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140814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丁亥年正月初二,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一片喜庆新春的欢乐气氛中,张迎胜、张衍芸伉俪光临寒舍造访。衍芸教授将其新著《幽草寸心集》——一本装帧考究、设计独特的现代文学论集,赠给了我。正当我于翻阅之中,为衍芸教授的甘于寂寞、潜心学问的精神所感佩之时,迎胜教授又将其刚刚杀青的宁夏社会科学重点项目《西夏人的精神世界》打印稿本拿出,恳请我指导并作序。我心中顿时充满欣喜,在未加思考的状态下,便立即答应了迎胜教授的要求。

我与迎胜之间的学术交往久矣。

这里,自然要说到我与宁夏大学的一些交往。1960年,为了研究神秘的西夏王国,我辞别了首都北京,调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来到了西夏故都银川,到宁夏大学历史系工作。在宁夏大学工作期间(1960~1962),我于艰苦的生活中,编出《中国历史研究问题论文集》,曾得到过领导的褒奖,也受到了“文革”的冲击,使我对宁夏大学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1980年以后,宁夏大学历史系郝绍光主任等几次请我回校任教,我都谢绝了。1988年,宁夏大学党委贾政群副书记等请我任兼职教授,拟办西夏学研究生班,因我单位不同意而作罢。1989年,我多方联系,拟在宁夏大学招西夏学研究生,因中途受阻而未果。1991年秋,时任宁夏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兼西夏文化研究所所长的迎胜同志多次来我家造访,希望我应聘特约研究员,到宁夏大学讲授西夏学。不久,他又分别协同张奎校长、刘世俊副校长前来我家,表达了在宁夏大学举办西夏语言文字研修班的热切愿望。他们态度诚恳,计划周密,措施具体,我不能再推辞了。于是,我接受了聘书,在我离开宁夏大学30年的1992年,又重返宁夏大学,登台执教一年(1992.1.1~12.31)。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举办西夏语言文字研修班,是一次极具学术意义的创举。参加学习班的学员有宁夏教育、社科、文物、考古等部门的中青年40多人,其中不乏在这个研修班打下基础,而后成为各单位西夏学研究骨干的学员。迎胜同志是这个研修班的主持人,他高瞻远瞩的学术眼光,朴素扎实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举办西夏语言文字研修班期间,迎胜同志还不辞辛劳,积极参与了有关俄藏黑水城西夏文献出版、筹建宁夏大学西夏研究所等许多工作。为了同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学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签订共同整理出版《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献》协议书,迎胜主动与学校及社会有关方面沟通,做了不少具体工作。为了筹建宁大西夏研究所,他对有关机构设置、人才引进、资料搜集、社会联系等多方面提出过许多建议并付以实践。结合当时宁大有关情况,他请我给张奎校长写信推荐另外一位老师为所长人选,以助他谢辞所长任职之意。他自己甘当“无名英雄”,坚持以兼职身份,担任了副所长。迎胜为宁夏大学建立西夏学学科做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工作,他是宁夏大学西夏学的名副其实的奠基人之一。他不在西夏学领域争名争利,只是默默地在教学育人之余从事着西夏学研究。

每当新年来临之时,我总会收到他寄来的一张精美的贺卡,上面没有陈词滥调,都是极富诗意的语言,使人久久沉于深思。我想,论师生关系,我哪能配当他的老师啊!论私人交情,我们各自忙着自己的事业,不尚往来。但他10余年来依然如故。有时,他也会亲自登门来看望我。你若有事拜托他,他比自己的事还要认真,不会使你失望。

宁夏的西夏学能在国内外享有一席之地,与迎胜这样默默无闻、甘心奉献的专家、学者是分不开的。为此,我常常想起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之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我原以为面对当前西夏学界的浮躁和内耗,他会袖手旁观,退出西夏学界。然而,否!他仍孜孜不倦,又拿出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西夏人的精神世界》。

我常说:做学问先要做人,做人就应该老老实实,一是一,二是二。不故弄玄虚,不仗势欺人。文如其人,是也。迎胜教授的《西夏人的精神世界》,正反映了他在这一领域独特风格和他的人品魅力。

与其说这是一部研究西夏人的精神世界的著作,不如说这是一部“西夏思想史”。这一学术领域,一直还是一个空白,单独研究西夏佛教史、西夏道教史等方面倒有专著问世,但研究西夏思想史者则首推迎胜教授。

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羌人原居住在青藏高原。公元7世纪时,由于吐蕃在青藏高原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党项羌人不堪其统治,便请求内徙。至11世纪时,这些原被奴役的部落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可与中原王朝和周边国家分庭抗礼的力量。西夏立国长达近200年(1038~1227),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为中国西部的统一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原先落后、分散的部落群体,能够逐渐凝聚成为势力强大、雄踞一方的割据政权?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迎胜教授的《西夏人的精神世界》对此作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作者从“高原气质和高原品格”“民族传统”“自然崇拜”“原始巫术”“佛教信仰”“华儒情怀”“社会习俗”等多方面进行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理论的归纳和分析,从而完成了这一专题的研究工作。迎胜教授写出这样的专著,很好地回答了人们所关心的问题。

李范文

2007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