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思想道德修养
13957600000001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两课”新体系与思想道德修养课

普通高校普遍开设的“两课”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这两类课程。对于“两课”的这一表述是根据1995年国家教委制定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确定的。“两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课”的设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长期以来,党中央和国家教育部对“两课”十分重视,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不断调整课程结构,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适应跨世纪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和改革“两课”课程建设,1998年4月,经党中央研究决定,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文件,提出了新的“两课”课程设置方案。“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的提出,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两课”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是“两课”课程设置体系的新发展。新的“两课”课程设置体系更好地体现了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要求,更适合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这个体系也反映了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需要。

根据新的“两课”课程设置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包括五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品德课包括三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

新的“两课”课程设置体系大体分作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的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这个层面的课程着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的基础内容。

第二个层面的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而形成的两个伟大理论成果为主题的课程设置,这就是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这个层面的课程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有助于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加深对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坚持、继承、创新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深度。

第三个层面的课程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两课”所包括的这三个层面的课程具有整体性,它们统一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之中。

在“两课”的总体系之中,思想品德类课程还具有自己的子体系。在这个子体系中,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核心课程。可以说,如果没有思想道德修养课,就不存在思想品德类课或“两课”的概念,就会实际上把“两课”变成“一课”了。应该从这样的高度看待思想道德修养课不可替代的地位。从课程的内容结构来看,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主要侧重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那么,思想道德修养课则主要侧重于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教育。同时,由于世界观与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联系的特点,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作为步入大学的青年学子们人门的课程,它还承担着为青年学生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铺垫基础的任务。

第二节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性质和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思想品德类课的核心课程。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道德修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课程。在培养青年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宗旨是: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研究,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提高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分析鉴别能力,做有较高文明修养水平的合格大学生,为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任务总的说来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在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具体说来就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以及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以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适应大学生活为切入点,主要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三节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宗旨和任务决定了它的基本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密切联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青年学生思想实际和道德实践的实际,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集中解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问题。

自从各高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以来,在教育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对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认真的规划,组编了全国高校的通用教材《思想道德修养》(罗国杰主编),并出版了第三次修订版,适时地制定了教学大纲。它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框架是准确的,经得起推敲的。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了全国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本内容范围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思想道德修养课进入了不断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教育部的示范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我们引导了正确的方向。但是,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还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截至2001年1月,全国至少出现了25本各具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省级教材,另外还有各院校编写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材。这些教材在教育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的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体系的探讨,各有所长,推进着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经过认真学习和研究教育部的示范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并参考兄弟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经验,清华大学自1997年开始设立思想道德修养课,经过连续进行的4个学期的实验课,规模不断扩大,参与的教师不断增多,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众多师生的认同。在这个基础上,经学校教务处批准,思想道德修养课于1999年9月正式成为全校必修课,根据这门课的特点和内容结构,规定在每年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最初几年使用的参考教材就是教育部的示范教材。由于任课教师特别是勇于担任实验课的教师的共同努力,这门课在学生中站住了脚。许多任课教师在教学和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中受到了学生高昂情绪的鼓舞和感染,深刻理解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实践中,围绕着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有效性,如何更加密切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如何体现这门课的重点,我们作了集中的思考。特别是在使用这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对其内容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锤炼,教学中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和各章的互相裹挟,尽量把最必要的内容提炼出来,尽量做到适合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思想实际和需求。

对于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的改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了以下几点初步的认识。

第一,安排内容体系的立足点应该以学生为本位。首先,这体现在以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新生活为起点。在内容设置中,把有关内容集中到一起,全面介绍和分析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相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包括个人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个人在集体中的位次、对大学生活的想象与现实的落差等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增加适应能力。实际上这是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新生当好参谋。其次,改变过去通过介绍国内外形势和大学生历史使命来启发学习动力的做法,改换为重点论证符合时代需求的自身成长目标,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和成长动力。这个全面的成长目标包括六个方面的素质,每一个方面的素质都分解为内涵、现状到提高途径等几个层面,沿着这条思路,详细加以分析。这不仅更加简要,体现了国家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在教育的方法上由外在因素的促动改变为内在目标的激励。按此思路安排的内容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更加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做法,既开阔了学生的思想视野,也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便于学生接受。再次,各章内容都要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切人,做到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贴近学生遇到的现实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相对具体的内容,都以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线,进行说理和说服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帮助和指导都围绕学生成长的需要,都立足于激励学生自身成长的主观能动性。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基础课。它的任课教师是以长者、参谋者、过来人的身份,对大学本科新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方面所做的一个交代。任课教师认为,即使不开设这门课,一个负责的家长也是应该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这番嘱咐的。

第二,内容体系要求反映时代气息,全面覆盖大纲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是与每一个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只有联系现实,充实富于时代气息的内容,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理论性较强的篇章中,讲人生价值观,联系到分析“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口号;讲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联系到分析“集体主义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和“没有个人、哪有集体”的错误思潮,针对人们对集体主义的误解,深入分析集体主义的三重内涵,并作比较研究。在应用性较强的章节中,讲爱国主义精神,增加了对东西方人权观念和经济全球化思潮的分析;讲人际交往,增加了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新要求和网络道德;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充实了对当代青年理想信念状况及其原因的分析,联系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期共产主义者应有的骨气和气节。这些内容,拉近了学生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距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入耳、入脑。

第三,重点防止内容的重复和缺少逻辑性。在教育部出版了教材之后,国内先后出版了25本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省级教材。这些教材中的大部分版本,都存在内容重复和互相裹挟的问题,不利于教学和学生使用。例如,思政司组编的《思想道德修养》第三版的内容体系,把大学生的成才目标分别放到三个章节中讲解,形成了内容的裹挟,有内容零碎、重复的感觉。把成长目标放在一个章里集中讲授,就显得比较简要和适当,防止了同一内容的重复出现。再如,原有教材的内容安排特点是沿着“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曲线交叉进行的,内在逻辑性不明显。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新的逻辑思路是:在首先完成衔接和过渡的内容之后,沿着“抽象——具体——收拢”的思路进行,总体内容的安排完成了一个演绎与归纳的衔接,体现了内容的内在逻辑性。

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九个专题的讲授体系。这九个专题的内容,都是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必须了解和掌握的不可缺少的内容。这就是今天这本新教材的内容体系。

第一讲是总论,完成三个方面的任务。第一方面的任务是全面介绍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生活与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相比较所发生的变化,包括个人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个人在集体中的位次、对大学生活的想象与现实的落差五个方面的变化,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增加适应能力。第二方面的任务是介绍和论证合格的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发展目标和全面素质建设的内容。在弄清人才素质概念的前提下,从六个方面具体论证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内容,这就是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身心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每一个方面都分解为若干具体内容,从各项具体内容的内涵、现状到提高途径等方面,沿着这条思路,详细加以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实际上取代了原有教材的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其相关要求。这是一个基本思路的改革。我们认为,这样的思路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特点,更加有利于启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便于学生接受,实际上为“两课”的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基础。第三方面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在面对新的学习阶段和新的成长任务的情况下,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把握最关键的几个方面的要点,顺利进入新的角色。

第二、三讲是统帅全书的理论性较强的篇章,集中讲解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一方面重点解决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观的评价标准问题,计对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确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持以劳动和奉献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原则的三重内涵,理论联系实际,用集体主义原则对待和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等重大问题。

第四、五、六、七讲的内容分别是道德修养、人际关系、身心健康、友谊与爱情四个突出问题。这四个问题是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必然遇到的问题,一旦处理失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会产生较大的冲击。在教材中,这四个问题也属于运用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指导处理的具体问题。这四讲内容的目的就是通过道德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认识和掌握道德品质养成的基本规律,熟悉道德规范,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通过人际关系的分析,指导大学生自觉地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客观位置,调适自己的个性,建立或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个人的良好生活氛围,促进健康的班集体的形成;正确理解和处理身心健康问题,揭示锻炼健康体魄的意义,科学地认识和调整个人的心理现象,注意从情绪反应这种低层面意识不断向人生观、世界观的理性的高层面意识提升;掌握在同学间建立友谊的规律,增进集体内部的归属感,并且区别友谊与爱情的界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爱情服从事业和学业的发展与进步。

第八、九讲分别讲述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这两讲是把全书的内容收拢起来,归结为政治方向和政治动力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在其他课程里没有明确的正面讲授,故在这里适当展开。通过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学习,引导学生去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因此,这一讲内容重点讲理想信念对人生的作用,同时掌握我们今天的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指导学生努力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动和带动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全球化趋势面前,爱国主义精神成为发展中国家公民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之一,是维护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民族尊严的精神力量。同时,爱国主义精神也是走向共产主义的桥梁,在当代国内国际的现实中,爱国者必然走向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这九个专题的内容体系,基本上涵盖了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同时疏通了大多数现有教材的体系。我们认为,只要掌握了这九个方面的内容,就达到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的要求和目的。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和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基础课。它的任课教师是以长者、参谋者、过来人的身份,对大学本科新生在思想政治和道德修养方面所做的一个交代。任课教师认为,即使不开设这门课,一个负责的家长也是应该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这番嘱咐的。因此,这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的主要意义在于: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明确努力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获取思想道德修养的全面的理论与有关要求,奠定健康成长的基础;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具体方法,指导自己的实践。

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方法有四个方面:第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最基本的方法;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方法,坚持“知”与“行”的统一,把课堂学习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实践结合起来,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第三,把目前的课程学习与以往大学生发生的经验教训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把别人经历的体验变成自己的借鉴,是学习社会的捷径;第四,重在理解基本理论和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不提倡死记硬背,防止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

这本思想道德修养课教材在21世纪初出现,既是向新世纪的献礼,也是向清华大学90年校庆的献礼。但愿它能够伴随着大学生的新生活,有助于使大家成为适应21世纪需求的、德才兼备的、为祖国的发达兴旺作出较大贡献的成功人才。

第五节 思考题

1.谈谈思想道德修养课在“两课”新体系中的地位。

2.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3.您打算怎样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