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思想道德修养
13957600000004

第4章 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观(2)

三、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人生价值的定向和定位

人类是寻求意义的动物,人生是一种价值形态。而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前提是人生价值的定向和定位问题。它涉及到人生价值的取向、价值目标的设定以及对人生意义和理想的追寻。人生价值的“实存”和“应当”的问题,这是人生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也是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人生价值取向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

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定向问题。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但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只能在前一代所提供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从事实践,创造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人对社会是不可选择的。社会的物质和生产条件与价值观念体系制约着个人的价值选择。每一个社会都存在着若干种价值观,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价值观上的对立。但是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形态来说,总有一种价值观占主导地位,具有支配作用。如我国现阶段,主导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观,包含着一定的社会理想,体现着社会的根本利益与需要,它为人们的实践活动确定价值方向,是评价人们行为的社会标准。

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价值目标在客观上制约着个体的价值取向,成为个体价值目标的定向规定,个体的价值目标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才不会迷失方向,才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个体对此认识得越自觉、越深刻,人生价值追求就越主动,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所谓认识得自觉,就是指个体在认清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自觉地把社会根本利益与自我利益协调起来,使自己追求的价值目标与社会的价值目标一致,用社会的价值标准检验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校正行动方向。

在个体的人生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的基本取向一致的前提下,个体应该保持、也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需求,进行多样化的价值选择。这就给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提供了多种选择机会和多样化的实现途径。只要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是社会需要的,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聪明才智,并遵守法律与道德规范,就一定能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在今天的历史条件下,国内国际还存在着资产阶级和各种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社会上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需要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这就是社会的“实存”状况。个体的价值取向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并不是要我们简单地趋附现实中实存的价值观念,盲目地追随“时髦”的价值目标,而是要学会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分析善恶并存的现实,选择先进的人生观,摒弃腐朽庸俗的人生观。在现实社会中,并非一切实存的、流行的、外表新颖的观念都是真理,都有价值;只有那些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包含了必然性因素的事物或观点才有现实性,才是合理的,也是应当存在的(有价值的)。

2.个体人生价值的追求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

这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定位问题。个体人生价值的定位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选择追求的起点、内容、方式、途径等。而所谓自身条件包括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情况,如性格、特长、能力、潜力等方面。定位原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这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又一前提条件。人生价值的追求是一生的追求,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价值追求会有若干阶段性目标和具体目标,要注意阶段目标与具体目标不违背根本价值目标;如果阶段目标、具体目标与根本目标发生了冲突,应当及时调整阶段目标和具体目标,以防发生方向性错误,贻害终生。我们应该在保持与社会基本价值取向一致的前提下,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和自己已经达到的高度,不断确立新的起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人生价值的新目标追寻。当生活和事业遇到困境时,当遇到一个更有发展前途、更有利于社会的机遇时,我们应有弃旧图新的勇气和毅力,作出新的目标选择。

个体人生价值的定位要从实际出发,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要务实而不“好高骛远”;另一方面又要不断超越现实,所谓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包含着理想的追求。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人生价值定位的起点与目标不同,引发的精神动力就不同,价值实现的结果也就不同。有的人满足于小家庭的幸福,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有的人追求一己声名,不择手段,损人利己;有的人致力于社会进步,奋发进取,无私奉献。青年人应当志存高远,自觉地提高追求的道德境界,争取崇高的人生价值。

四、实现人生价值的两个主体条件

1.选择

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从自身实际的条件出发,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方向,把个体人生的价值取向定在符合社会基本价值目标的方向上,这不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也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是主体进行的价值选择。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选择的结果,又是下一次选择的开始。人生是不断选择的过程。

在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及价值的多样性面前,择取是选择,放弃也是选择。在充满“诱惑”的现实中,要牢牢地把握住追求的价值目标,有所为亦有所不为。一般地说,人生价值的选择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在进行人生选择时,将客观规律(自然的、社会的)与主体的需要和目的性统一起来。

第二,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我们强调个人的价值选择应服从于社会全局的选择,但社会也应尽可能为个人选择创造良好的条件,二者的关系将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与改革的成功越来越协调。

第三,兼顾与急需的统一。俗话说,十个手指不能按住十个跳蚤。贪大求全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面对多种价值客体,主体要分清轻重缓急。所谓急需,是主体需求之中的最迫切的需求,是重点。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需求重点。人生价值的选择也要注意兼顾与急需的统一。

第四,择优与代价的统一。任何价值选择,都需付出代价。任何价值选择,都是择优而选。在世界上干任何事都有利有弊,此所谓风险与成功同在。因此,重要的决策制定之前要经过可行性论证。决策者的智慧表现在对利弊得失权衡得当。

总之,有没有选择的意识以及选择过程中有没有理性的自觉,对人生价值的实现至关重要。缺乏选择意识的人,生活是被动的,浑浑噩噩的;而缺乏理性自觉的选择是肓目的选择,人生之路就会多走弯路。

2.奋斗

人生目标的确定,价值选择的决断,都属于观念的范畴。但是,人生价值的最后实现终归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虽然“想”、“决策”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干”、“行动”、“奋斗”是更为重要的环节。为自己作出的选择不懈地奋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人生就是奋斗。劳动、创造、奋斗、拼搏贯穿着人的一生。奋斗是从人生现实的此岸抵达理想的彼岸的桥梁。实现人生价值不是一次完成的,必须坚持不懈地奋斗。

人生之路有宽有窄,有曲有直。因为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复杂因素,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顺境和逆境,这是人生境遇的两个侧面。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就是二者的转化。转化的主体条件就是奋斗精神。顺境所提供的仅仅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外部客观条件,并不能代替人自身的努力,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处于顺境的人都能获得学业或事业的成功。逆境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只不过有大有小,有久有暂罢了。逆境对人生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可以促使入学会思考,体验在顺境中无法体验到的人生滋味,锻炼人的品质和意志,领悟人生的真谛。逆境虽然可以造就人才,但并不是所有身处逆境的人都能成才。关键是看一个人的信念和意志,还要看他对客观必然性的洞察与把握程度。但是,一个人伟大的心胸和高尚的灵魂却少不了逆境的锤炼。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民族形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仍然需要发扬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用在事业上就是要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不怕困难,勇担风险,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用在学业上就是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孜孜不倦;用在生活中就是勤俭节约,反对奢靡,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人生有了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有人借用宋词中的三段佳句说明人生的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按:原词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按:原词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多么生动的写照!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多姿多彩的途中,我们既需要选择自己所善所爱的理想目标,更需要热情执著的坚持精神,还需要殉身无悔的决心和操守。急功近利,见异思迁,知难而退,是不能达到人生理想的境界的。

五、在承担责任中体现人生价值的意义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都处于与他人和社会的各种关系之中。其中责任关系是各种社会联系中的最内在最基本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把人们组成一个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的有机组织——社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靠一定的责任与义务维系的。孩子是父母所生,培养孩子成人是做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而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又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获得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这在目前中国还是很难的机会,因而大学生被令人羡慕地称作“天之骄子”,然而大学生也必须为社会尽更大的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才无愧于祖国人民的培养,才能成为社会的精英和栋梁。

在这里,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人的价值只有在承担责任中才能体现出来。

权利有两层含义。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公民或法人依法享受的权益;泛指社会组织赋予其成员享有参与该组织规定的某种事项的行为能力或权利,这种权利不具有法律意义,但受特定社会组织的规约。

义务包括三个方面:作为法律义务,与“权利”对应,是公民或法人依法应尽的责任;泛指根据一定社会规范应当从事的或不能从事的行为责任,各种社会团体的组织章程,都有对其成员义务的具体规定;指道德义务,这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依靠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及人们的信仰力量来保证人们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在承担责任中获得权利

人的权利不是天生的,不是人生而有之的自然属性,而是社会赋予的、规定的。西方人文主义者曾提出“天赋人权说”,那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在奴隶社会,奴隶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没有任何权利。在封建社会,贵族有许多特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人们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在保存私有制的前提下,实现财产和人身的平等。这虽然具有反封建的巨大进步意义,但实际上仍然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空洞口号,不具有真实的意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有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权利因而可以迅速暴富,无产者却只能受剥削而一无所有。可见权利不是天赋的,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权利与义务应该是一致的。一方有权利,他方必有相应的义务,或双方互有权利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只有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利;不尽社会义务的人,没有享受权利的资格。权利和义务规定着个人的社会责任,人的权利只能在承担责任中获得。

2.人应当在行使权利中履行义务

每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必然地享用一定的社会资源,也就是获得并行使了一定的权利,因而为社会作贡献就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人与人是互为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方的权利,必须从他方的义务中获得。个人的权利,必须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才是现实的权利。而这种权利被认可的条件就是首先履行义务与责任。同时,履行义务与承担责任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承认他人和社会对个人的权利。权利与义务就这样被互相规定着。行使人生的权利决不意味着我行我素和无限制地索取。可是贪官污吏、腐败分子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利令智昏,依势弄权,一味索取,穷奢极欲,忘记了作为一个人民干部和一个有社会良知的人的责任和义务,理应受到社会的谴责与法律的严惩。

3.履行人生责任是人生价值关系统一的基础

人的价值关系有两重性,作为价值主体,人可以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提供服务,以满足他人或社会的需要;同时又要求他人或社会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人生价值的实现必然是贡献与索取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对社会的创造与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的有机统一。在这里,创造与贡献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个人的社会价值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在事业上的成果、成就,凡是在人生中取得辉煌的事业成就的人,就是有杰出社会价值的人物。另一方面表现为自我人格的社会作用。高尚的人格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性的社会价值,具有巨大的示范性和感召力。爱因斯坦说:“过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因此,履行人生责任,为他人与社会作贡献,表现为创造事业成就与追求完美人格的统一。

第三节 人生价值的评价

一、人生价值评价及其意义

人生价值反映了不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客观关系,是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人生价值评价是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评价,是对人生实践活动及其是非功过所作的结论。

人生价值评价是人生的价值关系在意识中的反映,是把人生价值当作客体所进行的反思,是主体对人生意义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决断的综合反映,是价值观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对同一种人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也会有真假对错之分。这是由于:第一,人们的价值观要受阶级立场的制约,不同的阶级因其利益和需要的不同,采取不同立场,对人生价值的评价原则和标准也就不同;第二,人们生活的环境、受教育程度、人生阅历和文化水平不同,从而对人生意义的领略和评价的标准也不同,这就是说,人生价值的评价还要受到人们认识水平的制约。

比如:历代剥削阶级都以享乐为人生的最高目的,把拥有财富与金钱的多少看作人生价值的大小,特别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的一切关系都商品化了,金钱成了资产阶级人生活动的惟一杠杆,有钱就有一切,成了资产阶级的人生信条,因而享乐主义人生价值就被一切剥削阶级视为“真理”,获得肯定性评价。当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也有不少进步入士对此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他们看到拜金主义造成了人性扭曲,社会丑恶现象丛生,贫富两极分化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因而呼吁社会公平、正义、良心、互爱等等。这对扼制享乐主义的侵染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没有触及产生这些丑恶现象的社会制度方面的原因,享乐主义依然是资本主义的主导价值观之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劳动创造财富的真理被普遍接受,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因而,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诚实的劳动,为社会多作贡献,才有真正的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是一个人对自身的是非功过所作的评价,是以自我的价值目标为评价标准,审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自己的行为及创造成果、自己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从而确认自我人生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然而,要做到客观而正确地评价自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我价值一方面受着人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道德境界、自我意识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还受到人的自我情感、现实中的利害关系的困扰,自尊心、虚荣心往往使人过高估计自己,夸大价值事实。

社会评价是社会对一个人的是非功过所作的评价,它以一定的社会利益与社会需要为标准,考察个人的行为及其创造成果对社会的作用,作出善恶、美丑、功过及其程度的评价,确认某个人或某群体对于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社会评价的主体是社会,不论评价者是以社会代表机构、公众还是个人的面貌出现,都必然站在一定的社会整体的立场上说话,以社会的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以及该社会的统治阶级的利益为价值评价的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用来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进行人生导向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要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中作出选择,如果人们的行为效果是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会受到肯定和赞扬;如果人们的行为效果有害于他人或社会,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就会受到否定与谴责。所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评价是社会进步的杠杆,可以帮助人们找到判别人生实践的是非成败的标准和根据,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和基本原则

人们用来评价人生成败的标准,常常出自主观的直觉、愿望、兴趣、信念、理想等等。但是,决定这些主观倾向背后的原因,是主体的利益和需要。人生价值的主体是社会,因而决定人生价值的标准就是社会的利益和需要。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也就根植于一定社会的利益与需要之中,因而人生价值评价就有了客观性依据。只有对那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生价值,进行肯定性评价,而对那些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生价值,进行否定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才具有真理性。

一般说来在进行人生价值评价时,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坚持客观性要求就是在人生评价中尊重客观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事实就是人生的实际活动及其效果,包括成绩与缺点、错误各个方面。坚持从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出发,评价人生的是非功过,能够防止主观随意性,排除感情因素的干扰,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得出公正结论。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就是对人的一生的全部经历和各个发展阶段的表现作全面考察,对一个人的优点与缺点全面考察,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防止以偏概全。

3.动机与效果统一的原则

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目的、意志支配下达到一定社会效果的过程,包含着动机与效果两个方面。动机是人们追求预期的人生价值目标的自觉意识,在实现人生价值过程中起着指导作用,因而对于评价人生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效果是指人们的实践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实际后果,是工作的实绩、实效等价值事实,是人生价值的客观体现。在进行人生价值的评价时,在总的原则上我们坚持动机与效果统一论,既看动机,又看效果。联系动机看效果,透过效果查动机。但当动机与效果的善恶不一致时,更注重对效果的考察,也决不简单地以效果推断动机。但真正负责的动机是一定要顾及效果的。

4.历史分析的原则

进行人生评价,要联系评价对象所处的时代、社会关系来考察,以事实为依据,以对社会发展有益或有害为标准,作出相应的评价。在这里,必须反对厚古薄今与厚今薄古两种错误倾向,既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苛求古人,贬低历史人物的功绩;也不能夸大历史人物的功绩,人为地拔高古人的人生价值。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下来研究,是这一原则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是统一的。在私有制和阶级存在的条件下,对人的价值评价必须考察有关人物所处的社会关系,考察他所代表的阶级利益,考察各个阶级的关系,以便判断有关人物的人生是否具有正面价值。

当我们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的时候,这既是指人生价值的本质,又是指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可是,人们往往以一个人所获得的荣誉、地位和物质财富来评价他的价值。其实,这些只是社会对个人的贡献的承认,是对人的价值的外在反映,这种反映往往不能真实地体现人的价值。人们的贡献与所获的报酬不一致的现象是经常发生的6有的人贡献很大,却自奉甚薄;有的人做出了重大成绩却不被承认,不但没有荣誉和财富,反而受到非难和打击;有的人平平庸庸却身居高位;还有的人搞歪门邪道却名利双收。这些现象说明,评价人生价值不能以社会是否承认为标准,不能以权力、地位、金钱、荣誉为标准。当人们的劳动、贡献和他获取的报酬不一致时,他得到的名利地位并不能现他的真实价值,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现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一个人的德才与劳动、创造、贡献。一个人的品德越高,知识才能越强,创造越多,贡献越大,价值也就越大。生活中往往是成就最大的人,对物质生活和名利地位的计较最少,他们沉浸于创造的事业中,无暇也无兴趣争名夺利。而正是这样的人,对社会的贡献最大,受到的尊重与赞誉最多。因此说到底,评价人生价值要以人对社会的贡献为标准。

人生价值与对人生的评价发生分离的现象,说明掌握这一评价标准的确不容易。生活是复杂的,对人的价值的评价也是一个困难与复杂的问题。除了应当不断完善评价机制、提高评价者的认识水平以外,归根结底要靠实践与时间检验。大浪淘沙,实践和时间会使一切虚假的东西显露原形;实践和时间也会擦亮人们的眼睛,提高评价的水平;实践和时间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创造成功的机会。一句话,持续发展着的实践是检验人生价值的最终标准,也是检验评价标准的标准。

三、析“金钱万能论”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着一句顺口溜:“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许多人说这一句话的时候,实际上把重点放在对金钱的强调上面。这说明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了。金钱对人生有双重作用。

金钱的积极作用是: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是对封建社会中超经济特权的否定,它肯定了劳动价值的权威;金钱可以用作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使价值和财富增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金钱可以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使一部分人的梦想得以实现,获得发展的自由时间与条件;金钱是扩大社会交往、拓展生存空间的媒介,它打破了一切等级、门第、血统、地域、政治、宗教的界限,使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联系更广泛、更普遍,从而大大拓展了个人生存的自由空间;金钱可以作为应付人生急需的物质手段,增强人生的安全感。总之,金钱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财富的贮藏、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标志。

但是金钱也有很多消极作用:一些利欲熏心之徒,为了追求金钱而不惜伤天害理,制假售假,走私贩毒,偷税骗税,雇佣童工,买卖人口,权钱交易,嫖娼卖淫,甚至有了钱可以保住杀人犯的性命或缩短服刑期,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特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变成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没有一样东西不是为了金钱而存在,连他们本身也不例外,因为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除了快快发财,他们不知道还有别的幸福,除了金钱的损失,也不知道还有别的痛苦。”金钱高于一切,金钱万能,金钱能使恶行变成美德,卑贱变成尊贵,老年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如此一来,不择手段地谋取金钱,无休止地发财赚钱,就成为支配资产阶级全部活动的最高目的;为了金钱,不耻一切卑污行径,甚至人格、良心也可以出卖。金钱的魔力渗透到一切交换与非交换的领域,把一切价值变为商品的价值。在这种货币拜物教——拜金主义的支配下,一切罪恶和腐朽行为都可以产生,拜金主义是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价值观,它把金钱看得比人的价值与尊严更重要。

在社会主义社会,金钱不是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因为金钱多少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贡献的大小。社会中存在着贡献与报酬不匹配的现象,社会分工又造成人们的贡献大小与能力、态度不完全一致,总要有人从事赚钱少、但社会确实需要的工作。俗称“大款”的人并不都是对社会贡献大的人,其中有些人靠非法致富。如果以“一切向钱看”作为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将会造成一系列严重恶果:有的人为了获得更多金钱,就把非商品当作商品贩卖,婚姻、爱情、身体、器官、良心、尊严都成了交换的商品;为了更多地赚钱,不惜铤而走险。人间的友爱、真诚、互助将被金钱驱散,信任危机的阴影笼罩在我们心头,法制与秩序将遭到严重破坏,社会将面临严重的灾难。

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不应该奉行拜金主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金钱仅仅是达到人生目的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的目的。如果通过正当手段谋取金钱,就具有积极的正面的道德价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们取舍的原则。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在开放的环境中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冲击和侵蚀,这都容易滋生拜金主义。权钱交易,“官商”、“官倒”,是“权力拜物教”与“金钱拜物教”相结合的怪胎,它对人的价值进行无情的嘲弄和践踏,是全国人民深恶痛绝的丑恶现象。铲除这些丑恶现象,恢复人的价值的尊严,树立为社会主义劳动、奉献的崇高的价值目标,这需要进行一场长期的斗争。

第四节 思考题

1.谈谈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分析“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一提法。

2.试述人生观的内涵以及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

3.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有哪些?

4.怎样科学地进行人生价值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