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14087000000006

第6章 中学生学习过程与发展

中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趋于成熟的阶段;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速发展的阶段;是“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阶段;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逐步确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将产生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个性的诸方面质的变化。但新质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它依赖于许多条件,可能产生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儿童期的特点,又有成熟期的特点。例如由于逻辑抽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有可能学习比较系统、全面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但又很不深刻,很不全面;他们开始能比较自觉地注:本节主要参考许政援等著《儿童发展心理学》,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中学的学习内容比起小学来,学科门类增多,学科内容也扩大和加深了。各门学科已经接近于科学体系,其中包含许多关于事物的一般规律和抽象的原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并促进青少年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当然,在各门学科中抽象的程度是不同的。有些学科抽象的程度比较高,如数学、物理等科,有些学科抽象的程度则比较低,如历史、生物等科。少年要领会这些知识,都需要有一定水平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必须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在课堂上要善于听讲,会记笔记,会按照教学要求组织自己的智力活动,例如更好地理解教材、熟记教材,课后要求能独立地完成作业,这就要求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自觉性,这样才能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实践表明,对于新的学习要求缺乏准备,经常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成绩突然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师应该注意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衔接问题,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帮助少年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提高学习质量,促进智力的发展。

2.学生和老师关系的变化

小学生的活动一般都是在班主任的具体领导下进行的。到了初中,老师已经不像小学那样给学生以具体而细致的照顾,而是比较放手地通过积极分子来实现对班集体的领导。这就要求少年有更大的独立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时学生也由受教师照顾变为教师的助手。

从中学开始,学科门类增多、学习内容的改变使科任老师增多了,一个班经常有五六位老师。这些老师各有不同的讲课方式和风格,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他们的专业水平、个性特点、工作方式和对学生的态度也可能不同。这就使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区别出“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教师。初中学生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偏于感情上的依恋,而是开始有了较高的独立评价能力。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教学质量和对少年的态度。青少年一般喜欢知识渊博、生动有趣地进行教学,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又公正、机智、善良的教师。那些善于了解学生、善于发现学生情感变化、对学生体贴入微的教师,更是受到学生的敬重。不少学生认为敬爱的教师最了解自己,甚至胜过父母。高中学生经常同某一两位教师有着密切的情感,这种亲密的关系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青少年不喜欢那些教学质量差,好用固定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不公正的教师。教师是否善于和学生建立正确的关系,对教育教学工作有重要影响,因而也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3.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发展

进入初中后,在新的条件下少年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了进一步发展。对初中学生来说,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学习动机仍起作用,但此时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已日益发展起来,并逐步成为主导的动机。升入高中后,学习活动对青年来说已经获得了准备走向新生活的重要意义。他们日益认识到将来能否顺利地承担工作或考上大学都决定于自己的学习成绩,这一认识成为推动他们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把未来生活道路的选择当成学习动机的现象,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大大地增多了。到了毕业班,大部分学生都以投考高等学校作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同时,由于对学科的兴趣已转化为对某门科学的兴趣,这种兴趣也成为推动青年学习的重要动力之一。可见,青年的学习动机和少年相比具有更自觉、更远大、更深刻、更稳定的性质。

青少年兴趣的范围扩大了,不但对所学科目有兴趣,而且开始对国际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一切新鲜事物都感兴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喜欢阅读文艺作品,特别对描写机智勇敢、顽强斗争、克服困难、富于英雄冒险内容的书籍感兴趣。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喜欢制作航空、航海模型和生物标本,进行各种物理、化学实验,一些科学幻想小说也吸引他们。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更是少年们的最大乐趣。随着兴趣广泛性的增长也容易产生兴趣分散和不稳定的现象,因此必须注意引导。从教育的要求看,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与中心兴趣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不仅要培养广泛兴趣,还要有中心兴趣,使他们兴趣的稳定性逐步加强。

遗憾的是,“应试教育”的束缚使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受到限制,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如果不是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话,是难于坚持的,更谈不上发展。

4.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的发展

初中学生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愈来愈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但是不论态度正确与否,与小学生比较起来有明显的发展。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好坏往往是以客观因素为转移的,如教师讲课是否生动,教师、家长要求是否严格,邻座同学的态度如何等等,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初中学生则不同,虽然客观因素在他们的身上仍有一定的作用,但多半是出于自觉的。他们一般能说出理由,尽管这种理由有时是片面、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例如对于偏科,他们会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初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受一定的观点所支配的,这种观点的形成又是受社会风气影响的。

少年在新的教学条件下,学习能力也有所发展。

首先,逐步学会新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的复杂化,要求具有完成任务的新方法。例如由算术过渡到代数,就必须从运用数字过渡到运用代数符号,学习数、理、化就要学会从具体事实和表象中概括出抽象的定理法则,并能运用这些定理法则来解决问题。学习史、地也要求能从具体事实材料中找出因果关系,作出论证。这些方法的掌握对初中学生来说既是可能的,又是困难的。只有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初中学生才能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的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学习能力。

其次,逐步形成创造性的独立工作能力。小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虽有发展,但自觉性、创造性还很差,尚要教师作具体细致的指导。上初中以后,学习内容的复杂化要求学生自觉、独立地安排复习时间,自觉地理解教材,完成作业,并进行独立的自我检查等等。这种独立工作的能力是在教师的培养指导下获得的。

高中学生在复杂、多样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学会灵活地掌握教材的各种方法,能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合理地分配时间,很好地自我监督,初步学会根据题目搜集材料等等。

当然这些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成绩落后的学生往往与学习能力的发展较差有直接关系。

(二)中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围绕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两条主线进行的,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认知、情感、意志三过程是有机联系、交织渗透、相互影响、统一发展的过程。

1.中学生认知过程的发展

(1)感知的发展各种感觉的发展达到完善,感受性的发展达到或超过成人水平。研究材料表明:初中学生的视觉感受性比一年级小学生增高60%以上。到少年后期,视觉和听觉感受性甚至超过成人。少年区别音阶高低的能力,大大超过小学生。

在教学条件下,观察自然或社会现象时,要求他们不仅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要抓住主要或本质属性,更加全面地去感知事物。因此,少年的观察力可以因训练而变得深刻而全面。这也表明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有了显著发展。

在学习几何、地理、绘画等科目中,要求学生形成看图、“识图”的技能,学会能在抽象的水平上理解各种图形的形状、大小及其空间位置的相互关系。这使图形知觉与思维相联系,从而使知觉发生质的变化。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少年对抽象几何空间(如三维空间、图形的透视关系等等)及远距离的空间知觉(如地图知觉、略图知觉)及地球、世界、宇宙等空间观念都开始发展起来,但对较为复杂的空间关系的理解仍需直观表象的支持。因此,利用立体图和立体模型等进行教学是很必要的。

在时间知觉方面,少年对于一些较短或较长的时间知觉已有所发展。例如,对于一小时这段时间的估计正确率已相当高。对于较长的时间单位如“纪元”、“世纪”、“年代”等开始初步理解,但往往不很精确,容易把遥远的过去在观念上缩短起来。

高中学生由于学习任务的复杂化和实验中的专门训练,更由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及自觉性的提高,智力发展跃进到了一个新水平。其知觉和观察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时的知觉和观察更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逐步克服了小学阶段在知觉和观察时常出现的那种不稳定性;而且也更加全面、深刻,已能分清主次,区别本质和非本质的、必然与偶然的东西。但是,青年在观察事物时还存在不细致、精确性不够、过早下结论等缺点。因此,对青年的观察还需要进行具体指导。

(2)注意力的发展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数学、物理等学科的学习要求少年在听课时有极大的智力活动积极性,要求持久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初中学生的注意力虽然有了较大发展,但是还需进一步提高。注意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它和少年的个性发展有密切联系,同时依赖于一系列教学条件。首先,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是学生注意力提高的最重要条件。只有当学生形成了自觉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时,才能不断提高注意力的发展水平。其次,教材内容的深度和教学的速度应该是适当的。虽然初中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他们的思维还属于经验型的,过分抽象的、与他们已有知识经验差距太远的材料还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而不易保持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力。教学的速度必须适当,如果速度太快,就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跟不上教学内容的进展,导致不能理解,感到乏味,因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速度太慢,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思想开小差而分散注意力。第三,良好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很重要的条件。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讲课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条理清楚,又要生动活泼,深入浅出,语言要明确而清晰,富有情感,善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高中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一般已达到成人的水平,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了很好的发展,注意的范围已相当扩大,在复杂的活动中能很好地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对于一些重要但不感兴趣的材料,也能有意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当然,学生注意力水平的提高不是自发地获得的,而是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逐步达到的,同时还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3)记忆力的发展

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初中学生的记忆有较大的发展。初中学生记忆的发展除了记忆量的增长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记忆的有意性加强。初中学生经过教师指导,通过学习实践,能够逐渐学会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给自己提出相应的识记的目的任务,记忆的有意性有了较大提高。研究表明,初中优等生记忆的重要特点是:不仅善于根据不同教材给自己提出不同的识记任务,并且善于自觉地控制识记过程和检查自己的识记效果,因而能够牢固地掌握教材。他们还会有意地应用一些记忆方法,如尝试背诵与反复阅读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正确运用整体学习和分段学习、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方法,来提高复习的效率。

还需指出的是,在重视发展初中学生有意识记的同时,适当利用学生的无意识记,对提高识记效果也是必要的。

意义识记的能力更加发展。实验研究表明,年级越高,意义识记的成分越多,机械识记的成分相对减少。在小学阶段,儿童普遍存在着努力于识记教材,而不着重去理解教材内容的倾向。而在初中,对学生的意义识记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对记忆材料进行逻辑加工,要求把课文按意思分段,给每段标上小标题,有时还要用图来表示各部分的联系,或在上述基础上重现。这种种活动都要求学生通过理解并借助语言来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这就促使初中学生意义识记能力的迅速发展。

为了培养初中学生意义识记的能力,教师首先要讲透教材,使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样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义识记;为了提高学生意义识记的水平,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各种有效的识记方法。例如,如何按照不同教材的性质采用不同的记忆方法;如何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采用比较、分类、概括、编拟提纲方法对材料进行逻辑加工,从而更好地掌握主要材料。

词的抽象记忆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初中学生的学习必须大量掌握科学概念、因果关系,必须进行逻辑判断、推理和证明,这样词的抽象识记能力才能日益发展起来。进入初中,学习内容的抽象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必须识记与重现大量的几乎完全用词来表示的复杂材料。正是这一学习条件促进了初中学生抽象的词的记忆的发展。

但是,初中学生词的抽象识记能力还不高,只是和小学生相比,增长的速度稍快些。研究材料表明,初中学生对具体材料的识记指标仍然高于对词的识记指标,因此,教学的直观性在初中阶段仍需重视。

在良好的教学条件下,通过实践锻炼,高中学生的记忆一般已达到成熟的水平。他们一般能按照一定的学习目的来支配记忆活动,记忆的范围更加扩大了。他们已较少运用机械识记的方法,更多地运用意义识记的方法来进行识记。他们总是力求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它们的内在联系,力求抓住主题,分出重点,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对于一些需要机械识记的材料(如历史年代、外语生词、科学术语等)也能试图运用意义识记的方法来识记。

(4)思维的发展

在概念的掌握方面:初中学生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日益掌握更多的抽象概念和概念系统。但是,他们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初一学生掌握抽象概念还有困难,特别对于比较复杂的抽象概念就更难于掌握。这是由于此时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在从具体向抽象过渡,抽象思维还需要依靠具体形象的支持。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掌握历史概念时,最容易掌握的是那些具有直观形象作支柱的特征。如“奴隶”概念,最容易掌握的是奴隶被迫从事劳动、过着非人生活的特征。又如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知识,需要通过实验亲自观察到物理、化学现象,才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支持,因此在掌握抽象概念中常常不能全面而深刻地掌握其本质特征。例如在理解“垂直”概念时,常常认为两条相交的直线,一条与地平线平行,一条与地平线垂直,才是互相垂直的;如果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斜画在纸上,就认为不是垂直的。因此,为了帮助初中学生掌握各种复杂的科学概念,应当尽可能地给以适当的直观支柱,适当运用变式规律。使他们能分出本质与非本质特征,从而能比较全面而深刻地掌握抽象概念。

在理解方面:初中学生能日益理解事物的复杂性和内在规律性。如通过分析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现象,逐步提高了理解力;对于事物的因果关系、可逆关系、矛盾关系、主从关系等都有一定的理解。初中学生对文艺作品的理解上,也比儿童有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已能较充分地理解寓言、成语等的隐意或转意,在阅读文艺作品时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但也难免存在一些片面性。

在判断推理方面:初中学生自觉的恰当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不断发展,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了假设和演绎推理的能力。他们学会了在解决课题时首先提出假设,然后检验假设的方法。教师的任务在于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他们逐步学会自觉而独立地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判断、推理。

到了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进一步发展,具有了更高的抽象概括性,理论思维开始形成。初中学生的逻辑抽象思维基本上属于经验型,理论思维发展尚差。高中学生的理论型逻辑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起来,同时思维的目的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也得到发展。值得指出的是,应试教育使学生的批判性与独创性等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思维品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例如,语文教学中富于批判精神的阅读理解,要求学生必须按标准答案去背诵;数学解题本是最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但不少教师煞费苦心规定各种套路,训练一招一式,使学生陷入机械模仿之中。

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独立思考,主动地去掌握知识,促进思维发展。高中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样存在着个体差异,以往教学工作的缺点使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养成了不良习惯,没有掌握智力活动的技能,不能自觉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逻辑思维加工,难以概括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数学学习中不会审题,对复杂的定理、法则不理解,更不会运算、论证。教师要针对这种个体差异进行有效的工作,特别要帮助那些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掌握和提高智力技能。

2.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青少年情感的发展在其个性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时期是情感十分丰富、又十分复杂而且具有特色的时期。在家庭和学校正确的教育下,通过青少年自身的实践活动,他们的情感有了很大发展: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情感体验逐步深入,情感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

初中学生一般热情活泼,精力充沛,富有朝气,与儿童相比他们的情感更为深刻而稳定,它表现在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发展上。少年的道德感具有更大的自觉性,这与少年日益理解道德准则有关。他们热爱集体生活,重视班级与学校的荣誉;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自尊心和友谊感都有了发展。他们开始能自觉地对自己的情感进行评价,哪些情感是合乎道德要求的、有价值的,而哪些又是违反道德要求的、应当克服的。这对少年道德感的发展极为重要,因为它使少年能在情感方面进行自我教育。少年的理智感更加深化了,表现在逐步形成以下几种情感体验:与形成稳定而深刻的认识兴趣有关的情感体验;与探求论点论据有关的情感体验;与智力一般发展有关的情感体验。少年美感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形成了与理解、评价艺术作品有关的情感体验,而且产生了与评价艺术作品的手段有关的情感体验。

高中学生情感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高级的情操。青年随着兴趣、爱好的不断发展,越来越热衷于所喜爱的对象和活动;他们敬佩英雄模范人物,经常为自己在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成就或失败而欢乐或烦恼;他们对未来常常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幻想,而对现实中的弊端表示愤慨等等。

青年情感的丰富和强烈还表现在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上。所谓体验,是指主体把自己的情感投向所感知的对象,受其感动从而把全部身心都沉浸进去的心理过程。例如,儿童生活在大自然中,但它对儿童的内心世界来说并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儿童还没有体验自然。到了青年期,他们与自然变为一种深入内心世界的关系。当青年获得成功以激动的心情去欣赏大自然时,他们会感到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最美好的;而当青年遭受挫折时,对自然界的反映就变成伤感的。可见,青年对自然的认识充满了主观的情感体验。又如,儿童在阅读文艺作品时关心的是故事情节,很少把思想感情投入进去。而青年则不同,他们在阅读文艺作品、观看电影戏剧或欣赏音乐时常沉浸在所描写的情景中,在内心共同扮演不同的角色,从对文艺作品、戏剧、音乐等的体验中获得内心的满足。这是青年情感发展的又一重要特点。

青年的情感还有一个特点,情感不都是外露的,开始带有文饰的、内隐的、曲折的性质。我们知道,儿童的面部表情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小学老师从每个孩子的脸上就可知道他心里想什么,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是听懂了还是没有听懂。青年的外部表情和内心体验不总是一致的。例如他们对某件事感到厌烦,但出于某种原因,也可以表现得不在意或者甚至表现热心;对一个人明明有好感,愿意接近,但由于自尊心或其他原因,会有意地表现冷淡的态度。这个特点是与控制情感能力的增强及整个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分不开的,这给青年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了解青年的思想感情,不能仅仅以他们的表情作为依据,而应该综合一段时间的表现以及他们的个性特点等等,经过深入细致的分析作出判断,才比较可靠。

高中时期是最富于集体主义情感的阶段。青年最喜欢生活在集体之中。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参加集体活动,最重要的是能为同龄伙伴们所接受,感到自己为别人所需要,在集体中具有一定的威信。在集体中地位不高、没有威信的青年是很苦恼的,他们为此想改变自己的个性特点。对这些青年,应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怀。

高中学生对个人的亲密友谊的需要也急剧增长了。十六七岁的青年无论男女都认为友谊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东西。友谊是青年时期人与人情感上亲密关系的重要形式。友谊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它和其他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一样,是以选择性、稳定性和亲密性程度来衡量的。这些品质从童年期到少年期、再由少年期到青年期逐步地发展成熟。如果说幼儿和儿童还不懂得友谊,那么,少年已经把友谊看成是高尚的个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开始结交朋友。但是,少年和朋友的联系主要是共同的兴趣和活动,青年则开始在共同的志向和行为准则等基础上建立友谊。青年时期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是终生难忘的,它是人的友谊发展很快的时期。

3.中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1)“成人感”的产生

进入少年期,儿童个性的主要变化是产生“成人感”,意识到自己不是孩子了,有了个体成熟的体验。

少年意识到自己身体的迅速发育,性成熟开始;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独立工作的能力;社会地位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正在长大成人,因而产生一种成人感。这表现为他们要求别人尊重他们,承认他们是成人,反对将自己仍归属于儿童,不愿再受到儿童那样的特殊照顾,希望学习成人的优秀品质。

少年的成熟有着不同的发展方向,它决定于学习模仿的榜样的性质。少年向什么人学习,以什么人为榜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少年个性形成的方向。少年的成熟是多方面的:模仿成人的外表;学习成人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认识活动来获得成人的品质、知识、技能等。

模仿外表是少年认为最容易达到成年的途径,因此常常首先表现出来。成人的外表对少年来说是有吸引力的,这些外表中最明显突出的是外貌特点以及某些行为“特权”,例如吸烟、喝酒、衣着打扮等。有些少年认为香烟在手,似乎自己就变成了大人,在周围人眼里也成了大人。还有一些少年,尤其是女孩子非常关心自己的外貌,往往在这方面花去不少精力和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已经不占重要的地位,他们的认识兴趣下降,逐渐形成一种低级趣味的生活方式。这种发展成熟的方向是十分有害的,父母和教师要对这样的少年进行引导,切不可让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特别重要的是要尽一切努力把他们的主要精力吸引到学习中来,因为少年主要是通过学习认识活动来逐步向成人发展的。

在正确的教育下,少年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有了很大发展,他们像海绵一样地吸收着各种知识。为此,要给少年提供各种有益的知识,不仅学好课内知识,而且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扩大他们的知识领域。少年积极地想获得成人的优秀品质如坚强的意志、勇敢、坚忍,对朋友和同志的忠诚等,在培养优秀品质的过程中成人是最好的榜样。少年对自己体力发展的程度也是十分关心的,他们爱争斗,爱较量力量;少年可通过体育活动来发展自己的力量和培养意志品质。文艺作品电影和电视等对少年的成熟有着特殊的作用,已成为少年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他们愈来愈喜欢阅读成人的书籍,它们成为少年参加生活和了解人们相互关系的特殊方法。少年经过和作品中英雄人物作比较,某些主人公成了他们的学习榜样,并形成了评价各种品质的标准。这种活动是少年发展道德和情感的一种手段。通过书籍和电影使少年以特殊的形式参加到成人生活中去,掌握一些他暂时还不能获得的有关人际关系和情感方面的经验。也就是说,少年思想上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超过了实际上掌握的水平。少年从思想上掌握现实的各个方面,在幻想中根据所看到、听到、谈到的内容,为自己建立着新的生活情景。他们常以自己已经是成人的观念去向往将来建立起成年时的形象,诸如成年人的个性品质、未来的职业、友谊等,并以这一形象为目标而行动。这是少年幻想的重要特点,引导少年努力将积极的幻想变为现实,这对他们的成熟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综上所述,少年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成人世界并且掌握它的意义的。父母和教师应该帮助少年掌握成人世界的价值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榜样,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使他们更快地成熟起来。

(2)自我意识的发展

少年具有自我肯定的渴望,开始对认识“自我”表现出兴趣,这种对“自我”的认识兴趣首先表现在关心自己身体的形象。这种兴趣在青年初期更有所加强,他们更多地注意自己的外貌,喜欢受到好评。有的青年对自己的外貌表现不安,例如有的女孩担心发胖;有的男孩顾虑长得矮,脸上长疱等等。一些性成熟晚的男孩心情沉重,时而产生自己生理有缺陷的担忧。但是这些情绪一般不外露,而是处于秘密状态。对自己形象的意识也表现在注意穿着打扮和仪表风度上。应该根据青年的心理特点,对他们传授有关的生理解剖知识,进行有关仪表美、心灵美的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儿童进入少年期,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关系、新的生活条件以及智力体力的增长,这一切都促使他们对自己的作用、力量和责任有进一步的认识。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个性,逐渐产生了解自己的需要,并且表现在开始注意到自己和别人的精神世界、个性品质,一般说来,小学生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内容大都属于个别具体行为或某些具体的品质,如“我努力学习”,“某某做值日生不认真”等,只有到少年期才注意到那些不是说明个别行动、而是说明总体的个性品质。

青年由于知识经验的积累,认识水平的提高,接触社会面的扩展,世界观的初步形成,加上面临中学毕业即将走向独立生活,其内心世界要比少年儿童丰富得多。青年要求深入地了解自己,他们已经不把自己作为一个中学生,而是开始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根据自己所确定的生活目的或未来的理想来认识自己。他们能进行长时间的独立思考,很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价值,能做些什么,将来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等等。对这样一些问题的想法,他们经常在自己的日记、作文以及和亲密朋友的信件中反映出来。女孩一般比男孩更早地开始写日记,这可能与女孩成熟比男孩早有关。日记活动的出现表明他们产生了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关心自己个性成长的要求,同时日记又记载了他们对自己的剖析内容,给自己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不断鞭策自己。与此同时,青年对了解别人内心世界的兴趣也有很大增长,例如青年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开始关心主人公的心理品质、内心情感体验等,还经常将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青年特别喜欢阅读名人、伟人的日记、传记,还经常从中摘引一些警句、格言来鞭策自己,教育自己。所有这些情况都表明,青年不仅急切地需求了解自己,而且还懂得通过了解别人来认识自己,教育自己。

自尊心是在青年初期形成的极其重要的个性特点,是概括化了的自我评价,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态度;是不甘心居于落后地位同时认为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的情感体验,是推动积极向上的一种动力。高度的自尊并不意味着自傲和不作自我批评。

培养、激发、保护青少年的自尊心,是教育青少年必不可少的条件。对青少年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例如责罚、谩骂、讽刺、挖苦甚至体罚,都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会使他们和教育者对立起来,或者干脆“破罐子破摔”,以致无法进行教育。自尊心的降低将对心理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是最可怕的。自尊心低意味着不满意自己,轻视自己,使得个体对自己的观念成为矛盾的和不稳定的。自尊心低的青年在和别人交往中常常感到困难,并且力求不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他们特别病态地对待对他的批评、嘲笑、斥责,对人们对他的想法、看法特别敏感。人的自尊心水平越低,越是有可能由于孤独而感到苦恼,他们常常回避参加任何具有竞赛成分的活动。他们完全丧失了积极向上的勇气与决心,他们拒绝达到预定的目的。

目前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对于自尊心水平低下、学习成绩偏低的学生,不少学校放任不管,甚至淘汰“出局”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