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14033600000004

第4章 秦始皇帝陵——中国的“金字塔”

从临潼沿骊山北麓东行,地势逐渐上升,直到秦始皇陵为最高点。过了陵墓封土,地势义逐渐下降。而从这陵土堆的高点向南直到骊…又呈现为北低南高的鱼脊地形,因此把陵建在这段高地上,方圆数十里外,举日可见。讲究高大、气派,崇尚富丽、豪华,这木是秦女厶皇的秉性,再加上他又特别地看重自己是第一位皇帝,自然陵墓的建筑也应该与这“第一”的尊荣与权威相符合才是。像咸阳的阿房宫、北疆的长城一样,“穿治骊山”的浩大工程,从秦始皇刚刚即位时便开始了,整整37年,贯穿了他统治的始终。若不是他暴死沙丘,若不是“戍卒叫,函谷举”(唐·杜牧《阿房宫赋》),这工程真不知还要继续多久。仪从这旷日持久的时间上,就已经能想象得出这座中国的“金字塔”的规模该是怎样的空前。

依据史料记载,始阜陵冢高50余丈(约合今115米)。经过两千余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切削,高大的封十已多有流失。虽然如此,今天的实测高度仍然有76米,比两安城南的地标性建筑——唐代的大雁塔还要高。民间传说此陵的高度是以南向骊…望峰的高度为准,看来是一种附会和夸张。始皇帝的这座巨大的山陵,整体呈覆斗状,全部为人工夯筑,外形作3层波浪式起伏,似3座山岗叠压在一起。说女厶皇陵是一座巨大的山陵,完全不过分,因为像如此规模的人工巨冢,的确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即使是汉唐以来采用人工封土的各代君主的陵冢,似乎也没有能超过它的。想当年商周墓葬皆不封不树,后来孔子为父母的坟垄加了4尺封上,也不过是作个勿忘和找寻的标记,而这骊山巨冢则在古代冢墓制度上成就了以封十为山陵的人变节,并成为空前的皇权帝力的至上象征。也正因为秦始皇的这种骄奢恣肆,再加上他暴殄天物的秉性,无所不用其极的挥霍,旱现在我们眼前的竟是这样一幅修筑陵墓的浩大而悲怆的画面:72万徒隶,数十年的劳作,血汗如注,夕匕伤无数,圹穴的进度已经是“已深已极”到了“凿之不入,烧之不然”的地步,却仍然要求“其旁行三百丈乃止”。(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24《工礼考》“山陵”引东汉卫宏《汉旧仪》)封土从陵北五里之外挖耳义,木材从千里迢迢的荆、蜀地区运来,石料从渭北百里之遥的北山开采,“运石甘泉口,渭水为不流。千人昌,万人钩,今陵余石,大如覆上屋”(晋·张华《博物志》卷6“地理考”),这民歌就是真实的写照。据说那块“人如覆上屋”的“余石”,凶搬运困难而遗留在了秦陵以东数里之远的地方,后人称之为“佷石”,意思是残忍之石、狠毒之石,唐代的皇市浞还为此写了篇《狠石铭》日:“狠石苍苍,骊山之傍。锾朴砻瘢,嶷然四方。”《太平寰宇记·雍州》也记载道:“佷石,在县东一十里。初,秦始皇之葬,远采此石,将致之骊山,在此不复动。石高一丈八尺,周回一十八步。”直到元代,因为重修灞桥,才把这“佷石”斫开做了桥基。骊山巨冢劳役的残酷和消耗功役之大于此可见一斑。

秦陵巨冢实在是空前的,它在中国现存的帝王陵冢中,可谓是最雄伟的一座,并且它的陵同建筑格局也为后代帝王的陵寝葬制规划了基本蓝图。日前所能勘查发现的迹象表明:

整个陵园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陵同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约3800米,外城周长约6200米。内外城四面都辟有城门,每个门上都有阙楼建筑,内城的四角亦建有角楼。内城分为南北两区,始皇陵占据南区,坐两面东,陵的北侧是大型寝殿以及府藏坑,两侧、南侧都是陪葬坑,如铜车马坑和文官俑坑。内城北区是陪葬墓地,北区的西部是密集的便殿建筑群。

在内外城之间又有东西南北四区,其中仅在西区可以确知有大型陪葬坑,如马厩坑、珍禽异兽坑,以及园寺吏舍与猷官建筑群。东区则有百戏俑坑和石铠甲坑。外城之外的从葬区域范围最广,如果也以东西南北四区划分,则南区呈鱼脊形地势依连骊山,被称为“五岭”的3000多米防水堤坎残基犹存;北区有因取土筑陵形成的方圆数里的洼地——鱼池,以及大型的宫殿建筑;西区是密集的修陵人墓地与石料、木材加工场等;东区便是大型的兵马俑坑等陪葬坑群。由此看来,秦始皇陵园确是一个极为庞大而又规划有致的都城式陵园,它的总占地面积如果包括从葬区域差不多有近60平方公里。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帝工陵园设邑管理,有众多的管理与守护人员,这种制度应该是从此时开始的,并为斤代多所承袭。而在陵墓的一侧建置寝殿,这也是以秦始皇陵为开端的,同样也为斤代帝王的陵园格局所继承。

《吕氏春秋·安死》所谓“世之为丘垄也,其高人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以此观世示富则可矣,以此为死则不可也”,正是针对当时的厚葬制度而提出的批评。《后汉书·祭祀志》也说:“古不墓祭,汉诸陵皆有园寝,承秦所为也。秦始山寝,起于墓侧,汉囚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其亲陵所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阵严具。”可见陵寝的一切制度皆如生前一般。这些确凿的史料依据,人多已为今日的实地发掘和勘查结果所证实。

有偌大的陵冢,有偌大的陵园,那些已经灰飞烟灭的陵园建筑物也必定是十分高大而雄伟的。晋代葛洪《两京杂记》就曾记载始皇骊山墓上有一对麒麟,“头高一丈三尺”,其高大程度似乎并不亚于茂陵的汉代石马与乾陵的唐代石狮。1977年清理的二号便殿建筑基址的主体部分,面积有64平方米;陵北40米处的大型寝殿建筑遗址,面积达3575平方米;1981年发掘的园寺史舍建筑群遗址的一部分,面积已达2000多平方米。建筑用的大砖,长41厘米,宽20厘米,厚9厘米;木檀大都长10米左右,直径30厘米左右,最粗的达60厘米。特别是所发现的夔纹半圆形大瓦当,直径达61厘米,高48厘米,比一般瓦当高山四倍,被称为“瓦当之千”。通过这些现实文物足以推想当年陵园建构该是如何的辉煌壮伟了。白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40年来,在陵区内外已发现陪葬坑180余座,墓葬数百座,陵园建筑基址更超过了数百万平方米。试举《西安秦始阜陵园的考古新发现》(《考古》2002年第7期)所介绍的一个考古勘查的数据:在秦始皇陵周围分布有一地下阻排水系统,已究明长度1303米,其中阻水渠长778米,渠上口宽8.4米,底部宽9.4米,距地表最深处39.4米。阻水渠基本包围在陵墓南半部。排水渠长525米,由明井和暗渠组成,共有8段明井、7段暗渠,最深处距地表23米。这一基本绕陵墓一周的大型地宫阻排水系统,是为了阻挡地宫以外的潜水进入地宫的。此外,在陵墓以南2公里有防洪堤坝,长1500米,宽80米,残高4米至8米。有如此广阔且讲究的阻排水系统的建设,足以突显秦女厶皇陵建置的营造之宏伟、设计之缜密与施工之精微。

死者兀终极,国家有废兴。面对空前规模的秦始皇陵墓,我们不能小感慨万分。葬制俭薄,本是上古的淳朴礼俗;商周时虽已有厚葬的殉葬置俑,考古发掘中也偶有发现,但春秋战国后似乎更为普遍。《左传·成公二年》说:

“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

这便是厚葬的例子,如今发现的人量战同时期墓葬中的车马坑(即以车马殉葬)更是明证。继之而有齐景公、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再继之而有秦惠文、武、昭、孝文、庄襄五王,无不“大作丘陇,多其瘗藏”(《汉书·刘向传》)。直到秦始皇帝,更将厚葬之制推向奢侈的巅峰,不仅空前,亦堪称绝后。难道始皇帝不知道圣人如孔了有身处右椁“不如速朽”的激词?难道始皇帝不明白“虽铜南山犹有隙,虽无石椁又何戚”(《汉书·刘向传》)的道理?难道始皇帝没有听说吴王阖闾厚葬10年之后即被越人发掘的前辙?难道始皇帝没有看见秦围列祖多遭暴冢、甚足悲也的殷鉴?然而事实毕竟是“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汉书·刘向传》)。时代的发展,身处的地位,君主的欲望,世俗的观念,想想这诸多的凶素,我们对秦始阜的厚葬也就不足为怪了。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唐·杜牧《阿房宫赋》),一人之陵,也是千万人之陵。有谁不承认,这规模空前的帝王陵墓——中国的“金字塔”,正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以血汗身躯与智慧凝铸而成?它是大一统帝国的象征,也是大一统文化的聚焦。一座始皇陵地上、地下所发现的无数文物资源,正是一部秦帝国历史的最真实和最丰富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