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人教育心理学
14087200000006

第6章 成人的心理特征(2)

(三)个性的社会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1.社会性

从个性的社会性方面看,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受生物因素的影响。遗传素质、生理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没有这个前提和条件,个性就无从产生。第二,受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环境是人的个性形成的决定因素,它决定着人的个性的实质。

通俗点讲,生物因素像一块玉石,社会因素像一个雕塑家,个性就是社会因素这个雕塑家在玉石上雕塑的花纹。没有玉石,自然没有雕塑的材料,无法雕塑;但是,当有了玉石之后,究竟在玉石上雕刻出八仙过海、二龙戏珠呢?还是雕刻出百万雄师过大江、风风火火闯九州?这就完全决定于社会因素——这个万能的雕塑家了。当然,人的反映是能动的,不是机械的,这是另一个问题,不在这里多说。

所以,人的个性的实质是它的社会性,是一个人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和人生经历的结晶。

2.稳定性

这个“结晶”具有相互联系的两个特点。一个是稳定性。就是说一个人身上总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心理特征,这些特征中有些是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有些则是偶然的,不经常出现的。心理学中所说的个性,就是指那些经常出现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换句话说,就是个性的稳定性。掌握了一个人的个性,就有助于预测、预防和矫正、判断一个人的行为。

3.可变性

个性虽然是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但也绝不是不能改变的。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人的个性也必然会或多或少、或快或慢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社会发生急剧变革、家庭发生突然变化、个人工作生活出现大的波折等情况下,个性的可变性就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综合上述,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带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性倾向性、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的有机结合,是受社会制约的个人经历的结晶。这个结晶的主要特点是社会性、稳定性和可变性。

二、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一个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总的、独特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状况。个性倾向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首先是需要

需要就是需求。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总是要表现出对客观事物的各种主观上的需求。例如,渴了就要求有水喝,饿了就要求有饭吃,疲乏了就需要休息,休息够了又需要活动。再如,学生需要学习,工人需要工作,张三需要一本《辞海》,李四需要一件大衣等,都是需要。

心理学家为了便于探讨,按照一定的标准把需要划分为一些大类。

有些心理学家,从需要的起源出发,把需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天然需要。即本能需要,就是有机体生而就有的、为了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而产生的需要。这类需要又可以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内部稳定性的需要。生活着的有机体有一定的稳定性,当维持这种稳定性的物质不足时,就需要补给物质;当它们过剩时,就需要排除多余的物质。由这种补给和排除所引起的需要,就叫做内部稳定性的需要,也就是为了维持有机体内部稳定而产生的需要,如饥、渴、呼吸、排泄、休息、睡眠等都是属于这一类需要。第二种是躲避危险的需要,即有机体对有害的、或不愉快的刺激,进行回避、排除的需要。第三种是性的需要,即“性”的荷尔蒙分泌的需要。第四种是内发性需要。也就是说它是一种为了满足、或为了愉快而引起行动的内在原因,它与外界刺激没有直接的关系。例如好奇、接触的愉快等都属于这一类需要。

第二类是后天习得的需要。就是在天然需要的基础上派生的,在社会成长过程中,通过种种经验习得的各种特有的需要。这种需要又可以分为三种,即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有的心理学家从需要的层次出发,把需要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情的需要、评价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另外,我国先秦时代的管仲、商鞅、韩非、荀况,西方的弗洛伊德、艾力克森等都用不同的名词,从不同的角度对人的需要的实质、分类和作用,做了许多有益的说明。深入研究人的需要,是了解人、培养教育人和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因为人们所有的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与满足人的需要相联系的。如果一个人没有需要,也就没有活动,没有追求,没有积极性。各人的需要不同,追求也就不同,个性倾向性也就必然不同。

(二)其次是动机

动机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动力,即推动人进行活动的主观因素或原因。它类似于机器的发动机与推进器。对于动机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1.动机与需要的关系问题。现行的教材和论文,虽然花费了不少心思和篇幅论证动机与需要的区别,但始终未能给人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原因何在呢?在于从心理活动上看,动机和需要基本是一个东西,也就是说,动机和需要都是指推动人活动的主观因素、主观原因、主观状态。如果硬要把两者区别开来,那就是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某种特定的状态。这种关系在动机所讲的“动机的时相”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2.动机的时相。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个产生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其一,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以上,才能成为动机并引起活动。例如萌芽状态的需要,只能使人产生不安之感;然后随着需要强度的增加,人才慢慢产生了明显的愿望。其二,有需要的产生,还要有诱因条件,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动机,并导致活动。反之,如果没有诱因,即使有明显的愿望,也不能形成引起活动的动机。

所以,所谓动机的时相,实质上就是讲由需要转化为动机的条件和阶段,这也说明了需要与动机的区别。

3.动机的职能。所谓“职能”,就是指动机在人的活动中的作用。一是唤起行动的职能;二是维持行动趋向一定目标的定向职能;三是使行动比较容易进行的强化职能;四是为达到目标,形成一定模式的调整职能。简言之,动机的职能,就是动机在人的活动中所起的唤起、维持、强化和调整作用。

(三)再次是兴趣

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以及与肯定情绪状态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例如,对于学习有兴趣的人,不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会千方百计地寻找学习的机会,创造学习的条件,认真刻苦地进行学习。

一般地说,兴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兴趣,即由事物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兴趣,或者说人对某一事物本身所发生的兴趣。例如,人们对音乐的兴趣,对花卉的兴趣,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等。这种兴趣的产生,一般并不总是被意识到的,而是由事物的特点,对人引起强烈的情绪,在无意中逐渐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另一种是间接兴趣。即人们对于一些事物和活动的本身并没有兴趣,而是对通过这种事物或活动所能达到的目的有兴趣,从而也就不得不接触这种事物和参加这种活动,以致对这种事物和活动本身也就具有一定的兴趣,这就是间接兴趣。所以“教材”上说:“间接兴趣是和自觉性的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它对具体对象或活动的结果并无兴趣,而在对于活动的目的和任务有明确的认识,并产生兴趣,从而支配自己去坚持活动。”

因为兴趣和需要总是相联系的。所以,兴趣的种类除了按直接与间接的标准划分外,也可以按照需要的种类来划分。人的需要是多样的,人的兴趣也是多样的。

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兴趣起着很大的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兴趣一经激发,就会使人聚精会神地注意,紧张愉快地工作,百折不挠地奋斗。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提高认识水平,更快地提高活动效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要按照兴趣的广度,兴趣的稳定程度,以及兴趣的效能等各种品质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积极自觉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

(四)最后是信念

什么是信念呢?就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论、见解和知识的真实性坚信无疑的心理因素和心理状态。也就是说,在一个人的理论、见解和知识体系中,有一些是坚信无疑的,有一些则不是坚信无疑的,对于那些坚信无疑的心理状态或部分,就叫做信念。例如,哥白尼的信念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马克思的信念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

对人来说,信念的核心就是世界观,就是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观就是由信念组成的一定体系,是一个人对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态度的核心,是个人行为举止的方向盘和调节器。一般地说,科学的世界观都具有四种品质:一是内容的丰富性和科学性;二是系统性和一贯性;三是概括性和实际性;四是世界观与行为活动的统一性。只有具备了这种品质的世界观,才能在人的活动中起到巨大的积极促进和调节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呢?

第一,参加实践活动。个人世界观的形成首先要反映社会存在,而这种反映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所以,科学的世界观只有在参加革命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只有在参加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形成。

第二,接受先进的思想教育。世界观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的影响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指出,先进的社会思想可以超越社会存在,并引导个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走在前面。所以,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青年,是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三,努力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是形成世界观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综上所述,个性倾向性就是需要、动机、兴趣和信念的有机结合体。这个结合体的趋向就是个性倾向性。在这个结合体中,需要是基础,动机是动力,兴趣是倾向性的集中表现,信念,特别是世界观是核心。也就是说,真正决定一个人的个性的根本因素、核心因素是一个人的世界观。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个性的倾向性也就根本不同。

所以,思想教育、品德教育、个性培养的核心问题,就是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离开了世界观的培养而空谈完美个性,美化个性,就会本末倒置,舍本求末,势必走上邪路。

三、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能力和性格三个问题。

(一)气质

气质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程度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特征。例如,有的人温柔,有的人急躁,有的人灵活,有的人呆板,有的人好动,有的人好静,有的人比较随和,有的人却十分固执,“一头撞在南墙上,八头黄牛拉不回”等,都是人们气质不同的表现。

心理学家把人们的气质分作四种类型,并指出了它的典型表现。

多血质: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具有外倾性。

粘液质: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容易外露,注意力稳定但难于转移,善于忍耐,具有内倾性。

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脾气暴躁,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反应迅速,心境变化急剧,具有外倾性。

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但不强烈,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倾性。

这四种气质各有千秋,很难说哪一种好,哪一种不好。在日常生活中虽然有典型的代表人物,但大多数人都是属于混合型。如胆汁质—多血质、多血质—粘液质等。

(二)能力

能力是与活动要求相符合并影响活动效率的心理特点的综合。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效率的高低是不一样的。例如学习游泳,有的人两三次就能学会,有的人却五六次、七八次还学不会。再如学习唱歌,有些人学得很快,有些人则学得很慢。这种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心理特点,就叫作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在能力方面的个别差异,不仅表现为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上,而更主要的是能力显示的方面不同。例如:有的人善于观察,有的人长于模仿,有的人深谋远虑,有的人心灵手巧,有的人善于唱歌,有的人长于跳舞等。这都表明在能力方面人们总是“各有所长”的。一个人只要善于扬长补短,就能搞好工作,胜利前进。

(三)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在与客观现实不断地相互作用中活动的。在这种活动中,就形成了对人、对事、对物和对待自己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例如,有的人热情,有的人冷漠;有的人狡猾,有的人诚实;有的人大方,有的人小气;有的人稳重,有的人轻率;有的人谦虚,有的人骄傲等,都是人们的性格在不同方面的表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人的心理的实质,是人在活动中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第二,这个反映表现为三个系统,即认识系统、动力系统和调节系统。

第三,三个系统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人的心理面貌。

第四,人的心理面貌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特性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

所以,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实质、心理的系统和心理的特性等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是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并且是前途无量的科学。说它古老,是因为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用迷信和想像的方式解释人心理的奥秘。我国的孔子、荀子、韩非子、王充等人都曾依据人们的经验论述过人的心理活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还专门写过《记忆论》和《心灵论》。说它年轻,是因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在1879年才诞生的。其标志就是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这一年在莱比锡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到现在只有107年的时间。拿学科发展成熟的年龄来讲,它的历史是比较短的。例如物理学科从开创近代物理学体系以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化学400多年;生物学200多年。天文学、数学就更古老了。说它前途无量,是因为心理学自从其诞生以来,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兴盛的学科家族,成为经纬万端、百川交汇、无所不至的学科。为社会、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和群众基础。宇宙的三大奥秘之一的大脑,是20世纪80年代生物科学正在攻克的堡垒。据科学家的预测,80年代是生物学的大发展时期;21世纪初心理学将是带头学科。当然现阶段的心理学仍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仍有许多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正因为其年轻、不成熟,也就标志着这门学科有着很大的潜力。因此,正如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说的那样:“心理学有着悠久的过去,短暂的现在,长久的未来。”它是一门方兴未艾、日渐成熟的年轻学科。

第三节 成人的思维特征

人的思维具有生理性和社会性。从生理角度来看,思维是人脑在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协同活动下所实现的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社会性角度看,人的思维与社会实践有密切的联系,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发展,并又对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因为成人的第二信号系统较青少年要健全得多,积累的词汇也多;成人的社会实践又较青少年丰富,所以,成人思维能力较青少年有了进一步发展。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年初期的思维特点是从经验型的逻辑思维逐步向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转化,并伴有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初步发展;到了青年晚期,思维发展更多地进入到辩证逻辑思维;而到了成人阶段,辩证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

成人的比较能力较青少年强。成人常常能把相似的各种对象、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成人的抽象概括能力也较青少年强。成人能在比较各种类型、变换形式的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带有普遍性的东西。青少年则不然,他们常常把重复感知的事物特点当成本质的特点。

成人的判断推理能力,也比青少年强。青少年往往以事物外部的特征为根据直接作出判断;成人则常以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各种可能的判断。此外,成人从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特殊事例的属性,这种演绎推理能力也较青少年强。

成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也较青少年强。青少年特别是少年,分析、综合活动偏于感性水平,偏于具体事物的分析、综合;而成人则重于事物的本质因素和内在联系的分析、综合。

成人的思维已经成熟,擅长的思维形式也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步表现出来。所以,成人在选择学习目标前,还要对自己大脑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认识自己的思维特征。

许多科学家都很注意省察自己的思维过程,以寻求最佳的思维形式。如直觉或灵感,就是根据许多科学家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省察而总结出来的一种思维形式。一位科学家曾这样回忆:“我摆脱了有关这个问题的一切思绪,快步走到街上,突然,在街上的一个地方——我至今还能指出这个地方——一个想法仿佛从天而降,来到脑中,其清晰明确犹如有一个声音在大声喊叫”。法国数学家彭加勒也有类似的体验,他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紧张的数学研究后,准备去旅行,不再去想工作,“我的脚刚踏上刹车板,突然想到一种设想……”爱因斯坦也是根据自己的内省和别人的内省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这些不只是科学家才具有的,我们一般的人也有。而问题在于我们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进行过细致的省察。人的思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擅长形象思维的人,可选择文科类的学科学习;擅长逻辑思维的人,可选择理科类的学科学习。说得具体一点,形象记忆力强的人,适应学习绘画专业;伴随思维的情绪色彩浓的人,适合从事文艺工作;语言记忆力强的人,适应搞文学创造;数字记忆力强的人,适合学习数学;领悟力强的人,适应学习化学等等。总之,成人学习者在选择学习专业时,一定要把握自己的思维特征,否则,如不去注意认识自己的思维特征,一味地沉迷到书本上去建筑所谓的最佳思维方法只会劳而无功,或事倍功半。同样,只有选择那些符合自己大脑思维实际的专业进行学习,才有可能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一、成人思维的类型和特征

(一)思维的三种类型

1.线型思维

这是一种直线型的思维模式。其特点是继承性强,富于理性变化;单一化,硬性发展;被动依赖,惰性强。

所谓继承性强,重理性,是指习惯于这种思维模式的人特别强调以往的经验感受。他们注重纵的关系,崇拜陈法,信奉权威,因循守旧,缺乏批判和改革精神。

单一化,硬性发展,是指思考问题时的思路狭窄,只沿着一条直线发展。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固定在传统的、单一的结论上,忽视灵活性,思想保守僵化,强调集中。

被动依赖,惰性强,是指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容易受环境干扰,因袭模仿,缺乏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线型思维对分析同类事物,获取现有知识是不可缺少的。由于线型思维的继承性、一贯性和惰性,因而它在继承文化遗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文学艺术领域里,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在漫长的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例如,线型思维模式左右着传统小学的单线条发展。我国传统戏剧的创作结构和欣赏者的审美思路,基本上是线型思维模式。在欧洲文学史上,古典主义戏剧创作中的“三一律”,更是线型思维的典型代表。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挑战,遵循一条单一、固定的思维轨迹研究问题,已跟不上创造时代的需要了。

2.平面型思维

这是一种顺着一定的面任意扩散生发的软性思维模式,其特点是横向发展,断面扩散;随意化,跳跃性;可塑性强。

平面型思维的横向发展,断面扩散,就是指这种思维发展总是在一定的面上进行,它重视横向关系及平行关系,忽视纵向关系,不受传统经验束缚,思路开阔,敢于怀疑,不安现状,喜欢形式多样。

所谓随意化,跳跃性,就是说这种思维模式不是循着正常的逻辑轨迹进行的。思维时的意念任意流动、跳跃、弥漫、渗透、交融,有时呈散碎、潜伏状态。这中间一个偶尔闪现的意念也许正是一个待成熟的思想火花和潜在的创造力。

可塑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逆转性、灵活性。表现在个人智能方面,往往善于领悟新知识,善于改变观察事物的视点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进行反馈调节。

平面型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雏形,往往表现心浮气躁,浅尝辄止,骄傲自大,一旦兴趣爱好和创造精神得不到尊重,其创造潜能就容易走向消极的一面。

3.立体思维型

这是一种驰骋于整个空间的思维模式,也是一种创造性最强的思维。它兼收了线型思维与平面型思维的优点,开拓了思维活动的范围,把思维活动从平面转到立体,为思维分子的接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立体思维的特点是多极性、系统性、整体性、敏锐性、指向性和预见性。

多极性,是指这种思维模式不受一定的时间限制,想像力异常丰富,知识面博大精深,抽象思维的能力强,能向多维发展。系统、整体性是指思想认识系统化,有见解,成体系。敏锐性,指灵活多变,反应迅速,善于抓住事物的萌芽和稍纵即逝的时机,抓住头脑中闪现的零碎意念加以生发。明辨是非,机智幽默,乐观向上,不迷信权威。指向性、预见性,是指坚定不移的事业心,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有战略观念、宏观思想和预测未来的能力。当今立体的世界,需要我们用立体的思维去对付。

(二)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思维。成人在学习中,其思维的创造性较强。具体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目的性:没有目的的思维是胡思乱想,目的是创造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

多角性:当要解决的问题明确以后,要从各种角度研究问题。进行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平面思维、立体思维、纵向思维、横向思维,甚至在被人们忽视的区域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非凡性: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并能从中敏感地提出非凡性的独创方案。

预见性: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能进行动态分析,提出有科学预见的问题。能从一般常识性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创造性地提出有充分科学根据的、反映事物基本特性和事物发展方向的新形象、新假设。科学的假设往往来自这种创造性思维。

透彻性:善于调查事物的本质,把握有决定意义的东西,能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取得科学的依据。

二、成人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成人学习者的特点是思维已经成熟,具有一定的思维经验。但是,成人学习者在系统地学习某一学科之前,特别在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中,有许多是不科学的,这妨碍他们有效地掌握新的知识体系。为此,成人学习者有必要懂得一些科学思维方法,让自己“换换脑子”。

人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研究的实践活动中锻炼提高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注意遵循思维的规律,做到“善思”和“巧思”,注意总结和学习思维的技巧,那么,在同样的实践中,你的思维能力就会比别人提高得快。

(一)六种较好的具体思维方法

1.相似法。从宇宙星系到原子内部运动都存在着种种相似之处,例如,植物界普遍存在构造与功能相似的叶绿素;动物界普遍存在构造与功能相似的血红素。而叶绿素与血红素之间又有相似之处,即都是叶啉络合物。因为相似关系能将表面看来毫无关联的不同事物连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又如,人类科技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也很相似,许多民族都不约而同地经过了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同时这些民族的社会也经过原始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并且几乎完全是同步发展的。但是,相似不等于相同。相似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相同的变异的矛盾的统一。因此,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相似法中的相同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承袭关系,又可以通过变异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差异及发展关系。

2.相反法。事物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似现象,而且还存在着相反现象。有大必有小;有强必有弱;有虚必有实;有吸引必有排斥;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守恒必有不守恒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反面去剖析、反证、推理、理解、概括和设想,以加深、巩固和扩展对正面知识领域的认识与把握。

3.破析法。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有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往往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思想负担,这么多公式、定律、规律、原理,怎么记得住?这里,就可以运用破析法来对付它们。例如,学习外语,首先找出它与汉语的一般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再找出它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大部分上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继而逐步找出每一种具体的语音方法、语法现象、构词方式等细节方面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许多日语速成教材,都是运用破析法编写的,所以能够收到速成的效果。

4.溯源法。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它的本质与规律,只有通过追溯到本源上去,才能真正掌握和透彻理解。溯源法往往是导致新的发明创造的途径。魏格纳因为发现非洲西海岸和美洲东海岸的轮廓彼此吻合得十分巧妙,追本溯源而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

5.宏微对比法。许多事物在宏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但由于微观上的点点差异却往往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例如学习外语时,因为一个字母不同,或者字母完全相同,但读音不同,声调不同,其词义也完全不同之类的事例是很多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将它们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对比,这样才能牢固地掌握其词义及形态特征。宏微对比还往往是发现新的科研专题的征兆的最好契机。贝克勒尔因为注意到了放在硫酸钾铀矿石上面的照相底片有微观的变样,因而发现天然放射性和天然放射线。

6.扩展、缩微法。扩展是用已学过的知识做基础,向纵横两方面延伸,以加深与巩固原有的知识,并创造新的知识。匈牙利女翻译家卡莫·洛姆布就是用这个方法在25年中学会使用16种外语的。其具体实施方法就是扩展法的具体化——类推法。所谓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就是利用事物的共同性质或特征,扩展到其他事物中去,进而掌握新的知识。

缩微是将已学过的宏观知识做显微验证。其具体实施方法是还原法。还原法的实质是把认识引导到由抽象到具体。一条定律、规律,一种原理、原则,一个公式、模式,要真正深刻理解和掌握,就必须将它做显微验证,举一反三,就像数学习题、化学实验、物理观察一样,反复进行,认真实践,才能达到目的。在微小的具体对象上,找出宏观的共性,才能既认识了宏观,又认识了微观。

三、成人学员要努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思维要开阔。思考问题时,能从大处着眼,从发展上探讨,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不顾此失彼,不钻牛角尖,思路开阔,全面、正确地理解事物,形成概念,掌握规律,预见未来,要敢于冲破一切禁锢,使思维系统向外部世界开放。

(二)思维要深刻。所谓深刻思维,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在全面思考的基础上,区分主要与次要,澄清现象与本质,挖掘事物的内在联系,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这就是思维的深刻性。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做学问如入城郭,须逐街坊里巷,屋庐台榭,车马人物,一一看过方是。他又说:读书,一重又一重,须入深去看。若只看皮肤,便有并错,须深沉方有得。这就是说,思维愈深刻,对问题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就愈透彻,就可以达到新的高度。

(三)思维要敏捷。要提高思维的效率,必须讲究思维的敏捷性。接受新事物要快,对知识的“再现”力要强。对大量的感性材料和各种复杂的现象,能迅速而正确地进行分析、综合,果断地作出结论,大胆地提出新见解。这种敏捷的思维,要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以良好的注意力、记忆力和理解力为前提。

(四)思维要有逻辑性。思路要清晰,概念要明确,判断要准确,推理要符合逻辑,按照事物、知识的逻辑规律去思考,条理分明、有条不紊地去解决各种问题。思维过程的目的明确,始终如一,既不自相矛盾,也不模棱两可。论证时,要论点明确,论据充分,以理服人,不以假乱真,以偏概全。

(五)思维要有独立性。应独立地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盲从,不依赖他人,不人云亦云,不为复杂的假象所迷惑,不因外界压力而见风使舵,不为世俗的偏见和行为所影响。所提出的一切观点、办法、计划,都注意从实际出发,讲究客观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六)思维要有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创造性思维能统筹全局,对事物有周密的估量,进行多方设想,探求多种途径,从中选择最佳方案,而不满足某客观事物的原型,不局限于狭隘的思维框架。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于创新,不因循守旧,不依赖现成答案,要敢于“班门弄斧”“想入非非”,设想新的意境,提出独创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要创新就要使思路流畅灵活,既能聚合,又能发散;既能顺向,又能逆向。还要善于对事物进行比较、综合、移植、转换、重组,形成一种动态的网络式的系统思维。

综上所述,人进入成年期后,其心理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有定型化的发展变化,较青少年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他们的智力并未衰退,即使在老年,如能注意学习的训练,又能保持良好的体质条件,智力衰退率也是很低的,仍能维持较高水平的智力活动。因为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总和。它的活动表现是多方面的,尽管成人的机械性记忆能力、对事物敏感程度和反应速度较青少年差,但他们可用其他能力来弥补。譬如,年龄大的人,对事物的反应与决定,不基于单纯的记忆力,而是基于比较、分析、综合等能力。由于上述种种能力的代偿弥补,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年龄增高必定智力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