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在中小学都开设劳技课、家政课、工艺课、设计课,以培养学生日常生活所需的劳技与家政等素养,以及勤劳、合作、爱群和服务的积极态度。二是开展课程辅助活动(CCA),增进学生在社会中生活调适、价值判断、问题解决和创造思考的基本能力,引领学生认同国家灌输的价值观,提升对社会的融合性。教育部活动计划司专门设有课外活动署,主管课程辅助活动,并有一整套完善的操作系统及评价体系,由学校来具体组织和落实。2006年,教育部提供了四大类别64项活动供学生选择,体育和游戏33项、穿制服的团体活动12项、艺术表演7项、社团活动12项。中小学都只上半天文化课,下午是各种各样的课程辅助活动时间,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四大组别中的一项活动。三是开展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从小养成服务意识。1990年,新加坡国家社会发展部与教育部、政务部制订和推行了一项包括“好朋友”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到福利收容所和儿童组织服务计划、清洁环境计划等六个方面的学生社区服务计划,并使参与社区服务的学生能获得额外的课外活动分或向徽章。
二、着眼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原则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是新加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基本理念。李显龙总理曾说:“教育不仅是让人们掌握谋生技能,同时也是为下一代创造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机会。我们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新一代人的内心里点燃起求知的火焰”。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而且贯彻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1.推行少教多学
李显龙总理提出“我们得少教一点,让学生多学一点。成绩诚然重要,考试一定要及格,但成绩不是生命中的惟一大事,在学校里,还有许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们学习”。新加坡人普通认为:与学生的学业同样重要的是,要使年轻人具备良好的价值观、不屈不挠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以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困难,能够为实现自己的发展而努力。“少教多学”,是当前新加坡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探索,积极实施。
在新加坡,主要从两个方面实施“少教多学”。一是在不影响学生为高等教育做好准备的前提下,裁减课程内容,从2004年起,逐步将中学和高中的课程内容减少10%至20%,既为学校自主开发课程提供更大的空间,使教师能够灵活地设计与安排活动,更是为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课外活动腾出时间和空间。二是通过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学习活动,精讲精导,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思考、实践,教师主要在学生学习、探究、实践活动过程中予以指导和引领。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阅读、思考、操作等学习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远比教师翻来覆去讲、手把手地教更有效率,更有意义。
2.倡导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学习的目的主要在于应用,不光看记住了多少东西,学到了多少知识,关键要看你能否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能用来解决多少实际问题。学习是手段,应用是目的,会用了,才是真正学到了。新加坡教师大力推行解决问题的学习法,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学习。教师每天结合授课内容,为学生提供若干道题目,要求学生分成小组,结合学习内容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在此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助者、指导者、协调者,并不直接传授知识或技能,而是在学生交流讨论的过程中适时予以指点、辅导和补充,以帮助学生正确领悟知识和方法,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是与建构主义学习观“基于问题的学习”相一致的,也是与我国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相一致的。这一方法不仅能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从多角度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
3.开展创意教学
在2001年的教师节群众大会上,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为全新加坡的家长和教师提出了两个“愿景”:他希望家长们能少一点注重孩子在测验中得几分,多一些关心孩子有没有在学校发问。2007年8月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新加坡教育的宗旨是让年轻一代从小培养创意思维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以确保新加坡的技术和知识跟上世界的发展步伐。近几年来,新加坡积极推行创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照本宣科不再管用,创意教学才能发挥无限潜能!这已成为新加坡广大教师的共识。创意教学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主动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就是要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联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设计开展富有新意的教学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就是要设计生动活泼的问题探究、项目研究活动,激励和指导学生在研究和实践活动中想象、联想、验证,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值得我国中小学教育思考的几点问题
新加坡的学生分流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有许多理念和策略值得称道,我们国内媒体也有许多赞扬和推介的文章。诚然,其教育体制、课程体系根植于本国的文化土壤,立足于本国的发展目标,不可能完全为别国所移植。受我国基本国情、管理体制、传统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新加坡成功的经验不可能为我国教育全面采纳,但仅从学校教育教学来审视,也有不少值得我们思考的启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1.升学竞争与素质教育能否相辅相成?
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多年,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精神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在激烈的升学竞争、择校竞争面前,素质教育总是难以真正落实,难有实际成效。在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看来,教学质量、升学竞争与素质教育是个两难选择,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一谈升学竞争,素质教育就只能纸上谈兵,强调素质教育,就会影响教学质量。
在新加坡,升学竞争同样十分激烈,小学离校考试成绩、中学普通教育证书水准考试成绩,决定着学生的定向分流,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教师业绩成就考核的重要依据。因此,学科教学质量、学生考试成绩,对学生、学校、教师都带来很大的压力。但是,素质教育也能切实推进、卓有成效。这里除了有国家制度、资金作保障外,更有学校和教师真心实意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主动性、责任心。
在我国,提高教学质量、应对升学竞争,与推进素质教育是应该、也是能够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这当然需要考试升学、教育评价等制度层面的改革创新,但从学校来讲,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能够为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一些时间空间。如精心组织开展一些既有利于培养良好个性品质,又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开发和实施一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等。
2.定向分流、分层教学是否可能?
人们的智力水平、学业基础、兴趣爱好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新加坡教育部长尚达曼曾说过:“每个学生都有他的独特之处:天赋和专长不同、智慧迸发的时间也迟早不同”。“很少学生能在每个领域都有杰出表现,也很少学生会在每个领域都一无是处”。教育教学只有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才能促使全体学生都有大的发展。定向分流,因材施教,是新加坡基础教育的一个亮点,其固然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却较好地把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又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素质,使绝大多数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的教育。
在我国,强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小学、初中均衡分班,不准分快慢班、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以同一目标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高中,是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在这一体制和环境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在小学、初中就进行定向分流是不可能的,分班进行分层教学也是困难的。但我国学校本着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上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策略。如能否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分层级的学习目标?能否增强作业练习的层次性、选择性?考试检测能否采取分层次的试卷?能否开设一些短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多年来,有许多学校开展了分层教学的探索和尝试,也取得较好成效,关键是能否持之以恒去做。
3.学校课程建设能否有所作为?
学校应该是课程建设的主体之一,学校自主开发课程,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创建学校教育特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加坡,不仅国家提供多种供学生选读的课程,而且采取灵活的校本课程开发政策,教师可以自行安排适合学生的教材授课,可以灵活地设计与安排校本课程活动。
我国在实施新课程以来,已经留有一定的给学校安排地方性课程和开发实施校本课程的时间,但由于国本课程的要求仍比较高,内容仍比较多,在统一规定的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内,在升学竞争依然激烈的情况下,学校课程建设的空间依然很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学校在严格执行课程政策的同时,能否对国家课程的内容加工改造,进行校本化实施?能否充分利用规定的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发实施若干门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能否精选项目,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旨在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兴趣小组活动?
4.少教多学如何有效落实?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想时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新加坡倡导的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与我国多年来强调的精讲多练、多想、多说是一致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这已经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常态的教学过程中,教为中心、以本为本,以讲为主的现象仍比较普通,学生的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活动即使有,也往往是流于形式,是低水平的。学校可否根据本校教学实际,研究制定少教多学、学教互动的行为要求和推进措施,动员教师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真正构建起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引领教师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着力在重点知识、重点方法上做文章?能否带领教师观察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设计基于问题的学习活动,积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水平?
5.如何组织实施学生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对帮助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加坡,已经形成多样化、制度化、课程化的学生实践活动体系,有制度管理、资金投入、活动时间、考核评价机制等作保证。
我国也已经将实践活动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中小学设置了以研究性学习为重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是,由于缺乏经费支持,缺乏开展活动的社会环境,缺乏与升学相挂钩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及学科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紧,升学考试竞争压力大等因素,该课程的实施远未达到理想的目标,许多学校学生实践活动数量少,水平低。
在诸多客观因素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学校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否研究制定系统的学生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逐步构建起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主体的、与学科教学和德育工作相衔接的学生实践活动体系?可否动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专题作业,引领学生将知识学习与观察生活、探究问题结合起来?能否要求有关教师不折不扣上好实验课?能否将学校现有的各个活动室、信息技术设施等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创造多看、多听、多做、多说、多想的环境和条件?
“少教多学”——创新教育的理念
自新加坡独立以来,政府就阐明国家的教育体制与发展必须配合政治、社会、经济的需要,在缺乏资源的情况下,人力资源成为国家生存的惟一条件。而教育年轻一代,提升其整体素质则成为国家成功与否的最大关键。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持续改变,为了确保年轻一代的学习能尽力地配合改变的步伐,新加坡教育体系也必须改变。整体而言,新加坡教育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生存异向阶段,从1959年新加坡自治的时期至1978年。这个时期的新加坡是在挣扎求存的时候,教育重点在普及教育、公益教育、双语教育,为的是塑社会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