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农民企业家
14031500000037

第37章 挂户经营Ⅳ

宋厂长自信地走到一台两人多高的碾米机前,伸手在机器后面按下一个绿按钮,呜呜的马达转动声,与轰隆隆的机器运行震动声一起传来。

“看吧,机器很正常!”他大声地朝着人群说话,“如果一切正常,明天我们就可以投入生产。”

几个技术员走到各个机器前,都开动调试,一台台地仔细观察,停止运行,又开启运行,如此这般折腾了好一阵子。

孙建平说:“晚上我先把粮食配齐,明天等着县厂的糖料与各种配料到货。”

宋厂长指挥技术员关了机器,厂房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他转头对孙建平说:“去县里培训的青年村民,对机器设备一点也不熟悉,讲理论他们听得也是稀里糊涂,所以我建议,球山村新厂的生产,暂时由县里的原班工人生产一段时间。等本村青年在旁边学会以后,再交由他们自已管理与生产。”

孙书访说:“驻村的原班工人,我们一定会细心安排好食宿,招待得好好的。条件虽然比县城差很多,但相们我们一定能够照顾好,放心吧!”

孙建平认为,经过实际的生产,相信村里的青年人,不会比城里的工作差劲。他对这个经较有信心,毕竟农民整年参加操作农田,劳动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很多人也都是小学与初中毕业,操作现成的机器应该设问题。

送宋厂长回去后,孙建平就先组织球山村的十多户村民,每户五百斤稻谷,用板车拉着,或是用担子挑着,都陆续送到厂里来,装到马口铁打造的仓库里。

仓库二米多高,全封闭结构,仅开有一扇门与几个通风口。风道口用细铁丝网隔离通气,马口铁门开关供货物进出,关门后处于封闭状态,门上用大铁锁封牢。

晚上,晒谷场一片黑,孙建平与村长老孙头一人一把手电筒,就在厂里守夜。他们睡的地方,就是仓库旁边的偏房,有二道门,推开内向的竹篱笆门,就进入到厂房车间,推开外向的竹篱笆门,就是晒谷场的大石板地。

老孙头说:“建平,你也听说过吧,晒谷场,以前是闹鬼的地方!”

孙建平虽然血气方刚,但心里还是挺怕的。以前吧,据说批斗会开始的年代,游行批斗中,不小心整死过外村的两个知识分子的,说是知识分子,也仅仅是会读书看报,文化程度也只有初小,但有了文化就可怕,所以被批斗了。

孙建平怯怯地说:“孙村长,你说的就是这块地吧,十多年前,那时我还很小,村里有点年纪的人,都忌讳谈这个事,到底怎么回事呢?”

老孙头欲言又止,最后道:“建平啊,我说凡事都要跟着路线走,绝对不要做出格的事。如果已经做了出格的事呢,也要马上返回来,知道不?凡事不能硬顶着干。”

孙建平知道老村长是提醒自已,是不是动作太大了点。这个在村里办起了厂,名义上挂的是县里的一条生产线,其实是私人投资的,连村集体企业都算不上。如果有人心怀叵测,到处告状,那麻烦不止一点点。这个孙建平在年少时期,也不是没见识过。

但是,穷怕了的孙建平,还是抱着迅速求富的心理,冲锋陷阵,在所不辞。

暗暗晃动的煤油灯下,他想了很多,眼前不时晃过戚美丽的影子。只所以有这么大的胆量,他还是冲着戚美丽去的,在他的心里,戚美丽找不出原因的可遇而不可期,总觉得有什么东西阻挡着他,去追求,去表白。

那是什么东西呢,孙建平想,如果自已在这个可以自由读书的年代,如果家里不是很穷,自已一定也能够象沈建华那样,读上高中,考上大学,可以在城里参加工作,可以大胆地向戚美丽表白,但是这一切不可能。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负起家里的重担,帮助父母培养弟妹读书,赚更多的钱。而在赚钱的道路上,他发现或许有再次追求戚美丽的动力,尤其是那次自已与陈卫星一起去沈家,中山装与皮鞋,完全有一种平衡的优越感。

在知识上,他与沈建华是差距越来越大,而在财富积累上,孙建平虽然没有告诉别人,但自已却能计算出,沈建华以后无论如何工作,都不可能赶上自已的财富。这种优越感萌芽出来,而且越来越强烈。

所以村里办厂,之前从未有过先例的事,他还是知难而上。而事实告诉他,或许时代真的不同了,一切并没有他开始想象的那么困难,而是非常的顺利。

苦难的生活,过得久了,或许思想也会被禁祻了起来,总会觉得不经历一番百般苦难的磨练,一定冲不出苦难的泥潭。但生活告诉孙建平,在这个改革新时代,只要敢想,只要不偷不抢不违法,你敢想到的,你能做到的,成功就在身边,只要你敢迈出步子。

……孙建平想着,迷迷糊糊的。老孙头已熄了灯,睡着了,打鼾声时快时慢,富有节奏的响着。孙建平的耳里,却听到黑夜和晒谷场上,不时传来细碎的脚步声,隐隐约约,不禁毛骨悚然,心里怕得紧,又不敢推门出去。

后来也没有什么再大的动静,孙建平一夜似睡非睡。第二天霞光透进竹篱笆缝隙的时候,孙建平才醒来,这时老孙头已不见了。

他冲出竹篱笆门,跑到晒谷场上。张眼一望,见老孙头站在河埠头,正与一个人在并肩讲话,那背影很熟悉,是村里的孙书记。

孙建平狐疑地看了一遍晒谷场,见场地上有一些桉树叶,晨风起处,叶子擦着石板地面,发出一些细碎的声音,或许夜里听的就是这种声音,躺着听特别明显,不禁哑然失笑。

而远远的,传来了小火轮的由远而近驰来的柴油机声。孙建平知道这不可能是自家的小火轮,他的小火轮,已让赵卫国、薛月云和陈卫星全面打理了,他们正在市里忙着呢。

顺着村长与村书记的在指手划脚的方向望去,孙建平看到小火轮正顺着东沙河道朝厂房方向驰过来。远远的船头站着的人,分别就是宋厂长了。

想不到宋厂长这么早就赶到球山村了,估计也是一夜未眼吧,应该是凌晨就从县里出发了。

孙建平往河埠头跑去,与村长与书记汇合,三个人一致认定是宋厂长的船只。这时建平妈与孙茹花也从河岸那边过来了,挑了一担的东西。到了河埠头,三个人才看清那是送早饭,煮了一木桶的稀饭,还有咸菜咸鸭蛋,饭碗盆罐什么的餐具。

会合后,村书记说:“我们等宋厂长他们到了,正好开伙吃个热饭。”五个人就坐在河埠头等着,聊天晒谷场的事。

约一盏茶的工夫,小火轮就到了。宋船长把厂里的十个工人都带来,同时把球山村学艺的八个青年也带回来。河埠头的五个人等船一靠岸,赶紧把热早餐送到船上去,大家就坐在船舷里,匆忙地吃着热早点。

孙建平看到船舱里还有一舱格的编织袋,料定那是辅品,就问:“宋厂长,你糖料这些都带来啦!今天真是太辛苦了,几点出发的呀?!”

“不瞒你说,我一夜都没睡!这不,凌晨两点,我们按约定的时间集合到厂里,提了货就乘租好的小火轮,紧赶慢赶地过来了!”宋厂长一边吸着粥,一边推着眼镜架,“还是你们想得周到,连粥都准备好了,还有咸鸭蛋吃。”

乘着吃饭时间,宋厂长把十位工人都介绍了一下,其中八个人的工种都不同,分在不同的岗位,还有二位是技术工人,维护机器正常运行急修工。宋厂答应将来留一位技术工人,长期驻在球山村。

宋厂长早餐还没吃完,就有三两口就吃下三两碗的球山村学艺青年,跑到厂里拉了板车过来,扛了船舱里的编织袋,先行运货了。

吃过早餐,宋厂长领着一拨人,开启厂房大门。

村书记、村长与孙建平,连忙把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建厂是喜事,开工也是喜事,这不两串鞭炮还是省不了的。开工仪式很简单,一拨人在厂门口站好,把宋厂长的私人照相机,现场教会孙茹花。

孙建平与宋厂长一人一个火点,点燃了鞭炮。噼啪声中,一群群麻雀与燕子纷飞,他俩立马跑过来站队拍照。孙茹花按了两次快门,算是拍照结束。

孙建平启动了柴油机,晒谷场在晨曦阳光中,响起了机器隆隆的叫声。

大家戴上了口罩,洗净了手,带上了手套。

宋厂长亲自督阵,检查了净化水的情况。他让工人们把材料与工具都准备好,开动了第一台碾米机器。随着稻谷从上面的谷斗中倒入,下面的沙啦啦的半黄半白米粒就出来了。随后进行了第二次碾压,出米孔里喷出来的就全是白花花的大米了。

宋厂长伸手托起一把米,在眼下看了一下,又在鼻孔下闻了闻,道:“好香,好鲜的大米!质量真好!”

“那是,刚打下来的新谷米!”孙建平呵呵笑着,“比你们用的积压过季米,好多了吧!”

宋厂长叹了口气,说:“按规定,我们是不能用新谷的,新谷存库,只能用备粮!”

技术工人拿马口铁米斗铲,盛了新米,送入碾粉机器。只一次性碾压,米粉就出来了,看不见,全部吹入封口的袋子里。全部碾装完,一袋袋打开,都是细腻的雪白米粉。

“这第一次,我们就制作年糕。年糕好兆头嘛,年年高升啊!”宋厂长说着,大家连连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