挖空,使国有资产流入个人腰包;管理物资的,利用价格双轨制攫取巨额差价;有背景关系的,依靠倒卖批文发财;管金融的,近水楼台放贷巨款,使大量贷款成为不良贷款。这些现象虽然只是少数人的行为,只是社会的支流,但却对全社会道德风尚建设起着严重的腐蚀作用。所以说,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和社会主义义利观教育,对于提高社会整体文明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道德普及,讲求实际

有的地方抓道德建设,只图形式,不重实效;做法粗放,不分层次;内容空泛,不够具体。直接影响着道德建设的有效普及和深入开展。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特别提出“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出发,坚持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在道德建设上区别情况,分层指导。既大力倡导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带头实践社会主义道德,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在全社会做出表率;又注意引导社会一般群众,遵守基本道德规范,按基本道德要求做人做事,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

在道德建设上,只讲先进性要求,忽视广泛性的宣传,似乎一讲道德就仅仅是指高尚的和特殊情况下的行为,而不包括平凡的和常规生活的行为。这种理解和做法,实际上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条件和人们的实际道德状态。

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11个社会阶层,即:工人、农民、干部、军人、知识分子、私营企业主、个体户、民营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外资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中介机构的从业人员等。与此同时,企业经济成分、产品分配关系、劳动就业方式、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利益主体的多元化,难以避免地衍生出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下,各利益主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承认这些利益主体的具体利益、具体状况是不同的。道德建设的重要方法,就是根据社会实际,区分不同群体层次,因材施教,分别要求。既要使大家都熟知和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和要求,又要依据不同的群体特点,拟定具体的、生动的道德要求,如文明市民守则、文明职员要求、文明村民公约、文明企业主规范等,使人们便于遵循,易于操作。要重视公益广告的宣传和街道村头的标牌板报宣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基本道德知识和礼仪要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耳熟能详,自觉遵循。

四、治理失信,提高成本

据中国企业研究会分析统计,我国每年由于诚信缺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有5855亿元,其中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达1800亿元,因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为55亿元,因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损失2000亿元,因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2000亿元。如此庞大的数额,相当于中国每个公民每年承担490元的失信损失。这样巨额的学费,我们还要继续交下去吗?

当前导致经济生活中信用失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方面见仁见智的探讨也不少,但笔者以为其直接的原因,乃是失信成本的过低。所谓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失信成本主要包括道德成本、经济成本和法律成本。由于失信程度不同,行为人付出的代价也不同。当失信成本低于失信收益时,经济主体就可能主动选择失信行为;当失信成本高于失信收益,并可能给行为者带来损失时,经济主体就会尽量避免失信行为以趋利避害。

当前,我国失信成本过低直接导致了失信现象的泛滥,主要表现在:

(1)道德规范约束乏力,道德失信成本低;

(2)必要的法律制裁不力,法律失信成本低;

(3)经济机制体制不完善,产权不明晰,经济失信成本低。

鉴于此,笔者以为,失信成本的提高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信用环境根本好转的有效措施。首先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完善产权制度,健全严格的信用监控机制,提高失信经济成本;其次是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失信法律成本;第三是注重舆论监督,加强道德教化,提高失信道德成本。只有从以上几方面大大提高失信成本,使失信者为其行为付出昂贵的代价,才能从根本上约束失信行为,使全社会的信用环境得到改善。

(作者系陕西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

第一章 新时期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实践与探索――陕西省开展“创佳评差”竞赛活动探析

沙国臻

唯物史观认为,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职业生活是人类最主要的社会生活领域。每个人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与职业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的职业道德,就在社会道德中处于主导地位。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职业道德是职业活动的产物,又反作用于职业活动。职业道德的状况,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关系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影响着投资环境和生产环境的优劣,在保证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方面占有突出的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职业和职务,集中地体现着社会关系的责、权、利,而深化改革,必然对各方面的权利关系、责任关系和利益关系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调整。恰当地调整好这些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努力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路子,对于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多年来,陕西省在职业道德建设中,精心设计载体,持久深入地开展“创佳评差”竞赛活动,把职业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贯穿到各项思想道德教育和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有效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素质,提高了服务质量,纠正了行业不正之风,树立了行业良好形象,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探索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路子。

一、强化教育,培育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理念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职业道德调整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业、职业内部之间的关系,依靠的是在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作风以及职业规范,而不是依靠法律或专政的手段。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加强宣传教育,使从业人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育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就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陕西省在开展“创佳评差”竞赛活动中,始终突出思想道德建设这条主线,结合实际和自身特点,不断强化学习、宣传、教育,把培育良好的道德品格和与时俱进的职业道德观念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为职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格基础。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

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直接影响着职业情感、职业情绪和职业作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人们的就业理想、就业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就会处处不适应,就难以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和职业情绪,也就难以做到“爱岗敬业”。在“创佳评差”竞赛活动中,各行业单位坚持不懈地组织干部职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关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市场经济知识等,系统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教育,深入开展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教育,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大讨论,不断克服“铁饭碗”、“大锅饭”、“铁交椅”、“平均主义”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正确认识“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待业失业”、“就业再就业”、“竞争上岗”、“打破干部工人界限”、“效率优先”等现象,不断增强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树立多渠道、多形式就业观念、诚信观念、能上能下、“竞争就业观念”等新思想、新观念,引导人们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解决好职业道德建设的深层次问题。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高尚的职业良知、职业品德和职业情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决定着并支配着职业良知、职业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定着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倾向和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态度。“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的职业道德要求与职业良知、人格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奉献社会”则是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础。在开展“创佳评差”竞赛活动中,各地各行业通过自学、写心得笔记、专题讲座、参观访问、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整改计划和措施等方式,深入开展“三讲”教育、“警示”教育、“双学”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四教育”、“树典型学先进”等活动,不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奉献精神,讲良心、讲信用,办事公道,不亏心、不欺诈,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全心全意干好本职工作、服务群众等良好的职业品质、职业情操和职业作风,为职业道德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3.结合形势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正确认识职业价值,不断增强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心

“爱岗敬业、服务群众”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中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从业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心中时时有群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全心全意干好本职工作。多年来,围绕“迎接香港回归”、“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庆祝建国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纪念建党80周年”和五一、十一、春节等重大纪念节庆,以及抗议美国袭击我驻南使馆暴行、反对李登辉“两国论”、揭批“法轮功”等重大事件,各行业、各单位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读书活动、歌咏比赛、书画展、文艺演出,召开座谈会、报告会等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宣传教育活动,唱响“三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引导人们把爱国与爱岗敬业紧密联系起来,把干好本职工作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密切联系起来,把道德建设与单位、行业、国家及个人的文明进步联系起来,从国家兴亡、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职业价值,培养深厚的职业情感,增强职业责任心,使高涨的爱国热情转化到干好本职工作上,落脚到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上。同时,开展“五种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教育,激励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开拓拼搏、精益求精、勤奋工作,为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振奋精神,凝聚力量,营造氛围。

二、强化实践,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

制定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职业道德的养成是日常的、具体的、连续的、长期的,必须耐心地、反复地、一以贯之地抓好、抓扎实。多年来,我省各地各单位以“创佳评差”竞赛活动为载体,紧紧围绕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在规范养成上狠下工夫。

1.制定和完善职业道德规范,用制度约束职业行为

各行业、各单位,根据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结合行业、岗位特点,分门别类地制定了职业规范、岗位职责、服务规程、员工守则等系统的、配套的规范、规章和制度,使每个岗位、每个人的每一项职业、职务行为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都处在职业规范的约束之中。在制定规范时注重把握三个方面:一是把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和效益原则引入规范之中,使职业规范与经济规律相适应、相融合;二是把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公平原则引入职业规范之中,使职业规范具有强有力的鞭策、激励效用;三是要符合行业、岗位特点和实际,易记、易懂、易行、易考核。这就要求对各种规范、制度,不断进行研究和修定、完善,符合时代精神。

2.全面推行优质规范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优质规范服务是职业道德对服务行业和行政执法部门的基本行为要求。任何职业行为,首先要做到规范,做到“办事公道”、“诚实守信”,坚决反对“坑蒙拐骗”、“假冒伪劣”、违法乱纪、违规操作、以权谋私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其次要做到“优质”,做到“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克服和纠正官僚主义、效率不高、敷衍塞责、态度冷硬、不耐烦、不认真、不热情、不细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处理好“规范”和“优质”的关系。先规范、后优质,在规范的基础上优质。如果做不到规范,就根本谈不上优质。在“创佳评差”竞赛活动中,全省各行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工商系统率先推出“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医疗卫生行业推行药价“一日清单制度”,药品采购“公开招标”制度,“病人选择医生制度”,建立“放心药房”等,较好地解决了职业道德中存在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税务系统在全行业推行“六统一”、“五个一样”、“五个不”等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税收征管行为,优化了纳税环境,提高了服务质量;交通系统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文明收费站等活动,提高了施工质量,规范了收费行为,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

3.大力推行承诺服务,重点抓好“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要求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标志之一。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中国传统道德中“诚”是指真诚无欺,真实无妄,不自欺欺人,不弄虚作假。“诚”与“信”可以互训,诚即信,信即诚,“信”即为诚实不欺,有信用。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做事的根本。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誉经济,信誉就是财富,就是效益。信誉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团体、一个人的长远利益所在。诚招天下客,誉从信中来。诚实守信不只是个人的品质问题,也是相互对待、相互交往的行为准则。各行各业只有信守合同,履行契约,兑现承诺,讲究信誉,才能使经济往来正常有序地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正常稳定地发展。所以,“诚实守信”不仅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全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创佳评差”竞赛活动中,全省广泛开展承诺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各行业、各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标准和职责范围,公开向自己的服务对象就服务质量、时限、标准等内容做出承诺。如电信行业就装移机时限、维修时限做出承诺;电力、铁路、交通、商业等行业就优质服务条款做出承诺;工商税务等执法行政部门也就办事时限和优化服务方面做出承诺;一些厂矿企业各部门之间、各工序之间做出承诺等。对承诺内容进行广泛宣传。一方面在行业、单位内部进行学习宣传,使员工人人熟知;另一方面向社会公布,在公共场合悬挂张贴,在报纸、电视、电台等媒体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对承诺内容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进行考核监督。聘请服务质量社会监督员,开展行风评议,对违背承诺的行业、部门和责任人予以严格处理,并公开曝光。承诺服务不仅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要求在职业、职务行为中得以落实,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养成为行为习惯,而且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4.强化日常养成,把职业道德的要求渗透融合到具体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之中

要使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成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必须把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渗透到日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之中,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要坚持做到五结合:一是把养成与生产经营业务工作相结合,把职业道德的要求渗透到各项工作、各个环节之中,成为固定的职业习惯;二是把养成与日常管理相结合。把职业道德的要求融化到效益管理、质量管理、制度管理等行业和单位的全面管理之中,使两者相辅相成;三是把养成与竞争上岗相结合。要把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作为竞争上岗的重要内容,激励每个员工认真履行职责,一丝不苟地遵守职业规范,不断提高工作质量,调动员工实践职业道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把养成与职业待遇相结合,把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作为员工升职、晋级、享受各种福利待遇、奖励、处罚的重要条件,让人们感到职业不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人生乐趣的源泉,激发员工的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敬业、爱岗,自觉遵守职业规范;五是把养成与提高职业技能、业务水平相结合。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从业者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个从业者要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贡献,就必须不断提高文化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做到精益求精、敬业爱岗,以高质量的工作、优质的服务奉献社会,服务群众。要在职业培训、业务学习、岗位练兵、技术竞赛等过程中大力推进职业规范的养成,实践职业道德的要求。

5.组织开展各项创建活动,吸引广大员工参与,在参与中实现职业道德的养成

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是新形势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省各地各行业在“创佳评差”竞赛活动中,精心设计活动载体,突出思想内涵,强化道德要求,使活动的过程成为灌输道德教育、弘扬道德新风的过程。一是积极组织开展各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地各单位除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加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五大创建”活动(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机关、文明校园)和“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外,还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活动,如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车间、文明班组、文明营业厅、青年文明号,评选优秀公仆、十佳青年、劳动模范、生产能手等活动,特别是在“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开展的评选最佳单位、部门和相对后进单位、部门的竞赛活动,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开展治理整顿,规范行业服务行为活动。根据形势发展和全局工作的需要,定期对服务行业、执法单位进行整顿治理,纠正服务执法行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大检查力度,曝光批评、查处违反职业道德的人和事。如旅游市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整顿、行风评议等,扬善祛邪,营造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开展树典型学先进活动。评选最佳厅局、最佳单位、文明单位、学雷锋先进个人、十佳公仆、巾帼英雄等各级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兴起学先进、争当先进的热潮,形成见贤思齐的良好道德风尚。四是开展扶贫济困献爱心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广泛开展向受灾群众捐款捐物、“希望工程”、“手拉手”、“送温暖、献爱心”、“志愿者行动”、“扶弱助残”、“幸福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等各项公益活动,使人们在参与中得到潜移默化,培养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品格,养成“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良好行为。

三、勇于探索,建立职业道德形成的良好机制是职业道德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能使职业道德建设得以不断加强的良好机制,是一个全局性的、长远性的问题。有了这样一个机制,就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提供了可靠制度和社会保障。在这个机制下,职业道德差的行业、单位和个人,也会在机制和社会舆论的制约、作用下变好,而没有这样一个机制,一时形成的良好道德风尚也难以坚持下去。因此,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开拓创新,勇于探索新形势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新途径、新手段,建立起新机制,实现职业道德建设的全局性、持续性发展。陕西省从1991年以来开展的以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推行优质规范服务,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为内容的“创佳评差”竞赛活动,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其特点如下:

明确的目标性。每年年初,在总结上年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央和省上的工作安排,依据省文明委的工作要点,制定《“创佳评差”竞赛活动任务书》,结合当年特点,提出年度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突出工作重点,限期完成任务。这样就使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总任务,分阶段、分年度、扎实有效地实施和完成。

确定的责任性。在每年年初召开的全省宣传部长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宣读《任务书》,并由省委、省政府领导与各厅局、行业领导逐一签字,形成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各厅局、行业依据省上的任务书,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厅局、行业年度工作《任务书》,在行业内部自上而下逐级签字,层层形成目标责任。这样就使年度职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落实,一级级伸向基层,落实到部门和人。

广泛的监督性。各行业、各单位,按照《任务书》的要求,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各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和创建活动,在行业内部及行业之间开展争创“最佳单位”和“最佳厅局”竞赛。省文明委、办对竞赛活动进行协调、指导、检查、督促。半年召开联评会议,各厅局、行业汇聚一堂,交流情况,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年末,组织省文明委成员单位分赴各市深入基层单位进行综合量化考核。同时,发动广大群众,人大、政协及各界人士,行风监督员和新闻媒体,对各行业、各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监督、批评、曝光、评议,形成广泛的监督网络。

激烈的竞争性。“创佳评差”竞赛活动关键在于评差,其活力和魅力也正在于评差。每年,不仅要评出最佳厅局、行业、单位,还要评出相对落后厅局、行业和单位。而且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加大评差的力度。这样就产生激烈的竞争性,形成争先恐后、力争上游的工作态势。

巨大的激励性。每年,根据考核评比情况,在全省宣传部长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上,对评出的最佳厅局、行业、单位,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进行表彰奖励,颁发奖牌和证书,对评出的相对落后厅局、行业、单位公开通报批评并限期整改,评比结果除以省委省政府文件正式下发外,还在《陕西日报》全文刊出,在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使这项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创佳评差”竞赛活动把包括省级机关在内的各级单位、各级领导、干部和普通员工纳入到活动之中,吸引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以其明显的特点形成了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机制,在推进全省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力地改变着全省各行业的形象和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成为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的名牌项目,为在新形势下形成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良好机制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作者系陕西省文明办处长、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