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卫酿泉
中卫自古是酒乡。
中卫是枸杞的原生地。
中卫酿酒史料,散见于历代史籍。中卫旧史,载于地方志者,元代以前有《应理志草》;附见于《朔方志》者,明清以前有“前明故简”;辑录于《朔方新志》者,原有中卫县志“旧抄半册”;纂于古县志者,有《乾隆中卫县志》;总其大成者为《道光中卫县志》。
从历代史志中探寻枸杞饮食及中卫酒史,枸杞饮食及中卫酿酒可谓得天独厚,源远流长。
中卫古县志载:“酿泉,中卫酒为甘省著名。其酿酒,惟县城内各井之水作酒、味清冽,至城外之水即不及。”“酒,惟县城内各井取水酿之味佳,至城外之水即不足”。古代,中卫城内的井水称之为“酿泉”,即酿酒之泉。用中卫“酿泉”之水酿造的酒是古代甘肃(包括今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部分地区)最著名的酒。
酿酒名师都知道,酒的质量与水质的关系极为密切,即“名酒所在,必有佳泉”。中卫古属北海,距今约200万年时形成了黄土高原。约在距今10万年~28万年之间,黄河流出青藏高原,从黑山峡冲出峡谷,在沙坡头拐成了一个月牙形的大湾进入中卫平原,向东流去,形成了现有河道地貌(参见师亚芹冯希杰:《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04期),中卫老县城即位于黄河古道之上。中卫酿酒用的“酿泉”水全部取自数十万年前形成的地下深层古黄河水系,源自各种天然水、雪山水、矿泉水的渗浸、埋藏与自然过滤。
中卫旧属甘肃省,中卫酿造的酒味道清冽,是西北地区最著名之酒。中卫酿造之酒所以能名列前茅,是因为中卫酿酒之水取自中卫城内著名的古代“酿泉”。
第二节 史前酒讯
古《中卫县志·香山三蓬记》载:香山“其草实之可食者有三:惟绵蓬为最,水蓬次之,沙蓬又次之……(绵蓬)岁熟,人或取绵蓬和粟酿酒,可备吉凶礼,谓之绵蓬酒。”中卫香山以草木果实酿造出来的酒,可做为庆典与祭祀用酒。香山以草木果实酿酒,此为原始社会酿酒之遗俗。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以采集和狩猎为生,水果、野兽是他们的自然食物。水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等成分,果皮上常附有酵母,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果汁就会发酵成酒。动物的乳汁中含有乳糖,经酵母发酵,极易成酒。新石器时代,有了原始农业、陶器,人们吃剩的谷物熟饭亦可发霉产生天然曲蘖,与水混合,即可发酵成酒。
《山海经》崇吾之山、小华之山、虖勺之山、余峨之山、东始之山、历石之山、暴山、尧山、柴桑之山、荣余之山等大山都生长着枸杞(芑)。《山海经》说东始之山上的枸杞子“其汁如血”,可以调养良马。这说明原始社会人类已经在研究食用枸杞。
《山海经》西次三经之首的崇吾之山,据谭其骧、郭郛先生考证,崇吾之山即今宁夏中卫香山。《西山经》载:崇吾之山“有木焉,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全世界枸杞属植物约有100种,仅李时珍《本草纲目》就载有枸杞的三个品种:一是“叶如石榴叶而软薄堪食,俗呼为甜菜。其茎干高三五尺,作丛。六月、七月生小红紫花。随便结红实,形微长如枣核。其根名地骨(据宋代苏颂《图经本草》)。”二是“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据明代李时珍说)”。三是“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据沈括《梦溪笔谈》)”。据今人的研究,枸杞有红、黄、黑三种,作为枸杞子的原植物有3种,即宁夏枸杞Lycum bar6anum L.、枸杞Lycum chnense M11与新疆黑果枸杞Lycum dasystemum Ph6ak。崇吾之山的这种果木“食之宜子孙”的药理与《本草纲目》所载枸杞相同,应为枸杞属植物。据此,崇吾之山(中卫香山)的果木是宁夏最早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原生枸杞。
历史上,宁夏中卫香山普遍生长着野生枸杞,至今还有。香山是野生枸杞的原生地之一。从《山海经》将枸杞子的液汁比喻为人的“血液(其汁如血)”,可以调养良马来看,原始社会人类对枸杞的营养药理作用就有了认识,就引人关注。原始人类根据枸杞子的红色液汁与人的血液的相似性,从而认为枸杞子的功效对调养马的性命有良好作用。实质上,这是一种朴素原始的类比法,是一种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探索,这是中药药象学的最早文献记载。因此,不排除在原始社会枸杞子就已被酿成果酒作为药用了。
酒见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很早。
《淮南子》说:“清盎之美,始于耒耜”。所谓“始于耒耜”,即酿酒始于神农氏时代。
《神农本草经·卷一·上经》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御览作耐老)”。《神农本草经·卷三》载:“药性有宜酒渍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本草拾遗》载:“酒本功外,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冷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枸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药材的“上品”,“酒渍”枸杞应是酿造枸杞酒的早期方法之一。
据清代著名经史学家、考据学家孙星衍考证,关于《神农本草经》一书,在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手书《神农本草经》之前,“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各有成书,魏吴普见之”。
《本草衍义》载:酒,《吕氏春秋》曰:仪狄造酒,《战国策》曰:帝女仪狄造酒,进之于禹。然《本草》中已著酒名,信非仪狄明矣。又读《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如此,则酒自黄帝始,非仪狄也。
《黄帝内经》载:“酒者……熟谷之液也”。“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则完,稻薪则坚”。《黄帝内经》中还有“左角发酒”治尸厥,“醪酒”治经络不通,病生不仁,“鸡矢酒”治臌胀的记载。
《黄帝内经·素问》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还说:“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之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黄帝内传》载:王母会帝于嵩山,饮帝以护神养气金液流晖之酒,又有延洪寿光之酒。
汉代孔鲋《孔丛子》载:“昔有遗谚,尧舜千钟,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饮百榼,古之贤圣,无不能饮,吾子何辞焉。”这就是说,尧舜时代就有酒了。
《抱朴子·外篇》载:盖闻,千钟百觚,尧舜之饮也;唯酒无量,仲尼之能也。
《世本·卷一》载:帝女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
《战国策·魏策》载: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橐,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
《吕氏春秋》载:仪狄作酒醪,变五味。
魏武帝曹操赋诗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谯周《古史考》说:古有醴酪,禹时仪狄作酒。
张华《博物志·逸文》载:杜康作酒。
《尚书,说命》载:若作酒醴,尔唯曲蘖。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说: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尚书·夏书·胤征》载:唯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
以上记载中的仪狄、杜康(少康),传说都是夏禹时代发明酿酒的代表性人物。这些记载说明,中国酿酒至少发端于新石器时代。但是,过去一直认为,上述古书所载,多为传说,并非信史,难以为据。
中国古文献记载的夏禹时代发明酿酒到底是传说,还是信史?中国酿酒产生于夏禹时代能否得到考古证据的验证?
1979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莒县陵阴河大汶口文化墓葬中发现了距今五千年的成套酿酒器具,为揭开当时的酿酒技术之谜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这套酿酒器具包括煮料用的陶鼎,发酵用的大口尊,滤酒用的漏缸,贮酒用的陶瓮,同处还发现了饮酒器具,如单耳杯,觯形杯,高柄杯等,共计100余件。据考古人员分析,墓主生前可能是一职业酿酒者(王树明:《中国烹饪·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酿酒》1987年第9期)。
2004年,中国科技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专家在对河南贾湖遗址发掘的陶器进行分析时,找到了我国目前存在最早的酒的证据。此项研究结果刊登在12月6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这一发现将中国酿酒史推前近4000年,世界酿酒史推前1000多年。
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距今约9000年至7000年,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1984年以来,主持贾湖历次发掘的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张居中教授,带领中国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掘出大批留有一些沉淀物的陶片。为弄清这些沉淀物的真相,考古人员从1999年开始,将少量陶片样品提供给美方专家化验。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化学家PatrickE.McGovern等专家采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稳定同位素等分析方法,对附有沉淀物的陶片进行了一系列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陶片沉淀物含有酒类挥发后的酒石酸。陶片上残留物的化学成分与现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蜡、葡萄丹宁酸以及一些古代和现代草药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相同,还包含山楂的化学成分。
对这些分析结果的直接解释是,陶器盛放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混和发酵而成的饮料。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人就开始饮用发酵饮料,并可能在世界上最早酿制葡萄酒(记者陈敬农、通讯员蓝万里、胡胜友:《人类酿酒文明起源前推1000年我国为全球最》《科技日报》2004年12月17日)。
晋代江统在《酒诰》中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云杜康。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江统的所谓“肇自上皇”,就是说中国酿酒起源于“三皇(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时代的伏羲氏。《黄帝内经》已有黄帝与医家歧伯讨论“汤液醪醴(醪醴即酒液)”的记载,《神农本草》又肯定神农时代就有了酒。考古出土的酒具、酒液证实,中国酿酒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时代,远早干仪狄、杜康所代表的夏禹时代。所以,传说或文献记载的仪狄、杜康造酒时代并不是中国酿酒产生时代之上限。
贾湖遗址出土陶器盛放过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混和发酵而成的饮料。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考古化学家研究,“陶片上残留物的化学成分与现代稻米、米酒、葡萄酒、蜂蜡、葡萄丹宁酸以及一些古代和现代草药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相同,还包含山楂的化学成分”。
考古资料表明,酒的出现完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中期。贾湖遗址陶器酒沉淀物,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白陶豆、黑陶杯、高柄陶酒杯、滤酒缸,仰韶遗址出土的小口圆肩小底瓮、尖底瓶、细颈壶,龙山遗址出土的尊、斝、盉等陶制酒器都是证明。
枸杞是华夏大地上在原始社会就见于文献记载的食用、药用果品,依葡萄在距今约9000年至7000年前即已成为酿酒果品的考古证据推测,枸杞子做为酿酒果品不会晚于葡萄,亦当在新石器时代早期。
第三节 商周枸杞佳酿
商周时代酒文化昌盛,饮酒成风。
甲骨卜辞中记载有酒疗、食疗、针疗、灸疗、按摩、药物治疗等内容。《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正义》引《太公六韬》说:“纣为酒池,迴船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为辈”。甲骨卜辞还出现了“毕酒才疒”的记载,这说明殷人对酒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有了较高的认识。
“酒”字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出现的很多。“酒”的字形有两种:一种象酒壶;另一种在酒壶旁加上几点,表示液体。这说明,殷人酿酒、好酒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殷人崇尚祭祀,无旬不祭。甲骨卜辞中“酒”字极多,说明殷商时期把酒作为重要的饮料与祭品。殷人祭祀有尞祀、瘗埋、灌祭、沉祭等形式,祭品有牺牲、五谷、果品和酒。殷人的灌祭是把酒和血浇注于地上,使其渗透于地下。
殷商时期,粮食生产大幅增加。甲骨文中关于农田生产的内容颇多,卜辞中有“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黍”“稷”“麦”“稻”“杞”等农作物的名称及种植记载。五谷杂粮食用有余,粮食酿酒蔚为大观。
从甲骨卜辞记载看,枸杞是大田生产,产量大。枸杞不同于五谷杂粮,其鲜果、干果极易氧化变霉,不易保存。所以,殷商时期生产的枸杞应是主要用于酿酒。
殷商时代酿酒技术非常成熟,酒业发达。《古文尚书·说命下》载:“若作酒醪,尔惟曲蘖”。曲蘖就是酒曲,是制酒的一种糖化发酵剂。殷商的酒类有酒、汤液、醪醴、鬯。醴是带汁滓的釀制品,鬯是“以百草之香郁金合而酿之(《白虎通义》)”。殷墟酿酒遗址出土的酿酒大缸、青铜酒器就是殷人用水果、粮食进行大规模酿酒的证据。
西周时期,酿酒业更加发达。周王朝对酿酒业有完整的管理机构和严格的行业规定。《周礼·天官》载:“酒正,中士四人,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八人……”,“酒正掌酒之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二曰醴齐,三曰盎齐,四曰醍齐,五曰沈齐。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礼记·月令》载:“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五齐”是酿酒的五个程序,“三酒”是三种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酒,“六必”是酿酒必须遵循的六条纲领。
《诗经》305篇,其中歌咏枸杞的至少有10篇。在歌咏枸杞的10篇诗中,有2篇将枸杞与酒写在同一首诗中。
湛露
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关于《湛露》,《左传·文公四年》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旧说这首诗是周天子夜宴诸侯的乐歌。诗中记述了周王夜宴诸侯的盛况,诗歌将喝不醉不归的盛大酒宴与沾满了浓浓露水珠的晶莹透红的枸杞子树联想到一起,以枸杞比兴颂扬神圣的宗庙祭祀、君子的高贵身份、显赫地位、敦厚美德和潇洒气质。这说明,在西周时代,枸杞子作为酒饮、食品、赠品已经走红人们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深入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北山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从事。
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
嘉我未老,鲜我方将。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
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
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
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
《北山》着重揭露西周社会阶层劳役不公、苦乐不均的现象。诗中通过12个对立现象的比较,有力鞭斥了不合理的等级社会。特别有意思的是诗开篇就说我们登上北山摘枸杞,从早到晚忙个不停,随后又怨愤地说有些人却饮酒享乐睡大觉等等。诗篇将摘枸杞与饮酒享乐联系在一起大发感叹,看来枸杞与酿酒不无关系。
在《诗经》歌咏枸杞与酒的诗中,《北山》地望可考。士子采摘枸杞的“北山”即今宁夏六盘山北垂及其余脉,亦即横亘于今中卫市海原县、中宁县及原中卫县香山地区的低山丘岭区(详见本书《中国枸杞种植考略》)。从“北山”地望可知,西周时期,中卫香山地区就用枸杞酿酒了。
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诗经》“北山”所在的中卫香山,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其中有单耳陶罐和无耳陶杯。1989年,在“北山”所在的中卫县西台乡双瘩村狼窝子坑发现了一批西周时期的青铜短剑墓群,出土遗物中有单耳陶罐、单耳陶杯、陶勺、石勺,还有一件小陶罐中盛有糜子。对照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酿酒遗址出土的被专家视为酒器的单耳陶罐、单耳陶杯,中卫香山、狼窝子坑出土的上述单耳陶罐、单耳陶杯、无耳陶杯、陶勺、石勺,也应与飲酒有关。从甲骨文、《诗经》记述看,宁夏及其毗邻地区的枸杞栽培种植、酿酒食用由来已久,远早于西周时期。
枸杞从商周以来就成为人们种植、食用的珍品果实与佳酿美酒原料。枸杞果实的采摘食用以及作为贵重礼品赏赐于人,早见于甲骨卜辞的记载。据考古发掘,河南贾湖遗址出土了距今约9000年至7000年时以稻米、蜂蜜和水果为原料发酵而成的酒饮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酒。河南伊川大莘遗址出土了距今8600年至8800年红陶三足钵,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早期的实用饮酒器具。在我国的磁山文化、三星堆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出土了距今7000年至5000年左右的杯、觚、壶等陶器或青铜酒器。山东莒县发现了距今5000年前的酿酒器具。河南伊川南寨遗址属夏朝第五代国君少康(杜康)活动的地方,这里考古发掘出土了夏朝时期的大批精美绝伦的陶制酒具、酒器,这应是“杜康造酒”的印证。以上说明,我国酿酒在夏商以前就已开始。
枸杞作为天然酿酒的原料树种,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多有记载,这既是枸杞子种植于夏商时期的第一手证据,也是枸杞子作为夏商酿酒原料之一的直接证据。殷商甲骨卜辞对枸杞子与酒的记载与夏商时代社会风气喜好饮酒的上古文献记载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节 秦汉枸杞“神仙”服食酒
枸杞从夏、商、周以来就成为人们种植、食用的珍品果实与佳酿美酒原料。古人将其鲜果封入大缸自然发酵,酿成酒后,芳香四溢,甘美味醇。枸杞作为食用以及贵重礼品赏赐于人,早见于甲骨卜辞的记载。从殷商时代已能酿造醪、醴、鬯等酒来看,秦汉时期枸杞子酿酒自在其中。
先秦时期,传说彭祖享年800岁,其故事流传极广,影响极大。据先秦文献《世本》记载:“陆终六子……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姓篯名铿,在商为守藏吏,在周为柱下史,寿八百岁。”《世本》说彭祖活了800岁。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也问:“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屈原问:彭祖(彭铿)究竟吃喝的是什么食物,他能活那么久长?孔子对彭祖推崇备至,庄子、荀子等先秦思想家及《史记》对彭祖长寿事迹都有记载。晋代医学家葛洪在其《神仙传》记载彭祖“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据此,古人称彭祖为“神仙”,将彭祖的养生秘诀整理成《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所以,后人将长寿之人誉之为“神仙”;将养生之道,养生服食方药称之为“神仙服食方”。
秦汉前后,“神仙方士”得到了帝王的青睐。帝王渴求长生不老之药,号称“神仙方士”的术士们上山入海,为之寻求炼制。长生不老的仙药虽未找到,但“神仙方士”在总结研究医药知识、发展养生保健方面却起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战国至秦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集此前中药学之大成。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尊为众方之祖。晋代葛洪著的《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神仙服食药方》等医药典籍相继问世,集中了历代中医医药学在研究养生强身、医疗保健、益寿延年方面的许多精华。
《神农本草经》认为,枸杞子“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须常服枸杞。所以,枸杞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中药药材“木”类药品中的“上品”,是“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神仙服食药方。
《汉书·艺文志》载有汉代以前的医学典籍很多,如《黄帝内经》十八卷、《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等等。秦汉时期以“神农”命名的许多医药书籍,虽然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记载的却是上古以来华夏族群的医药学知识,如《神农本草经》《神农黄帝食禁》《神农教田相土耕种》等等俱是如此。
在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纂的《淮南枕中记》中,将久服枸杞可以轻身健体、延年益寿说成是“神仙服枸杞方”。
《淮南枕中记》说久服枸杞可以长生不老,使人活如“神仙”。据其记载:有一人,往河西为使,路逢一女子,年可十五六,打一老人,年可八九十。其使者深怪之,问其女子曰:“此老人是何人?”女子曰:“我曾孙。”“打之何故?”“此有良药不肯服食,致使年老不能步行,所以决罚。”使者遂问女子:“今年几许?”女曰:“年三百七十二岁。”使者又问:“药复有几种,可得闻乎?”女云:“药唯一种,然有五名。”使者曰:“五名何也?”女子曰:“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地骨,冬名仙人杖,亦名西王母杖。以四时采服之,令人与天地齐寿。”使者曰:“所採如何?”女子曰:“正月上寅採根,二月上卯治服之;三月上辰採莖,四月上已治服之;五月上午採葉,六月上未治服之;七月上申採花,八月上酉治服之;九月上戌採子,十月上亥治服之;十一月上子採根,十二月上丑治服之。但依此採治服之,二百日內身體光澤,皮膚如酥;三百日內徐行及馬,老者復少;久服延年,可為真人矣”。
《淮南枕中记》还说久服枸杞子可以诸疾不生,使人成为“地仙”。所谓“地仙”,亦即人间之“神仙”。据其“服枸杞,养神延年,不老仙方”记载:枸杞不限多少,常以十一月、十二月、正月采根;二月、三月采茎;四月采叶;五月、六月采花;七月、八月、九月、十月收子。以上采收者并阴干,又捣罗为散。每服二钱,以温酒调下。据称,此“服枸杞,养神延年,不老仙方”“能治一切风,久服诸疾不生,可为地仙矣”。
以上记载以神话形式宣传强调了枸杞的益寿延年作用。剥去其神话外衣,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枸杞已成为酿酒原料,服食枸杞及枸杞酒可“轻身益气”“养神延年”的滋补功效确已广为人知,为社会所认可。
《汉书·食货志》载:“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病,百福之会,非酒不行也。”汉代对酒的这种赞美,西汉早期散文家邹阳的《酒赋》可证:
清者為酒,濁者為醴;清者聖明,濁者頑騃。皆麴湒丘之麥,釀野田之米。倉風莫預,方金未啟。嗟同物而異味,嘆殊才而共侍。流光醳醳,甘滋泥泥。醪釀既成,綠瓷既啟。且筐且漉,載篘載齊。庶民以為歡,君子以為禮。其品類,則沙洛淥酃,程鄉若下,高公之清。關中白薄,青渚縈停。凝醳醇酎,千日一醒。哲王臨國,綽矣多暇。召皤皤之臣,聚肅肅之賓。安廣坐,列雕屏,綃綺為席,犀璩為鎮。曳長裾,飛廣袖,奮長纓。英偉之士,莞爾而即之。君王憑玉几,倚玉屏。舉手一勞,四座之士,皆若哺粱肉焉。乃縱酒作倡,傾碗覆觴。右曰宮申,旁亦徵揚。樂只之深,不吳不狂。於是錫名餌,袪夕醉,遣朝酲。吾君壽億萬歲,常與日月爭光。
从邹阳的《酒赋》看,汉代酒类品种琳琅满目,酒宴盛会杯觥交错。所谓“醴”“醪”类“濁”酒,应包括水果类酿酒。
《史记》《华阳国志》记载,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鄱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南越人用蜀地“枸酱”酒招待他。“枸酱”酒甘美异常,唐蒙问清了它的产地及销路,回长安后上书汉武帝,建议统一西南疆域,并献上了他带回来的“枸酱”酒。汉武帝品尝“枸酱”酒后,感觉味美异常(武帝“甘枸酱”),“乃拜(唐蒙)为中郎将”,率兵入蜀,征服了西南夷,建置了七郡。“枸酱”酒在西汉时就已名扬海内,为皇家贡品。今人戏称“枸酱”酒为原始茅台。那么,酿造“枸酱”酒的“枸”树是哪种果木?
《诗经·小雅》载:“南山有杞”“南山有枸”。关于“杞”“枸”两字,《神农本草经》载:枸杞“一名杞根,一名地骨,一名枸忌,一名地辅。生平泽。吴普曰:枸杞,一名枸已,一名羊乳。(御览)名医曰:一名羊乳,一名却暑,一名仙人杖,一名西王母杖,生常山,及诸邱陵阪岸,冬采根,春夏采叶,秋采茎实,阴干。案说文云:继,枸杞也。杞,枸杞也;广雅云:地筋,枸杞也;尔雅云:杞,枸;郭璞云:今枸杞也;毛诗云:集于苞杞;传云:杞,枸也;陆玑云:苦杞秋熟,正赤,服之轻身益气;列仙传云:陆通食橐卢木实;抱朴子仙药篇云:象柴,一名托卢,是也。或名仙人杖,或云西王母杖,或名天门精,或名却老,或名地骨,或名枸杞也。”《康熙字典》载:“《尔雅释木》载:枸,枸继【注】今枸杞也【疏】一名苦杞,一名地骨,服之轻身益气”。《神农本草经》《康熙字典》依据《说文解字》《广雅》《尔雅》《毛诗》的传注及郭璞、陆玑的注释考证,认为“杞,枸也”;“枸,今枸杞也”。这就是说,“枸”与“杞”为同一种果树,通称“枸杞”。《陆玑草木疏》也曾说到一种枸树:“枸树高大如白杨,子长数寸,噉之甘美如饴。蜀以为酱,亦书作艹立句”。古代文献所说的“枸”树也是枸杞树中的一个品种,例如,《本草纲目·木部·第三十六卷》载:“今陕之兰州、灵州、九原以西枸杞,并是大树,其叶厚根粗。河西及甘州者,其子圆如樱桃,暴干紧小少核,干亦红润甘美,味如葡萄,可作果食,异于他处者。沈存中《笔谈》亦言:陕西极边生者高丈余,大可作柱。叶长数寸,无刺。根皮如厚朴。”《陆玑草木疏》、沈存中(沈括)《(梦溪)笔谈》所引用的资料均摘抄自其前的《本草》等古代文献,陆玑的“子长数寸”当是古文献“叶长数寸”之误,沈存中(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的陕西极边生长的一种枸杞树“叶长数寸”可以为证。因此,枸杞树中也有“高丈余,大可作柱”,“高大如白杨”的大树,并非都是灌木。据今人研究,现存枸杞品种就有宁夏枸杞Lycum bar6anum L.、枸杞Lycum chnense M11与新疆黑果枸杞三种。所以,古代文献所说的枸树亦是枸杞树中的一个品种,其果实品质与杞树一样,可以酿造“枸酱”酒。据此,汉武帝品尝的“枸酱”酒就是枸杞酒。
今人将贵州当地的拐枣树称为枸树,其果实酱褐色,亦可酿酒。据此,有人就认为“杞”树与“枸”树是两个不同的树种。将贵州拐枣树称之为枸树,这是现代植物分类中所说的今贵州“枸树”,但不能以现代植物分类中所说的贵州“枸树”(拐枣树)指代《诗经》《史记》《华阳国志》《本草纲目》所说的古代枸杞树(枸)。这是古代学者早已考证清楚了的。
南北朝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载:枸杞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耐寒暑,下胸肾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强阴,利大小肠,补精气诸不足,易颜色变白、明目、定神,令人长寿。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颜之推(约531~595年)博览群书,提倡“实学”。他在教育子女学习“五经”“杂艺”时,还念念不忘地告诫子女养生保健要经常服用枸杞子,盛赞服食枸杞子“得益者甚多”。他在其《颜氏家训》中说:若其爱养神明,调护气息,慎节起卧,均适寒暄,禁忌食饮,将饵药物,遂其所禀,不为夭折者,吾无间然。诸药饵法,不废世务也。庚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馀,目看细字,须发犹黑。邺中朝士,有单服杏仁、枸杞、黄精、术、车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一说尔。
从上述古代文献记载得知,《淮南枕中记》说经常服食枸杞汤液可以“老者复少。久服延年,可为真人”;久服枸杞子调成的酒可以“诸疾不生”,使人成为“地仙”。《史记》《华阳国志》记载汉代已将枸杞子酿造的美酒称为“枸酱”酒,汉武帝盛赞枸杞酒甘美异常,说明枸杞子是酿造美酒的绝好原料。《神农本草经》研究说枸杞有“轻身不老”的医药功效,其后的各种医药典籍都研究说枸杞是“神仙服食”的灵丹妙药,都认为常服枸杞酒能“轻身不老”“羽化登仙”。所谓“羽化登仙”,即说服食枸杞能减轻体重,容颜年轻,延年益寿。由此看出,枸杞“轻身不老”“羽化登仙”的医药功效均源自秦汉之前的《神农本草经》,历代名医及知识界都在实践验证、均以各自的体验美誉其神奇功效。
综上所述,秦汉前后,枸杞及枸杞酒是帝王及“神仙方士”渴求长生不老、“羽化登仙”而经常饮食服用的“神仙服食药”“神仙服食酒”。
第五节 唐宋枸杞“返老还童”酒
唐代,枸杞成为酿造养生保健酒的主要原料。唐韩鄂编辑的《四时纂要》载有“腊酒”“鹿骨酒”“枸杞子酒”“钟乳酒”“屠苏酒”,还说“九月取枸杞子浸酒饮,令人耐老”,“十月,宜服枣汤、钟乳酒、枸杞膏、地黄煎等物,以养和中气”。唐代酿造的枸杞酒已列入名牌产品。
孙思邈约生活于581~682年,寿逾百岁,是唐代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在汲取继承《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等中国古代医药学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毕生的临床经验,对唐以前的医药资料进行汇总、研究,在食疗、养生、医疗保健诸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先后著成了《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等医学宝典数十部。孙思邈的著作被誉为古代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本人被誉为“药王”“药圣”“真人”。
孙思邈在其医学宝典中把枸杞酒列为“返老还童”“羽化登仙”的仙方神液,服食者受益匪浅。所谓“返老还童”“羽化登仙”,是益寿延年的代称。
唐代《千金方》载:“枸杞子逐日摘红熟者,不拘多少,以无灰酒浸之,蜡纸封固,勿令泄气。两月足,取入沙盆中擂烂,滤取汁,同浸酒入银锅内,慢火熬之。不住手搅,恐粘住不匀。候成膏如饧,净瓶密收。每早温酒服二大匙,夜卧再服。百日身轻气壮,积年不辍,可以羽化也”。据元代《饮膳正要·卷第二·神仙服食》篇记载,这种用酒浸泡熬煎而成的枸杞酒叫“金髓煎”,并说常服这种枸杞酒(金髓煎)能“延年益寿,填精补髓,久服发白变黑,返老还童”。这就是说,常服这种枸杞酒可以“延年益寿”,白发变黑发,使人能“返老还童”。
枸杞酒
唐代《外台秘要》载:补虚,去劳热,长肌肉,益颜色,肥健人,治肝虚冲感下泪。用生枸杞子五升,捣破,绢袋盛,浸好酒二斗中,密封勿泄气,二七日。服之任性,勿醉。
枸杞煎
《千金方》载:治虚劳,退虚热,轻身益气,令一切痈疽永不发。用枸杞三十斤(春夏用茎、叶,秋冬用根、实),以水一石,煮取五斗,以滓再煮取五斗,澄清去滓,再煎取二斗,入锅煎如饧收之。每早酒服一合。
枸杞酒
《千金方》载:肝虚下泪:枸杞子二升,绢袋盛,浸一斗酒中(密封)三七日,饮之。
枸杞酒
《千金方》载:肾虚腰痛:枸杞根、杜仲、萆艹解各一斤,好酒三斗渍之,罂中密封,锅中煮一日。饮之任意。
枸杞汤
《千金方》载:虚劳客热:枸杞根为末,白汤调服。有痼疾人勿服。
枸杞汤
《千金方》载:虚劳苦渴,骨节烦热,或寒。用枸杞根白皮(切)五升,麦门冬三升,小麦二升,水二斗,煮至麦熟,去滓。每服一升,口渴即饮。
枸杞酒
《千金方》载:带下脉数。枸杞根一斤,生地黄五斤,酒一斗煮五升。日日服之。
枸杞服
《千金方》载:十三种疔。春三月上建日采叶(名天精),夏三月上建日采枝(名枸杞),秋三月上建日采子(名却老),冬三月上建日采根(名地骨),并暴干为末(如不得依法采,但得一种亦可)。用绯缯一片裹药。牛黄一梧(桐)子大,反钩棘针三七枚,赤小豆七粒,为末。先于缯上铺乱发一鸡子大,乃铺牛黄等末,卷作团,以发束定,熨斗中炒令沸,沸定,刮捣为末。以一方寸匕,合前枸杞末二匕,空心酒服二钱半,日再服。
枸杞服
《千金方》载:瘭疽出汁。着手、足、肩、背,累累如赤豆。用枸杞根、葵根叶煮汁,煎如饴。随意服之。
枸杞菖蒲酒
《备急千金要方》载:治缓解风四肢不随,行步不正,口急及四体不得曲伸。枸杞根一百斤,菖蒲五斤。上二味细剉,以水四石,煮取一石六斗去滓,酿二斛米。酒熟稍稍饮之。
枸杞地黄酒(原名枸杞酒)
《千金要方》载:补益精血,乌黑须发,洁白肌肤,使行动轻捷,兼治妇女带下。枸杞子三斤,生地黄汁三升。于十月壬癸日,面东采枸杞子,先以好酒二升,于瓷瓶内,浸二十日,开封后再放人地黄汁,不犯生水,同浸,勿搅之,用纸三层封口,至立春前三十日开瓶。空腹温饮一盏。勿食芜荑、葱。
《千金月令》载:二月二日取枸杞煎汤晚沐,令人光泽,不病不老。
唐代,枸杞的益寿延年作用深入人心,服食枸杞在达官贵人、文士名流中尤为盛行。
答窦拾遗卧病见寄
包佶
今春扶病移沧海,几度承恩对白花。
送客屡闻帘外鹊,销愁已辨酒中蛇。
瓶开枸杞悬泉水,鼎炼芙蓉伏火砂。
误入尘埃牵吏役,羞将簿领到君家。
【注释】包佶,天宝六年及进士第。历任秘书监、刑部侍郎、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充诸道盐铁轻货钱物使。唐代诗人。
唐代兵部尚书刘松石著有《保寿堂方》一书,其中收载了一则枸杞滋补药方,方名“地仙丹”: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并阴干,用无灰酒浸一宿,晒露四十九昼夜,待干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早晚各用一丸,细嚼,以隔夜百沸汤下,久服可轻身不老,令人长寿。昔有异人赤脚张,传此方于猗氏县一老人,服之寿百余,行走如飞,发白反黑,齿落更生,阳事强健。
陈子昂(约659~700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博览群书,24岁举进士,官至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陈子昂当官直言敢谏,作诗刚健质朴,激情昂扬,对唐代及后世诗歌影响巨大。
陈子昂家境富裕,其家族深知枸杞的养生保健、益寿延年功用,世世代代服食枸杞已成为其饮食习惯。陈子昂遵循其家族服食枸杞的养生习惯,在家时就经常服食枸杞。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陈子昂随左补阙乔公(乔知之)的军队从回中道(即高平道,今宁夏清水河道)翻越陇山(今宁夏六盘山),经中卫香山地区进入河西走廊,抵达张掖河,驻军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地区)。陈子昂因随军而行,经常服食枸杞的习惯不得已而中断,但他还非常想继续服食枸杞。恰在此时,有一驻守河州的戍卒向陈子昂推荐了当地产的枸杞,陈子昂高兴至极,他笑着说:“我开始时以为与您(指枸杞)告别了,没想到在这里又见到了您(指枸杞),这难道不是神明对我特别好的恩赐吗!这是神明想扶持我长寿啊”!于是,陈子昂就将枸杞子的养生保健、益寿延年功用告诉了乔公。与陈子昂同住在一个旅馆的王仲烈听到此消息后也非常高兴,他与乔公心甘情愿地吃了半个月的枸杞子。这时,有一个并不认识枸杞为何物的人,却自称懂药,对王仲烈说你们吃的是“白棘”果,不是枸杞果,你们吃错了。王仲烈也说:它的味道太甜了,我也感到奇怪,果然如此!王仲烈将此事告诉了乔公,乔公讥讽陈子昂不认识枸杞,还写了首《采玉篇》讽刺陈子昂把石头当成了宝玉。陈子昂心中明白,他们吃的果子肯定是枸杞子,之所以发生将真枸杞子错当成假枸杞子这样的事,是因为“我们四人中唯有我一人认识枸杞而他们三人不认识枸杞”的原因导致的。就因为王仲烈、乔公等三人把河州真枸杞字错当成假枸杞子这件事,陈子昂还专门写了首《观荆玉篇并序》回赠对方,发出了很深的感慨。
后来,陈子昂因权臣罗织罪名冤死狱中。但陈子昂没有想到,他为河州枸杞鸣冤叫屈的《观荆玉篇并序》如同他的《登幽州台歌》一样流芳千古。
附:陈子昂《观荆玉篇并序》《赠赵六贞固》
观荆玉篇并序
丙戌岁,余从左补阙乔公北征。夏四月,军幕次于张掖河。河州草木,无他异者,惟有仙人杖,往往丛生。幽朔地寒,与中国稍异。予家世好服食,昔常饵之。及此役也,而息意兹味。戍人有荐嘉蔬者,此物存焉。余倏尔而笑曰:始者与此君别,不图至是而见之,岂非神明嘉惠,将欲扶吾寿也。因为乔公昌言其能。时东莱王仲烈亦同旅舍,闻而大喜。甘心食之,已旬有五日矣。适有行人,自谓能知药者,谓乔公曰:此白棘也,公何谬哉!仲烈愕然而疑。亦曰:吾怪其味甘,今果如此。乔公信是言,乃讥予,作采玉篇,谓宋人不识玉而宝珉石也。予心知必是。犹以独见之故,被夺于众人,乃喟然而叹曰:嗟乎!人之大明者目也。心之至信者口也。夫目照五色,口分五味,玄黄甘苦,亦可断而而惑矣。而路傍一议,二子赠疑,况君臣之际,朋友之间乎?自是而观,则万物之情可见也。感采玉咏,而作观玉篇以答之,并示仲烈。讥其失真也。
鸱夷双白玉,此玉有缁磷。
悬之千金价,举世莫如真。
丹青非异色,轻重有殊伦。
勿信玉工言,徒悲荆国人。
赠赵六贞固
回中峰火入。塞上追兵起。
此时边朔寒。登陇思君子。
东顾望汉京。南山云雾里。
近年,我在香山及河西考察岩画、长城时,在旷野或山村中经常见到陈子昂所吃的这种枸杞,当地群众叫白刺。白刺野生,无人修剪,刺丛茂盛,枸杞红艳,我也摘吃,味道甘醇。中卫、中宁的枸杞园子,历史上就叫刺(茨)园子、杞园子,种枸杞的农民也叫刺(茨)农。
宋代,枸杞亦被列入长寿饮食。宋代《图经本草》的作者宋颂说:枸杞的“茎、叶及子,服之轻身益气”,“世传蓬莱县南丘村多枸杞,高者一、二丈,其根蟠结甚固。故其乡人多寿考,亦饮食其水土之品使然耳。润州州寺大井旁生枸杞,亦岁久。故土人目为枸杞井,云饮其水甚益人。”
北宋《云笈七签》载:十一日,取枸杞煎汤沐浴,令人不老不病。二十三日沐,令发不白。二十五日沐,令人寿长。
北宋《证类本草》载:圣惠方枸杞子酒,主补虚,长肌肉,益颜色,肥健人,能去劳热。用生枸杞子五升,好酒二斗,研搦勿碎,浸七日,漉去滓饮之。初以三合为始,后即任性饮之。
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
苏轼
只知楚越为天涯,不知肝胆非一家。
此身如线自萦绕,左旋右转随缫车。
误抛山林入朝市,平地咫尺千褒斜。
欲従稚川隐罗浮,先与灵运开永嘉。
首参虞舜款韶石,次谒六祖登南华。
仙山一见五色羽,雪树两摘南枝花。
赤鱼白蟹箸屡下,黄柑绿橘笾常加。
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支莫信闽人夸。
恣倾白蜜收五棱,细劚黄土栽三桠。(1)
朱明洞里得灵草,翩然放杖凌苍霞。
岂无轩车驾熟鹿,亦有鼓吹号寒蛙。
仙人劝酒不用勺,石上自有樽罍洼。
径従此路朝玉阙,千里莫遣毫厘差。
故人日夜望我归,相迎欲到长风沙。
岂知乘槎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
世间谁似老兄弟,笃爱不复相疵瑕。
相携行到水穷处,庶几一见留子嗟。
千年枸杞常夜吠,无数草棘工藏遮。
但令凡心一洗濯,神人仙药不我遐。
山中归来万想灭,岂复回顾双云鸦。
【注释】(1)苏轼自注:正辅分人参一苗,归种韶阳。来诗本用亚字,惠州无书,不见此字所出,故且従木奉和。
南宋周守忠(约1208年前后在世)《养生杂纂》载:采枸杞子红熟者,去蒂,水洗净,沥干,砂盆内研烂,以细布袋盛,漉去渣,沉清一宿,去清水。若天气稍暖,更不待经宿,入银石器中,慢火煎熬成膏,不住手搅之,勿粘底,候稀稠得所,泻向新瓷瓶中盛之,蜡纸封,勿令透气。每日早朝温酒下二大匙,夜卧再服,百日身轻气壮,耳目聪明,须发乌黑。
宋代,宁夏为西夏属境。据《旧唐书·党项传》载:西夏“求大麦于他界,酝以为酒”。西夏酿酒,须经官府批准,并颁发酿酒许可证,不许“无证酿酒”“诸人不许酿酽酒、普康酒等”“国内诸人不许酿饮小曲酒”。
西夏文字中有“枸杞”二字。西夏酒曲实行官府专卖,各地设有踏曲库与卖曲库,专司酒曲的生产与榷售。
《天盛律令·卷十七·库监派遣调换门》规定,鸣沙军、官黑山、黑水等边远地区的三种踏曲库设“二小监、二出纳、一掌称、一掌斗、二监库”,如果“踏曲库每年踏曲事中不好好踏,不细细磨,粗磨致曲劣,又不依时为之等时,管事者局分大小小监、库监、出纳、局分人等一律徒二年”。《酒种种门》规定,“诸人不许私造曲”“诸人不许造小曲”。
“鸣沙军”在今宁夏中卫中宁地区,宋夏时期在这里设有专门制作酒曲的“踏曲库”,这既是宋夏时期今中卫地区大规模酿酒的直接证据,也说明今中卫地区是宋夏时期西北地区酿酒的主要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