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汉代长安至河西的丝绸之路
秦汉以来自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都是在前代已经探寻开通的道路上的继续拓展和延伸。反之,从秦汉以来通往西域的道路状况上也可看出或推测出这些古道的肇始及夏商周时代从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状况。
古代中国重视道路建设。为了保障道路安全及行旅供给,国家在道路沿线设置有邮亭传舍,按规定配备马匹、车辆、食厨,以便传递公文书信,并为商旅提供饮食服务。《管子·大匡篇》载:“三十里置遽、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晋书·刑法志》说:“秦世旧有厩置、乘传、副车、食厨,汉初承秦不改,后以费广稍省,故后汉但设骑置而无车马,律犹著其文,则为虚设,故除厩律,取其可用合科者,以为邮驿令。”秦朝还制定了《传食律》,以法律保障驿传供给。较之前朝,汉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古文献记载看,汉代从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尤为发达。《史记·平准书》载:汉“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戍田之。中国缮道馈粮,远者三千,近者千馀里,皆仰给大农”。《史记·大宛列传》载,李广利伐大宛时,“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赵充国平定西北羌族叛乱时给汉宣帝上书说:“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蒿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以上说明,西域军需供给数量巨大,国家“缮道馈粮”,运输繁忙。据汉代居延新简记载:“□有二千两车在居延北,汝往当见车”(E.P.F22:449),这就是说,仅在居延北面一次就可以见到2000辆运输车辆,这足以证明汉代从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之良好及运输状况之畅通。
居延汉简对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记载。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道路,居延汉简出土的“驿置道里簿”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长安至茂陵七十里 月氏至乌氏五十里
茂陵至莯置卅五里 乌氏至泾阳五十里
莯置至好止七十五里 泾阳至平林置六十里
好止至义置七十五里 平林置至高平八十里
……
媪围至居延置九十里 删丹至日勒八十七里
居延置至觻里九十里 日勒至钧著置五十里
觻里至偦次九十里 钧著置至屋兰五十里
偦次至小张掖六十里 屋兰至氐池五十里(E.P.T59:582)
……
上简文字分四栏书写,因左侧残缺,致使义置到月氏、小张掖到删丹的驿置道里无法衔接。所幸的是敦煌出土的悬泉汉简也记载了河西走廊的许多驿置道里,将悬泉汉简与居延汉简的驿置道里簿拼合后,可以把由长安北上到武威、张掖的道路里程比较完整地连接起來。悬泉简文是:
倉松去鸞鳥六十五里 氐池去觻得五十四里
鸞鳥去小張掖六十里 觻得去昭武六十二里
小張掖去姑臧六十七里 昭武去祁連置六十一里
姑臧去顯美七十五里 祁連置去表是七十里
玉門去沙頭九十九里 右酒泉郡縣置十一
沙頭去乾齊八十五里 六百九十四里
乾齊去淵泉五十八里
据《额济纳河汉简》记载:
泾阳到□百里 泾阳到高平百□
从拼合后残存的“驿置道里簿”看,其中“小张掖去姑臧六十七里”。这样,从长安到姑臧(武威)的驿置见于记载的有16个,这16个驿置之间的道路长892里。据张俊民《简牍文书所见“长安”资料辑考》,长安到武威的道路应为2378里。对照“驿置道里簿”,长安到姑臧(武威)的道路缺少了1486里。“驿置道里簿”缺少的这1486里,应是从义置到月氏等缺失驿置的道里。
对照《汉书·地理志》,从居延“驿置道里簿”、悬泉汉简、《额济纳河汉简》列举的驿置地名看:
京兆尹有长安驿,这是从中原通往西域的出发地。
右扶风有茂陵驿,位于咸阳市兴平县东北,距西安市约45公里。茂陵驿向北是莯置驿、好止驿。右扶风有好畤县,《读史方輿纪要》载:废县在乾县东南四十里。《史记·吕不韦列传》:嫪毐败走,追斩之好畤。好止驿当在好畤县泾水道上。莯置驿的“莯”字,《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均无。草头下水旁为“术”的疑似字,《康熙字典》音“木”,引《玉篇》释为“草也”。“莯”字疑为错字,因此莯置驿的具体地点难以确定。但依“驿置道里簿”驿站顺序,莯置驿当在好止驿之北。
安定郡有月氏、乌氏、泾阳、平林、高平5驿,其中月氏、乌氏、泾阳、高平4驿在《汉书·地理志》中各有其对应县名,平林驿无对应县名。在“驿置道里簿”中,平林驿位于泾阳驿与高平驿之间,在《汉书·地理志》中,泾阳县与高平县之间有复累、安俾、抚夷、朝那4县,其中朝那县在固原县之东,不在回中道上,平林驿不会设在朝那县。平林驿大致位于邻近高平县的复累、安俾两县间,约在今平凉西北境内。《汉书·地理志》除安定郡治高平列首位外,其他各县排列顺序大体自南向北。安定郡的驿站自南向北从月氏驿排到高平驿,高平县北有三水县、眴卷县,眴卷县的方位是“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水经注》)”,安定郡北境已经到达宁夏黄河南岸了。安定郡乌氏县条载:“乌水出西,北入河。都卢山在西”,乌水即高平川水,今宁夏清水河。很明显,安定郡内的丝绸之路是沿着泾水、清水河北至黄河岸边的。
武威郡有媪围、居延、觻里、偦次、倉松、鸾鳥、小张掖、姑臧、显美9驿,其中媪围、偦次、倉松、鸾鳥、小张掖、姑臧、显美7驿在《汉书·地理志》武威郡中有其对应的县名,居延、觻里两驿在武威郡和安定郡中均无与其对应的县名。媪围驿在武威郡中虽有其对应县名,但在“驿置道里簿”中却位于高平驿之北,居延、觻里两驿之南。高平驿属安定郡,在今宁夏南部的固原,媪围驿接续其北;媪围驿属武威郡,应在武威郡境,但比其更北的居延、觻里两驿却不见于《汉书·地理志》武威郡中。汉安定郡位于北地郡之西南,武威郡位于北地郡之西北,在安定郡与武威郡中间还夹有一个北地郡,媪围驿怎么能跳过居延、觻里两驿成为武威郡之一驿呢?这显然在地理方位、道路常识上都是说不过去的。
张掖郡有删丹、日勒、钧著、屋兰、氐池、觻得、昭武、祁连置8驿,在《汉书·地理志》张掖郡中各有其对应的县名。
酒泉郡有表是、玉门、沙头、乾齐4驿,在《汉书·地理志》酒泉郡中各有其对应的县名。“沙头”在《汉书·地理志》中写作“池头”。
敦煌郡有渊泉驿,在《汉书·地理志》敦煌郡中有其对应的县名。
以上在《汉书·地理志》中有对应县名的各驿站,都位于从今陕西长安通往甘肃敦煌的丝绸之路上,是汉代丝绸之路通过其地的标志。
在上述各驿站中,高平(今宁夏固原)地理方位独特。从“驿置道里簿”看,有泾阳至平林、平林至高平的记载;从《额济纳河汉简》看,有泾阳至高平的记载;从悬泉汉简看,有“安定高平三千一百五十一里”的记载;“居延汉简”有一封短信:“范君上月廿一日过当曲,言:昭公到高平,还,道不通,天子将兵在天水,闻羌胡欲击河以西,今张掖发兵屯诸山谷,麦熟,石千二百;帛,万二千;牛有卖,马有故,七月中恐急,匆匆,吏民未安。”以上说明,从长安至西域,高平是必经之地。高平之后的路线怎样走?
假若固原驿与媪围驿之间再无其他驿站,按现已出土、公布的“驿置道里簿”记载看,固原驿之北的驿站明确记载为媪围、居延、觻里、偦次等驿。
但是,在上述驿站地名中,唯独媪围、居延、觻里这三个驿站的情况例外:一是这三个驿站的地理位置偏偏悬空,落不到实处;二是居延、觻里这两个驿站在《汉书·地理志》中偏偏无其对应的县名。这是为什么?
“驿置道里簿”中的媪围驿、居延驿、觻里驿、偦次驿究竟在什么地方?
据“驿置道里簿”中高平(今固原)、媪围、居延、觻里、偦次5驿的排列顺序与驿置道里,媪围、居延、觻里、偦次4驿依次位于固原驿之北,除固原驿至媪围驿无道里记载外,其他各驿均相距90汉里,这样,从媪围驿至偦次驿为270汉里。据张俊民《简牍文书所见“长安”资料辑考》换算标准,一汉里约410米,媪围驿至偦次驿计270汉里,折合今里为100.7公里。固原驿至媪围驿虽无道里记载,但考察“驿置道里簿”、悬泉汉简,各驿站之间的距里最长无超过100汉里者。据此,可以假定固原驿至媪围驿为100汉里,则固原驿至偦次驿总里程约为142公里。
据《宋史·地理志》:固原北至通峡寨(黑城附近)93里,至胜羌寨(李旺堡附近)176里,至萧关城(高崖石峡口附近)236里,至临川堡(同心城附近)254里,至鸣沙(中宁鸣沙镇)364里,折合今里约为150公里;固原西至德胜寨90里,北至宁安寨180里,西至会川城301里,西北至会州(靖远县大庙堡)381里,折合今里约为156公里(参见《宁夏历史地理考》)。
依据《宋史·地里志》、“驿置道里簿”所载里程计算,假若由固原向西北从会州(今甘肃靖远县大庙堡)渡河,固原至会州约为156公里,而固原驿至最远的偦次驿仅为142公里,偦次驿的地理方位尚在会州(今甘肃靖远县大庙堡)之东,还到不了黄河西面。这样,媪围、居延、觻里、偦次4驿均在香山至黄河东岸地区,都到不了黄河西面。假若由固原向北从鸣沙(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渡河,固原至鸣沙约为150公里,而固原驿至最远的偦次驿仅为142公里,偦次驿的地理方位尚在鸣沙(今宁夏中宁县鸣沙镇)之南,还到不了黄河北面。这样,媪围、居延、觻里、偦次4驿的地理方位均在甘肃、宁夏黄河段的东面和南面,即今香山及其毗邻地区或清水河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